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一下,仲景《傷寒論》,經方治病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癌症及疼痛研究


某病有特效藥,某某方主之就是特效藥。學校卻棄之去,來所謂的辯證。結果越學越糊塗,《傷寒雜病論》是中醫之源泉


一葉知秋68077


中國曆朝歷代的醫學名家都是對《傷寒論》推崇備至,這些醫學名家無一不是精研傷寒的,此書中的藥方屬於經方的範疇。什麼是經方?經方是指漢代以前的各類經典中醫學方劑,張仲景是漢代以前的經方的總結者和發揚者。

<strong>

<strong>

所謂經方,大抵已經沿用了幾千年,理論上可以上溯到傳說中的神農時代。現在一提到經方,就會和元明清時代的醫學相背馳,一背馳就會有人出來說,經方否定了我們這幾百年的醫學成果。幾百年,相對於漫長的中醫歷史太短暫了。


對於經方,自古就有這樣的說法,只要使用得當,就能有“覆杯而愈”的效果。所謂“覆杯而愈”,就是說病人喝完藥,把杯子洗了扣在桌上,病就好了。這個聽起來好像不可思議,從臨證經驗來看,此言不虛。只要辯證準確,外感病只需半劑藥,上午吃下午好,晚上吃早上好,該退燒的會退燒,該止瀉的會止瀉。慢性病也是幾劑藥就會有明顯效果,甚至是一劑藥治癒的也很多。絕對不是現在所說的中藥療效慢。


<strong>

經方的特色是什麼?

經方的特色是----方證對應 ,即在臨床上力圖尋求特定的脈證組合並與特定的方藥相對,強調方與證的嚴格對應,這是經方有別於其他流派的最特殊本質。


傳統的中醫有著眾多的流派,而經方只是其中擁有自己獨特理論體系的一個法門。就現行的《傷寒論》來看,全書是以六病為綱以方證為目,是一個綱目完備的體系。


《傷寒論》不是普通的方書,方藥之中蘊含獨特的理法。如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脈浮緊等症常用麻黃湯;而發熱頭痛、汗出、惡風、脈浮緩則常用桂枝湯。


張仲景所傳承的經方醫學的指導思想是什麼?是如何思考人體的?組方用藥的原理是什麼?這些藥物在人群體起到的作用是什麼了?只有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才能真正的學到“仲景之法”,而不是停留在“仲景之方”上,我們才能像張仲景一樣用簡單的幾十味藥辯證組方,以一驅萬。

不同的醫學流派對疾病的認識及對症狀的觀察取捨不盡相同,仲景對疾病的認識層面觀察角度及側重點與《黃帝內經》明顯不同。


在《傷寒論》中不難看出仲景的著眼點在於方證的組合與對應,而不在於具體的病名。經方的症狀組合非常嚴密,脈症變化與方藥之間有著很強的對應關係,且達到了很高的量化水準。其脈之浮沉,或強弱,口渴與否,汗之有無,往往一症稍變,則治法迥異。


經方強調的是方證對應,以證定方,強調特定的脈證組合,對應性很強。經方中極少有病機術語,很少有氣虛、脾虛等說辭。


經方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科學價值 、臨床價值、示範價值。


經方的科學價值已於前述,其臨床價值毋庸置疑,古今經方家的臨床實踐早已證明了經方的非凡功效,常常用效如桴鼓來形容。經方的療效不因時代的變遷,地域的差異,膚色的不同而有差別。所有這一切足以批駁古方不能治今病之說。


《傷寒論》的立場:

<strong>

1:萬法歸一,只為證道,循道而行才不會偏離大道;

<strong>

2:用張仲景的語境和思維邏輯來解讀,絕不引入其不涉及的理論,這樣才能確保其理論體系的純正和解讀接近原意;

3:所解讀的理法必須放在《傷寒論》的原文裡做對比,在組方用藥的規律裡去印證,做到有理必有據,解讀無矛盾無死角,方可不自欺欺人;

<strong>

4:回溯至《傷寒論》,所有心得皆在臨證上運用過,療效顯著,方才確信。

合此四條,方敢言去偽存真,以期破解《傷寒論》的心法和古經方的組方規律,讓更多的中醫愛好者學會並掌握傳統古中醫的精髓,造福一方。

希望以上對你有所啟發和幫助!


吾愛分享資源


這個問題我想回答一下。經方治病本來就是思路。你如果研究某個方子治療某病,那就完了。

為什麼好多人學《傷寒論》,到老也學不了大成?因為《傷寒論》是講層次的。打他的層次也是理法方藥。執藥不如執方,,執方不如執法,執法不如明理。如果學習《傷寒論》而不明理,,那麼沒有方證的那些條文不成的沒用的廢話了吧?!

對於《傷寒論》,我只是一個未入門的初學者。但我也知道明理的重要性。恐怕沒有師傅帶這一關,我是過不去的。我目前的水平也就是執方吧!


