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聽區塊鏈:大災之下,區塊鏈需要一場“醫學觀察”

玲聽區塊鏈:大災之下,區塊鏈需要一場“醫學觀察”| 火星號精選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

​患病人數每天更新,牽動著億萬人的心;醫生出徵,部隊接管,救援物資從全球各地運來;商場關門、車站停運、市民被困家中,中國的大部分城市被按下暫停鍵。一場突然襲來的病毒,打得我們措手不及,截止發稿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全國確診人數已超5萬。

玲听区块链:大灾之下,区块链需要一场“医学观察”| 火星号精选

此刻,祖國正在受難,同胞正在受苦,沒有哪一個春節如此艱難。

有人說這一場“戰疫”之下,區塊鏈集體缺位,區塊鏈人集體失聲,原本可以實現更透明,更高效的技術底層並沒有發揮作用。而相比較而言,大數據和雲計算等都已經派上用場。在此,我們試著給區塊鏈,也給自己做一場“醫學觀察。”從更長的歷史週期來看,從這場疫情中,我們最應該總結和反思什麼?近一週,玲聽區塊鏈(微信ID:xialingmeili)跟業內諸多專家交流,下面幾個核心觀點分享給大家。

大災之下,挑戰還是機會?

針對這一問題,數字資產研究院副院長,通證經濟專家孟巖認為:在疫情大爆發時,區塊鏈整個行業正名鬆綁才80天,區塊鏈跟其他幾項技術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但從一定程度上說,區塊鏈確實遲到了,浪費了兩年時間。

不僅僅是區塊鏈受到考驗。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認為:此次與新型冠狀病毒的“戰爭”背後,不僅是對醫學科學、醫學教育、醫療結構、防疫體制等公共衛生體系的全方位考驗和挑戰,也是對多年來關於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的硬件和軟件、甚至工程師和程序員的考驗和挑戰。

而萬向區塊鏈董事長兼總經理肖風則認為:這場影響全球的突發大規模公共衛生事件,對任何數字化技術和數字化行業都是“危中有機”的。區塊鏈也是數字化技術,也算數字化行業,總體機大於危。

玲听区块链:大灾之下,区块链需要一场“医学观察”| 火星号精选

肖風

“傳遞信任”而不是“創造信任”

這次疫情中,口罩等救災物資的調配受到了諸多質疑,調配不及時,信息不透明,分配方式不合理等問題一次次衝擊著我們的忍耐底線。

在這種大災面前,是否能借助區塊鏈實現透明、可追溯、防篡改?會不會有一種技術解決方案?

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在接受玲聽採訪時表示:區塊鏈在公共治理中能發揮積極作用,但首先要澄清一個誤區:大部分人認為區塊鏈是“信任的機器”,這個沒有錯。但區塊鏈的價值不在創造信任,而在傳遞信任。

人們將救災物資捐贈給了紅十字會,其實是想把這份善意和信任傳遞下去,送到最需要的醫院和醫生手中。這中間,如果用區塊鏈技術,能做到傳遞流程可追溯和不可篡改,但區塊鏈技術本身不創造信任。

“集中式的系統有被篡改的可能性,分佈式記賬不可篡改的特性,能很好的解決信任傳遞的問題,但核心其實也取決於誰來使用。”他說。

信息上鍊:必須是可信主體

在此次救災過程中,出現了大量謠言和假消息,給救災增加了負擔。處理物資捐贈人員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核實貨源,甚至還經常要跟假消息作鬥爭。

有沒有一種技術解決方案,讓效率更高,讓虛假信息更少一點?

馬智濤表示:這其中的關鍵是上鍊的主體。如果用工程化的方式去解決,需要確保上鍊的主體必須是可信的,令主體受監管或者對主體頒發相應資質來實現可信。這些主體有時候是組織,有時候是個人,如果是個人,需要有可信的代理機構去完成信息的核驗工作。

“讀的權限可以開放給所有人,寫的權限,必須是可信主體。”

隱私保護和公共安全的矛盾

在此次疫情中,大量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個人信息被肆意傳播,行程軌跡被曝光,隱私保護和公共安全的矛盾被放大。

比如:病情原本是個人隱私,但部分個人隱私信息在遇到重大傳染性疾病時就有可能成為公共安全的重大隱患;比如:疫情期間的個人行程,移動運營商掌握了所有信息,但是否應該提供出去?個人隱私信息的對外使用,是否應該獲得本人許可?

針對這個問題,馬智濤告訴我們,目前區塊鏈裡面已經有分佈式數字身份解決方案,微眾銀行已經將源代碼全部開源,並供社會免費使用。但由於區塊鏈技術還沒能成為整個社會的技術基礎設施,還未大範圍的投入實戰應用。

“基於區塊鏈的分佈式數據管理、可信身份認證的解決方案,既能在用戶本人知情的情況下授權披露,又能讓相關機構可信地追蹤到用戶的信息。這樣就既能保護隱私,又能為公共安全助力。”他說,此次疫情之後,他們也將加快這方面的案例落地實踐。

玲听区块链:大灾之下,区块链需要一场“医学观察”| 火星号精选

科技向善:最終迴歸到人

在這次疫情期間,讓我們感動落淚的還有更多微小個體的大愛和善良。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緊急馳援的部隊,一封封請戰術上的名字,還有堅守崗位的快遞小哥、社區工作者和志願者等。他們的點滴付出,維持了疫情期間的社會基本運轉。這些甚至我們都記不住名字的人們,他們的付出成為了最閃光的精神所在。

雖說志願者本人不圖留名,但整個社會理應鼓勵和崇尚善良。我們不能只依靠人的良知和善心來激發這些正向的行為,而可以選擇一種技術和工程化的方式。

“當前,很多社會規則和法律是從懲罰的角度提出。我們從正向激勵的角度提出了‘善度’的概念,倡導用區塊鏈技術給人的微小善行做量化的正向激勵。”馬智濤說。比如一次志願服務、一次援助、一次低碳出行等等,將善行量化、上鍊,之後能兌換相應的權利和服務,積小善成大善,這是科技向善的一個很好體現。

這種感受螞蟻區塊鏈總經理李傑力也體會頗深,他告訴我:這一次疫情之中,最大的感受是現實世界跟數字世界的分離:“我們都認為數字經濟是未來,突然發現人本身作為生物體的存在,是多麼的脆弱,而很多前沿的數字技術包括區塊鏈在疫情面前其實是很無力的。所以我們也在反思,數字經濟也好,各種生產力的發展也好,歸根結底,是要服務於人。”

期待所有從業者能用技術幫助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用“未雨綢繆”的心態去構建社會基礎設施,用更長的眼光,更持久的心態,去解決一些基本的問題。人生和社會,不該有那麼多的“來不及”。大災大難面前,沒有人能成為旁觀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