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自己做的對或錯,如果父母指責自己,而自己是不是都不能還嘴?

一苑花開


無論自己做的是對是錯,如果父母指責自己,是不是都不能還嘴?對於題主這個問題,我深有體會,曾經也感到困惑。

說說我和父親吧。和很多農村老人一樣,我父親是個極度頑固的人,而且還有年齡越大脾氣越犟的趨勢,只要他做了決定的事,如果我違背了,沒按照他的意願行事,就算我做對了,他也要強辭奪理,根本沒道理可講,我越爭論他火氣越大,最後將會不可收拾,這讓我陷入極度困惑之中。

一個家庭如果長期陷入爭吵,肯定不會和睦,連帶小孩子也會沒有安全感,通過摸索,我也逐漸摸透了父親的脾氣。

父親不問青紅皂白指責自己,自己能不能還嘴呢?我的經驗是,父親在氣頭上時不要還嘴,你越還嘴他火氣越大,先讓他出了這口氣,暫時先不理他。

自己明明沒有做錯,父親為什麼卻還是要指責自己呢?第一,很有可能我們做事沒有順著他的意,導致他認為兒女翅膀硬了,會反抗他了,不把他當回事了。第二,父親總認為自己吃的鹽比兒子吃的飯還要多,認為自己大半輩積累下來的經驗肯定要比兒子多,所以自己才是對的。

要讓他放棄這個想法,就要平常多向他灌輸兒女應該獨立的思想,兒女們大了,就會有自己的想法,應該允許年輕人犯錯,老人不應該太過干涉。

當然,如果做兒女的直接向他講上面這些道理,他很有可能聽不進去,這時我們就要聰明一點,向父親比較親密的朋友或他非常信任的人求助,讓第三人轉達你的意思,或讓第三人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向父親講道理,以我個人的經驗,這個方法非常管用。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經驗,大家還有什麼好方法,歡迎留言討論。


新農人老胡


無論對錯,父母都指責你,說明你父母是個蠻橫無理、以自我為中心、不講道理的人,他不懂子女是要鼓勵和誇長的這個道理,攤上了這樣的父母實屬無奈。如果面對毫無原則、不管對錯的指責,你卻從不還嘴,據理力爭,那是你助紂為虐,應該在他們錯誤的對你指責時,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愚忠愚孝,一味退讓和毫無底線的奉承迎合。



祖強


無論自己做的對或錯,如果父親指責自己,而自己是不是都不能還嘴?

我認為不要還嘴為好,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他們是長輩,自己是晚輩;他們在上,自己在下。

他們有管教我們的責任。如果我們從小到大都沒有父母的管教,想一想,我們會是什麼樣子?

所以,有很多孩子因為父母管教得嚴,管教得好,走出社會的時候,為人處事都很優秀,很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而有的孩子,因為父母疏於管教,或因自己不受管教,長大之後走出社會,為人處事都很不受人歡迎,甚至有的還會被人罵沒教養,沒家教。

所以,我們做孩子最重要的,還是要尊重長輩,聽受父母的管教。

有時父母在管教我們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偏袒一方,也有可能完全不瞭解實情,責怪錯了我們。

但是,我們是不是還要認真想一想,有的事情在自己看來是對的,但在父母的角度看來就是錯的呢?

如果是這樣,在這個時候父母因為這件事指責自己,你還嘴的話,你不就是成了同父母吵架嗎?

還有,因為自己年幼,因為閱歷淺,缺少知見,有些事情本來就是自己做錯了,自己卻誤以為沒錯,這時父母指責自己的時候,自己還嘴,你想想,這時你不就成了不受管教的孩子?

所以,我的看法是,無論自己做的對或錯,如果父母指責自己,最好不要還嘴。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的確確沒有做錯的話,事後你可以找個機會,在你和父母單獨相處的時候,給父母先倒杯水,以表尊敬,然後平心靜氣地跟父母作個解釋。

我相信,這時候如果你真的沒有錯的話,父母會承認自己錯怪了你,同時還會覺得你有理智,懂事,懂得尊重父母而感到欣慰。以後他們在你做錯事的時候,也一定不會不經徹底瞭解就來指責你。

你看,這樣做不是要比當場還嘴好得多嗎?

