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是精神重要還是物質重要?

千秋功業


人活一世,是精神重要還是物質重要?這個問題得從兩方面來論述。首先對於貧困的人來說物質和精神相對比較應該物質比精神重要,所謂精神就是一種信仰、一種目標。但對於沒有太多知識的人來說不懂得什麼是精神,但是那種努力掙錢,為養家餬口明明就是一種精神在裡面,也就是說,生活中暗藏著一種精神做支撐去努力實現物質上的滿足。

另一種就是過的比較富裕的人,他們有充足的物質做基礎,所以在精神上更加有能力去追求生活上的品味。有精神的需求更會在物質上努力。精神和物質是相輔相成,物質在高品味的指導下,會有更多物質上的收穫。物質是精神的載體,精神是物質體現。

其實精神和物質是不可分割的,既不存在沒有精神的物質,更不存在沒有物質的精神。所以說精神和物質是同等的重要。



雀之靈品味人生之感悟




物質和精神到底哪個更重要?學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是先有物質後有精神的,物質是精神的載體,沒有物質作為基礎,精神自然就不存在;相反,物質達到一定的基礎後,精神又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兩者相互依存。

人活一世,到底是精神重要還是物質重要。我認為兩者都重要。具體分析闡述如下。

一、物質是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是第一位,精神是第二位。人的身軀也屬於是物質的,假如人連肉體都沒有,精神從哪兒來?人類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人活在世上,吃飽、穿暖是第一需求,假如人連基本的吃飯、穿衣等物質需求都滿足不了,還有什麼精神可談?就像一個沿街乞討的乞丐,他連吃的都沒有,還有精力追求什麼精神需求。

二、精神是昇華。世界是物質的,精神是建立在物質之上的,只有滿足了精神所需的物質條件,精神才能存在。人在解決基本的物質需求後,就會去追求精神方面的需求。比如,人在解決吃飽、穿暖問題後,就會追求吃好的、穿好的,這就是從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的轉變。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說精神是物質的昇華,沒有物質就沒有精神。

三、相互依存。物質和精神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物質沒有精神,人就和一般動物沒有區別,人就不是人了。如果一個人沒有精神,那就行屍走肉,等同於一般動物。因此,物質和精神是相互依存的,沒有物質就沒有精神,沒有精神人只是個軀體,也沒有存在的意義。

四、相互作用。物質和精神是相互作用的。精神可以作用於我們的肉體,可以改造我們的物質世界,精神能認識物質,並改造物質。人類之所以不斷髮展進步,就是精神引領我們不斷前進。同時,精神也受物質的限制,只有人這個物質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改善,才能提升精神世界的豐富度,才能進一步改造物質世界。

五、不可過度追求。人不可過度追求物質和精神需求。過分追求物質,人就變成賺錢的機器,會掉進錢眼裡,甚至做出違法亂紀之事,比如,貪汙、受賄等。過分追求精神,人就只會享受沒有吃苦耐勞精神,比如,奢侈浪費、奢靡之風等。

人活一世,精神和物質同等重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物質還沒達到一定的積累時,物質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當物質達到一定積累後,這時人們又更加註重精神追求。總之,物質是基礎,沒有物質,精神也不存在;精神又可作用於物質,改變物質世界;物質和精神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寒葉930


人活一世,是精神重要還是物質重要?我認為精神和物質兩者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物質是基礎精神是動力。首先物質是精神的前提條件物質是基礎,只有物質有了保障才能為精神提供強有力的後盾。物質得到了發展越豐富精神也會隨著物質的發展而豐富起來,物質制約著精神。試想一個人若連溫飽都解決不了,精神又如何得到豐富?並不是說沒有了物質一個人的精神就沒有了,起碼來說精神要有一定的物質做為保證。改善一個人的精神首先要改善一個人的物質,一個人物質的發展水平決定著精神的發展水平,物質的豐富程度決定著精神的豐富程度。舉例來說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不可能有現在社會的精神生活享受,因為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低下沒有高度發達的物質基礎。一個人的精神為物質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同時又制約著物質的發展。一個人精神得到了解放沒有了束縛就會放開手腳大力發展物質,精神開放的程度制約著物質的發展程度。如果一個人精神不堅定搖擺不定瞻前顧後就不可能為物質提供精神支柱和動力,物質又能如何發展只能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總而言之人活一世,精神和物質同等重要兩者要兼而得之不能顧此失彼,精神和物質互相依賴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人生如夢心自知


第一,精神富有,物質貧窮。

這類人,有頭腦,有思想,有戰略眼光,物質貧窮是暫時的。物質富有是早晚的事兒。

第二,物質富有,精神貧乏。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更多。所以才有了“富不過三代”這種說法。

物質富有的人,要有社會責任感,要有奉獻精神。要懂得分享。如果只是自己獨享,是不會有真正的朋友的。也不會有心腹的員工。

對於父輩傳下來的財富不能坐吃山空,要廣交天下朋友。要奉獻,要散財。

“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物質富有的人多學習,多結交良師益友,財富才可以持續。

心窮的人比物質窮的人更加的不值得結交。

第三,物質貧乏,精神貧乏。這類人多讀書,多學習,培養自己的能力。努力拼搏吧。

第四,物質富有,精神富有。

值得大力推崇。物質和精神是良性循環。可以與時俱進,步步為贏。


星雲一片片


人活一世,是精神重要還是物質重要?

