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擡棺材需要多少人?有什麼講究嗎?

農人解說


根據逝者家庭經濟狀況和逝者子孫的家庭現狀及逝者所居住地、宗親分佈、交往人員等等諸多因素而決定。有二人槓(一前一後),四人槓(二前二後一支槓),八人槓(四前四後四支槓),十六人則是八人輪流抬槓,一般是墓穴地離居住地遠,或是家聲顯赫以示聲威而擺排場而已,總之,抬槓之人逢雙,一般沒有什麼說道。


l隨緣人1962


在農村,目前還流行棺木土葬。那麼抬棺究竟要用多少個人呢?全國各地,風俗不一樣。

就拿我們一個村來看。抬棺的方法就有兩種。但人數一樣。8人抬棺,2人端板凳。拿板凳的目的,就是中途休息時,放在棺材底下,不讓棺材放到地上,這不僅僅是為了棺材不能落地,而且便於抬棺的人容易抬起和放下。一個棺材加上一具屍體還有衣物,少說也有幾百斤,如果休息時直接放在地上,放下和抬起的那一刻需要很大的力氣。此處也表現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先介紹一下兩種抬棺的方法。第一種叫轉槓。轉槓,使用一根主槓,中間設置一個大鉤子。然後將棺材吊在鉤子上,在路上根據路況,可以隨時轉動棺材。然後在主槓的兩頭架兩個“小牛"。8個人同時抬棺。這種方法抬棺的人受力均勻,抬棺的人感覺比較輕鬆。路上也比較好走。第二種方法。叫緊擰槓。用兩根主槓,綁在棺材的兩側。然後在槓子的兩端繫上麻繩,用兩根短槓打翹。每次4人抬棺,前後成一條線。最前邊的一個叫“放頭槓",第二個叫抬“前井",第三個叫“後井",最後的一個叫“擺梢"。另4人在旁邊捧棺。休息時輪換。其優點是綁抬簡單,碰上轉彎和窄道比較靈活方便。缺點是抬前井和後井的兩個人不好看路。所以必須有人在旁邊喊路。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旁邊捧棺的人出力不勻,造成時輕時重的情況。所以常有人傳言,死者的魂魄壓人。其實就是受力不平衡造成的。

出殯的時候,前面要一個人沿路丟火紙,叫丟買路錢,放編炮的跟在後面,邊走邊放。碰上過河過橋,要將棺材放在板凳上。擺上供品,化紙錢。叫設橋祭河祭。路過別人垸子時,也有關係較好的人設路祭。

至於抬棺的人大概跟別的地方差不多,一般都選比較壯實穩重的中年人,有的一個垸子形成了固定的班子,一般不用未結婚的年輕人,孝子不抬棺,不扶棺。跟在棺材後面送行。現在有專門的抬棺班子,花錢就可以請到。生年干支與出棺日干支相剋相沖的人不能抬棺送棺。事前有風水先生書寫在紙上,貼在顯眼處。棺材入土,孝子給每個抬棺的人叩一個響頭。

在以前物質匱乏的年代,抬棺的人單獨坐一席,好煙好酒還要多加幾個菜,正肉的塊子特別大,吃不完可以帶走。所以,在我們這裡,死人的宴席也叫“吃大肉″。

有關農村抬棺需要多少人,有什麼講究?村夫夜話本地的風俗,今天就分享到這裡。謝謝閱讀!



村夫夜話


問:在農村,抬棺材需要多少人?有沒有講究呢?

「棺不落地」是抬棺材時最基本的講究。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農村人去世後,講究的是風光大葬,不僅希望前來弔唁的人多、吃酒席的人多,還希望在發喪時棺材順順利利地抬到墳地。而棺材規格和所用木料不同,加上木料有幹木料和溼木料之分,所以棺材的重量相差很大。


那農村人去世後所用棺材需要多少人抬才合適呢?有哪些講究呢?

