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探尋齊桓公稱霸不稱王背後的政治謀略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周王室名存實亡,從一開始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到“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只經歷了短短几代的時間,但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是,齊恆公雖然稱霸天下,但是卻不自立為王。

這種只稱霸卻不稱王的現象在當時其實十分普遍,而齊國作為五霸之首,建立了其一套獨特的霸權戰略。齊國經過安四鄰、攘外夷、制大國、震周室四個過程,達到最終稱霸天下的目標,且利用戰爭和和平的思想核心,保證了國內相對和平穩定的飛速發展,建立了完整的霸權主義。那麼齊國為何只稱霸而不稱王呢?接下來就隨著我一起對齊桓公的霸權戰略做一下詳細的分析。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探尋齊桓公稱霸不稱王背後的政治謀略

一、 社會環境的促使,自身能力的雄厚

1、 有利的歷史條件,是稱霸的客觀因素

在齊桓公時期,國內的條件對於其稱霸是不可或缺的客觀因素。自從平王離開之後,周王室對於全國的控制已經大大降低了,從而各個諸侯對於封地的控制相對加強了許多,實力因此也在逐漸擴大,而周天子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不得不向諸侯藉助力量,從而形成了“尊王”的現象,這一現象的出現促使霸權主義的萌芽和霸主的誕生。

另一方面,齊國發起了“攘夷”,即聯合諸侯共同抵禦外族入侵,這場戰役直接樹立了齊國在諸侯之間的威望,與此同時,“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強。晉初與會,獻公死,國內亂。秦穆公闢遠,不與中國會盟。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唯獨齊為中國會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諸侯賓會。”也就是說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四大強國之間,只有齊國擁有稱霸的歷史條件。

2、 自身能力的雄厚,是稱霸的主觀因素

齊國與其他諸侯國相比,優勢主要體現在名義、地理、經濟、政治、軍事和人才上。這些綜合優勢又是齊國的綜合國力,因此擁有如此雄厚的國家優勢自然會起了稱霸的念頭。

在名義上,齊國擁有討伐諸侯的藉口。

據記載:“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

也就是說,如果齊國以周王室的名義討伐諸侯,也是有正當理由的,所謂師出有名就是正義的一方,就會得到大多數人的擁戴。

在地理上,齊國位於華夏東側,瀕海之地,屬側翼大國,因此齊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即海鹽和海魚市場,這不僅使其擁有豐富的資源以穩定國內自身的發展,同時也可以保證在發生戰役時自身的安全,甚至在某些時候也可以作為制約其他諸國爭鬥的條件。

在經濟上,齊國擁有非常多的資源,所以不愁發財無門。根據歷史的記載:

“大公望封於營邱,地舄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襁至而輻湊。 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閒斂袂而往朝焉。 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

可見在齊國人人都有掙錢的本事,因此齊國的財富位於諸國之首。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探尋齊桓公稱霸不稱王背後的政治謀略

在政治上,齊國實行的是國君集權制度。齊桓公將全國的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包括百姓的生死之權,地位的貴賤,甚至財富的多少都由他決定。根據記載,管仲曾說過:“君國之重器莫重於令,令重則君尊,君尊則周安。“也就是說,在齊國國君具有絕對的權威,而且命令必須由國君制定。

在軍事上,齊國擁有管仲這個軍事家,他制定了一些軍事制度: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率之;十軌為裡,故五十人為小戎,裡有司率之;四里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率之;十連為鄉,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率之;五鄉一帥,故萬人為一軍,五鄉之帥帥之。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國子之鼓,有島子之鼓。這就是所謂的“連五家之法”,它使得士兵隱藏在百姓之中,也就是讓軍事組織隱藏在行政組織中,這是一種最早誕生的將軍事和政治聯繫起來的制度。這種制度使得齊國的軍隊更加有組織,有計謀,讓其他國家不能得知齊國真實的軍事力量。這種出人意料地制度安排,讓齊國的軍事力量大漲。

在人才上,齊國自上而下都具有非常的才能。上至齊桓王,他有著雄才偉略,治國才能,領導思維,下至賢能的將相,比如才華橫溢,有治理國家之才的管仲,比如英勇善戰,有領兵打仗之才的鮑叔、隰朋、高傒等。太史公曾評價管仲之才說:“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 ”“齊桓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以朝諸侯,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

