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橫掃六國得到了哪些頂級寶物?現在還能找得到這些絕世珍寶嗎?

一點一滴7569


秦始皇給中國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是統一的國家,統一的制度規範。這保證了中國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大趨勢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主政,即使是短期分裂,各分裂割據勢力也在嘗試再次統一。


雖然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沒有停留太多時間,但秦國對中國歷史卻有著卓越的貢獻。


經過兩千多年的奴隸制社會制度,中國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王朝——秦,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重要紀元的開端,對於中國歷史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而嬴政,作為中國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為封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政治上,秦始皇嬴政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郡以下設縣;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的官員,都由皇帝親自選拔任免,不實行世襲制。秦王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推行了兩千餘年。現在的許多縣名都可以追溯至秦朝的蹤跡。


文字的統一對中國淵源文化和歷史發展具有不可估計的意義。秦朝以前,各個國家文字不同,沒有統一的書寫體,這樣造成了文化之間的隔閡和障礙,阻礙了人們思想文化、經濟貿易、學識知識的交流與發展。在天下統一之後,小篆體漢字被視作全國通用文字,因此,漢字的演變從此有了基本的變化規則,中國文化也在此發展的過程中被記載,發展和傳承。


同樣,在秦朝以前,各個諸侯國間使用的度量單位不同,人們各自使用著自己的度量制度。這樣不同區域的人們就很難達成共同的標準,如此嚴重妨礙了不同區域間的貿易往來和商業合作,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秦朝統一天下,制訂出統一的度量衡制度,從此,人們之間的貿易和經濟交換與合作,就變得簡單而快捷,社會間的溝通與融合也促進了更多行業的崛起和繁榮。


當然,國家不可以一日無法,法律的統一與健全是一個國家和諧與安定的基礎。秦始皇在此同時也規範了整個國家的法律與貨幣制度,為國家統一與管理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依據。

可以說,秦始皇的統一開創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制度和統一傳統,這算得上是他留下的一大財富,一大“寶藏”!


一盤拉條子


秦始皇橫掃六國盡得天下寶物,和氏璧、隨侯珠和十二金人堪稱是裡面的頂級珍寶。其中,和氏璧被製成傳國玉璽,在傳承1500年後下落不明,十二金人則在600年後失傳。但現在看來,失傳最早的隨侯珠反倒最可能在將來被找到。

和氏璧/傳國玉璽:存世1500年後從世間消失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攻滅趙國得到和氏璧,命玉工孫壽將它琢為璽,又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刻上去,“傳國玉璽”由此誕生。從此,“傳國玉璽”被奉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的信物,歷經漢朝、魏朝、西晉、東晉、南朝、隋朝和唐朝的傳承,最終傳至五代後唐時遭火焚燒而下落不明。

傳國玉璽後來在北宋哲宗時、元朝忽必烈逝世時曾傳聞出現,但都很快消失而不為人知。時至今日,關於傳國玉璽的下落,仍舊是真真假假傳聞不斷,但始終沒有見到真物現身。據說清朝有一枚仿製的傳國璽,現在被收藏於臺灣故宮博物院,但這並未得到對方的承認。

隨侯珠:失傳最早,但在將來最有可能被找到

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攻滅楚國取得隨侯珠。據說在春秋時期,龍王之子為報隨國君主的救命之恩,送上一顆寶珠作為答謝禮,此珠因此得名“隨侯珠”。隨侯珠與和氏璧並稱為“春秋二寶”,成語“隨珠和璧”、“珠聯璧合”就是源於這兩件寶物。

隨侯珠存世的時間相對較短,它在秦始皇去世後便失去蹤跡,不再為後人所見。《搜神記》中說隨侯珠“徑盈寸,純白而夜光,可以燭室”,因此它很可能作為膏燭的替代物,被陪葬在秦始皇的陵寢中用作長明燈。

所以將來如果發掘始皇陵,那麼隨侯珠極有可能完好無損地重現天日。

十二金人:存世600年間相繼毀壞失蹤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盡滅六國,收天下之兵鑄成十二金人。史載每個金人高三丈、重千石,也就是說高達十米,重達數十噸。金人上都刻有李斯撰文、蒙恬書寫的銘文,堪稱是無價的巨型工藝品。

所以嚴格來講,十二金人是從六國取材、由秦國加工的頂級寶物,它們被立於阿房宮之前。這十二金人用純金屬鑄成,體型巨大,原本應當很難遺失或者毀壞。但是在隨後的600年間,十二金人先後遭遇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秦之亂,相繼遭到破壞而失蹤。

