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明知道吳蜀戰時聯盟不牢靠,為什麼還要關羽坐鎮荊州?

騎蝸牛走高速


因為劉備手下沒有可用的人。

劉備集團的設想,是先在荊州站住腳很,派一大將鎮守,然後帶領大部隊佔領益州,等到時機成熟,一路從益州取長安,一路從荊州取洛陽,打敗曹魏之後,再順流而下,把吳國滅了,統一天下。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因為孫吳集團的人不是傻逼。不會等到你搞大了再來收拾人家。所以從一開始二者都摩擦不斷,劉備一來要經營益州,二來手裡也沒多少人,處於弱勢,所以作出退讓,答應借荊州三鎮,等打下益州,就撤。



其實誰都明白,劉備不可能讓出荊州三鎮,孫吳也不會相信這個忘恩負義的大耳賊會信守承諾。這從劉備的職業生涯就能看出來,這傢伙是個梟雄,梟這種鳥,專門吃收留它的鳥類。劉備把收留過他的曹操呂布劉表劉璋都坑的夠嗆,孫權會相信這個大舅子不會坑自己這個姐夫?



所以孫權先下手為強,跟曹操裡應外合,把關羽幹掉了,奪了荊州。有人說關羽守不住荊州,其實劉備集團除了關羽再沒有人更合適了,關羽守不住,別人更守不住。



劉備最初的設想,是讓關羽和諸葛亮一起守荊州。諸葛亮在荊州有很高的人望,能夠爭取荊州的士人集團,跟關羽的武力形成強強聯手。但是龐統戰死,諸葛亮等人都跟著劉備走了,留下項羽獨木難支,最終毀敗。


唐風宋月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1、關羽和劉備的親密關係。結義的兄弟之情,加上關羽得知劉備下落之後,放棄曹操給的高官厚祿,追隨劉備,把荊州交給關羽,劉備更加放心。(至少不能交給張飛,徐州就是交給張飛才讓呂布搶去的)。

2、關羽統領過水軍(赤壁之戰之前,劉備奔逃時先安排關羽去江夏找劉琦,那時起關羽就有水軍了)。荊州地區河網縱橫,水軍必不可少。

3、關羽有帥才。後期證明魏延也有帥才(鎮守漢中),但劉備入川時魏延剛歸降,而且也被劉備帶走打西川了。荊州需要一員大將鎮守,只能留關羽了。

事實證明,關羽絕對能勝任,可惜江東的人處心積慮要算計關羽,關羽雙拳難敵四手。傅士仁和糜芳太不給力,也是造成關羽失敗的重要原因。


極點歷史


其一:劉備手裡沒有合適的人,雖然劉備手裡有五虎大將,除去關羽,其他的都不太合適,張飛,勇猛無比,適合衝鋒陷陣,不是戰略統帥。不適合坐鎮遠距離軍務,閬中(離成都近)比較合適。趙雲適合做衛戍區司令,也就是警衛軍,黃忠是員衝鋒大將,是劉備東征西討的王牌。馬超剛剛降伏,又是西涼等少數民族領袖適合,做漢中太守比較合適。其他的將領不止一提。

其二,關羽是五大將之首,劉備集團二號軍事人物(諸葛亮是參謀)荊州四戰之地,即可以震懾東吳。又可以讓曹魏不敢輕舉妄動。


沒辦法就這樣黑


戰神的稱號是第一名!這個其實很簡單,。第一是兄弟情深,三人互相扶持,因此就有了結拜,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就和現在的人一樣就是拜把兄弟的最初原形吧,其實和現實中張國良董事長創業初期的十個生死與共的兄弟子妹也是個典範。加上劉備的信仰必須相信、信任,第二關羽講義,就是一種信仰在身上,具有永遠的號召力。讓其跟劉備真正的信仰是建立在手下心中的仰慕。關羽勇武異常,一切冠於全軍上下左右的所有人都在一起,加上後世小說,描述寫他溫酒斬華雄在,三兄弟一起,三英戰呂布、快手斬車胄、剎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很多故事雖有違背史實之處和擴大事實,但卻一部也突出表現了他的性格,武勇,在一起和自身的身韻。後來中毒後至於刮骨療毒,華駝讓他美名更是盡人皆知。所以劉備選擇了一個得力的幹部去管理的地方就是,在荊山在三國志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和地區,必須找一個人去看好地盤,而這個人就是關羽戰神,他去了以後,其實幹的挺好的,只是因為他的內心深處最看不起江東的人和事物,自以為聰明絕頂的人都被利用了,結果還是沒有辦法解決好問題,把地盤失了,自己的命也失了!