正是由於齊國在這些方面的傑出,才使得齊國擁有稱霸的能力和野心,同時這些都是齊桓王后來稱霸天下的基礎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探尋齊桓公稱霸不稱王背後的政治謀略

二、 稱霸而非求王,可行而不可笑

1、 稱霸而不是求王,是正確的選擇

當時齊桓王已經有了十分雄厚的基礎,而且人才濟濟,他也擁有不小的野心。在這個時候,擺在他面前有兩條路可選,一個是自立為王,一個是以諸侯之名稱霸天下。齊桓王選擇了稱霸而不稱王,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明確的選擇。

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雖然周王室已經無法喪失了完全控制地方的能力,而且統治也不得人心,但是在天下人的眼中,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這一事實是無法改變的。因此如果齊桓王想要稱王的話,這一舉動是不得人心的。

另外,如果當時齊桓王稱王,那麼其他的諸侯不會坐視不理,他們會群起而攻之,最後誰笑到最後雖不一定,但第一個起身的人必然會遭到更多的損失。在書中對此也有記載:“強國眾,合強以攻弱以圖霸;強國少,合小以攻大以圖王。強國眾而言王事者,愚人之智也;強國少而施霸道者,敗事之謀也。強國眾,先舉者危,後舉者利;強國少,先舉者王,後舉者亡。戰國眾,後舉可以霸;戰國少,先舉可以王。”

因此就當前的形勢而言,稱霸才是比最好的選擇。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探尋齊桓公稱霸不稱王背後的政治謀略

2、 稱霸而不稱王,是可行的戰略

根據當時的史料分析,齊桓王稱霸的可行性主要體現在他對於此行動的戰略實施是十分合理且有效的。主要表現在戰略實施有層次性、戰略手段多樣、保持謹慎的戰略剋制三個方面。

第一,齊桓王在戰略實施時循序漸進,十分具有層次性的。他首先安四鄰,讓原本為敵國的魯國成為自己的盟友,同時他實行“退還土地”的政策,獲得了周邊小國的支持。然後攘外夷,團結諸國的同時使本國的威信在諸國之間確立起來。

再次制大國,利用諸侯之力制約南方強國楚國的向北擴張,與體系外大國秦國合作共同干預體系內強國晉國的內政,使晉、楚不得不承認齊國在中央地區的霸主地位。最後震周室,讓周天子承認並且依賴齊國,以此來確立齊國稱霸天下。

第二,齊桓王十分善於將軍事手段和外交手段結合運用。比如他在伐楚的時候,先是和楚國打了一仗,然後與楚國進行戰略講和,最後簽訂盟約,使得兩國都有利可圖。齊桓公就是主要靠戰略手段多樣化並且相互協調的方式,“九合諸侯”

,通俗點講就是通過和諸國開會,從而簽訂盟約,建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秩序。

第三,齊桓王在擴張的同時也不忘戰略剋制。根據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中的記載,齊桓王在攻打楚國的時候,明明可以壓制過去,但是卻剋制住了自己,鳴金收兵,然後簽訂盟約,沒有過度擴張。同時他雖然擁有稱霸的野心,但是對於周天子還是十分尊敬的,這也是一種戰略剋制的表現。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探尋齊桓公稱霸不稱王背後的政治謀略

三、 霸權構建的思想,於今有何益處

實際上,齊國雖然稱霸了天下,但是對於當時原本的秩序並沒有多加破壞。他雖然野心勃勃,但沒有改變周天子作為春秋的統治者的局面,反之,他依然十分尊敬周天子的威嚴。並且他善於利用建立威信的方式,維護自身的統治。

與此同時,他善於找到各諸侯的共同利益,並且以此簽訂合約,建立同盟,維持一個和平的秩序。最關鍵的是,他懂得控制自己戰略擴張,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做到尊重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雖然春秋戰國時期的局面不會再出現了,但是我們能從中學到許多思想,將其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甚至外交中都是不錯的選擇和成長。比如我們在平常和客戶相處時,不僅要考慮到自身的利益需求,也需要尊重客戶的利益需求,從而才有合作的可能性,找到共同利益所在才是長久合作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史記·齊太公世家》 司馬遷著

2.《管子》 管仲著

3.《左傳》 左丘明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