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兵有兵樣 從警有警樣”——五名“軍轉警”打造基層“疫情防控堡壘”

“陳老師,在家嗎?開門,是我,‘光棍兒’!我們來排查。”九龍坡區九龍派出所九龍花園警務室民警何光貴口中的“光棍兒”不是別人,是他每次給居民自我介紹時給自己取的外號,重慶人說話愛帶兒化音,“光貴”喊出來變成了“光棍兒”。

“朗朗上口,有‘笑’果,群眾一聽就記住我了。”何光貴一點不介意居民們叫他“光棍兒”,這是一種彼此熟悉、沒有距離的氛圍。

一個警務室,一個黨支部,對應服務轄區五萬名居民。九龍花園中心警務室黨支部,就是要建成“疫情防控堡壘”,釘在戰疫的最前線!

“当兵有兵样 从警有警样”——五名“军转警”打造基层“疫情防控堡垒”

何光貴與同事一起到轄區摸排。(九龍坡區公安分局供圖)

“既然‘光棍兒’都這麼說,我就放心了”

多少年下來,跟社區居民熟悉,工作開展起來也很是便利。熱心市民鄭老太是社區裡的名人,什麼話經她這張嘴一傳,小區大部分住戶都會知道。一天,鄭老太給何光貴打來電話,原來,她聽有人說,臨近兩個小區都出現了確診病例,“是不是有這麼一回事哦?”

瞭解到情況的何光貴趕緊開始核實情況,立馬通知小區物業人員通過業主微信群等方式進行闢謠。

老何清楚,群眾工作還是要靠“小區意見領袖”來幫忙。何光貴找到鄭老太,讓她放心,目前這一帶並無確診病例,可以關注全市每日通報的權威消息。

“好,既然‘光棍兒’都說了沒有,那我就放心了,我回頭也跟鄰居們說說。”得到鄭老太這樣的回覆後,何光貴也放心了,他知道,鄭老太的社區影響力夠強,她來闢謠比誰都有力。

社區警務工作中,軍人本色不減

九龍花園中心警務室一直是一個有戰鬥力的集體,不光是全市公安系統第一個將黨支部建在警務室的集體,人員結構更是特別——現有的5名民警,全是軍轉幹。

軍人的作風體現在哪裡?這個話題總是離不開規矩。

規矩體現在每一次執法的規範。

2月3日,廣廈城有居民向警務室反映,小區內停有一輛鄂牌車輛,不知何時到來的。

“当兵有兵样 从警有警样”——五名“军转警”打造基层“疫情防控堡垒”

何光貴與同事一起到轄區摸排。(九龍坡區公安分局供圖)

社區民警李順華找到了車主夏某,上門調查,夏某介紹自己一家人三年前就來重慶了,期間未曾回過湖北,並表示自己現在正自覺在家隔離,接下來近兩週時間都不會出門,李順華將夏某的信息進行登記後離開。

然而2月7日,社區居委會聯繫到警務室,提起轄區有一名夏某曾駕車離渝被高速執法人員攔下,李順華一聽名字,便將其對上了號,遂陪同社區工作人員找到夏某。

夏某堅稱自己已然在家呆足了14天,然而李順華拿出執法記錄儀的截圖,清楚顯示著夏某的車子在高速上被執法人員攔下。見狀,夏某無法抵賴,才承認自己此前回過湖北。在民警的教育下,夏某目前配合社區進行居家隔離。

當日事,當日畢,同樣是紀律部隊的要求。

這事說起來應該是基本的要求,但在實際操作中,哪怕每人一天排查十戶,都是巨大的工作量——警區裡有6個大型小區,14800多戶,地勢也是爬坡上坎,若不能對轄區的情況瞭如指掌、科學規劃路線,可能一整天都排查不完。

至親離世、待產前一週,他們都沒退

去年才從部隊轉業來到九龍派出所的謝彩虹,在這次抗疫中學習了不少,無論是與群眾打交道的方式方法,還是如何安定群眾的情緒,而同樣是新鮮血液的楊龍也有這樣的體會:“戰時最能讓‘戰士’成長,因為戰時能夠逼出最強悍的自己”。

大年初八,警務室民警楊龍的外公去世了,因為疫情防控,他沒來得及回到陝西老家,“其實之前就已經住院了,所裡瞭解我的情況,也同意我回去見他最後一面。”但是楊龍還是選擇了不退,特殊時期長途奔波,只是徒增感染的風險,“相信外公也會理解我,這時候離開戰‘疫’的第一線,我就是逃兵。”

九龍派出所現有3箇中心警務室,而九龍花園是其中人手最少的,卻要承擔超過60%的排查任務。

因此,楊龍走不開。這幾天,一名叫向林芝的女民警在全警務室的戰友們齊聲催促下,休假回家。

2月14日,是向林芝的預產期。哪怕只剩一週就要生產了,她依然戰鬥在排查工作中,當然,挺著大肚子,無論是出於工作量還是感染風險的考慮,都不可能安排她入戶。

向林芝便待在後方,向需要排查的人員打電話,女同志輕言細語,擅長溝通,為上門排查的戰友們省卻了許多不必要的工作。

隨著工作深入,所裡也從其他中心警務室調來民警杜江支援九龍花園中心警務室,稍微緩解工作的壓力。

巧的是,他也是一名退伍軍人。前來支援的杜江說,“這是戰時工作,也是學習的機會,疫情結束後,我要把我取的經帶回馬王中心警務室去。”

(作者單位: 九龍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