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敏感者如何走出“玻璃心”的魔咒,活出自己的力量

提到“玻璃心”,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包括很多媒體大號的文章都在倡導要讓自己變得“鈍感”一些,因為這個社會對“玻璃心”的人有一種前提預設:敏感、脆弱、矯情,幹不成事,人際關係處理不好!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為何有人會比常人更加敏感、脆弱?如何走出“玻璃心”的陰影,找到自己的力量?

高度敏感者如何走出“玻璃心”的魔咒,活出自己的力量

德國高度敏感性研究專家卡特琳·佐斯特在其著作《高度敏感的力量》中向我們呈現了這樣一個群體,讓我們瞭解到高度敏感並不是一種病,只是一種天生的特性。如果能正確地看待這種特性,併合理地利用它,高度敏感的人也能找到自己的力量,活出獨特精彩的人生。

一、高度敏感不是病,而是一種天賦

高度敏感者如何走出“玻璃心”的魔咒,活出自己的力量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生活中有的人的感官天生比其他人更敏銳,比如能聞到別人都聞不出的異味,能聽到別人聽不到的細微的聲音,品嚐食物的時候也總能品出更多的味道。除了感官上的敏感之外,也有些人在心理上也比一般人敏感,比如能快速地覺察到他人的情緒、情感,在喧鬧的環境中容易產生煩躁、疲憊感,我們常說的“玻璃心”其實就屬於這類人,因為他們對自己和周圍人的情緒更加敏感。心理學家把這樣的人群稱為“高度敏感者”。

高度敏感研究領域的先驅,心理治療師伊萊恩·N·阿倫博士發現,高度敏感者一出生就擁有一種特殊的神經系統,它使他們擁有比其他人更深入地感知並且處理內外部刺激的能力。這是一種具有遺傳性和變異性的特性,約佔全部人口的15%-20%,在性別分佈上無顯著差異。

高度敏感者往往對周遭的人、事、物有著很強的覺察和共情。我們可以把這理解為一種心靈上的耳聰目明,所以這其實並不是一種病,反而是一種天賦。他們能夠注意到常人很難注意到的一些細節,因此更加謹慎,危機管理能力更強;他們的感官能夠感受得比別人更深刻,因此在欣賞藝術時能享受到更多的美好;他們喜歡深刻透徹地研究事物,因此常常能達到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世界著名畫家梵高就是一個高敏感的代表,他的畫中世界奇幻多彩,旋轉的天空、盛放的向日葵,他把他眼中的世界用畫筆呈現在世人面前,令人驚歎不已。還有許多作家、畫家、音樂家等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都是高敏感的人。因為這種高敏感,才使得他們對事物的觀察和體會更加細緻和深刻,在他們眼中世界具備更豐富的色彩和更深層的意義,由此才有那麼多經典作品問世。

二、為何高敏感的人活得那麼痛苦?

高度敏感者如何走出“玻璃心”的魔咒,活出自己的力量

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是典型的高敏感人,很容易傷春悲秋,看到落花也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自己的命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人海子最終在曠野中一條蜿蜒的鐵軌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一生在情路上顛沛流離的張愛玲,演繹了多段驚世駭俗戀情的丁玲,這些高敏感的才子佳人無不活得很痛苦。

現實生活中,很多高度敏感的人也常常被他人認為是敏感、脆弱、玻璃心,人際關係也是一塌糊塗。為什麼他們會如此痛苦呢?

1、別人沒有感覺的事,卻給高敏感的人帶來了困擾;

我的一位朋友對味道特別敏感,辦公室裡同事身上的香水味會讓他感覺頭疼,因此很多時候朋友就沒辦法和很多人在一起待著,經常獨來獨往。因此上司和同事都覺得他性格孤僻、不合群,而朋友又很容易覺察到這些細微的情緒,因此他常常覺得很困擾。

對於高敏感的人來說,很多瑣碎的事情,別人並沒有什麼感覺,自己卻能深刻地體驗到。周圍人無法理解這種處境,常常會說高敏感的人小題大做。高敏感的人就會深受困擾。

2、世俗的價值觀讓高敏感的人常遭受鄙夷

社會的普世價值觀是崇尚“樂觀、勇敢、大氣”,無論是在職場中還是生活中,人們總是更欣賞那些大大咧咧、性格爽朗的人。而高敏感的人則常常被視為小心眼、不大氣,一種隱形的歧視在滋生。

高敏感的人無論在周圍的人際交往中,還是一些媒體信息中,都會接收到這樣的信號:高敏感的人是不受歡迎的。這樣的發現,也讓高敏感的人感到了痛苦。

3、高敏感的人自身無法接納自我,強迫自己變“鈍感”

因為高敏感的人在人群中屬於少數,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這樣的特性是天生的。在世俗的評價包圍下,很多高敏感的人便會覺得自己“不正常”,無法接受自己。因此就迫切地想要改變自己,跟隨主流價值觀的指導,讓自己變得“鈍感”。只要感覺鈍化了,就不會受到過多的刺激,也不會產生過度的反應了。

但是這種強制性地讓自己變鈍感,無異於讓一個眼睛明亮的人把眼睛戳瞎,讓一個聽力超群的人把耳朵弄聾。它是違背天性的,因此無論高敏感的人怎麼強迫自己變鈍感,他們始終還是無法忽視那些內心的聲音。對自我的不接納加上違背天性地行事,讓高敏感的人內心彷彿被撕裂,感受到更深的痛苦。

三、高敏感的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力量

高度敏感者如何走出“玻璃心”的魔咒,活出自己的力量

前面說到,高敏感是一種天賦,如果能順應天性,正確地使用它,就能享受這種天賦帶來的優勢,而不是它帶來的痛苦。

首先,及時表達情緒,接納自己是高敏感的人;

