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好多人都不回農村,即使有老人也不回,為什麼?

甘肅行者楊


在外奮鬥成家立業好多年,農村回不去了,只能睡夢思念父母情,夢醒遙望故鄉月。


wanderfullife926


農村人不願回家過年,哪怕村裡有老人也不回,有些人說這是不孝的表現,是貪圖城市裡的好,忘記了自己的根。但其實,這樣的現象背後,也有著一定的隱情。

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心裡,都有著一種要一家團圓的執念。可人到中年,通過自己的打拼在城裡買了房,父母只願意待在農村過年,可自己又走不開。回一次農村老家要花上大半天的時間,再遠一點的甚至要坐一天的火車,過完年又要在城裡走親戚,實在走不開又該怎麼辦呢?

有時候,不回農村過年,是一種無奈。自己在城裡有了事業,有了家庭,無法兼顧在農村的父母了。

也有時候,不回農村過年是圖個清靜。外出謀生的人一旦回到了老家,就要面臨著七大姑八大姨的碎碎念,先是問一年賺了多少錢,再是幫忙撮合姻緣。這樣一來,有時候不回村子過年,也是為了一個清淨。

不管怎麼說,不回家過年的人,恐怕都有著難以言喻的苦衷。葉落都想著歸根,中國人哪能輕易就放下了“團圓”二字?


樂在三農


第一,農村出去的,都是為了生計,多掙得錢,在農村掙不多。

第二,農村外出久了,慢慢的也就不想回農村了,在外待久了,感覺外邊就是家,生活習慣、質量、環境都有一定的影響,回到農村會感到不習慣。

第三,就是帶著孩子在外,如果回農村,孩子怎麼辦,沒人照料,即使回到農村教育質量肯定沒有城市的好。

第四,就是經常在外的人,回到農村,看哪哪不順眼,看哪都髒,好多農村還是泥巴路,交通特別的不方便。

最後就是農村好多人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沒事很少回農村。以上是我的想法,希望對你有幫助,供你參考。






新農村小青


農村好多人都不回農村,即使有老人也不回,為什麼?道理很簡單,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自然法則。城鄉差距歷來就存在,一直延續到現在,以後繼續存在。現就近年來不回農村及城鄉差距的情況談一談:

第一,城市建設發展快,國家投資力度大。大城市過去本身就有強大的基礎設施,最近幾年加大投資力度,使得新城區服務設施,更加錦上添花,生態美化環境勝於老城區。農村青年上大學畢業,一般不回原籍,就地留在城市打工。通過幾年的奮鬥,成家買房,逐年還了貸款,他們想回老家農村嗎?不可能。因為自己已經有了小家庭,職業比較穩定,孩子上學教育資源優越,環境條件比較好。

第二,農村收入低,投入種植費用,人工成本高。農村人多耕地少的地區,忙於一年四季,獲得糧食只供自己用的口糧,最多飼養兩頭豬,幾隻雞,維持飼養勞動的牲畜,出於簡單再生產狀況。依靠土地取得收入不可能買房,更不可能娶媳婦。平原地區戶均耕地四十畝,除去種植費用成本,機械成本,獲得利潤四萬元左右,同樣買不起房。所以,收入低費用高,導致青年人不回農村的是主要原因。

第三,城市福利待遇優越。農村老人離開老家,去城裡為子女完成帶孩子任務。雖然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城市生活水平出於中間狀態,還是不願回農村。因為自己的體力有限再不能透支,加之城市有優越生活條件,不用燒煤燒柴,不用燒炕。出門搭公交車免費,去公園半價免費,去醫院看病方便,去超市買菜方便。所以,城市是老人養老的好地方。

第四,城市教育資源佔優勢。在城市教育資源的確優越,有各種形式的興趣班,有公辦的有私辦的,學校管理措施等級高,相互競爭激烈。不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重視教育工作的氛圍比較濃厚,是培養教育孩子的好環境。


