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來臨時,大型商船是否可以迅速改裝成軍艦?

小牧童


兔哥回答;我們不設定戰爭規模大小,也不設定需不需要動用商船的問題,兔哥單純的從技術角度和使用角度來闡述一下這個問題。希望大家各抒己見參與探討。



商船屬於民用船舶,商船種類很多,而其中的遠洋商船通常排水量都大,幾萬噸,十幾萬噸乃至於幾十萬噸的商船馳騁大洋,這些商船不但船型大,而且都具備改成條件,特別是用於運輸礦石的遠洋貨輪更是具備極好的改裝條件。下面兔哥講解一下商船的改裝(不限內貿船,外貿船舶);目前的商船除去不具備改裝條件的油輪,液化氣船舶等等特種船舶,能夠用於戰時的商船太多了,特別是船舶大國咱家,那更是航海貨運的老大,沒有之一。下面具體談談兔哥個人的看法;


帶克令吊的商船;商船的船型有兩個主要的特徵,一個是帶吊車的商船,這些商船都帶大型吊車,也叫“克令吊”。通常的大型商船都有3~4個吊車,有5~7個艙室。每個艙室的長度都有30米左右,其艙蓋的寬度通常在15~18米,長度24米左右。凡是外貿商船都必須在艙蓋上設有專門的直升機停機坪,這是商船必須要有的必備設計,用於救援使用。這種商船的艙蓋都非常厚重,完全可以承受一架中型直升機停放,兔哥曾特意觀察過停機艙蓋和別的艙蓋的差別,結果就是沒有差別,因此這些商船不需要過多改進就可以搭載直升機,一個艙蓋上放一架,一艘船就是5~7架。如果是放火炮也無需大的改進,只要佈置固定火炮的加固設備即可,商船本身就是鋼鐵,隨便焊。其實,這些商船平時運送貨物時也經常臨時焊接一些固定環什麼的。


沒有克令吊散貨商船;這些商船以運輸礦石的船舶最多,比帶克令吊的商船普遍排水量大,多在10萬噸左右,有的更大。艙室都是奇數的多,很少有偶數。如,7,9,11個艙室,而且和軍艦船首結構類似,沒有船首樓,而是一個斜坡。船甲板除了艙蓋,沒有任何多餘的障礙物。這種船舶的船長都在200米以上,9艙室的300米左右,寬度都在30米以上。而且這種船的特點是艙口位置都很低,彷彿就是為了改裝設計的,如果你上了這些船,就會有一種“藏軍於民”的感覺。如果鋪上一層甲板,並不是難事,去掉尾部駕駛樓也有200米以上是平坦距離,而且其艙室的容積都是超萬立方米,完全可以裝載彈藥,油料用。改裝成升降機,就是一艘載機攻擊艦了。當然只能起降F–35這樣的飛機。


小排水量的商船改裝;一些排水量稍小的商船同樣具備軍事用途,能搭載火炮,直升機等兵器,為登陸戰部隊提供火力掩護,小噸位商船轉向靈活,數量龐大,如果經過改進,是很重要的武器載體,用途廣泛。

商船在軍事上的用途;商船本身就是一個國家的戰略儲備資源。很多國家都有改裝商船用於作戰的先例。如英國就曾改裝商船“大西洋運送者號”搭載鷂式飛機,把一艘民船變成了航母。日本更是藏軍於民的典型,其很多的民船都是有目的的建造,戰時能快速改裝成民船。由於民用船舶的數量越來越大,其戰爭潛力也凸顯出來。其龐大的數量經過簡單的改裝就會成為戰時的後勤運輸重要力量。而且越大越大的貨船的軍事價值也備受關注。相信,民船的軍事用途也會越來越大。



以上是兔哥個人的看法,歡迎你闡述個人的觀點,探討評論!歡迎關注兔哥,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當然可以,民船改軍用船舶在一戰以前就有頗多應用,而且直到到現在也依然興盛不衰。先說箇中日甲午海戰時期的例子:舊日本海軍的“西京丸”號輔助巡洋艦,就是日軍為彌補艦艇數量和火力不足,臨時從日本郵輪公司徵用一艘民用郵輪,進行“加裝火炮和裝甲”等適當改裝後變成了軍艦。後來在黃海海戰期間,民船改裝的“西京丸”號被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平遠等多艘艦艇圍攻,中彈12發而不沉,令舊日本海軍相當滿意。從此,也開始了後來日本海軍多次利用民船改軍艦的歷史。1914年一戰爆發以後,歐洲各國海軍除了用“無畏艦”這樣的正規戰艦進行正面對決以外,也利用大量的民用貨輪和郵輪改裝為輔助巡洋艦參加海戰,這其中還爆發了多次“輔助巡洋艦”之間的著名海戰。

