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武官能上早朝嗎?有何依據?

無趣bd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後利用反貪的名義殺掉了好多的文官。朱元璋自己本身就是從馬背上打下來的天下,所以他就比較重視武官。

後來朱棣謀權篡位,對於那些反對自己的文官,朱棣也是從來都不會手軟。比如方孝孺,他是唯一一個被滅十族的人,而且自己被凌遲處死。

所以因為明朝皇帝的個人喜好,武官是可以上朝的。

在明朝初期的時候,文官是特別可憐的那個時候他們必須要小心翼翼,步步為營,因為一旦有一點事情做得讓皇帝不高興的話,他立馬就會丟掉性命。

後來在已經建立明朝80多年之後,文官們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新希望。當時的明英宗朱祁鎮親自帶兵去攻打瓦剌,但是卻做了俘虜。這件事情一出,讓當時的文官都非常生氣,所以他就直接把當時掌握大權的宦官王振當場就給打死了。這件事情讓當時的明代宗簡直可以說是嚇得尿了褲子,從這之後開始文官就開始崛起了,把那些武官全部都踩在了腳下,一直到了明朝滅亡,武官也沒能夠再一次崛起,但最終因為武官的不振興明朝滅亡在道貌岸然的文官手中。


路路通4588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下早朝的定義。

明朝的朝會分為三種,大朝、朔望朝、常朝。

大朝,只在正旦(農曆正月初一)、冬至、萬壽節(皇帝生日)舉行,其性質是百官向皇帝朝賀,屬於禮節性的,規模較大,在奉天殿(即現在的故宮太和殿)舉行。

朔望朝,每月的初一、十五舉行,性質如同大朝,也在奉天殿,只是朝賀,不討論政事。

常朝,也就是早朝,明代的早朝還有午朝、晚朝,但因為並不常態化,屬於偶爾為之。

故此,常朝主要是指早朝,在太和殿舉行,處理政事。

早朝時,所有在京官員,不論官職大小,都必須參加早朝。凡是來京述職的外地官員也必須參加早朝。所以早朝是一件極其壯觀的一件盛事,每次上朝有上千人。據載成化23年一次上朝的官員就達到1118人。

上朝時間在天剛剛破曉之時。

百官有午門進去,文物兩班官員分別由左、右掖門進入。皇帝從中間的御道進入。

文物官員進入午門以後,先在金水橋南按照品級站好隊伍,等待鳴鞭,按照次序過橋,直到奉天門丹陛之前,此時文官在左,武官在右,相對而立,站在御道兩側,等待皇帝的到來。

皇帝的座位設在奉天殿廊內正中,稱之為金臺,待樂起,皇帝安坐,此時再鳴鞭,鴻臚寺唱入班,左右兩班進入御道,行一拜三叩頭禮。

然後起來,正式進入奏事環節。


滾滾江水mzs


明朝文武分兩班入朝,文由左掖門,武由右掖門,武官可以上早朝的:

明代行朝會之始,可上推到甲辰年(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這年正月,朱元璋在金陵稱吳王,建百官,不久即行朝會。[7] 朝會的舉行,標誌著一度依附於龍鳳政權的“吳國”向獨立自主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明初諸禮,皆由禮官、儒士雜考前代遺制,“酌古準今”而定。洪武以後,“累朝以漸而詳”,各有“禁例”。[8] 但明代並沒有一部完整的朝會儀注,正史中僅見列朝“榜例”,《會典》所載,也只是“事例”的彙編,缺漏極多;私人筆記中有不少記載,其價值在於能提供一些具體而微的細節。下面在這些公私史料的基礎上,對早朝試予“復原”:

“古禮,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視之”。[9] 明代史料於上朝時辰多用“漏盡”、“昧爽”、“星存而出”等詞來形容,如太祖“雞鳴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臨百官”。[10] 昧爽也就是天剛破曉的時候。嘉靖初年,少年世宗“常於昧爽以前視朝,或設燭以登寶座,雖大風寒無間”。為此閣臣擔心:“是固勵精圖治之心,第聖躬得無過勞乎?”於是嘉靖六年(1527年)規定,從新歲始,視朝“每以日出為度,或遇大風寒日暫免,著為令。”[11] 晨曦初開之際上朝,好處不言而喻:“一則聖躬志慮清明,二則朝廷氣象嚴肅,三則侍從宿衛得免疲倦,可以整飭朝儀,四則文武百官不致懈弛,可以理辦政務,五則鐘聲有節,可以一都市之聽聞,六則引奏有期,可以聳外夷之瞻仰。一舉而眾美成具,天下必將稱頌聖明”。[12]

預朝官員稱“朝參官”、“京朝官”,皆佩牙牌。[13] 為便於上朝,他們多在城南擇屋而居,“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14] 每晨星月未散,即須趕到皇城,由東、西長安門步行入內。