一、以前最多能讓8人抬棺材

在古代,女子在出嫁時要坐「八抬大轎」以示明媒正娶,此外當官的也坐八抬大轎,而進京後則可能降為四抬大轎。由此可見,在等級森嚴的古代,能坐8人轎就差不多了,而坐更多人抬的轎子則屬於「僭越」行為,後果很嚴重。


由此刺楸認為,老人去世後能享受8人抬棺材已屬風光大葬了。

二、所需抬棺材人數的決定因素

現在早已沒了古代那種森嚴的等級,也沒了「僭越」一說,所以抬棺材的人數也不再限於8人了,各地也根據實際情況而有所不同。決定棺材的人數主要有習俗、棺材重量等兩個方面。

(1)習俗。各地在喪葬方面的風俗習慣有所不同,有不同的講究。例如,按死者年齡滿70歲,有兒有女,就要32人抬棺,前後兩端各八人,寓意「四平八穩」;而家貧者、意外梗死者和年少者,則是16人抬棺,前後兩端各4人。



(2)棺材重量。在村裡,有些農民在七老八十活著時,兒女們就要為其準備好棺材和壽衣,以備萬一。從買壽棺到派上用場,就算是溼木料的棺材也早就乾燥了。而某些臨時買來的棺材可能因木料不幹而很重。此外,棺材的不同用料和規格也決定了其重量差異很大。

由此可見,不管是從習俗還是從棺材重量方面來看,抬棺材的人數都有很大的不同,但刺楸發現大多為8的倍數,即8人、16人、24人、32人。此外,抬高板凳還需要4人。

三、抬棺材的一些講究

辦喪事是農村最重要的民俗之一,本著「死者為大入土為安」的觀念,任何細節都不能疏忽,否則死者不能安息、家屬和賓客也不吉利。


在村裡,凡遇喪事,村民會不請自到而來幫忙,幫抬棺材就是其一,而抬棺材也有大的講究。刺楸就以家鄉為例向大家介紹一下抬棺材的講究吧。

(1)抬棺材者需為已婚男子。並不是年輕力壯的男子就可以抬棺材,未婚男子屬於未成家的人,屬於「孩子」,所以要由已婚男子去抬。

(2)棺材不能落地。在發喪出殯前紮好殤(用繩索和木頭把抬棺材的綁好),出殯時放一掛鞭炮,起棺後棺材就不能落地了。如果路難走或者抬不動了,旁邊抬高板凳的趕緊把4條高板凳放平,把棺材放到上面好讓抬棺者歇口氣。

(3)孝子需在前面引路。孝子走前面,前面不管是水凼凼還是坑,都要走過去。孝子端著新故老人的遺像邊走邊撒錢紙,在遇到有坑、水水凼凼等路不好走的地方,還要跪立於路側以答謝抬棺者走不平路的艱辛付出。

以上就是刺楸對農村抬棺材人數和講究的看法,如果覺得回答得不錯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在我們大別山腹地的小鄉村裡,目前依然還沒有實行火葬制度,村子裡有人去世以後,仍然堅持土葬的方式,來處理身後事。這就意味著擁有傳統的農村抬棺事宜,其中有一些規矩必須講究。

在我們當地的傳統風俗習慣中,抬棺材時必須要有8個人。而且這八個人一般只能是村子裡的鄰居,而不能是親戚,自己家人更不能抬棺。這種禮儀的折射出出遠親不如近鄰,鄰里之間相互幫助的深層含義。8個村裡的鄰居一般都是三四十歲年紀這個合適,這個時候他們不像年輕小夥子那麼毛躁,也不像五六十歲那樣的年紀,體力跟不上。

而且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一般抬棺之人必須是結過婚的,沒結婚的基本上不允許上去。所以三四十歲年紀的農村人基本上孩子都在十幾二十歲的年紀了,所以肯定是結過婚的。

當棺材從靈堂一直到墳地,這一段距離內,不管路程有多遠,總之路上棺材不能落地。能不歇火的時候就不要歇火,直接抬到墓地裡去。如果路途太遠,而且路不好走的情況下,會有人專門帶兩條長板凳,專門供抬棺人休息的時候架棺材用。

除了村裡面8個抬棺材的人之外,其他的鄰居要跟在棺材左右,隨時照看,以防發生意外。談的時候大家之間要大聲吆喝,相互溝通,也是為去世之人熱熱鬧鬧送行。而家裡的賢子孝孫要捧著靈位走在前面引路,親朋好友都跟在後面送行。

