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什麼等到曹睿死後才發動兵變?

七星印月


司馬懿三國時期唯一能與諸葛亮抗衡的統帥級人物,在魏國追隨曹氏祖孫四代,其謀慮深遠,謹慎沉著,為魏國也算是做出很大貢獻的人才;但最終卻發動兵變,為什麼曹睿去世後,他才敢造反?

一、曹操、曹丕、曹睿祖孫三人早對司馬懿有防備之心。曹操生前就曾對兒子曹丕多次說過,意思是司馬懿這個人雖有大才,但心存異心,不可不防;所以不管三人誰在位的時候都對司馬懿嚴加防備,既要用他多謀善斷的一面,讓他盡瘁國事,好好為曹氏家族效力;又要防他做大做強,圖謀不軌;曹睿對於先祖曹操和父親曹丕的叮囑爛熟於心,所以在位時司馬懿不敢輕舉妄動。

二、曹睿思慮精深,目光遠大,智慧過人,有先祖曹操遺風。曹睿在位時政權雖以鞏固,但仍然面臨吳蜀兩國的威脅和北部民族的滋擾,他能力克吳蜀的多次征伐,一舉評定了北部鮮卑族的入侵,並且使日本俯首稱臣,這些政績足以顯示曹睿的深遠謀慮和高深的戰略眼光;司馬懿是聰明人,他不可能看不出曹睿的雄才大略,所以該收斂就收斂。

三、曹睿在位時政權穩固,曹氏家族勢力龐大。曹丕死時留下的能臣武將大多數都是跟著先祖曹操創業的優秀人才,曹氏家族如曹真、曹休等都執掌朝政大權,所以根基很穩固,司馬懿此時正在來求自保和集聚力量的時候,他對曹姓這些官位顯赫、權傾一時的人物心存忌憚,肯定不敢招惹,一天唯唯諾諾過日子,就更不敢得罪曹睿了。

四、司馬懿在曹睿在位的時候勢單力薄。正因為曹氏三代對司馬懿心存戒備之心,所以不可能讓他執掌朝政大權,最多也就在邊塞荒蕪的雍涼之地帶兵,並數次謫貶,這時的司馬懿有時性命都面臨威脅,不可能整天想著謀反。

綜上所述,只有曹睿死後司馬懿才能將造反行為付諸實施,曹睿在世一天,他是絕對不敢有叛逆之舉,如果想造反那就是自取滅亡。


歷史鑑春秋


曹睿的執政能力

曹睿為曹丕長子,226年即位,是謂魏明帝,即位時23歲,執政13年,239年去世,時年36歲。

曹丕擔心自己的兒子年輕,為兒子安排了四個輔佐的顧命大臣: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可是曹睿非常聰明,擅長帝王之術,為了自己大權獨攬,攘外必先安內。將曹休、曹真和司馬懿三個掌握朝廷實權的人物,輪番調往與東吳和西蜀作戰的前線,基本上在京城待的時間很短,根本影響不了曹睿掌握大魏的朝廷實際權力,而且也不能干預曹睿的執政。(曹睿劇照)

在對外作戰中曹休和曹真相繼病死,但是他們也抵禦了吳蜀兩國的進攻,並且平息了遼東公孫淵的反叛,可以稱之為明君了。一個沒有多少實權的陳群就沒有調動,對權臣的控制可見一斑了。

曹睿無子,養子曹芳即位

曹睿雖然聰明,曾經有三個兒子,但無一例外都沒有到成年就夭折了。無奈只好弄了兩個養子:齊王曹芳和秦王曹詢。(郭皇后劇照)

曹睿特別好色,大概是因為自己的兒子早早夭折,他拼命的行走於嬪妃的床笫之間,希望能夠生下自己的嫡系後代,但事與願違,掏空了自己的身體,後代的事情也沒有解決。(曹芳劇照)

239年正月27日,36歲的魏明帝病故。病故之前,急招司馬懿和曹爽(曹真長子)進宮,託付後事,曹爽和司馬懿成為顧命大臣輔佐曹芳,這時的曹芳才7歲,是謂魏少帝。(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被廢,曹爽專權

