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永城有座五馬坊

五馬坊,曾是永城東北一道獨特的景觀。過去沿永徐古官道(今311國道)出永城東門三十里,就會看到路旁佇立著一座高大巍峨的牌坊,牌坊正中刻“五馬坊“三個大字,端莊正楷,遒勁渾厚。牌坊前神道寬大,兩邊依次排列著石人石馬石獅子等,很是壯觀,一派莊嚴肅穆之氣。

明朝時永城有座五馬坊

五馬坊,是誰的牌坊呢?又是作什麼用途的呢?

原來五馬坊是明朝奉訓大夫昌平知州永城人孟宗孔的陵墓區牌坊。孟宗孔何許人也?他是永城明朝正德二年丁卯科舉人,曾任職真定通判,後升任昌平知州。為何叫五馬坊呢?原來古代等級制度森嚴,太守或知府按級別只能乘坐五匹馬拉的車駕車出行,因此當時也就給此等官員取個雅號叫”五馬“。死後,陵墓上所立的牌坊便可叫五馬坊。孟宗孔官任昌平知州,為官清廉,造福一方,百姓愛戴。他死後,地方官員為表彰和祭祀為其立牌坊。五馬坊便應運而生。關於這個五馬坊,在茴村張莊這一帶,還流傳著一個悽美動人的民間傳說。說是有一個叫孟生的年輕人,和母親在一塊生活,家境貧寒,但讀書特別刻苦,經過艱苦努力,終於中舉,考中探花,準備去做官之時,卻傳來母親病死的消息。此時只能辭官守孝三年,無奈,孟生在守孝期間,因悲傷過度抑鬱而亡。朝廷聞知,感概不已。賜封給其家屬金寶財物,並令能工巧匠雕刻五具石馬守陵墓。這個傳說並非歷史的真實,但卻演繹了一段五馬坊的神秘傳奇氛圍。其實這種五馬坊,並非永城所獨有,在全國其他地方也有。這種牌坊的構造及造型基本相同。大致都是寬八米餘,高九米餘,由四根大石柱擎起,形成三道門,中間較寬,兩邊窄。上面雕刻五座出簷樓閣相連,中間高,左右對稱,佈局雅緻精美,十分好看。這種牌坊大都立於道旁,以供路人瞻仰。茴村張莊這個五馬坊就修在永徐古驛道旁。

明朝時永城有座五馬坊

五馬坊經歷了幾百年的歲月,清末譭棄。墓前神道也被黃河泥沙淤積,很多牌坊石構建散落在附近張莊村中。該牌坊的匾額是當時永城縣令劉瑤題寫。五馬坊大字旁,刻著一行小字:“知縣擢監察御史博野劉瑤為奉訓大夫昌平州知州孟宗孔題”。劉瑤,是明代嘉靖十七年永城知縣,舉人出身,博野人。在明朝嘉靖版《永城縣誌》裡,保留著一篇劉瑤題寫的碑文《永城縣堂屏圖碑記》。堂屏圖碑明代立於永城縣衙門前。該圖將永城“四境繪於圖上,劉瑤”欲朝夕觀之,知吾民之居孰遠孰近也,土地孰瘠孰厚也。又繪農桑圖於屏下,知稼檣之艱難.............餘觀於斯圖而悅於心..........以成文明之治可乎?“劉瑤因治政有功而成為永城歷史名宦。明代《永城縣誌》對他的評價是之:”以明敏之才,承凋敝之後,招撫流移,修舉廢墜,豪強屏跡,境內以寧“。劉瑤在永城任職四年,後升任兗州府同知。五馬坊就是劉瑤在永城執政期間建造的牌坊。

明朝時永城有座五馬坊

從五馬坊殘存的三個石雕圖中,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的情景。這三個石雕圖分別是牧童晚歸圖,群山激流飛舟圖,牡丹鳳鳥圖。第一幅圖,一牧童由荒野向茅屋行進,牛背做一童,神情怡然,似是放牧歸來,前有小橋流水,後有山野層巒,一派恬靜怡然的田園風光。第二幅圖中間一河流洶湧,驚濤拍岸,捲起千層雪,兩岸山峰聳立對峙,一輕舟激流勇蕩,順流而下,船上三人,鎮定自若,談笑風生,正欣賞大好山河,似在賞景賦詩。第三幅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牡丹鳳鳥和纏枝花卉,有兩支鳳鳥翩然欲飛。展現出一幅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

明朝時永城有座五馬坊

2004年,當地群眾在五馬坊遺址取土時挖出一尊石雕立馬及牽馬傭,造型別致,刻畫精美,栩栩如生,為永城歷史所罕見。該牽馬傭系一武夫,雄赳赳氣昂昂,足踏長靴,寬袍束袖,一手握住自己的腰帶,一手抓住韁繩,作預備迎接狀,可惜人頭沒有了。那匹高頭大馬,雙目圓睜,炯炯有神,轡頭齊整,馬身上佩戴馬鐙及墊背墊座,刻畫圖案,有瑞獸戲耍,裝飾精美,顯見是非一般人所用之馬,彰顯墓主的尊貴與崇高。

明朝時永城有座五馬坊

五馬坊雖然消失了,但是卻在永城歷史上留下一段厚重的記憶,至今猶令人回味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