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欣賞中國古代哪位君王?

雨夜鋼琴1


自然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中國古代歷史上,我個人認為,只有秦始皇才有資格被稱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歷史功績,大家都熟悉,我們教科書也都講了,是考試必考內容,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首先,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結束分裂,建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從此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的趨勢;其次,建立皇帝制度,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自稱“始皇帝”,在歷史上影響深遠;再次,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實行“三公九卿”制度,此後歷代都是在此基礎上修修補補,加以創新;第四,實行郡縣制,這也是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一項制度。

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我們今天還深受其影響,對中華民族有著傑出的貢獻。第一,統一文字(書同文),其影響不言而喻;第二,統一度量衡;第三,北築長城,南修靈渠,第四,修馳道和直道。這些鞏固秦王朝統一的措施,在今天還多多少少影響著我們。因此,秦始皇嬴政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

當然,秦始皇最為後人詬病的,當屬“焚書坑儒”。“焚書”確有其事,儘管受丞相李斯建議,但秦始皇難辭其咎;“坑儒”則屬子虛烏有,是東漢儒生的嫁禍。歷史學者李開元在《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一書中寫道:“坑儒,是一樁偽造的歷史,偽造者是東漢的儒生。他們為了儒學的國教化製造輿論,力圖將儒家經典抬舉為聖經,將儒生塑造為殉教的聖徒。出於這種現實政治需要,他們藉助發生於秦始皇三十五年的方士逃亡事件,曲意編造了坑儒的故事。”

中國古代傑出的皇帝很多,但我認為無出秦始皇之右者。不信,你看:

漢高祖劉邦:你焚書,你殘暴。秦始皇:我不殺功臣,也不無端株連大臣。

漢武帝:你焚書,你殘暴。秦始皇:彼此彼此。

唐太宗:你焚書,你殘暴。秦始皇:我不對親兄弟下手。

唐玄宗:你焚書,你殘暴。秦始皇:我不娶兒媳婦。

明太祖:你焚書,你殘暴。秦始皇:我不殺功臣,也不無端株連大臣。

清聖祖:你焚書,你殘暴。秦始皇:“文字獄”你乾的還少嗎?

還有誰???


猛在一本正經地說


當然是宋仁宗。

可以你不會同意,因為以我的觀察,如果讓今天的人評選歷史上的明君賢主,唐太宗李世民估計會名列榜首,太宗皇帝雄才大略,勵精圖治,又能從諫如流,簡直就是古代君主的典範。名單再列下去,上榜的皇帝相信還會有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女皇帝武則天、唐明皇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祖孫。而宋仁宗趙禎,恐怕會被多數人忽略掉。

不過,如果讓傳統士大夫來評選,結果可能不一樣。晚明大學者朱國禎縱論千古帝王,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在朱國禎看來,歷代帝王,只有漢文帝、宋仁宗與明孝宗堪稱“賢主”,至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均不足道矣。

趙楨既無雄才大略,也未見有什麼豐功偉業,為什麼值得稱道?從某個角度來說,後人對歷史人物是非功過的評判,無非是自身價值觀的投射而已。一個國家主義者自然會歌頌開疆拓土、雖遠必誅的秦皇漢武;一名網絡“皇漢”則不吝於讚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朱元璋。朱國楨推崇漢文帝、宋仁宗與明孝宗,應該是因為這三位都是寬容、仁厚的君主,符合儒家心目中“仁君”的標準。

而作為一名更關注優良制度與自由傳統的現代儒者,我之所以視宋仁宗為君主的典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相信仁宗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虛君立憲”的一位君主。


