為什麼司馬孚不贊成司馬炎受禪?

超凡博弈


第一點,司馬孚當時已經是耄耋老人,從內心上來講價值觀念已經成型。河內司馬氏家族世代為官,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思想。在儒家領域的造詣上來講,司馬孚要比他的哥哥司馬懿還要高。所以,忠誠觀念已經在他的腦海裡根深蒂固了。“大魏之純臣”已經是他腦海裡揮之不去的追求,所以他反對司馬炎受禪。

第二點,司馬氏家族得國不正。其手段甚至比曹操還要惡劣,曹操在亂世中剿滅各方群雄,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基業卻是一刀一槍打下來的。可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是通過政變的方式,欺凌孤兒寡母得來的。所以,這樣的手段是難以讓司馬孚接受的。

第三點,當時的情況下,魏國君主並沒有失德的地方。而且與漢末群雄並起,天下大亂,致使皇統衰微不同。嚴格來說,魏國並沒有衰微的過程。所以,司馬炎的所作所為就是明目張膽的篡逆奪權。這也難以讓司馬孚信服。


經典守望者


司馬孚或許不贊成司馬炎代魏自立,不過也沒有明確反對。

一、司馬孚早急流勇退,不參與政事

高貴鄉公曹髦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決定除掉司馬昭,事敗被殺,“百官莫敢奔赴”。只有司馬孚敢去為曹髦收屍。

孚枕屍於股,哭之慟,曰:“殺陛下者臣之罪。”奏推主者。會太后令以庶人禮葬,孚與群公上表,乞以王禮葬,從之。

司馬孚要求嚴懲兇手,並要求以王禮安葬曹髦。

司馬孚敢這麼做,一方面對曹魏有點感情,並從侍奉曹操開始,到此時歷經多朝,曹魏對他不錯;另一方面是他的身份擺在這裡,他是司馬昭的叔父。

司馬孚“性至慎”,一向小心謹慎,自然司馬懿掌握大權時,他就開始急流勇退,“常自退損”,不問政事,司馬懿父子怎麼搞,他基本不過問。

《晉書》記載,“後逢廢立之際,未嘗預謀。景文二帝以孚屬尊,不敢逼。”

也就是說司馬師、司馬昭陰謀廢立,他沒有參與,身份擺在那裡,也沒人敢逼他。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他沒有明確或強烈反對司馬家族代魏自立的。

二、以魏純臣自己,但在新朝任職

就這樣,司馬炎最終稱帝自立。

及武帝受禪,陳留王就金墉城,孚拜辭,執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勝。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純臣也。”

司馬炎稱帝后,魏帝被封為陳留王,遷往他處,司馬孚前去送行,痛哭流涕,說“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純臣也。”

不過司馬炎給他的各種加賞他也沒有拒絕,“其封為安平王,邑四萬戶。進拜太宰、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

直到九十三歲去世,他在遺表還自稱“有魏貞士河內溫縣司馬孚”。

司馬孚一方面以曹魏稱臣自居,另一方面仍繼續在晉朝為官,並非始終如一。

這引起了後人的質疑:“司馬孚自謂魏貞士。孚,上不如魯叔肸,下不如朱全昱,謂之正,可乎?”


微史春秋


更主要是司馬昭當政的時候殺了魏國皇帝曹髦,這項舉動惹惱了魏國士族乃至蜀國民眾,使得司馬昭一輩子都不能名正言順的當皇帝。而司馬孚類似於荀彧,一生只做一個朝代的臣子,雖幫司馬懿奪權,但很快就退隱了。最後也是沒有接受司馬炎的封王,一生都是魏臣。



蘇光正


先說說司馬孚和司馬炎的關係吧。司馬孚的父親名叫司馬防,此人共有八子,依次為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司馬馗、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時稱“司馬八達”。也就是說司馬孚是司馬懿的三弟,司馬炎是司馬懿的孫子,也就是司馬炎的叔爺爺,司馬孚生於公元180年,以當時罕見的九十二歲高齡卒於272年,一生橫跨漢末、曹魏和晉初三個歷史時期。由於司馬孚受了曹魏世代恩露,司馬孚對曹家便死心塌地,忠心不二。中國古代的忠君思想是很根深蒂固的。


LHC否極泰來


歷史上說司馬孚對曹魏還是很忠心的,但我覺得這種忠心是有限度的,一方面是前朝,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家族,孰輕孰重,一目瞭然。司馬孚對魏忠誠,只和利益有關,與思想道德毛事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