到了二戰期間,民用船舶不僅能改裝為普通軍艦,許多條件合適的還被大量改為航空母艦使用。比如日本的“隼鷹”號和“飛鷹”號輕型航母,就是分別利用“橿原丸”號和“出雲丸”號豪華郵輪改裝的。美國也利用自由輪和運油輪船體改建了做多護航航母,如“博格”級和“桑加蒙”級航母皆是此類。至於二戰以後利用商船改裝軍艦的想法和花樣就更多了,比如在貨輪上安裝大口徑火炮進行對陸打擊火力支援的“船載炮”輪等。
不過要說最具威脅和方便的改裝計劃,就是上圖這種集裝箱導彈船,將各種類型導彈集成到集裝箱裡,變成一個個模塊化導彈發射裝置,可以隱藏在萬噸集裝箱船裡,平時載貨運輸做生意,戰時隱藏在集裝箱裡的導彈可以突然發起攻擊。


裝備空間


在風帆時代,蒸汽時代,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這種可能性都還存在。

因為那個時代要讓一艘船快速具備戰鬥力的手段比較簡單,給它安上大炮就行了,而且這種大炮通常炮架結構簡單,直接安放在甲板上就行,不需要穿透甲板安裝複雜的揚彈提升裝置。也因此,一些主要海軍國家的商船隊實際上帶有某種準軍事色彩(實際上19世紀的海軍年鑑還會把一些“可疑”的商船列在各國的艦隊實力中),就連清王朝末年也準備搞類似的“義勇艦隊”。這樣只要在商船設計、建造時,預留出加裝炮位的餘地,就可以在戰時快速實現武裝,變成代用軍艦。

但是二戰以後,隨著電子化、導彈化時代到來,戰鬥性軍艦的科技化程度越來越高,艦載武器都不是個單體存在,而是包含了指揮、控制、預警等在內的複雜系統。就現代而言,要把一艘商船快速改裝為戰鬥性的軍艦,可能性非常非常低,不亞於要做一場開膛剖肚的大手術。就算不管不顧,硬是往一艘商船上塞進反艦導彈、防空導彈以及各種電子設備,這些裝備嫁接之後會不會水土不服也是個大問題,而這種臨陣抱佛腳的“軍艦”,面對敵方的偵搜可以說是無所遁形,其生存力也是非常堪憂的。

商船改為軍用,在現代來說最主要的形式是把商場改為軍事運輸用途。


海研會


圖片裡這艘船就是太平洋戰爭中最著名的商船,日本的“阿波丸”號,它在戰前是“日本郵輪公司”的郵輪,由於排水量超過萬噸級、航速快超過了20節,它同型的三艘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改造成了“大鷹級”輕型航空母艦,但是它們都沒有參加過什麼像樣的戰役,反而被美軍全部擊沉!


“大鷹級”輕型航母,一共三艘:大鷹、雲鷹、衝鷹。

“阿波丸號”由於船新航速塊,也在1944年底被日本軍隊徵用,主要航線就是往返與日本本土→馬來亞→新加坡。“阿波丸號”本身是豪華郵輪,船上設施在當時也比較豪華、舒適…太平洋戰爭末期,特別是1945年初,日本佔領的東南亞地區岌岌可危,佔領軍的軍政高官都想搞到一張“阿波丸”的船票回到日本本土,1945年3月28人,滿載上萬噸從東南亞搜刮來的:錫錠、天然橡膠塊、雲母,據說多達40噸黃金、12噸白銀、十箱工業鑽石…還有大量珠寶,據稱“北京人頭蓋骨化石”也在上面…太平洋戰爭末期,美英政府通過國際紅十會與日本溝通,目的是救濟戰爭爆發初期被日軍俘虜的英美軍隊和僑民,根據交換的原則,美英海軍也允許日本派出幾艘運輸船接在東南亞的日本人回國。