南涼遇運


主要在於城市吃喝拉撒方便,上學幼兒園到高中都方便,教學質量好,交通方便,公園多,醫院條件好,只要經濟許可就一定要在城裡生活,養老。農村裡的人忙,農活繁重,沒有好的身體就不能種田養羊養豬等,環境衛生等方面也不如城市裡樣樣都有人做,土地流轉後也能從土地上收入一些,只要子女們有穩定收入和穩定的工作,生活在城市裡就容易的多,想吃饃吃飯,既是家裡不做出門就可以買到,一切順利的多,但家在農村,哪是根本,還有農村裡有很多牽掛,房子和鄰里,家務裡紅白喜事必須參加。春暖花開時節還是要去看一看,有些人還是要去種點蔬菜,種點玉米洋芋之類,去按時收割和採摘蘋果梨子啤特果啊!因此,農村和城市始終是兩互促進,相互發展的。[祈禱][祈禱][玫瑰][玫瑰]


朝花夕拾52142216814


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很多人不願回農村的原因是,農村不好發展,說白一點就是不好找錢,想靠農業致富已經是不可能,我國農村的土地都是承包到戶的,每家都承包一兩畝,沒有形成規模,那麼如果你一年都是在家種田的話,那糧食也只能是夠吃,想要花錢買一點東西或請客送禮都有點困難.

所以有點知識文化的人都要進城去打工,運氣好的話,一個月幾千塊,兩個月就把一年的糧食錢掙回來了,在外面上班又輕鬆,不像在家裡面務農那樣又苦又累,到頭來還是背一身債。

現在一些年輕人連基本的農活技術都不會。所以很多人已經不適應待在農村,現在的農村土地荒廢了很多。我們都是看得到的,希望有關的專家對於這個問題要考慮了。


鄉村留守人


現在的農村已經成為老年人聚集的地方,因為年輕人都去城裡邊工作讀書了。

他們很少回家,即便是春節也是回家匆匆的走完親戚就又回到城市了。有些老年人覺得,現在農村的孩子都怎麼了,竟然嫌棄自己的農村老家,都不願意多呆

為什麼不回農村?

1、不會種地

雖然很多人從小是住土瓦房長大的,但他們確實不會種地。假設要回去農村,其實但是如何謀生的問題就夠人頭痛了。

村裡,每家每戶都是自己種田種地,自給自足的。施肥、殺蟲、播種、收割等全靠人力完成。能把農活幹得好,絕對餓不死。

如果能在城市裡找到工作的人,還會回農村老家嗎?他們都不會農活,估計在農村只得餓死。

2、農村路更滑

套路無處不在,農村少不了。

可能、微博等這些東西在農村不普遍,但不意味著農村沒有套路。

沒有精神寄託而且老公又不在家的一堆婦女堆在一起能幹些什麼呢?無非就是窺探鄰居的八卦,以聊別人的八卦為樂趣。

這八卦可不比吃瓜群眾圍觀熱點要弱。明明是別人家的家事和她們沒有半毛錢關係,可她們就是愛說,愛一傳十,十傳百,然後被傳回被八卦的人耳裡。

3、農村種地發不了財

因農村這幾年經濟下滑,有好些農產品要麼跌價要麼滯銷。像前段時間的蒜薹,大豐收,卻根本賣不出去,但是又不得不去地裡拔蒜薹,一家人還忙不過來,得要花錢請人幫忙,不然下半年的大蒜也沒了。

社會收購,產前沒有合同協議,憑運氣經濟形勢不穩定。其它經濟來源又沒有,只能依靠栽烤煙和國家定立收購合同,超合同數也難賣,加之這幾年表面看是提高菸葉質量,實際是壓級壓價,最後除去各樣成本開支也所剩無幾了。

城市雖然掙錢少相應比農村好掙錢,這就是寧願在城裡緊巴巴過,也不願意回農村老家的原因。農村人不容易啊!

4、生活圈子難以融入

很多年青人,由於在城市裡待得時間久了,習慣了舒適的燈紅酒綠,再回去重操舊業己不可能。聽的、看的、說的、做的都跟農村八竿子打不著,回到農村反而是融不進去了。

為什麼要留在城市?