吳鉤的鉤沉


我真的很喜歡秦始皇。他首次完成了華夏的統一,結束了自春秋以來天下割據的局面,使百姓不再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他知道天下分裂是因為國界的劃分,語言的隔閡,傳統信仰,生活習慣的不同,所以才會動不動就打戰,一打就是七百多年,為此他滅六國,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車軌;南征百越,北擊兇奴;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兇奴入侵;修築靈渠,溝通水系;建立以咸陽為中心四通八達的公路網,修建直道,五尺道,連通了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他的一生都在為統一華夏而努力奮戰。而這樣一個人卻被人說成是暴君,說他殘暴,荊軻刺秦,他只殺了荊軻一人,沒有對燕國進行屠城;說秦法嚴苛,可正是秦法保障了人們最基本的權益;說他弒殺成性,可他滅六國,並沒有殺盡六國貴族,反而是六國貴族殺盡其子孫後代,說他不體恤六國百姓,讓他們去修建萬里長城和皇陵,靈渠,直道,因為他知道六國百姓恨他,恨秦國,如若不對他們進行控制和管理,他們可能會對大秦帝國的霸業構成威脅,可能再次造成天下分裂,而且讓他們到邊境去一方面可以加快邊疆基礎設施的建設,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當地的邊防力量,而直道的修建可以是交通更為便利,促進經濟的繁榮和交流,靈渠的修建一方面提供了灌溉條件,使農業更加發達,另一方面也可以即時對軍隊進行糧食和軍隊的馳援;說他焚書坑儒,造成中華文化的缺失,可他只是焚了散落在各地的《詩》,《書》和一些邪魔外道的書,保留了對百姓有用的書,如關於醫藥,種植方面的書,且焚的這些書都有副本,只不過在項羽入咸陽之後一把火燒了,而且他焚書的目的只是問了統一思想;坑的是一些胡說八道的術士,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而當時天下剛統一,秦國的軍隊對外要進行禦敵,守衛疆土,對內要預防六國勢力捲土重來,發動戰爭,再次造成天下分裂,還有諸子百家的反抗。


以夢為海13


絕對是朱元璋,簡單說幾句,喜歡他的理由實在太多太多。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從南向北起義成功,北伐成功的起義軍,他開始,以及之後的割據政權,北伐全部都是失敗或者不完整的。因為他起義的成功,終於收復了唐朝以後,宋朝用了近400年都沒能收復的燕雲十六州!這對於中華民族的意義非常重大~朱元璋是一位極強的勞動模範人物,戰鬥力極強,他能夠每天批奏摺達到上百件,因為明朝不設立丞相,可想而知朱元璋每天處理的公務有多麼繁重,從他以後的明朝皇帝,除了朱棣勉強能一個人支持一下後,其他皇帝都讓首府內閣來協助自己辦公,可見朱元璋的厲害之處,朱元璋非常體恤民心,他指定,只要民間老百姓看到有貪贓枉法的貪官就可以直接抓來上報皇帝,雖然這個政策執行起來比較困難,但是也體現了朱元璋對於貪官的行為基本上就是徹底剿滅的,而且他也是那麼做的,明朝初年被殺的貪官是不計其數。並且他推翻了腐朽,落後的大元帝國,驅除韃虜光復中華!在這一點上,他就應該永載史冊,被世人所傳頌!


惡魔城狂迷


不請自來,歷史上我最欣賞的一位君主,就是明朝的明武宗朱厚照。個人以為,朱厚照在明朝皇帝裡,算是一個很有個性,敢於抗爭,有自己思想的英明君主。

接下來,我們就從圍繞朱厚照先生一生的四件大事來說起。

一、後世批評他寵幸奸佞

寵奸佞這事要具體來看,朱厚照在內閣和治國方面,可是沒有寵過奸佞的,八虎充其量算是秘書辦事員。個人覺得:自從土木堡之變之後,武將功勳集團被一掃而空,于謙力挽狂瀾,國家萬幸,最終也被朱祁鎮清算了。文官勢力不斷髮展,到後來文官更是大到可以制約皇帝,皇帝恐怕就不開心了,憑什麼啥事大臣都要指手畫腳,八虎很可能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朱厚照推到臺前對抗文官集團的,而且朱厚照寵八虎也沒有枉殺過大臣,起碼朱厚照沒有主觀枉殺過,最重的一次,也就是讓大臣們捱了板子。這在封建王朝是很難得的。

二、批評他玩樂建豹房

再來說說建豹房,這點說朱厚照是昏君的就更扯了,個人興趣愛好不同,憑什麼你滿清勞民傷財搞頤和園、圓明園就是聖明?朱厚照建豹房又不是不辦公,只是辦公地點變了罷了,作為一個皇帝,給自己修個園子別人做了就是明君,朱厚照做了就是昏君?我倒是覺得朱厚照這樣是故意疏遠文官集團,培養自己勢力才是根本原因。