紫荊花:代表親情;象徵和諧。


藍天3986


不管怎麼說都是父母,小事被他們說一下沒事,大事大非上,如果他們罵錯了我會還嘴的。

只有在原則問題上把握尺度。

小事小非上,罵就罵吧,父母是撐起家庭的傘,家裡的大梁,沒有父母,我們什麼都不是,所以,儘量順著一點父母,只要大事大非上把握好,什麼都能依他們。

罵幾聲又不會少塊肉,也許,罵多了,也是一種美好的回憶,幾十年後,想被罵,我們已經沒有機會了……



陽山大兵


我認為家裡是一個建立感情的地方而不是講理的地方,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在父母面前不但要孝,更重要的是“順”。



紅色駿馬2


這個問題,我認為你如果覺得自己做對了,而父母指責的不對的話,你可以和父母溝通一下,不能叫頂嘴,叫爭論,爭論是有意義的。

怎麼說呢?我是上有父母,下有子女,能體驗到其中的滋味。特別是我的父母,老了以後會看不慣我們說的做的很多事,因為年代不同,想法也不同,你如果單純的老按照他們的想法做的話,你會很憋屈,時間久了,他們也覺得他們說的做的都對,更聽不得任何反駁的話了。其實父母也不是完人,他們也會犯錯誤。我和女兒之間的相處模式,就是互相之間發現彼此認為不正確的,就互相指出來,這樣對父母和孩子都好,否則只是一味的壓制孩子,對孩子以後的性格和發展都會有不好的影響。儘管很多父母說是為了孩子著想,但是不得不承認,父母有些思想還是比較落後的。我身邊很多父母比較武斷的家庭,子女都深受其害,有苦說不出,而如果把痛苦都壓在自己心裡,時間久了就容易抑鬱。

所以,我認為父母和子女之間最好的溝通方式,認為對的就順從,認為錯的,有必要爭論一下。通過爭論,你就會發現,有一些不是很明白的問題,反倒通過爭論而讓思路逐漸清晰了。所以我的建議是,該爭論還得爭論,爭論不代表不孝,而是要父母和子女共同進步,這是爭論的意義。以上是我的一點想法,希望和大家共勉。



我的退休生活


無論自己做的對或錯,如果父母指責自己,而是不是自己都不能還嘴?按照以前傳統是這樣不吭聲,有教養的孩子不會馬上針鋒相對,避免與老人正面衝突,天下有不視父母。父母有某些不恰當說法,態度粗暴,暫時忍讓一下。孩子是父母心頭之肉,也想想父母的出發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只是態度平和,付和或是小聲作善意解釋,看在父母年邁情份上,就是體現作兒女的一片孝心,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看在父母養孕情份上,卻不能與父母爭執不休,引起家庭不安寧。青年人血氣大,自尊心強,不願意讓父母指責,十分不服氣,不論青紅皂白與父母大幹一場,甚至動手動腳,出手打人,漫罵,完成背離了兒女瞻養老人義務,沒有一點作兒女的人格修養,蠻恨無理,冰凍三尺,非有一日之寒,如果家庭經常吵鬧,會造成父子之間感情分裂,影響家庭關係,家裡老是爭吵在外邊也沒有體面。如果孩子硬性不接受,作為父母就忍受吧!



金魁28


中華民族的有很多的優良傳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順,百善孝為先。

為人子女,應該懂得感恩。孝順,孝順,是兩個行為,一個是孝,這就是恭敬,尊重。而另一個順,是服從,不武逆。

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即使是一個罪犯,也會希望他的子女,走正路。那是舔犢之情。雖然裡面可能有誤解,但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角度,認真聽取,虛心接受。這樣裡讓他們順心,又覺得自己有成就感。何樂而不為呢!

時過境遷,其樂融融之時,你可以巧妙的,“無意”間提起此事,並一帶而過。

子欲孝而親不待,好好記住吧!