但,明確規定日本運輸船要漆成綠色,在的船體主要位置有明顯的“十字”標識,同時禁止這些日本船運輸武器裝備和其它戰略物資…不過這些日本運輸船(這個時候已經是軍用運輸艦了)總是偷偷摸摸的夾帶協議不允許的物品,而這次“阿波丸號”顯然是運載了更多的戰略物資!結果“阿波丸號”在返回日本的途中在我國“平潭島”以東海域被美軍“皇后魚號”潛艇擊沉,全船除了一名廚師外,剩下的2008人全部隨船沉沒!“阿波丸號”的具體細節有很多資料這裡就再贅述了…總之,戰爭期間徵用性能比較好的商船作為運輸艦運輸武器裝備是正常的需要,大型戰爭期間各國都是這樣。
這艘滿載“鷂式”、“海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的船就是1982年參加“馬島戰爭”的英國“大西洋運輸者號”集裝箱船。

馬島戰爭爆發後,皇家海軍也徵集了大量的商船主要從事戰備物質運輸這類工作,甚至改裝成海軍醫療船…由於當時參戰的“無敵號”和“競技神”號航母都是輕型航母,所載的“海鷂”戰鬥機偏少,為了保護艦隊和支援登陸作戰,英軍將“大西洋運輸者號”通過簡易改裝變成了“戰鬥機運輸艦”。
改造後的“大西洋運輸者號”就是這個樣子,可以載十多架“鷂式”戰鬥機和數架“支奴幹”直升機。但在“大西洋運輸者號”上的戰鬥機只能垂直起降,沒有助跑跑道,也不可能滑躍式起飛。

“大西洋運輸者”在馬島戰爭除了運輸飛機外,它還替“無敵號”擋了一次槍!阿根廷空軍最後一枚“飛魚”反艦導彈就打到了它的船體水線位置,最終沉沒!阿根廷空軍當時採用的是偷襲“謝菲爾德號”的戰術,打算再一次偷襲“無敵號”,可當時“無敵號”和“大西洋運輸者”之間距離很近,“飛魚”導彈來襲時英軍釋放了干擾彈,飛魚導彈衝出干擾“箔條”後轉向攻擊了“大西洋運輸者號”…由於民船建造標準低,傷勢太重最終“大西洋運輸者”連帶數架“支奴幹”沉沒。

民用商船在大型戰爭中必然要被徵集,民用商船在使用原則上與軍用運輸艦沒有啥太大區別,都是將重型武器裝備和戰備物質運抵目的地,而海軍平時並不擁有太多的運輸艦,因為這樣會佔用海軍編制和增加運輸艦的維護保障工作,為了協調戰時徵集民船工作,大國海軍方面都成了“海運司令部”之類部門,加強這方面的管理…民船數量越多的國家在戰時越能提供大量的運輸工具,這對於海軍後勤保障極其有利,做到有機的“平戰結合”!


皇家橡樹1972


商船可以改為軍艦,這個在二次世界大戰到現在有很多例子。但是這個所謂的“軍艦”肯定不是指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這類作戰艦艇,通常是武裝運輸船、護航航空母艦這類“邊緣化”軍艦。下圖為英阿馬島戰爭期間臨時改裝的“大西洋運輸者”號集裝箱貨船,可以運輸“鷂”式戰鬥機和CH-47直升機,起降甲板是經過臨時加固,但只能垂直起降,也不具備彈藥和燃料的補充能力

用商船改裝航空母艦的例子在二戰期間有很多,比如下圖為日本聯合艦隊“山汐丸”號護航航空母艦,他在改造前是運輸船。改造時拆除上層建築,加裝一個107米長的飛行甲板,沒有機庫。他在改造完成後20天被炸沉。

美國在這方面的改造比較多,下圖為美國CVE-1“長島”號護航航空母艦,他的前身是C-3型貨輪“莫麥克梅爾”號,1941年3月6日被海軍收購改造,6月2日以護航航空母艦身份服役,可以艦載21架飛機,必要時作為飛機運輸艦向各基地運送飛機。之後美國更是以運輸船為模板直接批量建造數量達100多艘的護航航空母艦

這些商船平時用於民用,在戰時臨時改造作為補充,比完全重新建造要節約大量時間和金錢。很多商船在建造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軍民結合”,一部分設計便於快速改造和角色轉換,一些大型滾裝船隻需要少量改造甚至無需改造就可以運載重裝部隊執行遠程投送和運輸任務。下圖為“渤海翠珠”號,他的定位就是軍民通用客貨滾裝船,貨倉設計時就考慮到超大超寬的特種車輛,平時用於大連和煙臺之間的客運任務,但戰時可以直接搭載裝甲車、坦克等重型裝備,還可以起降直升機。這種軍民結合的方式都是隱含的軍事運輸力量,用於民用也可以降低軍方的經濟和維護壓力。