以上就是我們當地的一些老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每個地方可能都不太一樣,但是,逝者為大,這是中華民族不變的傳統禮儀。所以對於去世之人,我們要保持敬畏和尊敬之心。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如果你有什麼更好的意見和建議,歡迎在下面留言評論,說說您的觀點,感謝您的閱讀。


止茶


現在農村都實行火葬,但既使火化了,還是會抬著遺體按當地的風俗去做。

抬棺材各地的風俗不一樣,本人見過的八個人抬,俗稱“八仙”。以前的“八仙”比較固定,由村上年富力強的人組成,還會培養後備力量,一旦缺少人手,後備的人員就要補上去。現在外出務工的人多,家裡僅剩下老人,為了使這項工作不缺人手,村上就會採取攤派的辦法來協調。每家每戶有男丁的,輪流來做。如果某家男丁外出,不能回來履行職責,那你家的親屬關係必須來代替,這樣就保證了此項工作不脫節。

“八仙”在死者家屬裡享有特殊待遇。每餐的酒席,“八仙”要坐上席,“八仙”開席後,其他人才可上席。

“八仙”抬棺之前,有“號師”去邪,免得“八仙”帶上邪氣,對家庭不利。抬棺時,剛抬起時,“八仙”齊聲吆喝,一齊抬起,便一腳把放棺材的長橙子踢倒,以消邪氣。一旦抬上肩,不管路途多遠,不管路況如何,不管你是否能承受得了,路上是不能換肩的,需一路一個肩膀抬到目的地,這也是前面說的必須要年富力強的人才能勝任這個工作。

“八仙”到達目的地之後,放下棺木,才算鬆了一口氣,剩下的工作就是把棺木安葬在事先挖好的墓坑裡去。

安葬完畢後,“八仙”還可享受一餐美味,然後死者家屬還得給每位“八仙”回個禮。“八仙”的工作才算完成了。



知秋144466680


一般16個人,棺材前後各有一根2米左右的木棍卡住下沿口,兩側用草繩捆緊,木棍兩頭各用“V "字型(原來俗稱牛胳頭)或者1米左右的短木棍代替,用繩系在短木棍中間後在綁到長木棍頭上30公分處,而後短木棍兩頭各系草繩打成圓環形狀,圓環中間穿入1.5米左右的木棍,木棍兩頭各有一人抬。(前後共2根木棍4個頭,木棍兩頭各綁1根木棍,這樣就8個頭了,8個頭上綁成圓環,圓環中個穿如1根棍,棍的一頭一個人,這樣就剛好16人了。)

那麼農村對於抬棺人,都有哪些要求和忌諱呢?

一、抬棺材的人不能是直系親屬

  對於這一點,解釋是這樣的,因為直系親屬是需要在棺材旁扶靈,或者棺材前帶路以及哭喪的,在有些農村,直系親屬還需要隨著抬棺的途中,需要在多少步之後,要下跪的,反覆進行,直到墓地。總之直系親屬是堅決不能去抬棺材的。

二、抬棺的人八字不能與死者對沖

  對於這一點,是指抬棺人的出生年月日以及時間,和去世的人的出生年月日和時間,經由民間的風水大師算出,他們的八字是否相沖?從而定奪抬棺人能不能抬棺材,不過這一講究幾乎在農村實行起來有很大的困難,故如同虛設,農村人也對此不太細究了。

三、抬棺材的人,必須是已婚

  對於這一點,據說是未婚的男子陽氣太重了,容易把死者的陰氣給壓制住,故抬棺的人,必須是已婚的人。雖然是迷信,但是祖宗所遺傳下來的風俗,也不無道理啊!