我的232359456


面對父母的指責,不管自己做的對與錯,都不應該公然的去頂撞父母,不能去跟父母爭吵,還嘴這種事不要做,容易把矛盾激化。

原因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來分析:

從孝道的角度來分析

“百善孝為先”,作為晚輩來說,保持對父母的尊重是基本禮節,孝順不止體現在衣食住行,還要做到臉好看,話好聽。《弟子規》裡說:“首孝悌,次謹信……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可見從古至今,孝道是擺在為人處世的首要位置。



面對父母的指責,也許你有天大的委屈,但是如果你跟父母據理力爭,非要論個誰對誰錯,父母性格大度開朗的還好,如果性格不好很容易談崩,進而把小問題鬧成大矛盾,實在得不償失。

親情裡面不是處處都要講道理的,如果你想要跟對方講清楚,也要注意方法,方面先主動認錯,等事情過後再找合適的機會跟父母好好的溝通,任何一個父母初衷都是為了子女好,關鍵是看子女的態度而不是結果。



最近熱播的電影《囧媽》,張璐就曾質問徐伊萬,為什麼她都退讓到國外對方還不放過她,她一直覺得自己對整個婚姻是理智客觀的,對每個人都很講道理,卻沒有想到,對徐伊萬來說,正是妻子的講道理,才讓婚姻少了該有的溫情。

所以說,事情發生後,不要著急去分辨對錯,主動跟父母低頭沒有什麼丟臉的地方,就算爭到了對你有利的程度,那又能怎樣?

從健康的角度來分析

我們都常說“氣大傷身”,情緒的變化是會對身體造成不利的影響,而爭吵最容易引發心理上的不適,甚至於破壞親情關係。

據醫學專業人士透露,生氣對人體的健康損害很大,容易加速腦細胞的衰老,造成胃腸道疾病,誘發心肌缺氧,傷肝、傷肺,損傷免疫系統等。

河南鄭州市一位醫生在自家小區電梯裡勸阻一位抽菸的老人,引發爭執。事後老人情緒激動,心臟病發作離世,家屬將該醫生告上法庭,要求賠償40餘萬元。

這則新聞一出,也是激起了網友的熱議,在這裡我們不去討論是非對錯,可以看出生氣對某些已有疾病的危害是巨大的,尤其是對於心腦血管病史的人,控制情緒也是日常重要的保護措施。



所以說,當父母指責我們時,從雙方的健康角度來考慮,也不應該當面與父母發生爭執,尤其是父母存在某些既往病症的情況下,更是要特別注意,為了爭一個對錯,而讓父母可能遭受到病痛的折磨,那就太不合算了,就算後悔也是太晚了。

綜上所述,@相見歡顏的建議是:當與父母在某些問題存在爭議時,作為子女千萬不要試圖用講道理的方法來跟父母爭吵是非。哪怕你本身就是對的,也要先緩和氣氛,等大家都心平氣和的時候,再與父母好好交流,讓父母明白你的觀點,選擇好的解決方式,既是孝順,也是聰明。


相見歡顏


隨著社會發展,父母子女關係不再像以前那麼死條教板,相互之間不是一定父母就說一不二,子女就必須聽從,這個道理不用說也清楚,現在做不到,就算能做到也不需要,父母和子女間應該是朋友關係,但我覺得僅此還差點東西,那就是敬重,在敬重的前提下的朋友關係才更合適。

因此對於父母的指責,自己當然可以說話,但是敬重是前提,把握好自己說話的態度,想好怎麼說再開口,不要和父母頂。父母的初衷是為了子女好,雙方有分歧也許是出發點不同,可以想象一下,兩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東西肯定是不一樣的,又何必因此爭吵,既沒有對錯,也沒有意義。想清楚他們的思考,也許指責也就更好接受,也可以聊聊自己的想法讓父母知曉,相比賭氣,這樣攤牌不是更好。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慢慢意識到父母的偉大,我們也會思考與父母的相處方式,多些換位思考,多些交流,沒有什麼值得生氣,會有的是更多的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