曹爽是曹真的長子,曹睿託孤時,他被封為大將軍,假節鉞,簡單說曹爽掌握了曹魏的軍事大權。

曹爽在曹芳剛剛即位時,凡事和司馬懿商量,不過後來聽了別人的計謀,尊司馬懿為太傅,趁機剝奪了司馬懿的軍權。並將原來的禁衛軍將領蔣濟免職,各主要的軍事位置都換上了自己的兄弟和親信。(曹爽劇照)

244年,曹爽覺得自己是大將軍,但是一點戰功也沒有。於是就起兵征討蜀漢,司馬懿勸阻,但是曹爽大權獨攬,哪裡肯聽。結果曹爽被蜀漢的大將軍費禕擊敗,並且造成很大的內耗,戰爭地區的人民怨聲載道。

247年,曹爽兄弟將郭太后遷移出宮,架空了司馬懿,專擅朝政,黨羽遍佈,並且排擠了大量的官員。在宮殿內,曹爽甚至帶走曹芳的嬪妃出去玩樂,根本不把魏帝放在眼裡,儼然有取代魏帝的苗頭,因為曹芳不是曹睿的親生兒子,繼承帝位有瑕疵。

高平陵之變

曹爽對司馬懿換是小心提防的,248年,曾派人試探司馬懿的狀態。當時司馬懿應該啥病都沒有,但是馬上裝病,垂垂老矣的樣子,人都變得糊塗了,試探的人回去彙報給曹爽後,曹爽放心了。

司馬懿在幹什麼吶?這些年來的征討指揮,手下聚攏大批的將士親信,並且暗地裡培養了精銳的3000死士,尋找合適的時機發動政變。在朝堂上凡是曹爽排擠下來的軍隊人士以及朝臣,司馬懿都傾心相交,拉攏到自己的陣營,壯大自己的力量。

249年,魏明帝曹睿已經去世10年了。曹爽兄弟陪著魏帝曹芳去拜謁曹睿的陵寢——高平陵。曹爽的主要班底都參加了拜謁活動,出城前,謀士桓範告誡曹爽,他們這些掌握軍權的主要人物不能一起去參加這個活動,都城軍隊會失去領導,曹爽不以為然。

司馬懿培養的死士和拉攏的被曹爽排擠的大臣將領們紛紛出動,佔據了曹爽及其兄弟的軍隊駐地,打開武器庫,迅速裝備起來一直大軍,並將郭皇后搬了出來。然後他們認為曹爽兄弟有篡位奪權之意,下令免去曹爽兄弟的官職和軍職。謀士桓範逃出都城,建議曹爽攜皇帝曹芳到許昌,號令天下討伐司馬懿。(桓範劇照)

曹爽就是個沒什麼本事的傢伙,遇到這樣的事情馬上慌了,他仍舊留戀家族和安逸的生活,願意投降,繼續他的富貴人生。桓範悲痛地哭泣道:

“曹子丹這樣有才能的人,卻生下你們這群如豬如牛的兄弟!沒想到今日受你們的連累要滅族了。”

曹爽回到都城後,家族被軟禁看管。司馬懿很快找了一個曹爽謀反的事件,將曹爽家族及其黨羽誅滅三族,5000多人受到牽連。司馬懿從此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


穿越再現彼岸


我個人覺得有三點原因:

1、曹睿不是小屁孩

司馬懿主要是依靠曹丕上位的,曹丕死後,曹睿繼位時,已經二十多歲,是一個心智完全成熟的年輕人。而且從曹睿之後執政的手腕來講,絕對稱得上是一位頗有才幹的皇帝,尤其對於底下大臣的駕馭堪稱一絕。

2、能臣仍在,權利制衡

曹丕死後,以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為基礎成立了領導班子。當時,曹操時期的能臣干將雖然大多凋零,但曹真、曹休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電視劇中很多都在貶低他們)。陳群算是這裡唯一的文官,他是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九品中正制”雖然在後世飽受詬病,但在當時可是最受士族階級歡迎的制度,陳群在士族集團頗有威望。司馬懿和他們相比並沒有什麼絕對的優勢,自然不敢輕易造次。

