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繪畫作品怎樣做到感性的個性表達與理性的技法相融合統一?

KID多彩繪畫樂園


一副好的繪畫作品首先得有靈魂,有血,有肉,藝術來源於生活,大自然,抽象,天馬行空的靈感創作。


八百里秦川奇石匯墨涵


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的運用,對繪畫藝術創作起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普通習畫者還是專業的藝術家,都應該弄清這兩種思維形式對藝術觀念的形成、對對象的觀察、感受以及對內在本質的認識、藝術圖式的把握、藝術語言的選擇、畫面效果的漸進與整體權衡等方面的影響。每一名成功的藝術家,都是在兩種思維之間有所側重的,並且能很好的維持雙方的參與度與平衡。英國藝術評論家克萊夫貝爾在《藝術》一書中曾提出“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若單純的強調感性的審美情感很可能會導致畫面混亂無序,倘若一味的強調理性的審美情感又很可能會失去應有的趣味。面對景物寫生,下筆之前要做到意在筆先,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我們需要弄清楚的是作為主體的自我與作為客體的景物之間的關係。以主體為主還是以客體為主,兩種思維方式在二者之間如何側重,反映的是一個畫家怎樣認識自身的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特點,且能否發揮這種個人特點到繪畫的每一個環節。對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認識既是認知事物的“世界觀”,又是藝術創作的“方法論。

感性的人通常會運用直覺、潛意識、第六感、聯想與想象等作為主要的認知與表達方式,側重於對對象的第一反應。理性的人則側重於冷靜的分析、判斷、總結,是在對對象進行反覆認知後方才下達結論。從性別上說,女人多數比男人更感性,所以女人喜歡鮮花、紅酒、羅曼蒂克的氣氛;在人群中,少數敏感型的人也是屬於感性為主的人,過度的感性甚至導致神經質或神經病,人們熟知的藝術大師梵高、詩人海子、哲學家尼采,恐怕都是屬於這一範疇。人們的感性認識總是向理性認識轉變。也就是說,在教育過程中,獲得知識的過程,大部分都是理性思維培養的過程。理性的東西相對清晰,所以能夠清晰的表達或傳授。感性的東西則因人而異,具有不確定性,因此讓人覺得難以捉摸,更難於傳授。這也是繪畫或設計創造既重視想象力、但美術教育又忽視想象力培養的原因所在。當然,理性思維也能反作用於感性思維,比如,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畫面畫得過“緊”的時候,就會有意識的去強調感覺、調整作畫情緒、營造畫面氣氛。

繪畫前期的思維參與,大致上可以這樣去認識:觀察階段應該儘量讓感性思維發揮作用,構思階段則應儘量讓理性思維發揮作用。當觀察具備一定的結果後,隨之而來的構思則應當迅速轉換到理性層面。運用什麼樣的繪畫語言、圖式,都需要一個很明確的思考。

畫面的構圖如何分割,在點線面色、黑白灰層次方面怎麼處理,視覺中心如何突出,畫面意趣通過哪些因素予以展現,都是構思階段應當解決的,好的構思與觀察相互相成,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

繪畫中期階段的思維參與’可以這樣把握:用感性思維把握好意境、韻律,來掌控畫面氣氛;用理性思維推進畫面進度與局部造型深入刻畫,使畫面具備完整感。

繪畫後期的思維參與運用理性思維對畫面進行取捨增刪,儘量保留畫面存在的感性因素成分。


王田田圈


  • 一件好的繪畫作品,能做到感性的個性表達和理性的技法相融合統一,那是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的產物。個性的表達來源於對生活和事物的敏銳觀察和思考,而產生藝術靈感,理性的技法源於學習積累和藝術實踐,兩者缺一不可。

一個優秀的畫家,他首先是個感性的人,對自然和生活充滿熱愛,有豐富學識,有一雙發現美和挖掘美眼晴。南朝王微巜敘畫》中有這麼一段文字,(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能髣髴之哉!披圖按牒,效異《山海》,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呼呼!豈獨運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畫之情也),就能說明問題。宋朝蘇東坡不但是傑文學家,詩人,書法家,還是個開宗立派的畫家,他有次雨後經過一片竹林,夕陽照在竹林裡,逆光之下,竹子彷彿紅彤彤一片,而受到啟發,獨創以硃砂畫竹,俗稱"東坡朱竹"而風行天下,流傳到現在。