五更雞鳴起床來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臨床醫學專業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確立了“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治療的理論基礎。

《傷寒雜病論》

第一篇平脈法

第二篇辨脈法

第三篇六氣主客

第四篇傷寒例

第五篇雜病例

第六篇溫病脈證並治

第七篇傷暑脈證並治

第八篇熱病脈證並治

第九篇溼病脈證並治

第十篇 傷燥病脈證並治

第十一篇 傷風病脈證並治

第十二篇 寒病脈證並治

第十三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第十四篇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第十五篇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第十六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第十七篇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第十八篇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第十九篇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一篇 辨霍亂吐利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二篇 辨痙陰陽易差後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三篇 辨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四篇 辨瘧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五篇 辨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六篇 辨咳嗽水飲黃汗歷節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七篇 辨瘀血吐衄下血瘡癰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八篇 辨胸痺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九篇 辨婦人各病脈證並治

該書編成後不久亡失,後晉王叔和軼析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二書,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刊,歷代刻印數十次而流傳至今,對中醫學治療急慢性傳染病、流行病以及內科雜病等理論和技術的發展,曾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歷代醫學家圍繞著張仲景於該書內所闡發的理論問題和醫療技術問題展開熱烈的爭論,特別是圍繞著防治急性溫熱病的病因、辨症和治療思想、選方用藥等,有時甚至是十分激烈的,從而產生了不同的學派。例如:經方派與時方派之爭,傷寒派與溫病學派之爭,促成了時方與溫病學說得到獨立與發展壯大。隨著時間流逝,經方派之繼承發揚雖然有些衰退,但直至現代卻並未退出歷史舞臺,相反在近些年來隨著中成藥生產的擴大,在國內外大有復甦和再發展的明顯趨勢。

回到題目《傷寒雜病論》指導臨床更加詳細準確辨證論治,拓展辨證的方法。此書的精華就在於“六經辨證”和“理、法、方、藥”的創立。為後世醫家規範行醫奠定了基礎。


尚善良人銘道


張仲景的《傷寒論》主要的治病主導思想:

一、確立中醫“三因”致病論

三因是:一、內傷七情,又稱內因,即喜怒憂思悲恐驚。西方心理學還沒有之前,張仲景就已經提出了“七情”可以致病的學說,七情實際上就是人的心理活動,這比西方心理學領先了一千年。

二、外感六淫:六淫又稱外因,即風寒暑溼燥火。

三、不外不內因,獨立於內因與外因的第三種致病因素,相當於現代的“其他類”,如跌打損傷、毒蛇咬傷、水燙火傷、刀傷出血、各種寄生蟲等等不屬於內外因的致病因素。

《傷寒雜病論》中“傷”是內因內傷七情;“寒”是外因即用六淫之一的“寒”作代表;“雜病”就是不內不外因。很多人不明白“傷寒論”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中醫致病論中的“三因”。

二、確立了中醫治病的理論系統

張仲景的偉大貢獻是確立了中醫一陰一陽的兩大治病理論框架,這就是辨證施治與辨症施治。辨證施治又稱辨證論治,辨症施治又稱辨症論治。“辨證施治”大家都非常熟悉,懂中醫的人都清楚,但“辨症施治”有的人可能會陌生點。辨證施治出自《傷寒論》中的“六經辨治”,即太陽經證、陽明經證、太陰經證、少陰經證、厥陰經證、少陽經證。辨證施治是從動態變化的認識去治病的一種思維,動為陽,陽主變化。辨證施治是因人因地因時的變化而給出治療方案,中醫人常說的一人一方就是基於此得出來的。辨症施治與辨證施治剛好相反,是從靜態不變的認識去治病,根據中醫致病的三因、陰陽寒熱虛實表裡,總結某些有規律的證狀群,歸納為一種“症”。辨症施治與西醫確診為某某病的思維是類似的,用現代語言描述,辨症就是確診患者患的是什麼病,然後用相同的藥方治療。很多人只強調中醫“一人一方”,而忽略了“千人一方”,只強調其中一點,都不是完整的中醫。例如張仲景《金匱要略》中有:瘧病、中風歷節病、血痺虛勞病等等。再如中醫著名的骨科,治療骨折患者,都用統一的治療方案,不用“一人一方”,而是用“千人一方”。


行善積德179534222


冬病根在秋,春病根於冬。寒極必熱,熱極必寒。百病生於風邪,風善行多變;心為君主之官,主明則下安,主昏則下必亂。人體各類疾病均是由外邪侵入,若主昏下亂則病必甚。主明下安各司其職則百病不生。故防病重於治病。主明下安則人體各免疫系統及防禦系統牢不可破,外邪便無法入侵。


奉新農資


我對原始點醫學很瞭解,他亦屬中醫,我個人認為如這次疫情用原始點醫學結合傷寒論會幫到很多人,會好得又快又好,原始點點穴可以以最快速度改善經絡,讓人立馬有輕鬆的感覺,配上溫性的中藥,藥性會很快到達病灶,再用電熱毯溫敷只要睡覺就溫敷,一般人一星期就得好!


18707187955


都是當時大夫看到的表面現象,後人加以總結寫在書上,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這些東西都已經落後了。你再按這些東西治病,就不是治病是要命。


紅紅的煩惱


河南省南陽醫聖祠一副對聯寫得很好。六經辨……。讀傷寒,金匱要略,要背熟。靈活運用,辨證寒熱暑溼。死板書呆。目前本碩老中醫好書。無事用犀利毛筆寫寫。共分享。


湯湯171012563


最難是八綱辨證,治療都要區分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採用驗方加減對症施治。所謂千人千方是絕對正確的,因每一人五臟六腑寒熱不一虛實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