但是開頭我也說了,商船也只能改成“邊緣化”的軍艦,用於運輸和投送還可以,但不能改成正規的巡洋艦、驅逐艦這類直接參與作戰的艦艇,更不可能改成常規起降的大型艦隊級航空母艦。商船終究還是商船,他的缺點也同樣很突出:

1.加裝武器系統和專業的起降系統消耗工時太多。貨船改造成作戰艦艇需要改動的地方實在太多,本身艦體強度可能都無法達到要求。除了要加裝繁雜的武器之外,還要考慮增加火控/雷達系統,這就需要對船體進行大的改造。突增的電力需求還要改造動力系統,這樣的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代價實在是太大,消耗的工時甚至可以生產一艘全新的軍艦。下圖為法國100毫米艦炮,雖然我們表面上看到的只是一座炮塔,然而甲板下層還有大量機構支持,用貨船改造需要增加船體強度並對下層甲板進行重新設計

而現代常規起降的艦載機由於重量和速度的增大,用以前那種貨船直接改造已經不現實,就拿下圖的“中途島”號航空母艦來說,該艦在實施SCB-110改造中增加斜角甲板、蒸汽彈射器、阻攔索等專業現代艦載機起降設施,然而這種改造從1955年9月1日一直持續到1957年9月30日,前後長達2年時間,而且“中途島”號原本就是航空母艦的底子。如果是大型商船改造,首先要加強船體結構,然後再增加專業起降設施和斜角甲板,這種級別的改造恐怕3年都完不成,其工作量都可以直接新造一艘航空母艦。

2.抗打擊和損管能力太差。民船大多數還是以民用標準設計建造,沒有軍艦那樣的裝甲和重點防護區域,更沒有像海軍那樣專業的損管團隊,所以一旦遭到攻擊那麼生存的可能性還是很低的。最開始我們提到的萬噸級的“大西洋運輸者”號集裝箱貨船,他在馬島海戰期間遭到1枚“飛魚”導彈攻擊後沉沒(下圖1)。而1987年4100噸的“斯塔克”號護衛艦在遭到2枚“飛魚”導彈攻擊後經過損管搶修成功生存並依靠自身動力航行至巴林(下圖2)。

3.航速較低,無法跟隨大艦隊行動。大多數民船考慮到經濟效益一般航速都在20節以下,也就是少數遊輪運營航速會比較快。而專業的作戰艦艇普遍航速在30節左右,這種較低的航速無法滿足大艦隊作戰需求。

總的來說商船可以改造成軍艦,但是基本就是偏向於後勤和運輸方面。而隨著現代艦艇和飛機的技術水平越來越高,像二戰那樣鋪一層甲板就能當航空母艦、加幾門炮就能當護航船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雛菊西瓜Peterpan


首先說明肯定可以改裝,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在,很多國家國防政策都是軍民結合,寓軍於民,平時建造大型商船時都有和船東簽有協義,軍方提供部分補貼,商船某些地方建造時採用軍用接口預留改造設計,一旦戰爭需要,立即可以徵用改裝。

二戰中,美國,日本都大量用商船,如郵輪,運輸船改裝成航空母艦,德國則用民船改成輔助巡洋艦,用於大洋破襲戰,二戰中日本二十多艘航母一半都是商船改裝的。

1982年英阿馬島海戰,英國戰艦不足,大量徵用改裝民船,甚至邊往馬島前線趕,邊改裝,著名的被飛魚反艦導彈擊沉的“大西洋者”號就是民船改裝後,裝運起降海鷂式戰機,充當臨時航母,補充了英國輕型航母艦載機不足,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英國的現役訓練航母“白眼巨人”號就是商船改裝的,中國海軍82艦也是滾裝船改裝後,可進行直升機起降訓練等軍用,古巴更是將漁船改成軍艦,平時各國如此,戰時更可以大量改裝民船補充一線戰鬥部隊,所以民船也有著第二海軍之稱。





嶺南隨行記


準確來說是不能的,因為軍用船舶和民用船舶的設計標準是不一樣的,它們最大的差別在於艦船動力、艙室的安排、裝甲防護上。特別是在艦船動力,民用船舶是以經濟為目的,能省錢就省錢,所以民用船舶的航速跑到20節都算高的了,而軍用船舶至少要到30節左右。所以民用船舶的動力就不達標。