三、御外敵應州之戰

在御外敵方面,應州之戰被抹黑的地方太多,《明史》裡已經說的很清楚,在下就不重複了,但是,《明史》裡說文官是因為跟朱厚照關係差才抹黑,恐怕不僅僅是這原因吧!偉大的毛主席說過,所有鬥爭的根本就是權利鬥爭,說到底恐怕還是朱厚照跟文官集團為了軍權的一場鬥爭吧,朱厚照活著時候,打贏了應州之戰,死後就遭黑,那是因為即位的不是他兒子,一個常年在地方的王爺不會去維護朱厚照而已,所以文官肆意抹黑朱厚照,就是以此警示後世之君別妄圖染指軍權。滿清政府本來就為了黑明朝不遺餘力,自然也就照單全收了,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朱厚照那套組件天子親軍的做法沿用下去,崇禎估計就不會弔死都等不到吳三桂那走的比烏龜還慢的援軍了

四、離開京城,下江南

再說說下江南,朱厚照下江南荒唐事是做了不少,可是連《明史》裡都說是“矯上意”,也就是下人在打著朱厚照的旗號做的事。可見朱厚照本人起碼做事還是有點數的,起碼比後世的康某人乾某人強多了,至少朱厚照能容得下指著鼻子罵他的官員,而不是讓官員花著民脂民膏跪在地上擠著眼淚山呼萬歲。

綜上,個人以為,朱厚照是被抹黑的最嚴重的一個皇帝,他本人明辨是非,有擔當有魄力有眼光,他在位時期反而比他老子更有精力有能力去改革創新,他一輩子都是在和文官集團鬥爭,爭的是軍權和皇權,但是在文官集團跟滿清集團的努力下,朱厚照成了荒誕,淫邪,頑劣的代言人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哦,我是“愛讀史的馬小鋒”,您的關注會讓我更加的努力!


鋒生活


肯定是劉秀。從一個在家種田的窮屌絲逆襲成了開國皇帝,而且用不了幾年,這可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啊。

而且從名聲方面講,秦始皇有暴政之嫌,光武帝可是勤政愛民,恢復三十稅一,有光武中興的美名,劉邦朱元璋殺戮功臣,光武帝則是善待功臣,漢武有巫蠱之禍的汙點,康熙晚年九子奪嫡,光武則父慈子孝,家庭和睦,李世民殺兄奪嫡,晚年生活奢侈,求丹煉藥,光武則無這方面的記載。

而且在愛情方面,光武能與伉儷陰麗華共度一生,成為佳話,在這方面,唯有漢宣帝與明孝宗可比,但漢宣帝和明孝宗在文治武功方面,特別在選擇繼承人方面和光武差了一大截。

所以,光武帝劉秀在各個方面都相當優秀,還是個典型的人生贏家,對他的崇拜理所應當。


填哥講史


讀過許多帝王將相的故事,一見就愛不釋手並且從不曾更改的,只有唐玄宗李隆基。

單論治國武功,康熙與李世民是傑出帝王裡的出類拔萃者,但是康熙似乎太過嚴肅無趣,李世民奪位時過於血腥。漢武帝對武力有點張揚過度,秦始皇與隋煬帝被後人潑了太多的汙水。

李隆基是妃子所生,小名三郎,自幼喜愛飾演丑角,並且輕易就可以入木三分(後世劇團裡的丑角地位非常顯赫)深得奶奶武則天的寵愛。

李隆基青年時期,正是武則天晚期各方勢力角逐的日子,神龍政變剷除了武則天的男朋友們,二十五歲時與姑姑太平公主一起殺掉了韋后以及大唐第一美女安樂公主以及權力遊牧者上官婉兒等,兩年後父親皇帝無奈禪位,太平公主當然也是三尺白綾自盡。這個27歲的皇帝開始了繁華遠超貞觀之治的開元盛世。