1、為了孩子,沒辦法

有不少在城市裡務工的人,都將自己的孩子轉到城裡上幼兒園和學校,城裡的教育遠遠好於農村,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不可能回農村去。

2、農村沒有未來

為了供他們上學,已經拖累、甚至拖垮了家庭,不少家庭已經負債累累,很難從經濟上繼續支持他們在農村的創業。

並且不是所有的農村大學生學到的知識在農村都有施展的餘地,即使是學農、學醫的畢業生,要找到能發揮自己能力的平臺,依然是不容易的。

越到基層,機會相對越少,農村更是。社會競爭激烈,這是事實。

3、習慣了城市的繁華

這就像水手,已經見識過大海的遼闊,要想再回到陸地上死在床上就難了,哪怕海上的生活也許朝不保夕呢,但它能給人的機會,絕不是老死在鄉間的人所能體會萬一的。

4、能讓努力的人看到希望

公務員、教師、銀行職員等職業依然是老一輩人眼中的“鐵飯碗”。這些職業一直被烙上“穩定”的標籤,所謂的安全感,大概就是這麼來的。在農村的大多數人眼裡,做這些職業是相當幸福的一件事,如果能再找個“拆二代”結婚,哇,簡直人生贏家!

但是,更多人留在城市是因為所謂的“穩定”意味著一成不變,而變化的東西才是真正吸引人的。一份今年月薪5千、明年月薪仍然5千的工作,遠遠沒有一份今年3千、明年6千的工作更加吸引人。因為後者意味著你的能力得到了飛躍,你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肯定。

大城市房價很高,那又如何?我只想我能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懂得的東西學以致用。大城市至少能給你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也許某一天,你也能成為雜誌封面。

5、城市沒有那麼多親朋好友,只有“恰到好處”的關心

在城市認識的朋友,關心的內容更側重於你的職業發展和精神需求。

因為彼此陌生,出身和過去會被淡去,留下的是更為平等的交流。也因為城市的“大”,彼此有更大的空間,朋友之間可以保持一段舒適距離。值得交心的朋友,也值得我穿越半個城市去見面。普通的酒肉朋友,說不見也就不見了。

農村就不一樣了,出門就能碰到兩個親戚、三個熟人,非要拉上你閒扯半個小時,你也不好意思拒絕。


農村蒲公英


現在農村已經不再是過去的那個農村,農民更不僅僅是過去依賴土地生存的農民,過去之所以大多數農民一生都會固守本土,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雖然清貧,但也沒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只有在農村生活。

選擇生活的空間大了

然而,現在農村的這一切都變了,當農民有了更多、更大的選擇空間的時候,有了選擇更好的生活環境時,離開農村去尋找更美好的生活,出現很多村民離開農村,那也是必然的一種現象。目前,農村人口在減少,城市人口在增長,在逐漸的擴大,這就是農村人口遷移的結果。

農業無法滿足農村的經濟需求

現在的村民已不在是僅僅依靠務農生活了,農業生產畢竟沒有太高的收益,無法滿足村民經濟上的需求。外出務工也成為了當下村民主要獲得收入的途徑。

如今農村,平常就很難見到像過去那種,熱火朝天勞動的勞動場景,來來往往奔走的村民了,取而代之的是冷冷清清,大多的時間都是沒有什麼生機的,這主要是農村大多數的青壯年都外出務工的原因。

在外有了很好的發展,不在回農村生活 農民朋友有了外出務工的條件,就有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一旦在外務工當中遇到了很好的發展,一般就不會再選擇回到老家農村了,多會留在當地發展,並會帶全家人一起過去生活,這類村民基本上短時間內,甚至長期都不在準備回老家了。

這種現象,在筆者村裡就有不少,有的人在外打工或經商,有了固定的工作,或固定的經營場所,就會在當地購房結婚生活了,父母也常會過去幫他們帶孩子,一年甚至多年也都不回農村一趟了。


農村老人不回農村多是因子女的原因

農村外出的老人,除了是一些還能夠打工的老人外,就是跟隨著子女到城市裡生活了,既然子女都不在農村居住了,出於個人養老或者是為子女帶孩子等原因,他們也會越來越少回農村了。

農村青年有了經濟基礎不願回農村

目前農村的青年人,他們已經不再是像父輩那樣,對農村還有著比較深的家鄉情結,他們不在願意在農村種地了,在長期接觸城市生活的情況下,耳濡目染農村與城市生活環境的很大差別,進城市生活也就成為目前農村青年人奮鬥的目標,一旦有了進城生活的基礎,也就不會再選擇回農村生活了。