為方便官員候朝“待漏”,皇城內建有多處朝房,各官在此按品級坐立。[15] 作為對近臣的優禮,“近侍衙門,端門內各有(專門的)直房”。[16] 右闕門南,是錦衣衛直房;下三間為翰林直房,候朝時,大學士居北楹,眾學士中楹,餘者南楹。[17] 另外端門內左側有直房五間,又名“板房”,是詹事府、左右春坊及司經局官候朝之所。[18]

午門乃紫禁城正門,闢有三闕,中為御道,不常啟,左右二闕供當直將軍及宿衛執杖旗校人等出入;[19] 又左右兩掖各開一門,稱為左、右掖門,為百官入朝之門。[20] 午門上樓名“五鳳”,設朝鐘朝鼓,由鐘鼓司宦官掌管。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以禮部言“朝廷之禮,貴於嚴肅,而近者文武官入朝,往往爭趨競進,品級紊亂,高下失倫,甚非所以明禮法、振朝綱也”,乃規定入門次第:將軍先入,次近侍官員,次公侯駙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不如儀者,從監察御史及儀禮司(鴻臚寺前身)糾劾。[21] 景泰二年(1451年),令“自今旗校人等待朝官進,照依資次續進,敢有攙越擠擁者,許糾儀官擒奏發落。”[22] 但入朝時還是經常發生侍衛與朝參官“爭門而進”的情況,天順元年(1457年)奏定:門上“鼓三嚴”,即第三通鼓響,先開二門,放官軍旗校先入擺列,百官赴掖門前排隊,候鐘鳴開門入內。[23]

文武分兩班入朝,文由左掖門,武由右掖門。入內後,先於金水橋南依品級序立,候鳴鞭,各以次過橋,詣奉天門丹墀,文為左班(東班),武為右班(西班),在御道兩側相向立候,稱為“起居”。[24]

奉天門上廊內正中設御座,謂之“金臺”。丹陛左右鐘鼓司設樂,殿陛門楯間列“大漢將軍”,皆著明鐵甲冑;御道左右及文武官班後各有校尉相向握刀布列。[25]

樂起,皇帝御門,錦衣衛力士張五傘蓋、四團扇,聯翩自東西升立座後左右;內使二人,一執傘蓋,立座上,一執“武備”,[26] 雜二扇,立座後正中。天順後,執傘、扇力士移到金水橋南夾立,只留座上之傘及夾武備二扇;座上之傘,遇風勁時也撤去。[27]

皇帝安座後,再鳴鞭,鴻臚寺“唱”入班,左右兩班齊進御道,再排班。此時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東上”,行一拜三叩頭禮,是為“大班”。公侯、駙馬、伯自成一班(勳戚班),居武官班前而稍離。[28]

行禮畢,鴻臚寺官對御座宣念謝恩、見辭員數,這些人已於前日在寺具本報名,此時在庭下或午門外遙行五拜三叩頭禮。若邊方奏有捷音,“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於早朝未奏事之先宣佈,所以張國威而昭武功也”。[29] 然後,進入早朝最重要的環節——奏事。




洪果果


首先回答問題,明朝文武官員是必須參加早朝的,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東上,行禮奏事。

為什麼提問這個問題呢,我簡單分析一下

1明朝大概分為三個政治集團,文官集團,武官集團,宦官集團。明朝並不是一個始終重文輕武的朝代,朱元璋從武出身,為了保障子孫地位日後不被武將威脅,削弱武將權力,但到了朱棣上位,武將權力又被抬升,直到土木堡之變,武將地位才徹底被文官集團壓制。但後來也會出現反覆,比如武將石亨,在朱祁鎮復辟後,權傾朝野。明朝文官集團權力主要在內閣,內閣首輔無異於丞相,張居正曾擔此任,甚至可以左右皇權

2宦官集團一方面是為了壓制文官集團發展出現的產物,另一方面,朱元璋廢除丞相制,皇帝工作量劇增,也讓太監學了文化,明朝權宦對朝局影響空前。

3既然武將集團整體勢力低於文官集團,那麼上早朝這麼辛苦的事武將自然必須參加,舉個例子,武將石亨組織言官於朝堂彈劾文官于謙,導致千古忠良被殺,只留下那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知來藏往


明朝朱元璋曾破除高官上朝的規定,凡京城在職官員都可上朝稟事.比如明朝的御史,給事中等都是6品以下官員,但都能上朝~

清朝四品以上京城官員都必須上早朝,四品以下以及地方官必須得到皇帝的傳召才能上朝.