李隆基可以對小自己三十四歲的兒媳婦動芳心,鴛鴦戲水,人間仙境。在大唐音樂裡注入西域元素創作了(霓裳羽衣曲),愛妃楊玉環編舞領銜主演,夫婦如此,一生何求。

李隆基有個妹妹遠嫁吐蕃和親,吐蕃曾有馬球隊曾與大唐友誼賽,大唐馬球隊很快處於狼狽不堪的地步,大唐馬球悍將李隆基親自登場,據說瞬間扭轉了戰績。

如果沒有安祿山,李隆基也就不會有悽惶的人生最後七年。可是,當楊貴妃在馬嵬坡無奈賜死之後,李隆基在西逃四川時,有一個風雨的夜晚,寫下了比後世的柳永更讓人潸然淚下的(雨霖鈴),冷雨裡,碎鈴聲咽。點點滴滴,心思寒泉落飛雪。最後一句是“愧對荒塋月”。從此後,有了(雨霖鈴)的詞牌名。

一個政界領袖,體育明星,娛樂圈教父,文壇才子,蒼涼謝幕。

桃花照一溪,風光無限。




一般明月


我選劉邦



前言:

劉邦出身一般,開始連個正式名字都沒有,叫劉季,也就是劉老三的意思,年紀大些了之後呢也不愛下地幹活,一天到晚搞些小叛逆,結識了一幫小青年,熱血沸騰地又去魏國投奔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可是到魏國之後信陵君亡故,轉投張耳,在魏國滅亡後回到家鄉,通過以前的人脈當上了秦朝的亭長。沒一分錢在未來老丈人的宴席臭不要臉地坐首席,還吹牛皮說出賀錢一萬(那是一個賀錢少於一千就不許入場的場子),然後,,竟然還讓人家把女兒許配給他了,一個老男人娶了一個比自己小十五六歲的小女生,有毒啊,再過幾年始皇帝駕崩,天下大亂,這個曾經對著始皇帝車隊羨慕不已地說“大丈夫當如是”的48歲的男人起兵反秦,很多年後,他蕩平域內,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開創大漢四百年的基業。其實劉邦也就比秦始皇小個三四歲,可我們的始皇帝二世而亡,流氓劉邦所建立的漢卻成為了東方一個綿延數千年民族的名字,成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始皇帝。

那麼為什麼一個小小的劉邦能在那種亂世之中掀翻各路“大人”擊敗霸王項羽成為登凌絕頂的人呢?我們從與他最大的對手項羽之間的比較來做一個說明。

一、出身

有句話叫做“髒唐臭汗”,髒唐暫且不說,這裡臭漢就是講劉邦斷絕了夏商以來貴族的血緣政治(夏商周秦其實在名義上都是親戚),以一介布衣的身份登大寶,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劉邦在幾年之內就奪取天下並建立了絕對的合法性驚異不已:“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於天,然後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餘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後乃放弒。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前面幾個朝代都是花幾十年甚至秦朝“奮六世之餘烈”才終於統一天下,劉邦在成為皇帝之後對父親笑著說:“當初您說我不務正業沒劉仲(劉邦二哥)會種地,現在看看,誰的基業大?”劉邦算是真正的翻過了身改變了自己家族的命運。至於說臭漢是不是真臭嘛,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秦朝的崩潰從這句話開始,埋葬秦朝的劉邦當然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說明。

項羽出身世家,年輕時有叔父名將項梁教授,不學文字,不學劍術,說要當萬人敵學兵法,但兵法也並沒有學多少時間。和劉邦一樣,他見秦始皇渡浙江時也囂張地說“彼可取而代之”,天下大亂之後,跟隨叔父殺會稽太守而代之舉兵反秦。然後找到一個牧童推舉為楚王,獲得了極大的號召力,族人世交無數,范增、龍且、項莊、項伯之類的都是能直接拿來用的,可以說,在出身方面項羽是有絕對優勢的,但在某種 程度上也可能項羽失敗的一個原因。



前文我們說到秦朝的崩潰是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始的,這可能是某種訴求的表達。秦朝的高度集權或許在那個時代是畸形的,不是說不對,就像隋朝的大運河“福澤千秋,禍在當代”的這種,漢承秦制,秦之於漢就如隋之於唐,都是歷史大變動陣痛的犧牲品,那麼當項羽作為貴族不能靈活的處理這種“天下大勢”的話,結果就是曾經是個屠夫的樊噲在救劉邦的命,他自己的叔父項伯卻在薅他的羊毛,當然此處我並不是在指非貴族的絕對正義性。至於說“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是否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我並不能確定,但確實可以當做一個問題來看,理論上,具體的問題可以具體地解決,但,,後來秦滅之後的再分封與楚漢戰爭中雙方勢力的消長都可以模糊的看出一些問題,具體我們在第二方面能力這塊詳細展開。