在許多國人看來,精神與物質沒有什麼區別,它們同樣重要。但我認為,事實上精神與物質並不是一回事:

精神是高貴的,代表的是尊嚴和品行;物質是養生的,代表的是財富和現實。大多數時候,精神比物質重要!

法國政治學家托克維爾說:“貴族精神跟物質條件,有的時候可以說沒有什麼關係。”我說,有錢,富有,未必就一定尊貴。尊貴是一種氣質和文化教養,是有知性的自主性,與人的品德、學識、行為相符合。

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他們富起來之後便到處炫富——蓋大別墅,坐豪車,擁美女,當眾焚燒人民幣……這些人總覺得自己就是貴族。其實,在我看來,這些人精神上可憐至極,充其量就是“土豪”、“土鱉”,他們的行為可笑之極!

那麼,什麼人才算貴族,是人們精神世界的標竿呢?

俄羅斯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是真正的貴族,他在八十三歲時,放棄了自己宏大的莊園和財產,把家產分給窮人,自己最終卻像流浪漢一樣死在一個小車站……這就是俄國貴族,托爾斯泰這種不羈鎖於物欲的精神,達到了絕俗超塵的境界,生命純真、自然,保持本心,堪稱世人的楷模。

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國一生熱衷於公益事業。為了公益,他甚至賣掉了視為生命的三把小提琴。在他的音樂生命中,有無數的光環加身,但更讓人欽佩的是他那“達則兼濟天下”的使命感,這是一種當下社會所稀缺的精神品質。我們需要弘揚民族文化的經典之作,更需要可供後人瞻仰效仿的燈塔來指引我們前行的方向。

總之,終日被物慾侵擾的人,最大的苦惱就是“所欲不得”。這些人執著計較,自然不會感到自己生命中的快樂。即將他們已經有了相當的財富、地位、名譽,但是由於“慾壑難填”,他們仍會感到自己的慾望未能得到滿足。反之,一個人如果能意識到這一點,把欲心妄心放下,多追求一些精神上的東西,回報社會。你就會發現生命原來還有可敬可貴的一面,崇高聖潔的境界原來是這麼美!


師者風雨


人活一世,精神固然重要,但沒有物質保障,精神建設從哪裡來?

01 物質有保障後,自然會追求精神

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有精神世界,而不僅僅滿足於物質享受,只有富足的物質,那不叫做享受,而只是最簡單的動物本能,沒有技術含量的感官刺激。

精神層面的享受,能夠讓我們的物質享受更加豐富。

先別急著反駁,打個比方,一個財主,他米、肉、調料都不缺,各種物資應有盡有,但缺少一個技術高超的廚師,於是,他的廚房裡可以做醬油燒肉、醬油燒雞、蘿蔔燉大骨,樣樣都能埋飽肚子,但稱不上美味。

一個好廚師帶來的,不僅僅是飽腹感,更重要的是味蕾的享受,靈魂在舌尖上跳舞的感覺。

沒有吃過滿漢全席的鄉下財主,咬著大棒骨,配著燒餅也很開心,但真的享受過頂級宴席,哪還能忍受簡單粗暴的食材煮調料?

精神享受比我們想象的範圍更廣,好看的電視劇、小說,這是精神享受;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挑剔,華衣美服的講究,這還是精神享受。

為什麼現代人追求衣著的款式、品牌?這不是物質問題,完全是精神上的不妥協,因為知道何為美醜,所以才在有了選擇之後,寧願多付出金錢,也要挑選更美的,滿足自己的精神。

沒有物質做前提,精神的重要性難以顯露,而一旦物質有保障後,追求精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除了讓生活更精緻,更深層次的精神,是追求心靈的昇華,比如宗教、信仰等

佛祖釋迦摩尼,曾是一位王子,擁有王國的繼承權,而且還有美麗的妻子、聰明的兒子,他擁有的物質已經超過了大多數人,絕對稱得上豐富。

但王子還是疑惑了,開始思考生老病死等人生大事,追求心靈的解脫,最終創造出新的宗教。

像佛祖一樣擁有大成就的人是極少數,但大多數人,仍然會有各自的小愛好,有人愛養花釣魚,有人愛文學創作,也有人琴棋書畫,甚至還有人喜歡打遊戲,體育鍛煉,這些都是精神層面的享受,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02 精神豐富,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物質不足

也許我們自己沒有意識到,其實我們有很多的精神享受,偶爾哼唱的小曲調,看到某篇寫得不錯的文章,會想要追文、打賞,看到某部拍得不錯的電視劇,會想買VIP、還想跟人討論劇情人物。

