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浙江三萬鴨軍坐飛機到新疆滅蝗

蝗災在東非持續肆虐,肯尼亞發生70年來最嚴重的沙漠蝗蟲入侵,索馬里和埃塞俄比亞也正在經歷25年來最嚴重的蝗蟲入侵

二十年前浙江三萬鴨軍坐飛機到新疆滅蝗

遭受27年來最嚴重蝗災的巴基斯坦為抗擊蝗災,於2020年1月31日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還批准了《抗擊蝗蟲國家行動計劃》。

二十年前浙江三萬鴨軍坐飛機到新疆滅蝗

滅蝗要靠科學防治,科學防治首推生物防治。2001年6月新華社報道,新疆養殖的滅蝗雞鴨有近70萬隻。另報道,2000年5月,新疆北部發生特大蝗災。3萬隻鴨子乘飛機從浙江長興趕往新疆吃蝗蟲。

當年有浙江鴨參與的十萬“鴨子大軍”在新疆草原投入戰鬥後,戰果累累。到當年8月底,新疆至少100萬畝優質草原上地毯般覆蓋的蝗蟲被鴨子徹底殲滅,鴨子們的輝煌戰績也得到了新疆滅蝗最高司令部———新疆治蝗滅鼠指揮辦公室的首肯,他們在考察後指出:鴨子捕蝗能力強、捕食量大、“軍”紀嚴明,出動鴨子是草原清剿蝗蟲、保護生態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

二十年前浙江三萬鴨軍坐飛機到新疆滅蝗

“鴨子特別愛吃昆蟲,實驗證明,一隻成年鴨一天能吃掉半斤左右(200多隻)蝗蟲,甚至連蝗蟲的蛹也吃掉。”他說,鴨子吃蝗蟲是地毯式的“全面掃蕩”,而且吃蝗蟲長大的鴨子肉蛋味道好,生長速度快,滅蝗“退役”後即可成為美味佳餚。華東、華南地區有悠久的養鴨傳統,而新疆以前很少養鴨,所以當時來浙江空運“鴨兵”去滅蝗。

“2000年那會,陸續分批運了10多次‘鴨兵’去新疆,每批都有一兩萬只。後來這些年也依舊保持互通,只是報道相對少了很多。”盧立志說,現在因為政策原因,長興逐漸取消養鴨,大部分“貨源“轉由紹興諸暨提供,紹興鴨是一種蛋鴨,相比胖胖的白色肉鴨行動更敏捷,滅蟲效率也更高。

二十年前浙江三萬鴨軍坐飛機到新疆滅蝗

新疆傳來消息說,用鴨子掃蝗的效果非常好,而且長興的鴨子質量好,捕食量大,過幾天他們就打算進第二批。得到這個消息以後我們非常興奮,這下終於可以拍到或者錄到鴨苗出籠現場了。楊大元更高興,他的第二批鴨苗不用愁銷路,還能賣上好價錢…

鴨和雞比

消滅蝗蟲誰更厲害?

昨天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盧立志說,治蝗主要有化學和生物兩種方法,前者成本高,效果不徹底,會有農藥殘留,後者則沒有環境汙染,而且一舉多得。

“鴨子是一種群居動物,管理起來會比雞方便,而且生命力更強,適合野外生存。它們吃起蟲子來很兇的,尤其是現在主推的紹興鴨,‘作戰能力’特別強。”

生物治蝗主要靠天敵,從數量來說,雞鴨肯定是主力。2000年新疆當地投放治蚯的雞鴨數量大致是5∶1。(除了雞鴨,還有鵝和火雞,不過數量都很少)。

二十年前浙江三萬鴨軍坐飛機到新疆滅蝗


從“知網”能查到的論文數量看,關於牧雞治蝗的論文約130篇,牧鴨的論文30篇。也有把牧雞和牧鴨放在一起做研究對比的。

比如《高海拔草原牧雞、牧鴨生物治蝗試驗》作者:李建輝單位:農五師八十六團畜牧公司

試驗地點:賽里木湖畔草原,海拔2300米,長期以來一直是蝗災重災區。

實驗對象:50日齡海蘭公雞苗1000只,平均體重0.6kg/只,70日齡北京鴨苗700只,平均體重0.9kg/只,均健壯。

實驗步驟:將雞鴨放養於蝗蟲密度為75頭/平米的草場上,3到5天后,草場上蝗蟲密度下降為10頭/平米。雞鴨從6月20日開始養,到8月20日結束。

經測算,雞群和鴨群在放養40天后,從消滅蝗蟲數量統計,相當於增加鮮草48噸,以鮮草0.2元/公斤算,這部分創造經濟效益9800元。

試驗結束時,雞出欄850只,平均耗料4公斤/只,平均體重1.6kg/只,每隻雞虧損0.5元。鴨出欄687只,平均耗料4.5公斤,,平均體重2.9kg,贏利1.5元/只。

實驗結果:治蝗牧草收益9800元,養鴨贏利1050元,養雞虧損500元,牧雞、牧鴨生物治蝗總效益為10350元。

實驗小結:高海拔草場牧鴨比牧雞治蝗優勢明顯,鴨在高海拔山區適應性好,易於管理,成活率高。

養鴨治蝗也有過深刻教訓

很多論文都提到了鴨和雞相比,成群結隊,易於管理,不像雞似的,自由散漫,到處亂跑。

但是用鴨治蝗也有過教訓,比如2001年,烏魯木齊市畜牧獸醫檢疫草原工作總站做的養鴨滅蝗實驗,從浙江蕭山購進2日齡鴨苗4000只,在烏魯木齊東部烏拉泊牧場,分成兩個試驗區分別做試驗。

