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做對了嗎?奪門之變前的皇儲之爭,誰才是最合法的下任皇帝?

景泰八年正月,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本來,朱祁鈺的皇帝之位就得之不正。土木堡之役時,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朱祁鈺才被扶上帝位。當上皇帝的朱祁鈺卻不甘心將皇位退還給哥哥朱祁鎮,於是在迎回朱祁鎮後將朱祁鎮囚禁於南宮。

于謙做對了嗎?奪門之變前的皇儲之爭,誰才是最合法的下任皇帝?

于謙

  景泰三年,朱祁鈺廢掉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可惜朱見濟夭折。到了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鈺也病危,太子之位卻空懸已久。朝中群臣危急,朱祁鈺一旦駕崩,將由誰來繼位呢?

  當時朝堂之上共有3個意見:

  1.立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持這種觀點的是于謙、王直、胡濙等朝中大臣。

  2.另立襄王世子,持這種觀點的是王文、陳循、蕭磁等朝中大臣;

  3.復迎朱祁鎮為帝,持這種觀點的是石亨、徐有貞等朝中大臣及武將。

  總結這3個意見,可以看出朱祁鈺一旦駕崩,下一任皇帝就是朱見深、襄王世子朱祁鏞、朱祁鎮中一個。那麼這3個人中,誰才是大明最合法的下任皇帝呢?

于謙做對了嗎?奪門之變前的皇儲之爭,誰才是最合法的下任皇帝?

也先與朱祁鎮

  首先講一下這3人的情況。朱見深是朱祁鎮的貴妃周氏的兒子,也是朱祁鎮的長子。土木堡之役後,朱祁鈺被扶上帝位,朱見深被立為太子,但在景泰三年被朱祁鈺廢太子之位。朱祁鏞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同母弟朱瞻墡的嫡長子,朱瞻墡被封為襄王,封地在長沙。朱祁鎮曾當過14年的皇帝,土木堡戰敗被俘,于謙等人扶朱祁鈺為帝,奉朱祁鎮為太上皇,如今被朱祁鈺囚禁。

  朱元璋建立明朝時,為管好整個大明,曾制訂《皇明祖訓》。關於皇位傳承,《皇明祖訓》是這麼規定的: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皇明祖訓》明確規定皇位只能傳給嫡長子,沒有皇子,可傳給兄弟,而且非嫡子不能立。

于謙做對了嗎?奪門之變前的皇儲之爭,誰才是最合法的下任皇帝?

回來的朱祁鎮

  按照《皇明祖訓》,朱見深是朱祁鎮的周貴妃的兒子,不是嫡子,所以他沒資格當太子或皇帝。襄王世子朱祁鏞是朱瞻墡的嫡長子,但朱瞻墡又不是皇帝,不過如果朱瞻基這一脈沒人了,按照倫理當序的原則,朱瞻墡這一脈就能繼承皇位,問題是朱瞻基這一脈還有朱祁鎮,朱祁鎮還有兒子。所以襄王世子朱祁鏞也不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

  朱祁鎮已經是太上皇,且曾被蒙古人俘虜過,再當上皇帝多少有點損大明的威嚴。不過朱祁鎮是朱瞻基的嫡長子,血統是最正統的。《皇明祖訓》只規定兄終字弟及,卻沒規定弟終兄及。

于謙做對了嗎?奪門之變前的皇儲之爭,誰才是最合法的下任皇帝?