畫家要創作出優秀的作品,離不開藝術實踐和學習積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技法源於向古今優秀畫家和作品學習,向大自然學習。法國著名畫家,印象畫派創始人莫奈常常可以從普通的風景中挖掘其魅力。他觀察景物細緻入微,對光線的變化十分敏銳。他可以就同一處場景畫出十幾幅作品。如《草垛》《睡蓮》等。而這僅僅是為了表現同一場景的不同季節,天氣、時間光線下的不同表象,做出大量實踐,最後以作品《日出印象》而奠定他印象派創始人和領導人的地位。

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產生優秀的藝術作品,跟藝術家天賦也很有關係,愛迪生說過:"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而決定成功的往往是後百分之一。藝術要達到高度,天賦很重要,但勤能補拙,學而生悟,笨鳥先飛,也有不少例子。

以上個人淺見,期與大家共同探討!


黃石書畫


謝謝您提出的問題!

我認為,首先好的繪畫作品,自然是需要有一定水平的繪畫技法去呈現的。但是,作者在創作這幅好作品期間,一定是非常感性的,甚至到達瘋狂之狀態。因為人在感性的時候才會流露出最真實的自己。此時的作者,只需跟著感覺走,去完成作品便是最完美。

理性是我們在生活當中,或處理其它許多事情時所必需的,唯獨在藝術創作中可以完全摒棄掉。很難想象,一位畫家在創作過程中技法運用要很理性,那會變成什麼情況?抑制了他的熱情,抹殺掉他的創意,助長了虛偽的產生嗎?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還有何意義?如果當初凡高作畫技法很理性的話,那他的畫作絕不會成為今天全世界都為之折服的作品!

所以,不管是思維上的理性還是技法上的理性,在繪畫創作中是最恐怖的,它會讓你的畫沒有了呼吸,沒有了靈魂!

我們都別忘了,藝術永遠是最赤誠的。創作一個好的繪畫作品,做到盡情地感性表達,遵循內心,心手合一即好。





繪繡風雅


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在回顧人物肖像畫的起源和分析當下發展的基礎上,定義寫實繪畫中的理性與感性。在越來越多的“照片式創作”下,我們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讓精神領域同寫實的技法一起“寫”入繪畫作品中。繪畫中的寫實,是一種將感性的藝術語言理性的表達方式,也就是寫實繪畫中的理性和感性。

繪畫中的理性和感性,簡單來說,理性,即寫實技法,是理性的層面,比如光影和筆觸等;感性,也就是我們最常說的人類的情感表達。寫實繪畫是藝術家對人物對象內在精神面貌的理解和剖析後,進行主觀再創造的過程,這樣才能將繪畫中的繪畫性和生動性充分表達出來。繪畫中“理性”與“感性”的關係就是通過“理性”的繪畫方式真實的將客觀人物的感受經過主觀提煉而做出的客觀反映。

寫實繪畫人物是用繪畫技法來表現畫家審美的取向和追求,是在客觀真實基礎上升華了的一種畫家眼中的客觀。因此寫實人物繪畫是其“客觀理性”和“真實感性”的結合。

形體的感性美,是藝術家們在對人物的形體、色彩、光影、內心情感的探索及思考後,運用這些寫實繪畫的技法來表現畫面的總體形體的節奏感,以吸引觀眾進入到他的感官世界。每一個畫家都有著屬於他的“形”和“感”,並且融於他的繪畫作品裡,與他的藝術風格密不可分,成為他重要的藝術語言之一。

形體的塑造影響整個畫面的構成,進而也就影響了整個內心情感的描繪。不同的姿態、不同的“形”,就會產生不同的“感”。

對於真正的藝術家來說,光影其實還承擔著烘托畫面的氣氛和氛圍,傳達作者的主觀感受,以及真實的描繪出人物對象內心的情感體驗。通過對光影技術和理論的掌握,以及主觀的處理在繪畫上傳達自己的感官世界。這就是所謂的理性與感性在畫面中的表達與融合。