小知道小哥


在劉備入西川的時候,獨留關羽鎮守荊州大本營,最終卻因為關羽的性格缺陷,導致荊州丟失。荊州之地對於劉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意義上來說,荊州是諸葛亮給劉備的規劃中最重要的一環,而從情懷上來說,荊州是劉備的發家之地。荊州丟失,對劉備打擊極大,故而不顧諸多大臣的反對,非要親率大軍伐吳,沒想到在夷陵被陸遜打敗,心力交瘁之下,命喪白帝城。

可以說,丟失荊州,是蜀漢衰敗的開始;不管諸葛亮如何神通廣大,丟失了荊州這塊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民力物力都俱佳的地方,蜀漢都成了甕中之鱉。有人會說,劉邦不是從巴蜀之地奪取關中從而形成席捲天下之勢的麼?但要知道,曹魏不是秦末時期的諸侯,蜀漢的實力也遠不及當初的劉邦,而更關鍵的是,有了劉邦的前車之鑑,曹魏又怎會不提防?

在諸葛亮交予劉備的“隆中對”計劃中,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乃兵家必爭之地;但只有荊州還不夠,還要奪取巴蜀作為大後方,這樣才能固若金湯。之後待天下形勢發生變化之時,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然後劉備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則霸業可成。

說完荊州的重要性,再來看看劉備為何讓關羽鎮守荊州;劉備與關羽和張飛雖然並沒有真的結為兄弟,但情同兄弟,相處數十年,關羽什麼性格,劉備又豈會不清楚?關羽的確有性格缺陷,性格孤傲、目中無人,但劉備手下真的無人可用了,選擇關羽也是無可奈何。

先來看看張飛,張飛的確有勇有謀,長坂坡一戰時唬得追兵一愣一愣的,但張飛貪杯誤事,當年張飛就曾因貪杯丟了徐州,劉備又豈敢讓張飛鎮守荊州如此重要的地方?再來看看趙雲,對於趙雲,劉備還是挺信任的,跟隨多年的老部下,能力也很平均,按理說是荊州的最好坐鎮者;但當時趙雲的能力一直都得不到展現,威望不足,所以也不能選擇了。

再就是黃忠,但此時的黃忠才剛剛歸降,就算黃忠有威望有能力,劉備也不敢啊!還有魏延,但此時的魏延才剛剛加入劉備軍,各方面都不符合。基本上當時劉備軍的人才就這些了,看來看去也只有關羽了,關羽跟隨劉備時間最長,早年也闖下過不小的名聲,立過大功,而且也沒有犯過錯;關鍵是關羽也是有勇有謀,是鎮守荊州最好的人選。

關羽早期也的確沒有辜負劉備的厚望,鎮守荊州,讓曹魏和東吳都頭疼不已,卻就是不敢強攻;孫權得知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取回荊州。劉備卻說:“當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孫權對此十分怨恨,便派魯肅索要荊州。孫劉兩方的將領在陣前“單刀會”,據理相爭但最終不歡而散。

但隨著事態發展,劉備為了與曹操爭奪漢中,不得不選擇對孫權妥協,協議平分荊州,即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這就是三國史上著名的湘水劃界。但沒想到孫權的胃口如此之大,在之後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即將成功之際,派呂蒙奇襲荊州,導致關羽兵敗被殺。

關羽之敗,與其性格缺陷有莫大的關係;在內,關羽輕慢南郡太守麋芳和駐守公安的傅士仁,在關羽出征之時,因這兩人沒能完成供給軍資的任務,便放出話說:“回來再收拾你們。”這就為自己埋下了禍端,在出徵之際,要麼安撫好後方人員,要麼直接撤職,但關羽都沒做;後來麋芳和傅士仁因恐懼而投降了東吳,斷了關羽後路。

而且關羽似乎還與孟達、劉封的關係也不好,故而在關羽求援之時,孟達和劉封也沒去幫助關羽。對外,孫權曾派人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辱罵來使,拒絕結親,孫權十分惱恨。如果關羽一直坐鎮荊州,孫權即便是再惱怒,也不敢隨便出擊,但關羽的性格太過於傲慢輕視孫權,這就造成了自己的悲劇,也導致了蜀漢的中衰。



鈴聲起


這是一個過程性的問題,需要分開來說。

第一,赤壁之戰後劉備、孫權、曹操共同佔據荊州的一部分,劉備和孫權需要聯合抵抗驅逐曹操的兵馬,然後劉備佔領了湖南的一部分。

第二,後來劉備奪取益州後,夏侯淵也徹底剷平了馬超,兩方開始爭奪漢中。這個時候孫劉兩家已經和平解決了荊州問題,孫權將江陵給關羽駐紮,往北進攻襄樊可以牽制曹軍。救曹仁的徐晃就是從關中調過去的。

第三,那個時代,攻下一座城池是非常難的,所以關羽攻打樊城很難,孫權派人攻打江陵也很難。劉備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獲得漢中後,關羽沒有退兵,而是一意孤行,非要繼續攻打襄樊。當然如果江陵、公安可以全力守城,吳國也很難得到這兩個城池。但是劉備一方沒有完善的人質制度,前方戰士缺少約束,這個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論述過。關羽將大部分兵力調到樊城之後,後方空虛,被孫權一方誘降,關羽大軍隨之崩潰,失去了荊州這個戰略要地。


