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不止,洗茶不休,論700年洗茶之誤!(上篇)


好多人認為,茶葉很髒,不洗千萬不能喝!

針對於洗茶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下面我們慢慢地來一探究竟吧!

喝茶不止,洗茶不休,論700年洗茶之誤!(上篇)

茶藝表演中的“洗茶”

談到“洗茶”一詞,恐怕每個喜歡喝茶的人都不陌生,從詞義上講就是“把茶葉洗一洗”之意。尤其用茶壺沖泡功夫茶時,人們習慣先將茶壺衝上水浸泡一會兒然後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稱之為“洗茶”。

認為這樣便可以把茶葉洗乾淨了,可以放心的飲用了。不單常人有這種認識,就在茶學學術界亦有人把“洗茶”列為茶藝規範,在不少茶藝流程中把“洗茶”列成一道必經的環節。隨著飲茶之風的盛行,“洗茶”之舉可謂是愈演愈烈,甚至有擴散到高檔名優綠茶沖泡程式之勢,大有不洗不快之感。

喝茶不止,洗茶不休,論700年洗茶之誤!(上篇)

(國家首席評茶師/免洗飲茶倡導者:潁溪茶童)

茶童自幼受嗜茶如命的父親影響,可以說是生來愛茶,也一直在泡茶時總是“先洗而後飲之”。大學畢業後,由於一直從事茶文化宣教工作,自認肩負著一種歷史的使命,就是要儘自己的最大努力把中華茶文化發揚光大。當然,欲想發揚一種文化必先繼承之,在繼承之前我有責任把傳統的文化加以梳理與驗證,然後再加以發揚進而光大之。當茶童把“洗茶”這一程序當作一個分課題來研究時,忽然覺得此程序的科學性值得懷疑,於是便翻閱了大量關於此舉的論證資料,並對其中涉及到的細節科目做了嚴謹的實驗。結果茶童對於“洗茶”之舉的定論是:“洗茶”是不科學的。

據考證,“洗茶”一詞始於北宋,一直應用於泡茶飲用程式,至今約近700年曆史。《中國茶葉大辭典》“洗茶”條解釋:“洗茶即洗去了散茶表面雜質,且可誘發茶香、茶味。”

喝茶不止,洗茶不休,論700年洗茶之誤!(上篇)

《中國茶葉大辭典》

由此可見,洗茶之風已經不是一年半載的歷史了,至今竟然已經洗了足足七個世紀。那麼,按《中國茶葉大辭典》“洗茶”條解釋,在這漫長的700年輪迴中,我們究竟洗掉了多少雜質,在洗掉雜質的過程中我們是否不經意中損失了更多的價值呢?以下,茶童將一一闡述“洗茶不科學”之觀點,以便與諸位茶學前輩及茶葉愛好者商榷。

“洗茶”用詞不合理

洗茶,顧名思義,用水將茶葉洗一洗。何物需洗?髒汙之物也。茶既需洗,定為髒汙之物,那麼髒汙之物豈可飲之?可見“洗茶”一詞用在茶藝流程中是多麼的不合適。

茶童認為“洗茶”一詞應屬於早期文字工作者的字誤進而導致的詞誤。單從今天的“洗茶”這一操作過程來看茶童認為是有其科學道理的。眾人皆知,幾乎所有的茶葉在加工過程中都有高溫乾燥這一工序,而且這一工序起著豐富與提高茶葉香氣和固定茶葉品質之作用。大家也都知道剛做好的新鮮茶葉無論嗅聞幹茶還是沖泡品飲都是非常好的,然而能夠隨時喝到剛做好的新鮮茶葉的人畢竟是少數,加上茶葉的生產具有季節性,即便是住在茶園裡也未必有此條件。所以多數情況下,當茶葉與茶壺相見時,可能茶葉已經加工好有些日子了,那麼茶葉在長期的運輸與儲藏過程中,其良好的品質活性自然會降低很多。

喝茶不止,洗茶不休,論700年洗茶之誤!(上篇)

洗茶

在此情況下,如果在品飲之前能用熱水激發茶葉喚醒其活性,然後再泡而飲之,其品質體現定會更加優良。就如人們每天起床之前,當鬧鈴把我們從睡夢中喚醒稍等片刻再起床,起來之後頭腦清醒,但如果一醒來馬上起床,可能會覺得頭暈腦脹了。所以在正式沖泡茶葉之前先用少量熱水浸潤茶葉,同樣對茶葉能起到喚醒作用。但由於此喚醒過程非常像在洗東西,故早期的文字工作者把此過程記載成“洗茶”也就在所難免了。既然此過程有其存在的道理,我們當然不能擯棄,而且還要繼承發揚,只是茶童覺得應把此程序命名為“醒茶”,即為“喚醒茶性”之意。這也與前輩所著《中國茶葉大辭典》“洗茶”條解釋後半部分相吻合。

喝茶不止,洗茶不休,論700年洗茶之誤!(上篇)

茶藝表演中的“洗茶”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