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三希堂”的由來


“三希堂”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養心殿的西暖閣,原名溫室,後改為“三希堂”,是乾隆最鍾愛的書房。

按其本意,“三希”有兩種解釋,一說其名取“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意思是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深層含義是告誡士人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為,向聖賢的標準看齊。即使是已經達到了賢聖的高度,也還要繼續進取。另一說,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寶。


“三希堂”佈局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都說一間屬於自己的書房是文人雅士的理想,究極根源,大抵是因為在書房這個空間裡,一角一落,一書一器,都能投射出主人的志野情趣。


最早的文房概念可以追溯到漢唐時期,經過宋元幾朝的更迭普及,終於在明清時期迎來繁盛。


歷數歷史中為人所載的書房樣態,富者築樓,貧者只佔一桌席。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乾隆的書房“三希堂”雖然名氣很大,但面積通共也就8平方米,被稱為故宮中最小的房間,位於故宮養心殿的西暖閣。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養心殿在明朝嘉靖年間初建的時候只是個調理御膳的廚房。清朝順治皇帝開始在這裡居住並且在這裡去世。


康熙皇帝把這裡改造成了生產皇家御用品的造辦處。直到雍正皇帝登基養心殿才徹底成了一個皇帝起居辦公的場所。


從雍正後,這裡取代了原來乾清宮的功能,成為清帝國的“大腦”,重要決策都從這裡發出。


養心殿裡有這樣一間總面積8平的小房間,小房間還被楠木雕花隔扇分成裡外兩間小室,外間東西長210釐米,南北寬228釐米,面積僅4.8平方米。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這個小間是“一間房子半間炕”。這就是乾隆的書房——三希堂。


三希堂1746年建造,1799年停用。直到清末一直保持著停用最後一天的情景。據說,後世的皇帝都不敢進。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三希堂是乾隆皇帝接手養心殿之後在原來書房“溫室”的基礎上連改帶建改名而來的。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遇到他一生的“珍愛”,這就是收藏到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貼》,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乾隆稱之為“三希帖”。


這件書房也就被乾隆命名為“三希堂”。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三希堂雖然小,狹長的室內又用楠木雕花隔扇分成裡外兩間小室,但陳設典雅,古樸,彌補了空間的不足,再加上設計得當,因此並無絲毫侷促之感。


三希堂有一個大大的落地窗,窗臺邊上放著一些精緻的裝飾品和文房用具。有一套墊子,包含了坐墊、靠背和兩坨“迎手”,前邊就是書桌,這底下是一個極具北方特色的炕,右邊有一面大大的鏡子。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乾隆通過書畫去懷抱古人,去感受古人善良的德行。如今,我們通過這樣一間書房,去感受乾隆,去感受乾隆面對古人墨跡時的謙卑與赤忱。

“三希堂”僅八平方米,但陳設幽雅、古樸,狹長的室內進深用楠木雕花隔扇隔分成南北兩間小室,彌補了空間的不足,裡邊的一間利用窗臺設擺乾隆御用文房用具。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乾隆御書“三希堂”


匾額

乾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年壽最高的皇帝。1799年乾隆皇帝在睡夢中離開人世,享年八十九歲。

乾隆皇帝書寫的“三希堂”匾額和《三希堂記》墨跡,至今還懸掛在牆上。匾額兩側對聯為“懷抱觀古今,深心託豪素。”(豪素,指筆紙)。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乾隆御書三希堂對聯


鎮堂之寶


乾隆是個大收藏家,“三希堂”收藏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是堂內的鎮堂之寶。雖然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三希堂”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墨跡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種,但三件“鎮堂之寶”的地位從未有過動搖。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王獻之《中秋帖》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王珣《伯遠帖》


乾隆皇帝胸懷古今、博覽群書、勤政親賢。他曾說:“吾今之名此堂,謂之為希賢、希聖、希天之意”。愛賢,重德,順法天地自然的治國之道才是乾隆奉行的“三希”真意。


《三希堂法帖》


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令人,從內府收藏的歷代名家書法中,精選名帖,聚集眾工,將其模勒上石,鐫刻成帖。因為帖中有三王之作,故稱《三希堂法帖》,又稱《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所謂“法帖”,即是把名家書法集而成冊, 供他人效法之帖。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故宮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三希堂法帖》採用模勒上石的制碑法書家的原墨跡也得以完整保留。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故宮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稱鉅製。製作過程,非能工巧匠不可勝任。完成後,乾隆皇帝僅精拓數十本賜與寵臣,可見對其愛憐之至。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故宮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其後,乾隆十七年,又從宮中藏品中再次精選歷代名人法書五卷,摹刻上石。至此,始成完璧。但直到清末,才廣為流傳。目前,

《三希堂法帖》原石共495方,均嵌於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壁上。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閱古樓外景


《三希堂法帖》內容

法帖共分32冊,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書法叢帖,集歷代書法精品之大成,共收集自魏、晉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書法大家的作品,以歷史順序編纂,囊括了當時宮廷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名家名作之墨跡珍寶。


明亡之後,許多宮室舊藏流於民間。清康熙後,多次下詔搜討,乾隆時尤甚,致使歷代名家墨寶多羅致於宮廷。故此,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孫過庭、懷素、柳公權、蘇軾、黃庭堅、米芾、宋徽宗、趙孟頫等歷代書法大家真跡都有集於此。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閱古樓內石刻


可以說研讀完《三希堂法帖》,對於瞭解中國書法歷史,就有了比較全面的基本認識。中國書法的最高藝術殿堂:《三希堂法帖》系清乾隆十五年敕令大學士、書法家梁詩正編刻一部大型書法叢帖,規模之大、水平之高前無古人,共收自魏晉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著名書法家作品,幾乎囊括了當時清廷所能收到的所有名家名作墨跡珍品。自魏晉至明末書法大家的名帖盡收其中。按年代順序編次的一部書法通史。作為我國古代最高藝術成就的精品,它是我國古代書法家為我們留下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它集中國傳世法書之精萃。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書法藝術的瑰寶,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朵奇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鑑賞價值、史學價值、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


《快雪時晴帖》 全卷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伯遠帖》 全卷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中秋帖》 全卷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房子何以成為中國書法殿堂的“聖域”?

石刻《三希堂法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