城鎮化發展趨勢使然

城鎮化的發展,也是順應現在農村發展的大趨勢,農村將逐漸會有更多的人口選擇離開農村,走進城市生活。過去農村人口多於城市人口的現象,將會逐漸的扭轉過來,未來多數農村人不在回農村,那也是必然的結果。

綜上所述,會有越來越多的村民不在會回農村生活了,這也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也將會是未來農村的一種常態,在將來一段很長的時間內,農村都將會是這樣的一種情況在上演。

更多關於三農的文章,請點上面的“關注”二字。您的每一次轉發與收藏都是對作者最大的支持,您有什麼疑問,請在評論區留言,本欄目會盡力幫您解答,謝謝!(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

農大知事


可以這麼說:提問者所問的問題,是隨著社會發展出現的一類新問題。從問題本身來看,農村人外出打工不回農村,常年紮根城市周邊,即使家裡有老人和孩子一年中回家次數也是寥寥無幾,歸根結底就是想多掙錢。所以從個人的出發點來看,就是在歷史的潮流中任何事物也阻擋不了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過在這一切的背後又繁衍出不少新問題: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土地荒蕪、住房危急、生活保障等。

孤寡老人:正如提問者所述,當下農村好多年輕人,為了追尋夢想,遠赴城市務工,利用一定的時日換取相應的酬勞。有些甚至常年紮根城裡,把年邁的父母留在農村老家,所以孤寡老人一詞隨遇而生。

留守兒童: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大環境下,農村留守兒童也是一種較大的問題所在,在筆者家鄉,表現的也尤為明顯,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大多由爺爺奶奶照看,有些由父親或母親單獨照看。

土地荒蕪: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人還得照顧孫子,且體力又不上乘,土地撂荒也尤為普遍。對於交通方便的土地,農家人只能通過轉租給第三方播種,而哪些山坡地則成為荒蕪的重災區。

住房危急:房子是用來住人的。有些農家人常年在外,房屋年久失修成了危房,老人又沒有足強的體能承擔房屋修善事項。

生活保障:說到這一點可能有一些人,會覺得有些誇張,其實、農村地區幅員遼闊,對於哪些偏遠山區農村,有時有錢也不一定能購買到物品,筆者家鄉周邊有些村子距離鄉鎮幾十裡地,老人們又不會開車,村子又多為幾十戶人的自然村,對於這類農村人來說,年輕人不在,真的生活異常艱難。

總結:一直以來人們都想過好日子,筆者本人之前也是常年在外打拼,可自從結婚以後有了小孩,不得不選擇在家和年邁的父母一起照看孩子,這樣一來可以多陪伴孩子和父母,也能減少父母和孩子心靈創傷。最後筆者呼籲哪些在外打拼的農村人,多抽時間一起陪伴父母們,讓她們在晚年多一份溫暖,少一些寂寞,因為某一天,我們都會老去。


鄉村隴原


很高興我也來表達一下自己的見解,希望對提問者和網友有幫助。

我覺得有些人即使有老人在老家,也不回農村,他們不是不想回,而是受很多因素制約。

“故鄉容不下肉身,他鄉容不下靈魂。”相信很多漂泊在外的人都對這話有切身體會,如果生活條件允許,有多少人願意長期背井離鄉,顛沛流離呢?要生活,要養家,必須努力工作或經商賺錢呀。城市容易找工,創業機會多,而農村就業崗位少,工資低,可能都不夠生活開支,還要供孩子上學,贍養老人;想投資農業又要大筆本錢,而且初期回報週期長,盈虧未定,有多少人能真正做的起?

其實他們不是不回,只是回得少,平時可能工作或生意確實忙,或孩子在外地上學,無法抽時間常回,起碼過年或重要節日還是回的。

還有一種情況,他們有條件接老人出來一起生活,但老人不願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家鄉,外地的生活他們不習慣,子女尊重老人的意願,只好多寄些錢回家給他們自己照顧好自己,並多打電話回家問寒問暖,隨時瞭解他們的近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