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一張健康碼是怎樣誕生的?背後有故事

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2月17日訊(中國藍融媒體中心 新藍網記者 朱惠子 通訊員 曉玲)全國版健康碼上線的“中國速度”,其實還和政府速度劃等號。最先和支付寶合作上線健康碼,引發全國網友羨慕的是杭州市餘杭區。

餘杭:從疫情“重災區”到復工最快區

餘杭區在一週內,從杭州疫情“重災區”,到杭州復工最快區,不得不提一目前聞名全國的杭州健康碼,這張碼最早在餘杭試行,用大數據的智慧化管理手段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這張碼從2月7日H5發佈,到2月9日登陸支付寶,引來了全國關注、學習,截至目前訪問量達到了4.7億次。

“連續加班5天后,開發團隊主力因為缺氧送醫院,送他去政法委的同事順道在醫院測了一下血壓,175,也被醫生勒令休息,那段時間每天睡2-3小時。產品上線前半小時一迭代,上線後半天一迭代。”餘杭區政府健康碼項目總指揮王俊逸說整個區委經歷了一個瘋狂的春節。

第一次開發產品,後臺數據記錄了餘杭區健康碼項目團隊心情的起伏。

全國第一張健康碼是怎樣誕生的?背後有故事

疫情一開始,餘杭就“中招”了,確診人數在杭州14個區縣中一直居首,防疫壓力全省靠前,2月3日起,餘杭區實行了包括十項從嚴的“最嚴禁令”,如所有小區封閉管理、每戶家庭兩天可指派一人外出採購等等。

那段時間,一看到有地方排隊,區政府的工作人員就會不由自主地後背發涼。

全國第一張健康碼是怎樣誕生的?背後有故事

小區門口、路口、商場門口,各種卡口的手工填寫、人工登記,也讓大家擔憂不已。

如何最小範圍降低接觸,免去證件檢查、紙質登記等接觸?人員信息的管理、核實是否可以用數字的方式進行?靜態數據是否可以做到實時更新?再想到之後的復工、復產,政府的判斷依據如何儘量準確?

全國第一張健康碼是怎樣誕生的?背後有故事

一連串的問號,誰也沒想到最後由一張碼破題,這個碼為餘杭區提供了精準的數據分析。

做了7天的產品經理和架構師

那段時間,區委辦公室的抗疫辦公室工作人員更像是產品經理。

2月4號,發佈最嚴禁令的第二天,區委辦開會明確提出要建議一套數字化方案,並且要做到三個全,“全人群覆蓋+全流程掌辦+全領域聯防”。

在區委辦公室緊鑼密鼓開發產品的時候,一個在線虛擬團隊也在時時保障他們的需求,“有來自支付寶、釘釘、阿里雲的技術力量保障,這就是在杭州的優勢,在線上我們一起不眠不休,一起開發—驗收---優化,為了疫情,大家都很拼很拼”。支付寶的產品小二中更回憶,過去上線一個應用的週期一般是2周,而現在是以小時計的。

2月5號凌晨5點,第一個版本誕生了,之後就開始了每半小時一迭代的優化過程。

全國第一張健康碼是怎樣誕生的?背後有故事

當然一開始的時候,瞭解用戶需求很重要,他們訪問了很多防疫卡點,白天跑……

全國第一張健康碼是怎樣誕生的?背後有故事

晚上也跑……

全國第一張健康碼是怎樣誕生的?背後有故事

第一個H5上線了,在小區裡,“產品經理”們教居民掃碼、申報,用戶的如實申報是重要的前提,不過這張碼當時沒有任何美化,剛出生的孩子,總是看起來醜醜的。

區委辦公室員工家裡不用的手機都用來測試、幾小時一迭代,體驗越來越好。

從最初的掃碼填報,到之後的支付寶端,自行申請,自動生成,最後‘產品經理們“已經記不清楚,這個產品迭代優化了多少次。

從餘杭碼到杭州健康碼 再鋪開整個浙江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碼逐漸成為企業復工、復產的重要依據,復工不是像開閘放水那樣“一起上”,而是根據每天的形式,對不同地方、不同行業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前提是必須“安全”、 “有序”。

在餘杭沒有新增病例的同時,餘杭的復工企業直線增長,從2月10日的49家,到2月16日15904家,一邊是陡增的企業復工數,一邊是平穩的確診人數,餘杭區看來初步打贏了這場戰。餘杭的這套經驗也很快被杭州採納,杭州健康碼推行不到24小時後,支付寶端上線了杭州健康碼。

杭州市市委副書記張仲燦在接受央視白巖松採訪時介紹,有了這張碼,就能心中有數,實現疫情有序管控。

全國第一張健康碼是怎樣誕生的?背後有故事

他說,杭州全市去年底有管理人口1600餘萬,2月8日全市實時人口近1100萬,意味著還有500萬左右的人口要返杭入杭。往常春節上班後的10-15天大多都將返回,平均每天約25萬到30萬人左右。

張仲燦介紹。紅黃碼人員可以自己在家隔離14天或7天並每日健康打卡,及時轉為綠碼,就可以考慮返杭。這既方便了返城人員,又為城市運行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很快,杭州經驗也變成了浙江經驗,浙江健康碼在2月16日上線,一個全省統一的健康碼共享平臺,為老百姓出行和企業復工提供了有效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