對某個精神領域的執著,可以將其稱之為愛好,或者癖好。

比如有人特別喜歡飲茶,那叫茶癖;有人特別喜歡養花,那是花癖;有人喜歡養寵物,像貓狗,更古典的還有白鵝、白鶴、孔雀等,甚至還有人因為養寵物而亡國,這同樣是癖好。

有人曾說:人無癖不可交。

這話有一定道理,

沒有癖好的人,缺少對生活的感知和熱愛,也缺少對美的執著追求,這樣的人,就好像坐擁寶山而不懂得利用,十足是富有的窮漢。

而有人些,物質財富未必很多,但他的精神世界豐富,通過調動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物質財富,獲得極大滿足。

有個老故事,說的是一位窮書生招待朋友,因為幾有幾文錢,所以只買了幾個雞蛋、小蔥、豆腐,卻巧妙地做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道菜。

書生與朋友就著簡單的小菜,卻吃得開開心心,三分的菜,吃出七分的歡喜。

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其實也是如此,一家人粗茶淡飯,雖然平淡,卻十分有趣,因為精神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物質的不足。

我們離不開物質,但並非只為物質而活,精神不能讓我們活著,但可以讓我們活得更好、更久。

03 空有精神,而無現實實踐,最終會陷入虛無

精神對人很重要,人不能離了精氣神,缺少信仰的人,更像是行屍走肉,對己對人,都無甚意義。

但這並不意味著精神就是萬能。

空談精神,而不提物質,最終只會陷入虛無境。

現在有不少老闆,熱衷於為員工灌雞湯,尤其是當企業陷入困境時,老闆不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卻一味讓員工再加把勁,要為企業奉獻。

企業文化建設很重要,萬眾一心的凝聚力甚至可以挽救企業於危難,但精神激勵只是輔助,可以看作是強心針,卻不是萬能藥,更不是常備藥。

真正能解決問題的,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精神需要物質的支撐,沒了物質,空談精神,那就是騙人玩意兒,唬得了一時,一次兩次好使,次數多了,就廢了。


閒人老羊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先請大家看看流沙河《理想》節選:

"飢寒的年代裡,理想是溫飽;

溫飽的年代裡,理想是文明。

離亂的年代裡,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裡,理想是繁榮。"

這裡的"理想"就是一種精神生活,是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

根據馬斯洛"層次需要理論",生存是一切需要的基礎,沒有了生存,所有的高級需要——自我價值的實現——都是空中樓閣。因此,我的觀點是:兩者都重要,但物質生活必須優先。人的需求總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 當你吃不飽的時候, 餐餐有飽飯吃,對你就是最重要的!當你時常因為沒衣服穿而挨凍的時候, 天天能穿曖,對你就是最重要的! 反而言之, 當有一天你衣食無憂,整天有大把的時間需要打發時, 精神生活對你來說就是最重要的了!

首先,在生存條件沒有得到滿足之前,物質生活是第一需要。對於個對於衣食無憂還有更多富裕的人來說,講求精神不僅是一種需求,還是一種表示境界的態度。可對於掙扎在生存線上的人來說,物質顯然更重要。沒有生存的機會,或者說,除了能夠維持生存,他們已經沒有多餘的金錢和精力,來追求精神的需求了。

其次,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很重要。 精神世界會決定一個人的思想的深度,決定一個人品質的好壞。物質世界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到精神世界 ,好的物質條件會增加一個人的自信。

第三,物質是基礎,是必要條件。只有當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後發展出精神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相輔相成!馬克思說過物質是基礎,如果你連飯都吃不飽還去談精神你覺得實際嗎?所以在先有物質的基礎上再談精神如果沒有物質,精神是從哪裡來的?如果沒有精神. 物質又從哪裡來的?兩者是相結合的,缺少了哪個都不行,你說左手和右手哪個重要?

所以,古人早就有言"跑暖思淫慾,貧則起盜心"。沒有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空談精神文明都是枉然的。國家把2020年當做脫貧攻堅戰來打,就是基於辯證唯物主義當然觀點的偉大實踐。


杏壇耕夫也


人活一世,的確應該是精神重要。

可是在現實生活,物質常常凌駕於精神之上,你沒有足夠的物質條件,就無法去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小學生學畫畫,學舞蹈,學個別的什麼特長,常常比別的同學付出更多的錢,這些愛好不光要有自己的興趣去學,還要有金錢去支撐,父母親為了讓子女在長大後有更多的選擇,在這個社會上有立足之地,只好節衣縮食,辛苦掙錢。

所以我覺得精神常常被屈服於物質之下,因為你沒錢就滿足不了自己的精神需求。




融方於圓


在物質充沛的情況下,精神重要。光有物質,沒有精神交流是很痛苦的,每天對牛彈琴的日子,度日如年,再不就石滾壓不出個屁來,人生在世,說長几十年,說短一瞬間。在這幾十年的光陰裡,有個懂你的老公,或老婆,家裡家外,兩人相濡以沫,夫唱婦隨,也是人生一興事。

金錢固然重要,也不能抱著吃,抱著喝,金錢在健康面前,不值一提,名利在平安面前,什麼都不是。通過這次疫情,讓我感悟了很多,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什麼的精神重要,物質重要,。什以都不重要,一切都是過往煙雲,在生命面前,都成為了故事。唯獨過好每一天,才不負此生勿勿來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