3、司馬懿太忙

翻看歷史,司馬懿在曹睿執政時期,基本都在對外作戰,而且曹睿對其看的很緊,國家的權利都集中在曹睿手裡,從對抗諸葛亮到平定遼東,司馬懿一直很忙,而且司馬懿手裡的軍隊遠達不到發動兵變的實力,不過,這些年的征戰,讓司馬懿在軍中頗有威望,為其之後發動高平陵之變提供了一定的軍事基礎。

司馬懿最後的成功,恰恰印證了郭德綱的一句調侃:“等你把他們都熬死了,你就是藝術家了”。司馬懿在嘉平元年(249年)發動高平陵之變。已經70歲了,他一生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曹真、曹休、陳群、諸葛亮等眾多豪傑,小孩子曹芳和匹夫曹爽怎麼是他的對手?


黑水布衣


司馬懿一代權臣,精於謀略,善於用兵,深諳韜晦,謀略才能與諸葛亮不相上下。他是曹魏的三代託孤大臣,又被人稱之為: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

曹丕在位時,司馬懿成為託孤輔政大臣,也是曹丕對抗曹氏宗親的主要工具。曹睿繼位後幫助其四處征戰,抵禦諸葛亮的北伐,立下赫赫戰功。然而卻在曹睿去世後,發動高平陵政變,竊取大權。

司馬懿想篡權的話,為什麼要等到曹睿去世後發動政變呢?首先,曹丕去世後將曹睿託孤於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四位大臣,讓司馬懿好好輔佐曹睿,同時曹丕還告誡曹睿要防著司馬懿,曹操還在世的時候就曾說過司馬懿此人有狼顧之相,告誡後人一定要提防此人。曹睿繼位後,司馬懿也成為牽制曹魏宗親的工具。曹睿在位時,司馬懿開始並沒有任何的實權,只是一個文官。後來諸葛亮北伐,而曹真屢戰屢敗,曹睿不得不起用司馬懿為大都督抵禦諸葛亮。雖然此時大權在握,但由於長期在外征戰,還有大將軍曹真的牽制,並沒有機會造反。而且曹睿確實是聰慧過人、很英明的一位君主,司馬懿被其牢牢的控制在手裡。曹睿死後,將其養子齊王曹芳託付於司馬懿,於是司馬懿和曹爽成為託孤大臣。此時曹睿、曹真都不在世,就變成曹爽和司馬懿之間爭奪最高權位了。曹爽乃是一位公子哥,喜歡附庸風雅、飲酒作樂,將朝中之事全都推給司馬懿處理,雖後來經人提醒設計奪取了司馬懿的兵權,但其遠遠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司馬懿利用曹爽帶著親信大臣陪曹芳去高平陵祭拜明帝機會,發動了政變。

司馬懿可以成功,也是源於曹爽乃是無能之輩,不敢破釜沉舟與司馬懿一戰,接受了司馬懿的條件,回到了洛陽交出大將軍印,被軟禁起來,後來被殺。


微視集中營


司馬懿三朝元老不假,但曹操一直就看不上他,而且還處處防著他,所以司馬懿在曹操手下就是個打醬油的材料。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司馬懿給曹丕出過五路伐蜀的主意,但五路伐蜀只是曹魏一相情願的事情,輕易就被諸葛亮把曹魏的五路伐蜀計劃給破了。

司馬懿也只能繼續在曹丕手下當他跑龍套的角色。

好容易曹丕死了,曹睿繼位,司馬懿該大顯身手了,卻被諸葛亮用反間計四處散佈謠言說他司馬懿要造反,弄的曹睿也疑心重重,索性把他打發回家養老去了。

你說曹家對他一直就不放心,處處提防著他,他司馬懿怎麼奪權?

曹睿死後,繼位的皇帝曹芳太小,撐權的宗族曹爽又是個笨蛋,這才給了司馬懿奪權的機會。

所以司馬懿也只能在曹睿死後奪權。


用戶2394723182969王


沒有證據表明司馬懿在魏明帝曹睿時代有政變的企圖。為什麼司馬懿在曹睿活著時沒有政變,而到後來卻發動政變,為司馬氏取代曹氏奠定基礎呢?