而艙室安排也很容易理解,民用的艙室不是大貨倉就是比較舒適的住宿艙,而軍用艙室和民用的也不一樣,軍用船艙是寸土寸金,炮塔的艙室就佔了大頭,所以艙室可以說是天差地別。而民用船舶是沒有裝甲區的,因為民用船舶沒有這方面的需求,加裝甲的話就會增大噸位、增加燃油。所以嚴格來說民用船舶是不能作為戰鬥用的炮艦使用。

而在歷史上雖然也有過拿貨船改裝的軍艦,但是性能都不行,頂多也就是作為二等軍艦作為巡邏艦使用。而民用貨輪最容易改裝的軍艦其實是航母,現在都說美國在二戰時期一星期下水一艘航母,其實那些都是用貨輪改裝的航母,只是作為護航用的護航航母,而不是作為艦隊決戰用的艦隊航母。因為貨輪輪改裝的航母其實就是在船頂上加快飛行甲板而已沒有多大的技術含量。但是貨輪改裝換上主炮的話難度就更加大。而在二戰時期日本也曾經用許多貨輪改裝成航母,但是日本在這些貨輪建造之初和民用船廠有過約定,那就是日本軍方出這艘船造價的60%的資金,這些民用貨輪按照軍用標準來建造,為方便後面更加容易改造奠定了基礎。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在一戰及以前,較大的商船是可以加裝火炮改裝成輔助巡洋艦的。它們一般無法參加艦隊決戰,但可以執行護航和破交襲擊等任務。商船改裝的百眼巨人航母也是個成功例子。雖然具有試驗艦船的性質,稱為軍艦還算夠格。另外比較特殊的還有英國的Q船。即用商船改造(或按商船標準建造)的偽裝獵潛艦。

到了二戰,戰艦的觀瞄火控系統更加專業先進,商船武裝化後越來越難與正規軍艦對抗。而且威脅航運的主要是潛艇,改造輔助巡洋艦防禦水面襲擊艦或進行破交襲擊的需求不大。所以雖然不少商船上確實有加裝火炮甚至飛機彈射器的,但大都不在軍艦的序列,頂多屬於武裝商船。不過雖然非主流,二戰也是仍有少數水面襲擊艦和輔助巡洋艦的,比如德國的鸕鷀號,就曾和正規的輕巡洋艦大戰並靠一枚魚雷逆襲,最終在火炮互射中和悉尼號輕巡洋艦同歸於盡。出於護航的需求,美國把少量貨船改裝成護航航母,這倒是典型的貨船變軍艦。但之後絕大多數護航航母是按貨船標準建造的新船,並非改裝。這主要是戰時運輸任務繁重,商船損失巨大,運力緊張,並沒有足夠的現成商船去改造。

現代而言,軍艦上的電子設備火控系統更加專業更加高端,商船改裝作戰軍艦就更難了。但改裝成運輸、醫療等用途的軍輔船還是可以的。馬島戰爭期間英國就動員了不少貨船改裝成輔助艦船。其中的大西洋運送者號幾乎可以算是改造成航母,加裝了起降甲板的大西洋運送者具備了基本的艦載機起降能力。但他還不是航母,連二戰的護航航母都比不上。護航航母具備航母的各項功能只不過相對艦隊航母比較弱。大西洋運送者並不具備航母的情報指揮能力,也不具備完整的艦載機起降能力。鷂式只能在甲板前部專門鋪設的一小塊耐熱飛行甲板上垂直起降,而垂直起降讓鷂式的載彈和航程大打折扣。只有裝備滑躍甲板的正規航母才能讓鷂式的戰鬥力得到完全發揮。

當然,科技仍在進步,隨著火控網絡化,武器模塊化,在商船上加裝分佈化的各種武器模塊是各國研究的方向之一。比如在商船上加裝包含導彈發射器的集裝箱,商船不需要具備軍艦完整的C4ISR能力,只是作為武器承載和發射平臺。這樣的商船甚至不需要任何結構改裝,只要加裝適當的集裝箱就可以形成相應的戰鬥能力。不過,它們仍然稱不上軍艦。當今之世,把商船改裝成功能完備的作戰艦艇既不現實,也不必要。但商船改造成軍輔船的潛力則始終存在。

圖一,大西洋運送者狹小的垂直起降甲板

圖二,鸕鷀號(近)和它的對手悉尼號

圖三,來源不明的商船發射導彈圖,估計是軍迷P圖(無所謂啦,反正也沒有真的)





