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小時候,經常有人問:“長大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呀?”。那時,幼小的我真的不知道該作何回答。

長大後,朋友們陸續各自順其自然的結婚成家,又不斷有人問:“你到底想找個什麼樣的女人?”

我想,這兩個問題我現在都有了答案。

“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不是不愛我的父母,只是我出生成長的家庭教會我的,就是這樣的一個道理。

同時,我還想告訴大家的是:

<strong>原生家庭不是原罪。家庭的離析既帶給我們苦難,也催促我們成長;既給我們帶來黑暗,也指引我們尋找光明;既讓我們失去,也帶給我們收穫。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看似完整,卻已裂痕累累

父母都是初中沒畢業,就從農村走出來縣城工作。他們怎麼樣相識結婚的我不得而知,也沒機會知道。

打我記事起,就鮮有一家人和和睦睦,其樂融融的記憶。逼得我從小就開始學會兩邊討好,互相替對方隱瞞,生怕一點雞毛蒜皮的瑣事就激起這個搖搖欲墜家庭的一場戰爭。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現在想想也許是家庭的緣故,我不知不覺變成了所有親戚眼中的“乖孩子”,也成為了別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我尊老愛幼、乖巧懂事,我刻苦學習、成績優異,其實只是為了減少父母的爭吵,希望每次考完試都為家庭增加一點高興的氣氛。那時候,我就有意識的,讓父母不願意放棄我,繼而放棄他們風雨飄搖的婚姻。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如我所願,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學四年,家庭的完整性伴隨我整個學習生涯。


已然破碎,卻仍支撐維繫

在大學學業完成以後,從小到大,自己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離婚。

就好像約定好的一樣,如期而來。

不是和平分手,沒有財產分割,沒有簽字蓋章,甚至沒有離婚證,更沒有相互祝福,父母這段婚姻終於以一種最不堪的方式來結束——法院缺席宣判雙方解除婚姻關係。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長大成人的我,面對這樣的結局,沒有當時預想的那般撕心裂肺的痛苦,更沒有天塌地裂的崩潰。

相反,我那這看成一種解脫,三個人的解脫。

他們的分開也許是對我們,最好的結局了吧。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父母的婚姻雖然結束了,但是作為他們的兒子這件事卻不會因此而停止。

所以,雖然我不再需要互相隱瞞,兩邊討好,但是我還是需要以自己的方式維繫我跟他們的關係,不同的是,三口之家的親情,變成了一段父子情,一段母子情。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緣分一場,各祝安好

做了他們二十多年的兒子,我清清楚楚的知道父母這輩子過得多麼不易,可到頭來卻還是這般慘淡收場。

現在的爸爸,回到老家蓋了房子,一個人照顧爺爺奶奶,稀疏的頭髮已經白鬢斑斑。

以前媽媽總是臭罵他只懂打牌,不思上進,離婚以後他就不再打牌了,喜歡一個人看電視,沒事的時候經常一看就是一天。現在我反而真心希望他能打點小牌,畢竟也老了,怎麼開心就怎麼過吧。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現在的媽媽,聽外婆說著找個了叔叔成家,她瞞著沒告訴我,我也就沒有問。

媽媽跟外公外婆小姨舅舅的關係始終沒有緩和,固執地自己過自己的生活,我打心底裡希望她能有自己的親人,朋友,閨蜜,可是也許是性格使然,她主動跟所有的家人朋友分道揚鑣。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現在的我,留在城市裡工作,用自己微薄的工資供一套九十平的房子。

放假的話我總是先見媽媽一面,然後會到老家跟爺爺奶奶和爸爸呆幾天。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由於媽媽和外婆家裡人的關係緊張,每次過年都是我回到外公外婆家維繫感情,不管我媽媽和她的父母姐弟的關係怎麼樣,我仍然是他們的外孫和外甥。

爺爺奶奶年事已高,他們兩老也算是養我長大, 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在他們的晚年陪他們老去,最想做的,就是早點成家,希望他們早點抱上重孫子,了無遺憾。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為人子女,我們實在無法控訴父母的錯誤,能做的,無非就是照顧好兩邊的情緒,儘自己作為子女的義務,同時也祝福他們各自過得安好。

畢竟緣分一場,緣盡了,也沒必要吝嗇一份真心的祝福。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解除枷鎖,擁抱未來

長大以後,回過頭來看看父母的婚姻,發現了一個最大的問題:

看到的都是對方的缺點,卻從來沒有反思自己的問題。

看到的都是自己的辛苦,卻從來沒有想過對方的付出。

看到的都是過去的痛苦,卻從來沒考慮過共同改變現在和創造未來。

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原生家庭的創傷,就像一道沉重的枷鎖,鎖住了我們對幸福的渴望。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真正從原生家庭的心理束縛中解脫出來,擁抱屬於自己的真正幸福呢?

1.與父母的過去和解

其實我們和父母之間一定還是有很多心結沒有解開的,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試著打開心扉,坦誠接受自己的家庭。

即使父母註定已經走向不同的路,但總還是有子女在冥冥中進行連接,不要自暴自棄,也不要糾纏執拗。

<strong>只有我們學會與父母和解,與他們已經死去的婚姻和解,我們才能走向自己正確的道路,找尋屬於自己的幸福。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賴佩霞在她的書《回家》中有那樣一段話:

我們必須和父母親和解,敬重我們的父母,把屬於他們的還給他們,並且走出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strong>當我們真正和過去和解,放下所有的不愉快,才能重新出發,樹立正確的婚戀觀,擁抱新的生活。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2.在黑暗中尋找答案

不言而喻,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影響有負面的,但回頭看看,我們也同樣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收穫。

我們知道了作為人夫人妻,自己如何不再踏錯父母已經走錯的道理,我們也能懂得怎麼樣做好一個丈夫一個妻子,這些都是我們用自己前半生的幸福為代價交換來的,有什麼理由不把它作為人生的財富和幸福的航燈呢?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當我們學著從原生家庭中走出來,才能真正懂得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丈夫,想娶一個什麼樣的妻子,才能更好地開始並經營一段關係。

<strong>即使這是一段黑暗的經歷,我們也應該學會在黑暗中認清自己前行的方向,找到幸福謎題的答案。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3.且行且珍惜

首先,即使父母已經分開,他們也還是愛你的,他們正在漸漸衰老,一定渴望你的陪伴珍惜。作為子女好好去愛他們,不偏不倚。

其次,感謝和珍惜那些伴你長大,疼你愛你的人,他們始終陪在你身邊的人,與你度過漫長的歲月,始終如一。

最後,珍惜那個與你攜手一生或正風雨兼程在路上的愛人,ta選擇你,也就是選擇了你的全部,包括家庭,不要讓ta受委屈,更不要讓ta因為你的家庭受到委屈。

<strong>正所謂,見過了不幸,我們才能懂得珍惜的重要。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固然是深刻的,但只要坦然地正視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自己的過去,調整心態,每一個人都可以擺脫這個魔咒,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小幸運,小幸福。

<strong>親愛的,不要因為自己的離異家庭自卑,你已經足夠好,值得擁有更明媚燦爛的明天。

感同身受:“不願成為爸爸這樣的男人,更不會娶媽媽這樣的女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