根據最開始自己想要表達的目的,用筆觸來塑造人物的形象特徵,經過時間的積澱和內心情感的探索,它會越來越貼近真實的自然。理性與感性本就是相輔相成的,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並運用,直到理性與感性融合。




強強畫牆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這樣看待,好作品一定有個性,這個標準是必須具備真性情。但藝術不是為了標榜個性而去創作。因為為了這個目的去創作,作品就立刻虛偽了,不會是好作品。一個感人的好作品必定是自性流露,是真性情的流露。其中他蘊含作者主觀的個性氣質,這是生活經歷、學識、見地、修養帶給你的結果。當你強烈感受到個性魅力的時候,個性已經形成了,已經是結果了。如果你認為作品的個性在哪方面還不夠理想,那就從“因”上去尋找。從你性格上、觀念上、格局上尋求突破。

其次,你提出的理性的方法的問題,這是一個實踐問題。因為最合適的方法都是在實踐中獲得,比如一個自修精進武術家,他沒實戰過,所學沒經過檢驗,永遠是紙上談兵,很可能都是花拳繡腿。

我想提出這個問題的作者有一定的思考,但是實踐不夠,看似其中有邏輯關係,實際很容易落入空談,所以建議下一階段,行動多於思考,問題會有所改變。


國畫家範權


藝術創作活動是一種思想活動和情感活動,它人類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而這種表達又要具體而微地通過某種藝術形式呈現出來,這時就離不開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一件成功的藝術品它是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相結合的產物,藝術創作過程是這兩方面不斷平衡與融合以至達到昇華的過程,只有兩者結合起來,才是藝術的最好體現。在藝術的實際創作中,就中國畫而言,感性的自然流露或者理性的刻意經營它都直接影響著作品的創作風格,在審美形態的存在序列中有著美學性格的差異。繪畫既不能一概地以理性的“苦心經營”為至上準則,也不能完全地以感性的“天馬行空”作最高境界,它是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結合下的產物。藝術創作中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它是一種平衡,這種平衡並不是對等,它和藝術家的個性、追求、閱歷、思想、情感等等有密切的關係。


蓮花山南


我以為,這兩者的結合並不是很重要,不是必須的。有很多看起來兩者結合的很好的畫,但是甚至都不能被稱為作品。同樣也有大部分神品,名作,沒有所謂感性理性之分。如修拉,極致的理性,人人知道的梵高是極致的感性。但是兩者如要結合,理性少不了練,感性少不了想。日復一日的練習,基礎造型也好色彩也好,甚至線條也好,都會讓你的畫充滿理性,而想要融入感性,離不開觀察和思想。兩者合而為一張畫,便可充滿個性。美術史上這兩者結合做的很好的畫家也是數不勝數,偉大如米開朗琪羅,極致的技法加上對人體感性的觀察;英國的盧西安.弗洛伊德,堅實的造型能力,加之個性的造型方法;再如中國畫家蔣兆和,一幅《流民圖》,紮實是素描與水墨功底,加之其悲天憫人的感性看待。但說到底,藝術就是藝術,是屬於你自己的。


painterJY


在好的繪畫作品中,我個覺得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是永遠不能分刮的的兩部分。在創作中,你要表達什麼主題這裡理性的,而如何表達,以什麼樣的手法或技法表達,這是感性的。理性是主現感性是客觀;理性是行而下的問題,感性是行而上的問題。就像我們說的“技法”,“技 ”即技術技藝,“法”即法度。同樣為理性和感性的結合,過於理性會顯得刻板,過於感性又顯得缺失章法。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3f39943199e24b4597869ef89ccb158b\

劉群龍


理性的技法是為作品的表達服務的,是作品表達的基礎,任何繪畫作品,無論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都是需要技法去呈現,技法和思想相互迎合,高度重合,心手統一,才能最終展現最優質、最能打動人心的繪畫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