筆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魏明帝曹睿雄才大略

魏明帝曹睿是個被嚴重忽視的人物,他其實是個很厲害的角色。


曹睿剛上臺時,魏國名臣劉曄對他有個評價,稱他是秦皇、漢武一類的人物。這個評價是相當高,說明曹睿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在魏國曆代皇帝中,曹睿是最出色的一位,他為人果敢堅強,有非凡的判斷力與決斷力,特別在軍事戰略上有高人一等的見解。

比如說諸葛亮發動北伐,兵出祁山,確實出乎曹真、夏侯楙的意料之外,三郡隨之叛亂,關中震動。關鍵時候,曹睿表現出一位皇帝應有的從容與鎮定,他滿不在乎地說:“諸葛亮本來有險峻山地為依託,現在卻自投羅網,犯了兵家之忌,這次定要擊破諸葛亮。”後來諸葛亮果然失街亭,兵出無功。

曹睿在國家重大軍政問題上,是有主見,有眼光,多識善斷,實有明君之風範。《資治通鑑》這樣說:“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像司馬懿、曹休、曹真、滿寵等久經沙場的將領以及劉曄、蔣濟等謀臣,都從心底佩服曹睿的英明。

第二,曹睿對司馬懿有知遇之恩

司馬懿雖然崛起於魏文帝時代,但是直到魏明帝曹睿時,才有了獨當一面的軍事生涯,這與曹睿的識人有很大關係。

司馬懿先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孟達叛亂,這一巨大戰果讓曹睿刮目相看。他曾對司馬懿說:“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把抵擋諸葛亮入侵的重任,交給司馬懿。從此,司馬懿便成為魏國軍界的一哥。

在對付諸葛亮上,曹睿與司馬懿的觀點如出一轍,他認為:“一定要堅壁清野,採取守勢以挫敵之鋒芒。敵人進攻不能得逞,撤退也捕捉不到戰機,時間長了糧食就會耗盡,又不能搶掠到物資,勢必要退走。等他們撤走時,再去追擊,這乃是全勝之道。”這個主張與司馬懿的主張不謀而合。他對司馬懿的才能深信不疑,曾說:“司馬懿的軍隊足以戰勝,我不必擔憂了。”後來果然如其所言。

司馬懿兩次挫敗諸葛亮後,曹睿又把平定遼東的重任交給他。在遼東戰況因為天氣原因而受挫時,朝臣們也紛紛上書皇帝要求司馬懿退兵。曹睿毫不含糊地說:“司馬懿臨危制變,擒住公孫淵指日可待。”他對司馬懿的信任,由此可見。

曹睿在臨死前,把曹爽與司馬懿指定為輔政大臣。他病重之時,急切地盼著司馬懿趕緊回來。當司馬懿風塵僕僕地回到洛陽時,曹睿已經奄奄一息了。當他終於看到司馬懿時,緊握著司馬懿的手,用盡全身之力說:“我把後事託付給你,你與曹爽共同輔佐少子。死,是可以忍的,我忍住不死就是為了等你。現在看到你了,我死無恨了。”

可以說,曹睿對司馬懿是極為信任的,對此,司馬懿也心懷感激。當時司馬懿既悲慼又感動,眼淚不禁嘩嘩直流。我認為這是司馬懿真情的流露,並非裝出來的。因為沒有曹睿的提拔與重用,就沒有司馬懿如今的地位。

第三,司馬懿為什麼在曹睿死後要發動政變?