薺菜糰子


實際上,包括商船在內的各類船舶,都具備安裝武器裝備、指揮控制、偵查情報、運輸支援等系統的條件,可以改裝為各類功能艦艇,也能夠參與軍事行動。這種情況其實早已有之,下面是幾個具體案例。

第一,1907年簽訂的海牙第七公約《關於商船改裝為軍艦的公約》,就對商船改為軍艦後的權利義務進行了明確約定。

不過,這個《公約》提到的商船改軍艦,更多的是指將商船編入軍艦編隊從事軍事任務,包括必須使用軍艦特有標識等,並非對商船進行施工改造。儘管如此,也能看的出來,100多年前,人們將商船改作軍艦的情況就已非常廣泛。

第二,二戰期間,美日等國都曾將商船改造為軍艦,其中很多改造為航母。

日本曾經利用商船改裝了不少輕型航母,但這些商船之中,有不少在建造之初就有改造規劃,日本海軍甚至為這些商船提供補助資金,用以補償由於考慮改裝而額外增加的設計、建造費用。譬如,日本隼鷹號和飛鷹號航空母艦,原來是日本郵船公司計劃用於北美洲航線的新一代豪華客船橿原丸和出雲丸號,在建造設計之初,日本海軍就承諾負擔60%的建造費用,並最終在船體裡設計建造了升降機井和裝甲,但兩艘船的宣傳資料裡仍然是優雅的豪華客船。

美國方面,至少有19艘民用船改成航空母艦,但美國側重於在軍艦設計建造中大量使用商船標準,特別是護航航空母艦、反潛護衛艦等二線艦艇,艦體和動力裝置甚至直接使用貨船的船體設計和動力總成。這一方式也為美國二戰期間的造艦狂潮大開方便之門,使得美國二戰前後製造了大約150艘航空母艦。當然,弊端也是必然的,這些艦艇外觀醜陋無比,單艦的作戰能力根本提不上臺面。

第三,1982年英阿馬島海戰期間,英國曾將大批商船改造為軍艦。

據統計,英國共徵用和租用了56艘民船(戰鬥艦艇47艘),徵用範圍從6萬噸的客輪到700噸級的拖船,大部分民船都經過緊急改裝,只用了一週時間就搖身一變成了軍用運輸船、修理船、通信船、醫院船、掃雷船、補給船。譬如,烏干達號客輪,改裝成擁有1000個床位的醫院船;伊麗莎白二世號遊輪改為運輸船;共有19艘商船安裝直升機平臺,其中大西洋運送者號集裝箱滾裝船安裝了起飛甲板,搭建了容納20架鷂式飛機和20架直升機的機庫,並加裝了海狼防空導彈系統。這些改裝的民船,為英軍特混編隊海上補給上千次,運送1.5萬個貨包和10萬餘噸物資,以及1萬餘名軍人、95架各型飛機,為取得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

英國海軍還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將滾裝貨輪“競爭者巴贊特”號改裝為“百眼巨人”號航空訓練艦,可搭載12架“鷂”式飛機和6架“海王”直升機,但受限於甲板結構,“鷂”式飛機不能進行滑躍起飛。目前,“百眼巨人”號又被改裝為醫院船。

第四,美國海軍“阿拉帕霍”計劃、“商船改軍艦”計劃。

美國曾提出將集裝箱船和滾裝船改造為“海上基地”的“阿拉帕霍”計劃,為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提供戰鬥支援,之後使用功能化集裝箱模塊,試驗性地改造過一艘1.8萬噸貨輪,但最終“阿拉帕霍”計劃不了了之。

目前,川普大統領正強力推進美國海軍“355艘大艦隊”計劃,受產能和經費制約,按正常計劃很難在30年內實現這個目標。為此,美國海軍正在研究將廉價商船改裝成“武庫艦”的計劃,以滿足川普的偉大目標,併為美國海軍提供強大的“火力輸出”。

據測算,二手貨輪僅3000-5000萬美元,一艘至少裝備50個垂髮單元,這種船僅作為火力輸出平臺,因此不需要裝備複雜的雷達電子設備,只需要裝備數據鏈,利用體系內其他軍艦上的雷達與火控系統進行搜索引導,隨時機動到預定戰位即可實施進攻。這樣改造後的艦船,相當於導彈武庫艦,造價大大低於一艘全新驅逐艦,並且建造速度也要快得多。改裝10艘油輪就能提供500個導彈垂髮單元,大大提高了現有航母戰鬥群火力密度和作戰效能。