根據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的說法,東漢末年董卓毀掉了其中九個金人,前秦之亂中苻堅又毀掉了兩個金人,剩下的最後一個則被百姓推到陝北的河中,十二金人從此再無蹤跡。


讀歷見聞


鼎,本是上古時代用來烹煮或者盛貯肉食的器物,一般有三足的圓鼎或四足的方鼎。五六千年前的鼎多用黏土燒製,後來隨著貴族的出現和治金水平的發展,很多刻有圖案和銘文的青銅鼎開始出現。這個時候,鼎的功能由單一食用器物發展到祭祀用途。


相傳大禹治水有功,舜禪位於禹,禹將天下劃為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夏初,禹令九州州牧獻金(青銅),鑄成象徵天下的九鼎,每鼎還刻畫有各州山川地貌。

夏朝滅亡,商朝興起,商湯取代夏桀後,將九鼎遷至其都亳(bó)京,盤庚(商第十九位君王)定都於殷後,九鼎遷移至殷(沫邑,朝歌)。商朝滅亡,周朝興起,周武王召集眾人參觀九鼎並遷於鎬京。周武王兒子周成王時,周公旦輔政。周公旦負責建成洛邑(洛陽前身),後又遷九鼎於洛邑。可見隨著朝代的廢立,九鼎成為了傳國重器。


周禮規定,天子用九鼎,諸候用七鼎,士大夫用五鼎,以下只能用三鼎或者一鼎。換句話只有最高統治者才配擁有九鼎,周朝這一規定賦予了九鼎至高的權力象徵意義,尊貴、顯赫成為九鼎的代名詞,也更平添了九鼎在人們心中的神秘感。

史上記載一則故事:春秋時期楚莊王討伐夷戎勝利以後,在周朝京都洛邑附近閱兵。明著閱兵,實則示威。周安王感受到威脅,派周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國軍隊。楚莊王當面向王孫滿打聽,聽說洛邑置放九鼎,鼎究竟有多少重量呢?王孫滿一聽知道楚莊王有覬覦九鼎之心,斥責他說,當年禹王鑄造九鼎,鼎上刻有山川河流和神仙鬼怪的樣子,為的是天下人能夠記住這些,如果迷路了會知道回來,如果碰到鬼怪就會避開,禹王也是為天下著想,所以九鼎傳了三朝,只有有德之人才配擁有。現在周朝代商而立還有幾百年的命數,命數還在,你問了也是白問。楚莊王啞口無言,問鼎中原的典故卻流傳了下來。


公元前307年,秦國漸強,秦武王贏蕩帶領任鄙、孟賁幾位勇士到洛邑,想一窺周室虛實。周赧王派遣使者到郊外相迎,贏蕩直接奔入太廟明堂中窺探九鼎。贏蕩圍繞著九鼎轉了一圈,讚歎不已。他以手指雍州鼎說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咸陽”。看守九鼎的官吏說:“此乃成王定鼎於此,未曾移動,每鼎有千鈞之重,無人能舉。”贏蕩不信,用盡吃奶的力氣,才將鼎抬離地面半尺。正要抬步,不覺力盡失手,喀嚓一聲,將脛骨壓斷。眾人急忙把他扶歸驛館,秦武王血流不止,疼痛難忍,到了夜半時分氣絕而亡。


秦武王之後,秦國對九鼎的心思就沒有停過。據說秦滅六國,秦始皇把象徵天下之九鼎又遷到都城咸陽。應該說九鼎是傳國之器,無論從文化內涵還是從象徵意義來講,它都是當之無愧的鎮國之寶。

然而,自從秦始皇得到九鼎之後,兩千多年來九鼎一直下落不明,憑空消失了。

有人說九鼎被秦二世鎔化鑄成了錢幣,也有人懷疑秦始皇為了秦朝千秋大業不被改寫,把九鼎藏匿到了水裡。可是說法歸說法,終究沒有找到相關證據。


現在,隨著以“司母戊鼎”為代表的各地青銅鼎的相繼出土,九鼎的傳說也一次又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很多人根據秦始皇陵的規格、規模推測,九鼎很有可能埋入了秦始皇陵。如果推測成立,是不是九鼎會有重見天日的一天?你說呢!

本人頭條號《走著聊著》,歷史領域創作者,歡迎點擊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