司馬懿發動政變,是有原因的。

曹睿死後,司馬懿與曹爽便成為新皇帝曹芳的輔政大臣。從地位上看,曹爽是大將軍,司馬懿是太尉,以漢魏傳統看,大將軍權力要比太尉大。起初,曹爽不敢獨斷專行,有事都得跟司馬懿商量。

然而,不久後,曹爽在心腹丁謐等人的鼓動下,把司馬懿提為太傅,實際上剝奪其軍權。面對曹爽咄咄逼人的進攻,司馬懿全面防禦,夾起尾巴做人。他大權旁落十年,為了避開曹爽的迫害,他索性從政壇上隱退,他以身體有病為由,不再打理任何政務。甚至裝作中風的模樣,讓曹爽完全失去戒備。

此時司馬懿已經七十歲,留給他的時間很少了。他決定利用曹爽毫無戒備的機會,發動政變,奪回大權。

公元249年,皇帝曹芳與曹爽等人前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馬懿乘機發動政變,一舉消滅曹爽集團,從而控制朝廷。沒有跡象表明司馬懿有篡位奪權的打算,在發動政變推翻曹爽時,他已經七十歲,很難想象這種年齡他還有當皇帝的雄心壯志。他或許只是給自己的兒子開路,或許只是以他自己的方式為曹魏皇帝保駕護航。

以評點《三國演義》聞名的毛宗崗雖抱“尊劉黜曹”主旨不放,對司馬懿卻有較為公允的說法:“今人將曹操、司馬懿並稱。及觀司馬懿臨終之語,而懿之與操則有別矣。操之事,皆懿之子為之,而懿則終其身未敢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賢者;懿之謀曹爽,是特殺宗室之不賢者。至於弒主後,害皇嗣,僭皇號,受九錫,但見之於操,而未見之於懿。故君子於懿有恕辭焉。”他認為,後來司馬氏僭位奪權,只是司馬懿兒子們乾的事。司馬懿發動政變,是為要殺“宗室中的不賢者”。

儘管曹氏最終被司馬氏所取代,但這似乎並非司馬懿的本意。不過,不可否認,司馬懿對曹爽集團斬草除根、逼死曹彪、軟禁曹氏親王貴族等一系列打擊,已是掏空曹魏帝國大廈的根基,帝國轟然倒塌只是時間問題。


君山話史


曹叡(叡同睿)是曹丕的長子,他是魏國的第二代皇帝,二十四歲繼承皇位,三十六歲去世,曹家短命,幾代人都沒有熬過司馬懿,最後讓司馬懿得了江山。


司馬懿為什麼等到曹叡死後10年才叛變,這裡邊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可以說明這個事情:

第一在曹睿時期,司馬懿還不具有可以兵變的實力,雖然有這十萬魏兵,是他們的大都督。但是司馬懿還在雍涼一帶抵禦諸葛亮,要是司馬懿帶領著魏兵殺進長安,很可能收到諸葛亮和魏國將領的包夾,要知道,諸葛亮可是很想除掉司馬懿這個心頭禍患。司馬懿是不管在曹魏還是在外面,都有人憋著勁要對付他,他雙拳難敵四手,所以只有靜靜的等待。


第二,曹叡去世後,輔國大臣曹爽架空了司馬懿的權利,讓他變成了一個虛有其表的空架子,但是即便是這樣,曹爽還是沒有放過司馬懿,時不時的要對付他,只要一看司馬懿不順眼曹爽就要派兵圍剿他,司馬懿在曹爽面前如坐針氈,夾著尾巴做人,他早想造反,只是時機不成熟,所以司馬懿在等候。

第三:司馬懿年輕的時候就跟著曹操,他輔佐了曹操,曹丕,曹叡,還經歷了兩次臨終託孤,雖然曹操早就覺得司馬懿有反叛之心,但是最終還是沒有對付他,司馬懿事情證明,他用50年的時間證明自己是一個忠臣,但是卻用一剎那的時間反叛了曹家。



司馬懿就是能忍,能熬,他忍住了一切甚至連諸葛亮給他送女人衣服羞辱他,他都能忍,最後把諸葛亮氣死的五丈原,他嘔死的曹操父子,熬死了曹家三代,熬死了諸葛亮,熬到沒有人與之抗衡的時候,他拿起了劍。