朱祁鎮與孫太后

  朝堂上之所以會有這3派的爭執,就是因為沒有完全合適的皇帝人選,這3派都是各有各的理由。

  我認為最合法的做法是:朱祁鈺駕崩之後,將朱祁鎮擁立為皇帝,立朱見深的親生母親周貴妃為皇后,再立朱見深為太子。奪門之變的這3派爭執,最合理的是石亨、徐有貞等人的做法,只可惜這一派的人沒有權位,地位不高,最終只能發動政變。于謙、王直、胡濙等人擁立朱見深為太子其實是權宜之計,朱祁鈺都快死了,朱見深繼位肯定是年幼,到時可由太上皇朱祁鎮監國,實際上就是讓朱祁鎮主持朝政,只是名義上是監國,這樣皇位就重回到朱祁鎮這一脈。王文、陳循、蕭磁等這一派的人是有私心的,土木堡之役時這一派的人曾支持廢掉朱祁鎮,又默許朱祁鈺廢朱見深,當然擔心朱祁鎮這一脈在重奪皇位之後算舊賬,所以才致力於引入外藩繼承大統,這種事情在土木堡之役後已經幹過一次了,再幹一次也未嘗不可。

于謙做對了嗎?奪門之變前的皇儲之爭,誰才是最合法的下任皇帝?

朱祁鈺和朱祁鎮

  石亨、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朱祁鎮重登皇后,仍立朱見深為太子,卻封錢皇后為皇后,這也是不適合的。他應該先立周貴妃為皇后,朱見深就是嫡長子了,再立朱見深為太子。

  由此再往前追溯,土木堡之役後,于謙立朱祁鈺帝,立朱見深為太子,這種做法也是不適合的,朱祁鈺和朱見深都非嫡子。按照當時的情況,朱祁鎮不能當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這一脈已經沒有嫡子,理應從朱瞻基的同母弟中找人繼承大統,這個人就是襄王朱瞻墡。其實,于謙和孫太后當時所想到的第一個皇帝人選確實是朱瞻墡,孫太后已經把襄國金符拿到宮中,準備下旨召襄王進京繼位的,但後來改變主意了。原因應該是襄王封地遠在長沙,一來一回也得兩三個月時間。當時也先已經進犯北京,形勢危急,等不了那麼長時間。于謙和孫太后都希望新帝快點繼位,以穩定人心,權衡之下就扶持朱祁鈺為帝,再立朱見深為太子。于謙和孫太后的做法給明朝留下了隱患,導致朱祁鎮朱祁鈺兄弟相殘,景泰年間的諸多糾紛都是因此而來。不過,這應該是在於謙意料之內的。

于謙做對了嗎?奪門之變前的皇儲之爭,誰才是最合法的下任皇帝?

朱祁鈺

  于謙能先想到立朱瞻墡為帝,就表明他原來也是想遵從《皇明祖訓》,只是形勢太危急了,他才不得已改變主意。土木堡之役時,于謙官任兵部侍郎,在官職上,王直、胡濙、王文等人官職都比他高,但為什麼于謙卻可以主持大局呢?因為那些官職比他高的人根本不敢站出來,責任太重大了,他們承擔不起。然而這時如果沒有人站出來主持大局,明朝可能會面臨滅亡。于謙能夠挺身而出,就已經表明了他對整個大明的忠義,他肩上所擔的是大明的命運。他立朱祁鈺為帝時,肯定是知道此舉會留下後患,然而此時的他,已經不是在為寶座上的皇帝服務,而是為了整個大明和天下的百姓服務。于謙無愧於民族英雄!

于謙做對了嗎?奪門之變前的皇儲之爭,誰才是最合法的下任皇帝?

于謙

  說到《皇明祖訓》,其實明朝的皇位傳承中,不符合《皇明祖訓》的例子比比皆是。似乎《皇明祖訓》只是一條遮羞布,不害羞的話乾脆就撕掉。原因是朱元璋自己制訂了《皇明祖訓》,但他自己卻沒有遵守。朱標的嫡長子是朱允熥,朱允熥的母親太子妃常氏於洪武十一年去世,當時《皇明祖訓》已成書,原則上朱元璋應將朱允熥立為皇太孫。結果等朱標另擇呂氏為太子妃,朱允熥因為年紀小的關係反搖身一變,就成了嫡次子,呂氏的兒子朱允炆變成了嫡長子。嫡長子的身份還能變換,這是哪門子的道理?大概是因為常遇春已死多年,常家沒多什麼權勢,沒人為朱允熥說話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