很多高敏感的人會認為自己活得痛苦是因為高敏感,他們想改變現狀,就覺得需要改變自己的高敏感特性。其實這是錯誤的歸因,痛苦並不是高度敏感本身帶來的,而是高度敏感的人感受到更多更強烈的情緒,但又無法及時表達導致的。

當高度敏感的人遭遇了強烈的內心起伏,湧起很多的情緒,很可能周圍人的一句:“這有什麼大不了的”就澆滅了表達的意願。因此,很多高敏感的人就會壓抑下自己的情緒,不再表達。另外,高敏感人士極強的同理心決定了,他們很能體會同理他人,並照顧他人的情緒。因此,當覺察到對方並不希望聽到自己表達的意願之後,他們往往就會順應外界的情緒而壓抑自己。

被壓抑的情緒在內心積累越多,形成的衝突就越激烈,高敏感人士的內心往往就變得千瘡百孔。這時候,外界的刺激讓他們更加敏感,就像一根手指碰到滿是傷口的心,一碰就疼。而長此以往,往往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高敏感的人需要接受自己就是擁有這樣的特性的個體,這並不是病,也沒什麼丟人的。尋找到合適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找同樣敏感的朋友互相傾訴,相信對方一定能理解你的感受;還可以用寫作、畫畫等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也可以定期尋找心理諮詢師來排解。

高度敏感者如何走出“玻璃心”的魔咒,活出自己的力量

第二,瞭解自己的需求,有意識地建立“特別空間”,不時地回去充電

作家布里吉特·屈斯特指出,所有高度敏感者都共有三個明顯標誌:狹小的舒適區域、受到刺激後易產生過度反應、在接收刺激和信息後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平復。

對於高度敏感的人來說,一個有諸多刺激的環境通常會帶來不少壓力。清楚地瞭解這點,就不需要強迫自己參加每一次的聚會,而是有選擇性地拒絕,這樣可以減少過度的刺激。對於一些有過度刺激的日常場所,比如公交車、地鐵站、商場等等,可以採用戴上耳機聽音樂或者其他有聲產品的方式來隔絕嘈雜。

當然,這樣做並不是完全把自己封閉起來,而是在合理的範圍內,讓自己過得更舒適一些。如果有一些不得不參加的場合,可以事先找一找那個場合中感興趣的人和事,藉此分散一部分注意力。最重要的是,經歷過過度的刺激後,及時回到自己的舒適區待一待,讓自己平復,重新找到能量。我見過有的人在參加完一些聚會或者活動之後,會給自己一段獨處的時間和空間,以便恢復精力。

高敏感的人,可以有意識地去建立一個“特別空間”,在這個特別空間裡,放一些自己熟悉的物品,書籍、檯燈、音響,將這個區域儘可能地佈置地舒服一些,每次走到這個特別空間的時候,就給自己心理暗示,這是一個特別安全舒適的屬於自己的空間,在這裡待上幾分鐘,就會感覺能量滿滿。在心裡建立這樣一個聯結後,這個特別空間就可以成為高敏感人士的充電站,當感覺有需要的時候,就及時地在這裡充充電,這樣可以保證自身的能量不會過耗,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證身心的健康。

第三,改變認知和行為模式,防止掉入“受害者”陷阱

在高度敏感的人眼中,可能很多事情很多人都令人無法忍受。於是常常有一個不切實際的期望,如果這些人或者這些事不存在,世界就會變得美好了。但是要注意的是,當這樣想的時候,就掉入到“受害者”陷阱中去了。受害者的思維就是我現在所承受的一切苦難都是他人,都是外界造成的,把造成自身不舒服的原因歸結於外界,等於把改變的權利交給外界,而自己就是毫無力量的。

所以,需要警惕這種受害者思維,改變這樣的認知模式,意識到自己是有力量改變的。當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的時候,自己可以負起責任去拿回主動權。認識到這一點之後,無論是接受,還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行動,都會讓人感覺到自己是有力量的。而這時候,也就擁有了“堅韌”的品質。

第四,展示真實的自我,建立深度的支持性關係

高度敏感者如何走出“玻璃心”的魔咒,活出自己的力量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無法理解和認同高敏感人士的種種行為,因此很多高敏感的人會為了關係的融洽就刻意地隱藏真實的自己,迎合他人。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只是讓自己更加身心俱疲。

而一個很重要的認知是,無論我們怎麼做,都無法讓所有人都喜歡。因此,與其迎合他人維持表面的關係和諧,不如做真實的自我,讓那些真正認同欣賞你的人留下。面對那些不認同,也不需要批評,只要與之和平共處即可。

心理學研究顯示,一個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的人往往心理健康的程度更高。深度而豐富的關係,會讓高度敏感的人得到更多的滋養,而建立這樣關係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展示真實的自我,否則所有的關係都只能泛泛流於表面。高敏感的人可以有意識地去經營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父母、伴侶、朋友、同事,不在於數量,而是質量。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標準:凌晨兩點,想要找人聊聊,有那麼兩三個人是願意陪伴你的,那這個支持系統就不錯了。

當然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對自身的各種關係負責,而不是讓關係中的人對你的狀態負責。

高度敏感者如何走出“玻璃心”的魔咒,活出自己的力量

高度敏感的人被人誤解,自身陷入自我懷疑,由此就產生內心的衝突,感到痛苦。當我們瞭解了高度敏感不是不正常,只是一種天性特徵,我們就能做到更好地接納。而改變認知,發揮天性優勢,能讓高敏感的人變得堅韌有力量。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存在,別人都有人做了,我們只需做好自己,高敏感也是一種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