在司馬懿的人他沒有敵人,他視諸葛亮為朋友,他視曹操為師長,甚至諸葛亮去世後,他並沒有歡欣雀躍,而是痛哭流涕,覺得他失去了一個讓他仰慕的良師益友。


佳寧姐姐說歷史


曹叡生前乃至高平陵以前,司馬懿一直是忠臣形象,安心為領導打工就好了,沒必要作死,真的打出造反的旗號,也沒魏兵會聽他的。

曹爽執政後用了一些自己的親信,進行了一些制度變更,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司馬懿也是其中之一,於是這些人支持司馬懿通過政變推翻曹爽,有了他們的支持,司馬懿做事更有底氣,而且師出有名:在太后授權下,以顧命大臣的身份剷除禍國權奸。

大臣們支持曹爽下臺不代表他們同時支持司馬懿後來的作為,如司馬懿殺曹爽就不在蔣濟的預期內,劇情一旦失控,沒有後悔藥可以吃,甚至吃也沒用,誰知道平行空間下曹爽繼續專權就不會出現曹爽篡國呢?

司馬懿辭掉了相國、郡公、九錫,但他的兒子司馬駿八歲當上散騎常侍侍講、孫子司馬攸六歲封侯,更要命的是,家廟都立在都城洛陽了。

但還有戲劇性的事:毌丘儉、文欽起兵討伐司馬師的時候,在檄文中還說“故相國懿,歷事忠貞”云云,還給司馬昭、司馬孚、司馬望也發了好人卡,只宣佈司馬師是狼人,但作為功臣子也可以饒他一命放他回家吃飯。而另一方面,他們給郭淮寫信又說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殺戮俊傑太多。按道理,書信不像檄文,內容是不能天下皆知的。不知道是司馬懿忠臣論在當時本就有市場,還是二位意圖通過發好人卡分化司馬家。

還有東吳丞相張悌評價:“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魏發起滅蜀之戰時,張悌也說:“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摧堅敵如折枯,蕩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張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計立矣。”


代牧益州閻文平


韜光養晦。

司馬懿作為四朝元老,歷經曹操,曹丕,曹睿,曹芳,通過高平陵政變最終奪得政權。歷史上,關於司馬家篡奪曹魏天下,對司馬懿的評價總是被譏諷為欺負孤兒寡母。

司馬懿同日本的德川家康一樣,一生隱忍,活得很長,笑到最後,到同樣在民間的名聲並不高。

曹睿青年繼位,雖然在位時間並不長,但帝王權術卻一樣遊刃有餘。他沒有親生兒子,只能讓養子曹芳繼位,並讓曹爽和司馬懿輔政。

實際上,曹操,曹丕,曹睿祖孫三代,對司馬懿既倚重又猜忌,曹睿雖然年輕,但通過對司馬懿等權臣分化制衡,司馬懿等人也只能俯首聽命。曹睿一死,新上位的曹芳年幼,且並無根基,除司馬懿外,其他有實力拱衛曹氏政權的大臣均已凋零。

曹爽是曹氏宗親,雖然處處防範司馬懿,但卻鬥不過更加老辣的司馬懿,表面上大權在握,實則抵不過司馬懿家族在軍隊中,在朝臣中的影響力。

在曹睿死後多年,曹爽率親信拜謁高平陵,當司馬懿突然起兵,發動政變之時,竟然坐以待斃,完全沒有掌權者的殺伐果斷,淪為任人宰割的魚肉。

司馬懿家族能取得最後勝利,一是作為士族代表,確實代表著一大部分利益集團,二是其對手曹爽之流確實太弱。曹氏政權人才凋零,而司馬懿代表的士族掌權趨勢日增,此消彼長,司馬懿也敢於放手一搏了。


生說


司馬懿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重臣。

司馬懿生命後期,成為掌控朝政的權臣,儘管在其生前沒有造反,但司馬氏最終篡奪了曹魏的政權,與司馬懿後期專權擅政具有絕對關係。

為何曹操、曹丕、曹叡不提前殺死司馬懿,而讓他在曹叡去世後有機會獨霸朝政,讓司馬氏造反了呢?