四、抬棺的途中,棺材不能落地

  抬棺是個非常辛苦的苦力活,先不說棺木的沉重,光抬去的路上就已經足以令抬棺的人苟延殘喘了,如果是碰上崎嶇的山路,想不休息就直接抬到墓地,估計是不可能的,那怎麼辦?畢竟這棺材不能放在地上,放地上是不吉利的,也是禁止的。所以,這個時候,通常有兩種辦法,第一種事前準備兩批抬棺的人馬,輪流換著抬;第二種準備兩條長凳子,實在抬不動了,棺材只有架在兩條長凳上,以作休息之後再接著抬,總之棺材是不能著地的,一旦著地,就說明去世者的靈魂要安度在此了。


讀書是福


抬棺是殯葬文化中的一種,在殯葬文化中每一個細節都是有特殊意義和講究的,每一個步驟都有自己的特殊含義,在中國傳統殯葬文化中,出殯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這個環節是死者徹底的離開了生活過的家庭,迴歸到大地低下,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由陽宅走向陰宅的過程,離開就等於真正的永別。

在出殯的時候都有比較多的講究,但是每個地方的風俗不一樣,所以講究也是有區別的,但是也是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出殯的過程中棺材沒有到地方沒有到規定的時辰是不可以碰地的,這是絕大多數地方共同的風俗,所以在抬棺人身上有非常特殊的安排,並不是隨隨便便來的。

抬棺人其實也有規定數量的,不能隨隨便便多少人都可以去抬,正常來說沒有慢12歲的小孩死亡抬棺這有兩個人,沒滿20歲的人死亡抬棺只有四個人,有家庭的人死亡抬棺者為八個人,民間流行的都是八人抬棺,這些是在普通大眾中的做法,俗稱八槓,由於身份地位的不一樣,在古代身份越高抬棺人就越多。

普通老百姓的規格一般都是八人抬,路途遙遠的就會分為兩組輪流抬,有錢有錢的有一點身份的會變成十六人抬,因為棺木變大和比較重,所以需要更多的人來抬,當大官的由32人抬,這是身份的象徵,地位重要的皇親國戚屬於64和72人兩種不同的方式,帝王由108人抬棺的最高規格。

某些地方抬棺從家裡面抬到院子裡一般只是兩個人抬,抬棺者家屬要給紅包,數目一般是一兩塊錢,在院子裡舉行最後的出殯祭拜儀式後,由長子摔破燒紙錢的盆,點上引路香在前面開路,次子在第二位撒米,八人抬起棺木等待鞭炮響起後抬棺出門,棺木的方向棺材頭在前面也就是腳在前頭在後寓意向前走不回頭。

抬棺的過程中八個人抬棺走,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障礙都不能讓棺材觸地,遇到不好走的路,會用點燃鞭炮開路,旁邊的人一起幫忙把棺材順利抬過去,路途遙遠的話就會安排另外八個人接替中途不休息,除非需要進行的祭奠需要停下來,停下來的時候棺材低用長型木凳墊在棺材下面預防棺材觸地變得不吉利。

到達墓地後送葬隊伍沿著另外一條路返回,抬棺人在墓地停放好棺材以後也返回,不參與下葬的過程,比如說在小編的故鄉,抬棺人抬棺到墓地後返回,中途要過火拿紅包,紅包一般都是兩塊錢,在小編的故鄉只要是成年人去世到老人都是八人抬棺,而且抬棺人都是自己報名,基本上不用特殊的安排,青壯年基本上都搶著抬棺,根本不愁沒有人抬棺,因為抬棺雖然累但是時間短,抬到目的地就立馬可以回去吃飯喝酒了,所以都搶著抬棺。

當然現在的殯葬比古代來說簡潔了很多,雖然看起來隆重,但是裡面的許多東西已經沒有以前的那些味道,現在的殯葬基本上都是走一個流程,對於死亡現在的人看得比較開,沒有了過去那樣的迷信,所以在辦理喪葬的事情上大多數只有形象的過程,裡面的許多東西都被忽略了,但是大方向主體上還是沒有多大改變,只是在細節上面有改變。


無法超越的足跡


謝謝你的問題:

現在隨著國家喪葬政策的改革,“喪葬”也奔著歷行節約,反對大操大辦,新式新辦的規定。“喪葬”也從簡辦理,“棺材”一般在很多地方看不到了。三年前在天津農村不斷看到。現在我們這裡也沒有,反正那裡管的嚴,那裡就看不到了。