不過,受限於商船的原始設計,這種改裝的“軍艦”,綜合性能不可能達到真正軍艦的水平。

一是商船的建造標準遠低於“軍標”,扛打擊能力非常有限。現代軍艦與商船都有專門的設計規範,“軍標”艦船的船型、結構、配套設施較之“民標”嚴苛的多,因此更加堅固,抵禦惡劣環境和抵抗打擊的能力也更強,當然造價也要高得多。2016年沙特曾有一艘三體遊艇改裝的軍艦就被擊毀,但並不是毀於炮火,而是被大火燒燬了。

二是商船航速較慢,很難跟上海上艦艇編隊的步伐。多數大型商船的航速大約16節左右,而軍艦最低也要25節以上,核航母、核潛艇的速度高達32~35節。在長距離的遠洋征戰中,看似不太明顯的速度差異,將大大延緩艦隊行進步伐;如果這些改裝的商船掉隊,有極易遭到敵方潛艦的攻擊。上世紀初的日俄對馬海戰,俄海軍就是由於遠道而來、延誤日程,導致日軍以逸待勞、成功伏擊。

三是商船改軍艦存在成本和性能之間的矛盾,很難首尾兩端。商船改造軍艦時,由於船型已無法變更,只有從動力、防護、武器,以及其他功能模塊考慮。更新動力系統對於提高航速作用有限,而且費時費力費錢,這種代價相比新建差不了多少;增強艦體防護涉及到船體結構施工,即不容易實現,成本也異常高昂。相對容易的就是加裝武器、火控電子設備,以及用於滿足特定需要的功能模塊,但這種改造仍然是“商船+武裝+特定功能”的模式,儘管造價不高,綜合性能與真正的軍艦相距甚遠。

綜上可見,商船改軍艦不失為一種快速壯大實力、彌補短板的策略,在臨戰之時可以作為應急手段,採用功能模塊快速打造一批不同功能的艦艇。但是,由於這種改造仍存在很多弊端,改造後的軍艦並不適合高烈度的海上戰爭,最適宜的方式是用作雷達預警、情報信息的控制節點,或者輸送物資給養的保障艦船。馬來西亞就曾改造過一艘“基地艦”,在貨輪上加裝模塊化的機庫、直升機平臺、快艇收放、生活艙等,將其作為攜帶直升機、高速巡邏艇和特種部隊的“海上基地”。

上述商船改造的軍艦屬於“軍版民船”,也就是民船的底子、軍船的功能;還有一種方式,叫做“民版軍船”,也就是採用民船標準建造軍艦,這種方式在滿足軍艦功能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了建造成本。英國海軍“海洋”號直升機母艦、丹麥阿布沙隆級指揮支援艦都屬於這一類型,阿布沙隆級的滿排達到6300噸,但造價僅有1.67億美元,堪稱物美價廉的模範!

我國正在積極推進“軍民融合”發展,以期將數量龐大的商船貨輪,用於軍事運輸、戰鬥支援等,實現藏軍於民、藏兵於民的目標。在數次大型軍演中,都曾臨時租用了商用滾裝船運輸機械化裝備、物資和人員,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從目前情況看,中國海軍一直跟蹤謀劃軍民融合艦艇和配套裝備,而且用516護衛艦改造了火力支援艦,推出了集裝箱武器模塊、功能化醫療後勤模塊等,能夠較為方便的應用於商船改裝,但暫時還沒有商船改軍艦的實例,畢竟我國海軍正處在“下餃子”、大發展的時期,經費物資相對充裕,沒有必要採用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臨時方案。而且,中國海軍暫時沒有美國海軍那樣“全球部署”的需求,不必到處部署“海上預置艦”等,伺機打擊莫須有的對手!

大家對商船改軍艦有什麼好的想法,歡迎留言點評!