一起來看一下這個過程。

01

司馬懿的老謀深算,遠在曹操意料之外。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裡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晉書·宣帝紀》記載,建安六年(201年),也就是曹操在官渡戰勝袁紹的第二年,河內郡舉薦司馬懿為計掾。當時,曹操擔任司空,聽說司馬懿的名聲,就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看到漢朝國運已經衰微,又不想在曹操手下混事,便藉口自己有風痺病,不能起居,無法出仕為官。

曹操不信,就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司馬懿果然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的患了風痺病一樣。

這件事就可以看出,除了有人給司馬懿通風報信、串通一氣之外,那就是司馬懿早已料定曹操會派人來暗探。此時,司馬懿年僅二十三歲,而曹操(155--220年)已經四十七歲了。由此可見,司馬懿是如何老辣,深不可測,超出了曹操的預料。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丞相後,便強迫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前去徵召的使者說:“若覆盤桓,便收之。”司馬懿害怕被殺頭,只好出來做事。

風痺病,在中醫學上是指因風寒溼侵襲而引起肢節痛疼或者麻木的病症,嚴重者不能行走,只能臥床休息。

就今天的醫療條件也很難治癒,就司馬懿的病情如此嚴重,治好是很困難的。

但裝病裝得了一時,但不可能裝得了一世,曹操肯定知道了司馬懿是在假裝。

曹操之所以沒有跟他計較,可能出於幾方面考慮:

第一,既然不樂意為官,那就算了。曹操還處在打拼階段,廟太小不好強人所難。勉強出來,也不會實心實意的替你幹活,這跟放關羽走人差不多的道理。願意革命的就留下,不願意革命的發路費走人,革命自願。

第二,曹操愛惜人才,就因為這個把他殺了,有損自己的名聲。

第三,曹操手下人才濟濟,也不差這一個幹活的人。死了張屠戶,豈能就吃帶毛的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做了丞相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叫你出來就必須出來,再裝就殺掉。這跟殺華佗是一個道理,朝廷徵召必須服從,否則依律就可以治罪。

曹操已經成就了霸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藐視朝廷就是藐視曹操。曹操是不能再容忍的,不管你司馬懿比諸葛亮是不是更厲害,曹操沒那個心思三顧茅廬。

曹操仔細研究了司馬懿的胳膊腿,看到都好好地,再仔細觀察了其面相,就得出了鷹眼狼顧的結論。

曹操讓郭嘉給司馬懿相相面,郭嘉說:對司馬懿要控制使用。

郭嘉臨死前,對曹操建議:“如果掌控不了,就直接把他殺掉。

曹操自以為天下梟雄,一個小小的司馬懿是翻不了天的。

司馬懿更清楚曹操的心思,一直保持高度的低調,夾著尾巴做人。

曹操珍惜司馬懿是個大才,“每與大謀,輒有奇策”,君臣彼此相安無事。

02

曹丕委司馬懿以重任

司馬懿入仕之後,曹操讓他與太子曹丕往來遊處。曹丕跟司馬懿關係很好,在曹丕被立為太子及許多重大問題上,都支持曹丕,深得曹丕信任。

但曹操對司馬懿還是不放心,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將來會干預你們的家事。”

當時,司馬懿與陳群、吳質、朱鑠並稱四友,都是曹丕的死黨。

曹操是政治家,既然將來要把江山交付給曹丕,曹丕的人就交給曹丕處理吧。曹操不會像對待楊修、崔琰等人那樣,僅憑“鷹視狼顧”之相和郭嘉的遺言,就剪除司馬懿。

但一定也會提醒曹丕,要控制使用司馬懿,掌控不了就直接殺掉。

曹操也相信曹丕能夠鎮得住他,曹丕也自信沒有問題。

曹丕一直很器重司馬懿,而且委以重任。

03

託孤大臣司馬懿

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重。臨終曹丕託孤司馬懿與曹真、陳群、曹休為輔佐大臣。

曹丕特別叮囑太子曹叡說:“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一方面是出於對司馬懿的信任,另一方面,有曹真等託孤大臣制衡。同時,曹丕對於曹叡還是很有信心,相信曹叡能夠控制司馬懿的任用。