第一個試驗區20天,圓滿完成防治任務(死亡600只)。第二試驗區,因為“連續5天下雨,氣溫驟降至5攝氏度,鴨子無法滅蝗覓食,飲料也用完無法運送,鴨子在飢寒交迫中大量死亡(死亡近2000只),最後轉到山下飼養。”

試驗效果:本次養鴨滅蝗實驗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滅治率達到90%以上。滅治率高,效果好,對環境不造成汙染。而且鴨子在治蝗工作中,具有群聚性強,便於管理,採食量大,喜食蝗蟲,抗逆性強,對野外環境適應性強等優點。

經驗教訓:養鴨治蝗的群體數不要超過1000只,本次實驗中,近4000只鴨子在一起管理,群體太大,在前面的鴨子將蝗蟲吃光,後面較弱的鴨子則無蟲可吃,只是在後面為了跟群而疲於奔跑,最終被拖垮拖死。實驗中發現該問題後,及時將大小進行分群。養鴨治蝗推廣中應採取分散,由農牧民自行開展,這樣便於管理和降低成本,同時達到控制蝗蟲的目的。

掃描或者長按識別下面二維碼關注我們

新疆傳來消息說,用鴨子掃蝗的效果非常好,而且長興的鴨子質量好,捕食量大,過幾天他們就打算進第二批。得到這個消息以後我們非常興奮,這下終於可以拍到或者錄到鴨苗出籠現場了。楊大元更高興,他的第二批鴨苗不用愁銷路,還能賣上好價錢…

鴨和雞比

消滅蝗蟲誰更厲害?

昨天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盧立志說,治蝗主要有化學和生物兩種方法,前者成本高,效果不徹底,會有農藥殘留,後者則沒有環境汙染,而且一舉多得。

“鴨子是一種群居動物,管理起來會比雞方便,而且生命力更強,適合野外生存。它們吃起蟲子來很兇的,尤其是現在主推的紹興鴨,‘作戰能力’特別強。”

生物治蝗主要靠天敵,從數量來說,雞鴨肯定是主力。2000年新疆當地投放治蚯的雞鴨數量大致是5∶1。(除了雞鴨,還有鵝和火雞,不過數量都很少)。

從“知網”能查到的論文數量看,關於牧雞治蝗的論文約130篇,牧鴨的論文30篇。也有把牧雞和牧鴨放在一起做研究對比的。

比如《高海拔草原牧雞、牧鴨生物治蝗試驗》作者:李建輝單位:農五師八十六團畜牧公司

試驗地點:賽里木湖畔草原,海拔2300米,長期以來一直是蝗災重災區。

實驗對象:50日齡海蘭公雞苗1000只,平均體重0.6kg/只,70日齡北京鴨苗700只,平均體重0.9kg/只,均健壯。

實驗步驟:將雞鴨放養於蝗蟲密度為75頭/平米的草場上,3到5天后,草場上蝗蟲密度下降為10頭/平米。雞鴨從6月20日開始養,到8月20日結束。

經測算,雞群和鴨群在放養40天后,從消滅蝗蟲數量統計,相當於增加鮮草48噸,以鮮草0.2元/公斤算,這部分創造經濟效益9800元。

試驗結束時,雞出欄850只,平均耗料4公斤/只,平均體重1.6kg/只,每隻雞虧損0.5元。鴨出欄687只,平均耗料4.5公斤,,平均體重2.9kg,贏利1.5元/只。

實驗結果:治蝗牧草收益9800元,養鴨贏利1050元,養雞虧損500元,牧雞、牧鴨生物治蝗總效益為10350元。

實驗小結:高海拔草場牧鴨比牧雞治蝗優勢明顯,鴨在高海拔山區適應性好,易於管理,成活率高。

養鴨治蝗也有過深刻教訓

很多論文都提到了鴨和雞相比,成群結隊,易於管理,不像雞似的,自由散漫,到處亂跑。

但是用鴨治蝗也有過教訓,比如2001年,烏魯木齊市畜牧獸醫檢疫草原工作總站做的養鴨滅蝗實驗,從浙江蕭山購進2日齡鴨苗4000只,在烏魯木齊東部烏拉泊牧場,分成兩個試驗區分別做試驗。

第一個試驗區20天,圓滿完成防治任務(死亡600只)。第二試驗區,因為“連續5天下雨,氣溫驟降至5攝氏度,鴨子無法滅蝗覓食,飲料也用完無法運送,鴨子在飢寒交迫中大量死亡(死亡近2000只),最後轉到山下飼養。”

試驗效果:本次養鴨滅蝗實驗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滅治率達到90%以上。滅治率高,效果好,對環境不造成汙染。而且鴨子在治蝗工作中,具有群聚性強,便於管理,採食量大,喜食蝗蟲,抗逆性強,對野外環境適應性強等優點。

經驗教訓:養鴨治蝗的群體數不要超過1000只,本次實驗中,近4000只鴨子在一起管理,群體太大,在前面的鴨子將蝗蟲吃光,後面較弱的鴨子則無蟲可吃,只是在後面為了跟群而疲於奔跑,最終被拖垮拖死。實驗中發現該問題後,及時將大小進行分群。養鴨治蝗推廣中應採取分散,由農牧民自行開展,這樣便於管理和降低成本,同時達到控制蝗蟲的目的。

掃描或者長按識別下面二維碼關注我們

二十年前浙江三萬鴨軍坐飛機到新疆滅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