小龍i說歷史


先說答案,因為在劉備的心中,關羽是最合適的人選。

劉備認為關羽是最合適人選,有更主觀的因素,並不是那麼客觀。

他對關羽的判斷如下:

第一、是結義弟兄。自家兄弟,肯定跟放心。

第二、能力上關羽最強。關羽各方面比較均衡,且熟讀兵法,深諳用兵之道。且荊州是最重要的戰略要地,不容有失。

但是,我認為他的誤判還是有的。

誤判一、關羽的政治能力。關羽軍事能力突出,從水淹七軍就可以看出。但是政治能力是短板,從拒絕孫權和親可以看出來,他本可以用委婉的方式拒絕。但是他選擇了羞辱孫權。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用現在的話說,智商在線,情商低的嚇人。

誤判二、關羽是鎮守荊州最佳人選。前面也分析了。關羽這個人註定是耐不住寂寞的,有時候能力突出反倒會害死自己,他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所以,其實他並不是最佳人選。

綜上所述。我認為其實趙雲才是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

名聲雖比不過關羽,但也不差。而且心思縝密,執行力強,加上經常在諸葛亮身邊,對兵法也頗有見解。最關鍵的是,他很謙虛,不像二爺一樣不可一世。


豫薦你


建安二十年,也就是前215年左右, 劉備當時採納龐統的建議,準備入川,出兵去奪取益州,諸葛亮 等一大班 人本來都留在荊州 的,要留一個人守荊州,後來劉備打益州的時候兵力不夠,把諸葛亮、張飛、趙雲都調到前線,最後留下是關羽。為什麼留關羽呢,他有三個優點:\r

第一是忠誠:這個不用多說了。\r

第二是能幹:關羽歷來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三國志》中就有記載,劉備不分兵則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帶一支軍隊,關羽帶一支軍隊,關羽從來就是獨當一面的;\r

第三是內行:守荊州,要會帶水軍,劉備集團是北方來的軍事集團,水軍將領的人選一直是很困難的。但是關羽就有這個本事,雖然是北方人,他一到了南方,馬上就能夠訓練和率領水軍,這說明關羽確實是有能力的。當時劉備敗走當陽的時候,就是關羽率水軍來接應的,後來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這邊的兵力也是關羽的一萬水軍和劉琦的一萬人馬嘛。\r

這樣三個原因選關羽鎮守荊州,是最合適的人選。


米爸Derek


關羽是演義中較為受大家喜歡的人物。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一個忠字,他對可以說是十分的忠心了。他與劉備一開始結為異姓兄弟,發下誓言,到最後他陪著劉備度過了艱難的創業時期,一直陪伴在劉備的身邊並沒有離開他,甚至在招攬他的情況下,他都堅持要留在劉備的身邊。這樣的兄弟情感讓人們也著實的感動。

關羽的存在讓許多人害怕,他的存在也為劉備創立蜀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是關羽在他的一生中也做出了一件十分讓人後悔的事情。這件事便是他大意失掉的荊州,為蜀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許多讀者認為這是劉備和的錯誤,他們沒有派正確的將領去守荊州。其實關羽守荊州這個結果是經過諸葛亮的思考和劉備的指派的。

當時可以守荊州的有三個人,一個是關羽一個是張飛,另一個則是。當時趙雲的職位很低,按照他的能力可以守荊州,但是按照他的職位卻無法讓人信服,這個時候關羽的權威已經十分的大了。眾位將領十分樂意聽從他的指揮。而張飛這個人性格粗魯暴躁,劉備不派張飛去守荊州的原因就是害怕他一氣之下就與直接打仗。而關羽的性格比較沉著穩重,劉備唯一沒有算到的就是,孫權會派人來與關羽進行聯姻。

按照關羽的性格,他後來撕毀孫權的盟約也是情有可原的。對於遠在前方戰線的劉備和諸葛亮來說,荊州便是後方的戰場。這個戰場可以說是兵家必爭之地,對於他們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這個位置很容易守住,很難攻打。從關羽在前期的表現來看,關羽是一個沉著的人,他是相對於張飛來說是防守型人物,而張飛是攻打型人物,主動出擊。

況且劉備和關羽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他們的兄弟情感使得劉備願意將荊州這個位置交給關羽,即使是諸葛亮也無法勸阻。諸葛亮也是深知劉備的性格特點,他不能太過於干預劉備的決定,於是他也同意讓關羽去守荊州。後來關羽,劉備雖然在表面上不說什麼,但是他的內心也肯定十分的後悔,可是迫於當時的形勢,他並不能找到一個更適合的將領,所以說關羽是是最適合守護荊州的將領。


多爾袞愛新覺羅


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1.當時劉備要入四川,肯定要留人守荊州。關羽是劉備兄弟,忠誠上靠的住,自己人。

2.關羽當時帶過水軍,荊州有水軍。關羽比較合適。關羽名氣比較大。震的住東吳那些人。東吳一般不敢隨便動手,至少劉備是這樣想的。

所以,最後留關羽坐鎮荊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