二、能力

在能力上,劉邦應該是歷史少有的被低估的皇帝,項羽也應該是相應的被拔高了一些,當然作為兩個爭奪天下的對手,對任意一方過分的貶低其實是在變相貶低另一個人的。



在宏觀層面上,我認為這兩個人是兩個極端,一陰一陽。劉邦百戰百敗,項羽百戰百勝,最終垓下一戰而天下換姓。劉邦一介布衣(刁民),而中國國民性其實就是這種農耕農民文化,劉邦把這個文化基因發揮的淋漓盡致:圓熟老道、自私、有韌性有彈性、堅韌而又殘忍、粗俗,他就像一灘水,捲起經久不息的旋渦,至柔至下卻又有一種奇怪的生命力、容納力、向心力,“吹彈可破”卻可以斷金鎖石,他身邊的下屬越來越多,越來越強,但卻永遠在他的旋渦中為他所用!在他的旋渦中按照對他向心力的反應分佈在合適的位置上!而他的對手項羽就是一團火,項羽無疑是聰明的,一種先天式的聰明,和劉邦那種後天式的聰明相對應,一個百戰百勝的人當然不會是個傻子,這種聰明是一種直覺性的,項羽不著兵書也未聞有何謀劃卻百戰一敗,不過只在戰爭上面敏感而已,垓下之戰只是一個直接原因而已,而劉邦擊敗項羽絕不是在軍事上,軍事只是一個輔助手段。項羽像一團火,瘋狂燃燒自己-----一團火的燃燒是靠著圍繞著他的氧氣的,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他身邊的人越來越少,連他自己生命也在一聲爆炸中結束。絕不是什麼狗屁英雄永遠打不過流氓的理論,至於項羽是不是可以稱為英雄,我們在第後面幾塊裡面展開說明。

微觀來看劉邦從未發跡前的人際關係到成為一方領袖,再到攻取咸陽,然後鴻門宴的運作,楚漢戰爭中的含蓄包容,就是一部令人膜拜的“劉邦邦升職記”啊。反觀項羽,坦白講是基本作死的,其他的不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主持分封(劉邦選擇了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可看兩人的境界,雖然後面有七國之亂,但問題不致命。),本來是一個可以讓所有人跪著喊他爸爸的機會,他卻把一手好牌全扔了,基本上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一遍,得到好處的沒得到好處的最後都反了,反面教材啊。

再提一點,世人皆知劉邦為流氓也,對知識分子比較輕視,好像永遠在一股洗腳水味兒中接見他們,這個,從史書上來看,劉邦確實在很多時候很傲慢,可史書中他與文臣比如說張良、陸賈很有貨地辯論的地方還是很多的,漢朝建立後,也很快有“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思想轉彎,對劉邦就是會轉彎。這可能就是“農民式”看待知識分子:尊敬但又有點看不起。

然後我們列舉幾個歷史人物對劉邦的評價。後趙開國君主石勒在面對群臣對他的誇讚時謙虛說“···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概意思就是我要是碰著劉邦我就做他的臣子,和韓信彭越一起爭風吃醋,要是碰著光武帝,我就和他爭一爭天下之主;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敬仰劉邦,故兼姓劉氏,又以蕭何助劉,故變其母族、後族為蕭氏;朱元璋:“惟漢高祖皇帝除嬴平項,寬仁大度,威加海內,年開四百。”;毛澤東:“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巴拉巴拉之類很多的,就不列舉了。