軍備解碼


軍用艦船除了作戰艦艇以外還包括補給艦,滾貨輪,軍用運輸船上那更是等等一系列的船隻。

船隻本身屬性不同,改造模式不同,所以商用船隻改造為軍用艦艇的方式很多。

大型豪華遊輪軍用化包括三種模式。

第一種,直接徵召,不做任何改裝,用作人員運輸艦使用。

第二種,加裝部分武器系統,作為偽裝巡洋艦使用,用途是破壞敵軍運輸線。例如一戰期間,上沿輔助巡洋艦之間對抗的卡曼尼亞號和特拉法爾加角號


第三種是進行大規模改裝 選取結構強度較高或者是在設計階段政府與船隻所有者進行合作,軍方承擔一部分的資金,部分標準按照軍標建造,船隻在和平年代由所有者自行決定用途 戰爭爆發後被軍方徵召,拆除上層建築後安裝機庫和飛行甲板。

原為客輪“新田丸”“八幡丸”“春日丸”。日本海軍將之進行改造,成為航空母艦大鷹,雲鷹,衝鷹。


第四種,醫療船 選取尺寸較小的大型遊輪,將之改造為海上醫院,伴隨登陸艦隊後方,負責救治傷員

泰坦尼克號的姊妹艦伯利亞尼克號在戰爭爆發期間被徵召運作大型醫療界使用其幾個大廳被改造成為了病房,而且由於豪華遊輪擁有極高的居住品質,所以說也有助於傷員的創傷恢復。

對於油輪而言,改造模式包括兩種,第一種,鋪一層飛行甲板,當護航航母,但是考慮到現代油輪普遍航速緩慢,所以就算趕鴨子上架也得趕集裝箱貨輪和豪華遊輪這種比較瘦的鴨子。

或者是小規模改造,安裝補給設施,讓民用油輪可以給軍用艦艇補充油料。比如曾經給莆田艦,補給油料的華川號

散貨船,就算被徵召也是做老本行,繼續運貨就行了。以及輔助巡洋艦,比如著名艦艇鸕鷀號。

再比如改護航航母 例子卡薩布蘭卡級航母。
實際上像這類型護航航母最大的優點在於即可以選擇兩種方案,用的靈活性極強,可以伴隨運輸隊使用
,讓團隊本身就能擁有一定的打擊能力,這也會極大的增加德國破襲的難度。第2種,護航航母,再加上幾種極度老舊的驅逐艦撒出去,用作先期預警。

比如被大和號跨射的白平原 被金剛乾掉的甘比爾灣號航空母艦。


像這類型的護航航母伴隨驅逐艦的航母編隊能夠極大的降低主力航母編隊的風險(在那個用眼神分辨航母的年代,護航航母加驅逐艦極度容易看成主力航母加巡洋艦的搭配。)

集裝箱貨輪,軍用模式包括五種

1,老本行,徵召的民船基本上都是幹老本行的,畢竟戰爭爆發以後前線對於後勤的要求很高,因為後天運送不及時很有可能導致戰爭的失敗。

2,安裝一塊強力飛行甲板,所有集裝箱挪至甲板兩側。充當飛機運輸船 運輸垂直起降戰鬥機本身並沒有任何的加註燃料和加裝彈藥的功能,需要的僅僅是將船開的離航母儘可能近的時候,讓艦載機從頭部的飛行甲板上起飛,接著在航母上降落,僅僅是一種廉價的飛機運輸裝置而已。

第3種適當改裝之後,可以作為直升機航母使用。其集裝箱可以用作儲備直升機的相關後勤設施,全部安裝強力甲板。用法類似於聖女貞德 蘇聯這類型的半殘艦艇



第4種如果不計成本的話,也可以將之改造為輕型航空母艦使用。但是如此改造的話成本極高,但是也不是不能改,本類型的改裝需要集裝箱船本身擁有較高的航速,較高的艦體強度。

否則斷了咋整?

半潛船軍用化,實際上半潛船本身就是完全無法區分軍用還是民用的裝置,戰鬥艦艇受損後,可以通過半潛船拉回母港接受維修,也可以將建造到一半的大型軍艦拉到造船廠繼續建造。

以及可以直接把錢花改一下然後拉上歐洲野牛,伴隨登陸艦隊出發。

最後一種則是類似於美國的蒙福特角級海上預製艦。

像這類艦艇,用處極高,搭載lcac氣墊登陸艇,還有一個跳板接受滾裝輪或者登陸艦輸送的裝甲車輛,然後由氣墊艇送上灘頭

至於民用的滾裝船那就更好處理了。

有強力甲板的可以送坦克,沒有強力甲板的他還不能送點輕裝甲車?輕裝甲車都扛不住的他總能繼續幹老本行,裝上一船的吉普先運過去吧?

應該沒什麼遺漏了吧。

總而言之,改造方案分別是加一個軍用通訊系統幹老本行。

稍微改改,當補給艦去

客串一下護航航母。

心大的可以考慮客串一下偽裝巡洋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