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由來是什麼,為什麼叫彝族?

豔陽九天


彝族,自古至今,自稱為尼(或靈)。因此基礎上生出許多從語音上相近相似的自稱,如:聶蘇、納蘇丶慄蘇丶諾蘇等。也因為古時候尼和夷的讀音近乎相同,所以漢書中把尼寫作了夷,因此彝族自古被稱為夷族。而夷字在古時並沒有貶義,後可能因民族間的矛盾和仇恨而被加上個蠻字就變了義。

現在的彝字,是解放後新政府領導對彝民的尊重和期望而改之。


大漠韌龍


1.彝學界中的彝族起源

彝學界一致認為彝族人文祖先阿普篤慕生活於距今2800多年前的蜀洪水氾濫時代。關於阿普篤慕及部族繁衍生息活動的地域,彝文典籍中有零星記載。尋族信奉原始宗教,萬物有靈、自然崇拜 祖先崇拜是鼻族宗教信仰的核心。

彝族先民認為,人死有三個靈魂,一個靈魂赴陰曹地府,一個靈魂迴歸祖先發祥地,一個靈魂守墳頭,保佑子孫後代。

彝文典籍《指路經》是彝族舉行喪葬祭祀活動必須唸誦的重要經卷,唸誦《指路經》的目的是,給赴陰曹地府的靈魂引路和迴歸祖先發祥地的靈魂指示迴歸路徑,《指路經》中涉及彝族先民繁衍生息和遷徙名山大川、江河湖泊、城鎮村莊等古代彝語地名,是考證阿普篤慕及其部族繁衍生息活動地域的重要典籍資料。

關於阿普篤慕及部族繁衍生息活動地域,根據對雲南省羅平,宣威、峨山、祿勸、武定、雙柏等六縣彝族《指路經》所指示路徑的綜合分析研究,彝族人文祖先阿普篤慕及部族最早繁衍生息活動在以滇池為中心的周園地域 。

據滇中一帶彝族《洪水氾濫》和彝族宗譜記載,遠古時期彝族先民的父系氏族從細德依開始,傳三十六世祖到阿普篤慕,其世系為:細德依一依赫嘿一赫嘿尼一尼也吉一也吉卓一卓阿猜一猜阿佐一佐阿茲一茲拍勒一拍勒德一阿普德一德覓尼一覓尼切一切阿蘇一蘇阿德一德阿索一索阿俄一俄阿也一也阿茂一茂阿額一額達達一達畢額一畢額切一切施奢一施奢朵一朵阿迭一迭拍勒一拍勒切一切額逮一逮阿吾一阿保保卓莫一莫卓俄一俄卓查一查卓篤一篤阿慕。

2.為什麼稱為彝族?

彝族,古代被稱為“夷族”。彝族,原稱“夷族”,其名源於漢史記載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數民族的統稱)。

根據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歷史鉅著記載,自稱為尼(ꆀ),古代語“尼”發音為夷,故漢文記載多稱“夷族”。1956年,在破除舊社會的民族歧視稱期間,彝族派代表進京會見毛主席,毛主席瞭解情況和聽取意見後給出建議,由於“夷族”之稱帶有貶義(蠻夷),便將“夷”改為“彝”,意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絲”、有吃有穿,象徵興旺發達,故把“夷族”改為“彝族”。


平凡阿偉


彝族作為我國55個少數民族其中之一,自古世居西南(雲貴川)總人口900多萬,人口總數排少數民族第六。有著獨立的服飾、文字和悠久的歷史。由來也是眾說紛紜。

彝族同樣也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屬於古羌族南下的分支。經過人類不同階段的發展而變成現今的彝族。彝族當中也分黑彝、白彝和花腰彝,黑彝是彝族中的貴族,跟白彝互不通婚,而花腰彝只有雲南紅河州有。新中國建立以前因為名族之間的歧視曾稱彝族為夷或倮倮,建國後毛主席給改成了彝。



霸王別車


我覺得等印度的民族有很多相像之處,但也不一定,特別是高鼻子深目眼,男的帥,女的漂亮,我覺得古印度移居過來的,首先印度人喜歡裹頭巾,特別是印度這一點也像,錫克教的包頭。裹包頭源於印度克什米爾地區的穆斯林,而後古印度原住民族其實是裹著長頭髮一層層盤的,頭髮一直不剪,也許是中東地區為了減少頭皮的水分蒸發。彝族人叫它為天菩薩等,而後像印度的等級種姓制度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如第一為貴族,第二為武士,第三為商人,第四為奴隸,等,彝族也分黑彝為貴族,其次是還有紅彝,最低的奴隸白彝等等,還有印度的家族制度,也是非常的相像,印度人對“老喜喪”的遊街慶祝等,喪葬文化及生死觀都很像,婚嫁等等都像古印度人,還有一點現代基因學說明彝族基因裡最主要是F2基因,而印度古代土著先期達羅毗荼人中F*的比例應該更高,而F2就是F*類型下游裡的一個分支。在中國四川涼山的彝族中F2高達40.6%(26/64),雲南的拉祜族中F2所佔比例也較高。涼山彝族中O2達到25%(16/64),F2和O2構成涼山彝族父系的主要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