為何在高位者都比較喜歡劉邦,反而普通人(非英雄非貴族)卻喜歡大貴族“大英雄”項羽?這種心理投射的原因細細想來其實是比較傷人的。

三、德行

對劉邦的非議大概都出於此。這個其實有的地方沒得洗,比如他要項羽在殺了劉老爹之後也給他一杯羹還可以說用言語擠兌住項羽,大家結拜兄弟啥的殺我老爹就是殺你老爹之類的然後項羽就不能殺劉老爹,而且劉邦後來對他父親還是很好的,但是其他的比如踹自己兒子和女兒下馬車、除掉幾個異姓王、大殺功臣之類的確實不能說好,只能從君王的立場上獲得某些理由,但終究而言是不道德的。還有他後宮的內鬥以及後來的呂后專權,也是槽點多多。



再來看看項羽,項羽是不是英雄呢?一個高大英武的萬人敵,對手劉邦又是個卑鄙小人,少年便揚名天下,一段悲苦悽婉的愛情,一個悲劇壯烈的結局,這還不算英雄?到底是不是?項羽毒殺義帝,算不算不忠?而後又氣死亞父范增,算不算不孝?屠城五次,坑殺降卒,算不算不仁?賞罰不明,任人唯親,算不算不義?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劉邦可能不算英雄,但最起碼是一個渣的明明白白(洪世賢:?)的真小人,項羽就很多人對他的評價來看,算什麼呢?

四、氣魄

劉邦知人善任,有容忍之能,關鍵時刻的應變能力和選擇都高於項羽不再贅言,項羽只在軍事上不輸劉邦,那我們具體就從這方面比。(或者還有愛情?)

萬人敵項羽堪稱戰神,你不能說這樣的人沒有魅力,可是換個角度看看劉邦,其實劉邦是更吸引人的。曹操做“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可最後得隴不望蜀,暮氣沉沉,當不得這句話,劉邦和有“高祖遺風”的劉備反而更配的上這句話。劉邦在四十八歲起兵,在臨死前一年領兵徵英布,得勝後歸鄉,酒酣之時擊築吟唱出那首千古霸唱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再過一年他就要死了,宏圖霸業,萬骨枯黃,三兩語之中是冠絕萬世的大風流、大意氣,怎能不令人嚮往!“高祖起於布衣之中,奮劍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禪,不階湯武之王,龍行虎變,率從風雲,徵亂伐暴。廓清帝宇。八載之間,海內克定,遂何天之衢。登建皇極。上古已來,書籍所載,未嘗有也。非雄俊之才、寬明之略、歷數所授、神祇所相、安能致功如此。”




五、總結

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面對救治他的大夫,他仍說:“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 扁鵲何益! ”其中之豁達纏綿不可言盡。劉邦比之項羽有更復雜的心理構解,在對他有足夠多的理解後其實比項羽那簡單的“人設”更圈粉,無腦地舔其實就是一種無腦地黑,對立之中的矛盾才是最穩定的結構,劉邦就是一個矛盾的人。

寫的好累啊,點贊關注支持一下嘛。。。(๑˃̵ᴗ˂̵)و

謝謝。


馬達加斯加的撲稜蛾子


其在位期間,實行了“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以及一系列重要國策,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於後人有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的稱譽。趙匡胤因此成為我國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

趙匡胤通過採取“收起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穀”的三大綱領,巧妙的“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將軍權、行政權、司法權、財政權牢牢控制。一舉剷平了藩鎮割據武夫亂政的歷史狀況。所以宋朝300年的歷史中從不曾發生大的內亂和地方割據。

以宋太祖為首的宋初領導集團集體發奮圖強,勵精圖治,使宋初的社會經濟迅速呈現蒸蒸日上的局面。宋太祖減輕徭役,賦稅專收,以法治國,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澄清吏治,勸獎農桑,移風易俗等一系列英明決策,不僅儘快醫治了200年的戰爭創傷,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面,而後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文卿說


第一:秦始皇嬴政,統一了分裂幾百年的華夏,打造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主義中華帝國(後由中華民國取代),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優良傳統寫進了中國人的基因!

第二:漢武帝劉徹,北擊匈奴,南取百越,西進新疆,東入朝鮮。在華夏民族的基礎上形成漢族,使漢地十八省成為漢人最基本的領土。

第三:唐太宗李世民,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做出了不可埋沒的功績!

第四:清聖祖康熙,其祖宗為大明帝國虎威大將軍,北收蒙古,南平桂反,東取琉球,西定新疆,成為第一個統一中華的皇帝!開創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