曹丕是否也像曹操那樣,提醒曹叡要控制司馬懿,不得而知。但從曹叡繼位以後君臣關係來看,司馬懿並沒有過失,依然是處事十分低調。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突然病重。臨終時,曹叡把司馬懿火速從前線召回。

司馬懿從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的路程一夜之間趕回來,徑入嘉福殿拜見曹叡。

據《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記載,司馬懿滿眼流淚,曹叡拉著他的手說:

“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曹叡的意思是說,我不行了,拜託你跟曹爽一起輔佐年幼的太子,可不要三心二意哦。否則,將來到了那邊,見了面不好說話啊。”

就當時的情況看,並非曹叡對司馬懿多麼信任,反而有些不放心,但也是無奈之舉。

第一,司馬懿是曹丕託孤重臣,有言在先,不可以隨便聽信讒言,處置他。

第二,司馬懿一向韜光養晦,輔佐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盡心盡力,曹叡沒有理由將司馬懿一起帶走。

第三,事發突然,曹叡沒有時間妥善地處置託孤之事。

曹叡病危時,欲立燕王曹宇為大將軍,託付後事。希望曹宇跟司馬懿一起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共同輔政。

曹宇做事一向謙恭、低調,沒有野心,於是推辭。曹叡聽從中書劉放、孫資之言,改立曹爽為大將軍,與司馬懿共同輔政。

也有說法是,劉放、孫資把持中書省,擅權跋扈。曹肇等人放言,一旦掌權就要收拾二人。劉放、孫資懼怕,就逼迫曹叡改立與之關係比較好的曹爽為大將軍。

總之,曹叡託孤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佐幼主曹芳,也是無奈之舉。

第四,曹叡對曹爽並不放心。

曹爽(?-249年),字昭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大司馬曹真長子,三國時期曹魏宗室、權臣。曹爽是大司馬曹真的長子,曹真死後繼承了其父爵位。曹爽自幼以宗室身份出入宮廷,做事謹慎持重。但曹叡認為,曹爽不學無術,並沒有多少本事。

出於無奈,沒有更合適的人選作為託孤大臣,也只得勉強為之。

在這種情況下,曹叡如何再殺司馬懿哪?

八歲的曹芳繼位後,拜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駐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

起初,曹爽凡事皆與司馬懿商議,不敢專行。司馬懿也以曹爽為國家肺腑,以禮讓之。後來,曹爽聽從親信丁謐的計謀,尊司馬懿為太傅,乘機削奪了司馬懿的兵權。

曹爽開始獨專朝政,日益驕橫跋扈,最終導致了高平陵事件,曹爽被殺,司馬懿控制了朝政。

試想一下,如果曹宇為大將軍,與曹爽、司馬懿共同輔佐朝政,或許就不會出現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事情;

如果曹爽能夠與司馬懿和平共事,不忘初心,一心輔佐曹魏幼主,或許也不會出現司馬氏篡魏的情況;

如果不是高平陵事件,就曹爽的發展趨勢,恐怕很可能也會廢掉曹芳,自立為帝,只不過政權還是姓曹罷了。

由此看來,不清楚曹丕臨終是否囑咐曹叡要控制使用司馬懿,但曹叡臨終最不放心的並不是司馬懿,而是曹爽。史實也證明曹爽的確不能令人放心。

在這種情況下,曹叡希望司馬懿牽制曹爽,也就不會把他殺掉了。

晉朝能夠替代曹魏,根本是起因於司馬懿的專權,司馬懿被後世詬病也源於此。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晉朝後來的賈南風之亂和八王之亂,司馬懿的後世子孫能夠施行仁政,晉朝長治久安,那麼司馬懿就是千古一人。

沒有必要去替司馬懿洗白,但歷史應該更準確地定位、評價司馬懿,或許對後世更有教益。

上網一查,就可以看到,對司馬懿的評價是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晉朝奠基人。這個評價應該是很高了,也是公允的。

所以,也不必先入為主,帶著司馬懿就是“鷹視狼顧”、絕世奸臣的有色眼鏡,去看這段歷史,或許更好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