基本上六部尚書,侍郎,內閣大學士,大理寺卿,督察院左右都御史這些都是朝堂上的常客



佳人山水



明朝武官可以上早朝的,因為明朝武官都是有品階的,只要品階足夠,自然可以上早朝。明朝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朝堂鬥毆事件——文官們將錦衣衛指揮使馬順毆打致死就發生在朝堂之上。而這錦衣衛指揮使,自然不會是文官,他是貨真價實的武官。



另外,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明朝不少武將其實都是勳貴家庭,什麼叫做勳貴家庭呢,就是說他家祖上出過功臣,這個功臣為明朝建立出過大力的,當然了,由於朱元璋殺功臣的事情,所以洪武朝的功臣勳貴家庭相對比較少,但是又由於朱棣奉天靖難的事情,所以在明朝歷史上出現過這麼一種勳貴——靖難勳貴。這裡面的勳貴地位都很高,舉個例子:英國公,這個爵位就是當年輔佐朱棣靖難的爵位,世襲罔替,且與大明朝與國同休,非常值錢,在歷史上但凡是承襲此爵位的武官,必然絕對有資格隨時去面見皇帝本人,更不要說上朝這麼簡單的事情了。


戴老師講歷史


武官當然是能上早朝的,明朝上早朝是實行"鼓三嚴"的,即在三通鼓後百官排隊等著鐘鳴開門之後入內,文武官員分為左右兩列進入。

而有何依據,首先在洪武二十四年,規定了上早晨“將軍先入,次近侍官員,次公侯駙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從入朝順序可以看出明朝對武官上早朝是很看重的。這也體現了明朝一改宋朝重文輕武的風氣,是統治者思想的轉變和反思。

當然在明朝後期文官便壓制了武官,武官處處受制於文官,看見文官恨不得叫爸爸。不過那時武官仍可以上早朝,只是沒有發言權而已,因為他們不敢輕易發表言論,只能看文官們的眼色行事。





小邢說歷史


肯定是上早朝的,這個你毋庸置疑,因為每次上朝的就有文官,有武官,國家大事不能光有文官來治理呀!武官自然也是要參與的。你知道什麼是兵部尚書、兵部侍郎等等的嗎?這些官職就是武官。

可能你問的問題就是說,明朝的武將能不能上早朝?我覺得這個得看他有多大的官職,你比如說朱元璋時期的像徐達、常遇春等等這些人肯定是上早朝的。像後期的一些武將也是要上早朝的。只不過他們上早朝的時候,肯定不是穿武將的衣服,要穿朝服罷了。


旅遊美食創業者


可以上早朝的

根據歷史記載每個朝代都有文武官員,他們各自處理不同的國家事務。就像我們的左手和右手的關係,如果早朝少了武官那就不是很多事情不能都不能直接而快速的上達和解決。

還有根據明朝《徐顯卿宦跡圖》表現的正是一次早朝的情況,圖中端坐的皇帝正是年輕的萬曆皇帝,這也是明朝文武官員上朝的一個例證。

根據史料記載明代上朝時間是在昧爽時,即天剛剛亮的時候。文武百官入朝是由午門進入,午門是有五道門的,中間的那道門為御道只有皇帝能從此出入,御道兩邊的左、右兩闕供當值的將軍、校尉等保衛依仗的人員進出,文武兩班官員分別由左,右掖門進入。文武官員進入午門後,要先在金水橋南按照品級站好隊伍等待鳴鞭,然後再按次序過橋直到奉天門丹陛之前,這時候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兩隊相對而立站在御道兩旁等待皇帝的到來。皇帝的座位設在奉天殿廊內正中稱之為金臺,到了樂器響起的來時候皇帝在御門安坐此時再鳴鞭,鴻臚寺唱入班左右兩班走進御道,然後行一拜三叩頭禮節上朝。明朝的武官是能上早朝的,這樣才能更好的處理國家事務。



小冉愛看歷史


每天都上早朝這個規矩就是朱元璋定下來的,他是農民出身,逆襲當上了皇帝,在廢除丞相後,擔心遭人矇蔽,所以制定大規模早朝正是要體察民情,免受矇蔽。之後也有幾個皇帝把每天上早朝當做祖制來遵守,再加上文官們的監督,皇帝一不上朝就公開指責,所以皇帝只能天天早朝。

據大明會典記載:早朝時,大臣必須午夜起床,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凌晨3點,大臣到達午門外等候。

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大臣就要排好隊伍;到凌晨5點左右鐘聲響起時,宮門開啟。百官依次進入,過金水橋在廣場整隊。官員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穩重的都會被負責糾察的御史記錄下來,聽候處理。

通常,皇帝駕臨太和門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頭禮。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有機會與皇上對話,大臣向皇帝報告政務,皇帝則提出問題或者做出答覆。

但自明英宗以後,明朝皇帝就越來越不喜歡上早朝了。英宗即位的時候只有八歲,上早朝也是乾坐在那裡,處理政事的任務只能交給太后和大臣們,早朝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後來皇帝也都嫌天天上早朝太累,所以就改為通過批閱奏章來處理各類事務,早朝只是偶爾舉行。更狠的比如嘉靖和萬曆,二十多年都沒上過早朝。

不過明朝最勤奮的皇帝應該是亡國君崇禎皇帝了,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崇禎雄心壯志,立志做箇中興之主,每日批改各地奏摺到凌晨1,2點是很常見的,每日早朝必到,比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還要勤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