在我們這裡“棺材",叫“板”,也叫“御"。實行土葬的地方才有。過去的“棺材”又大又沉。“棺材”有講究,大的有六寸,六寸六,魂六,五寸,四寸的不等。六寸以上的為"大板”,五寸的為“小板",四寸以下的為薄皮匣子。木材用柏木,松木,柳木,楊木。“棺材”分貧富,富的佔六寸以上的。不富不窮的佔五至六寸的。窮的佔薄皮匣子。在窮的就用箔捲。

“棺材"最大的是六六和魂六,都是用大一些的柏木,松木單棵十二根扣成,不用釘子,全布用串簧(燕尾槽)製成,叫十二圓花。刻上通,鏡子,.很好看。有錢的大家主,用石底。“棺材"內裝土坯,重達千斤。抬“棺材"的架子叫“御架子”。架大木粗,配好扛子,專門製成的。"大板"十六個人抬。路遠分兩班身強力壯的大漢,倒班抬。"小板"八個人抬。在抬"棺材"上沒聽說有什麼講究。



老年之光


農村抬棺材需要多少人,有什麼講究?這個各地,各個時期不同,我想總不會千篇一律,也沒有一承不變的規矩。

第一:抬棺材是一個苦力活,再者棺材中間不落地是必須做到的禮數,規矩,容不得半點馬虎。

第二:沒有結婚的男丁一般主事的人是不會安排抬捾的,據老輩人說:沒結婚的人就去抬棺,做事莽撞,粗心,容易觸發一些本可避免的差錯,不快。再則就是沒結婚還屬於小夥子範圍,誰家不希望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舒舒服服,開開心心,雖然生死病死是自然規律,但總不能讓未結婚的人去碰這個黴頭,影響心態,傳說還會停止其力氣,發育,若是日後討老婆,碰上女方大人懂此禮節的會因此告吹的。

至於抬棺需要多少人,這個就沒有確切的規定,要視棺材的重量,還有與墳地之間的距離,路況寬窄,以及天氣如何,碰上下雨,下雪路不好走也會不同,另外現在人長年累月不怎麼幹體力活,耗力受累的勁道早就退化失傳了。

因此在我們老家原來只安排8人,逐年遞增,中間排過10人的,也排過12人,到現在己經14人了,就是本院湊不上,到別院也必須湊齊人數。


獨臂見聞


農村發喪需要多少人抬棺材,這個話題真麼說呢,發喪時忙重頭要看棺材的大小,棺材分好幾種,最大的有陸子,還有五五,還有肆陸,還有3寸的,最小的是薄皮匣子,先說陸子,陸子是正個棺材的木料厚度都是陸寸厚,上蓋陸寸厚,棺材底陸寸厚,兩邊棺材牆也是陸寸厚,這種棺材木料是用卑木來做,做成很沉,這樣的棺材需要24人來抬,過去農村每個村裡都有喪易架子橫豎4棍子,兩根長的兩根短的,長的要3米多,短的要兩米多,撘成一個長方行的架子來抬棺材,陸子棺材要用24人抬,4個角各有6人三路槓來抬。五五的棺材枓,正個棺材是五寸厚,蓋,底,兩牆都是五寸厚,這樣的棺材需要20人來抬,4個角各有5人,沒見過的不知5個人怎麼抬,這5個人兩個人一路槓還省一個人這個人要利用連桿的作用,他把槓子頭搭在另一2人槓子中間起到連桿作用來抬。說說肆陸的棺材木料,肆陸棺材底是4寸厚,蓋是陸寸厚,兩邊的牆也是陸寸厚,它也需要16人來抬,每個角4人抬。三寸的棺材木料正個棺材都是三寸厚,它需要12人抬,再說溥皮匣子正個棺材木料不超過二寸厚,溥皮匣一般也不講厚度這樣棺材是給年青人和中年人有病死的和橫死的人用,上有老下有小沒有指格站板,也就是棺材,它需要8人來抬,這些是我見過和經視過的過程,現在都實行火化了不用棺材啦,現在很少的年青木匠也不會做啦,他們也沒見過,這門手藝在我們這裡可能要失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