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力曾經強到恐怖的戚家軍為何在“渾河血戰”中全軍覆沒?

假如時光倒流_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誰都知道,好漢敵不過人多。

在精銳的特種部隊,每個人都有蘭博的身手,100人遇到二三千人,也是得死。

如果是冷兵器時代,由於需要貼身肉搏,軍隊數量就更為重要。

戚家軍是主要對付倭寇的部隊,最出名的是鴛鴦陣。

在較遠距離,戚家軍採用火炮、火銃和弓箭殺傷倭寇。

而倭寇善於近距離一對一的肉搏,戚家軍就採用小團隊的鴛鴦陣對付。

通過狼筅(大毛竹)、長矛、盾牌、長刀、耥耙、短刀等配合,形成一個靈活的戰鬥班,可以對付數倍的倭寇。

就是依靠這支戚家軍,戚繼光殺敗了數倍的倭寇,肅清了海疆。

隨後,戚繼光帶著戚家軍駐守北方。

然而,戚家軍的鴛鴦陣適合對付倭寇這種步兵,無法對抗蒙古騎兵。

所以,戚繼光有進行改良,以戰車為作戰核心,剋制蒙古騎兵。

這種戰車裝備弗朗機輕炮2門,還可以安裝鳥銃等火器,周邊都有木板以對抗蒙古弓箭。

每輛戰車是10個士兵操縱火器和火炮,在遠距離壓制蒙古人的弓箭。

另外還有10人作為簡化的鴛鴦陣,以藤牌、钂鈀和長柄單刀迎敵,防止蒙古人衝過來肉搏。

稍有差異的是藤牌手應匍匐前進斬砍敵人馬腳,長槍手則挑刺敵軍使之墮馬,竹製的狼筅部分已改為鐵製。迎敵時騎兵先在前方阻擋敵人,讓戰車有充裕時間組成作戰隊形。

其中重型戰車還可以安裝大將軍重炮,同時戚繼光也編組騎兵,以增加戰術的靈活性。

一旦開戰,以大量戰車為攻守核心,步兵防禦,騎兵策應。

這種打法存在機動性不足的致命缺點,但戚繼光只是負責衛戍地方,並不需要長距離進攻,所以戰術還是可以接受的。

平時,戚繼光則依靠堡壘進行防禦。在戚繼光見一下,朝廷批准施工1200座,工程綿延十載才竣工。堡壘標準規格是三層,臺頂方12尺,可駐守30至50士兵,建築材料磚石灰泥主要由北方士兵自制,築成後,主要由南兵把守。

戚繼光到任前,薊州十五年間換了八任總兵,而戚繼光擔任薊州總兵則長達14年之久。蒙古人不敢大規模進攻,幾次小規模攻勢都被戚繼光擊潰。

他請求徵調一些他在浙江時的舊部,朝廷批准把他在浙江訓練的士兵調到薊州,最初員額為三千人,後來擴充至二萬。由於北方士兵質素極不理想,戚繼光還是主要信賴來自南方的舊部。

然而,戚繼光1588年就去世了。

而戚家軍最後的覆滅是1621年,相隔差不多30多年,早就不是之前的戚家軍了。

在渾河之戰中,所謂童仲揆、陳策及副將戚金、參將張明世統浙兵三千,可以算作是戚家軍最後的一支。

然而,區區3000人面對的是2萬清兵圍攻,勝負已經沒有懸念。

資料這麼寫:後金兵得以集中兵力攻浙兵營,明總兵陳策、童仲揆、張明世、戚金等將領沉著應戰,積極佈陣,誓後金兵決一死戰。明軍以火器射擊,殺傷相枕。火藥用盡,兩軍便開始短兵相接。戰鬥極為激烈,明軍的步兵沒有弓、撒袋,他們持三尺長的竹竿槍和腰刀,披甲冑,外套一層厚棉,刀、箭不入。在夜幕降臨時與後金兵交戰,一度勝負未分。但後金增援部隊加入,明軍浙營潰敗,陳策、童仲揆與戚金、張名世及都司袁見龍、鄧起龍等並戰死。後金前後損失雅巴海、布哈、孫扎欽、巴彥、雅木布里、西爾泰、郎格、敦布達哈、木布、祿汪格等戰將。


此戰3000戚家軍全軍覆沒,也斬殺清軍5000多人,算是最後的輝煌吧。


薩沙


這個只能說是被明朝自己作死的!從編制上看戚家軍不屬於朝廷的中央軍,因為張居正的緣故(戚家軍是張居正組建的),在張居正死後這支部隊在明朝高層眼裡就是個異類後孃養的,高層有意借清軍之手除掉這支部隊排除異己,這是戚家軍戰敗並覆沒的主因。

戚家軍戰鬥力強大並不是天生的,這個是由真金白銀堆出來的。戚繼光在遼東按著戚家軍的編制組建一支3萬人的部隊,這支部隊有火銃8000支,大炮100多門,總共花了6700萬兩白銀,這是當時明朝4年的所有財政收入,這樣的一支部隊戰鬥力確實非常強,名副其實亞洲第一軍。但是呢,也可以看出這支軍隊的弱點所在,那就是燒錢,除了組建這支軍隊花了大筆錢,養這麼一支部隊也得非常花錢,明軍90%的軍費都被戚家軍給花掉了(這也讓其他明軍是眼紅嫉妒恨,他們巴不得看戚家軍出醜,不願出手相救)。

明庭高層戚家軍在戚繼光死後切斷了對戚家軍的財政撥款,這使得戚家軍的後勤被斷,光有槍炮卻沒有彈藥。俗話說得好,有槍沒彈藥不如燒火棍,這火器沒了彈藥真心不如刀槍劍戟好用,戰敗是遲早的事,這是戚家軍會在與清軍交戰中戰敗的主要因素。


優己


戚家軍,總編制4000人,戚繼光率領下這支軍隊歷經百戰殺敵十萬未嘗一敗,被稱為“16、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而能夠讓這樣創下過最強軍隊之名的戚家軍,全軍覆沒的“渾河血戰”,那更是堪稱精銳檢驗器了。

參戰雙方分別是:秦良玉3300白杆軍加上3000戚家軍對戰後金八旗主力軍精銳。

參戰雙方不可謂不精銳,其結局雖以後金努爾哈赤慘勝、白杆軍損失慘重、戚家軍全軍覆沒收場,但大明的這兩支精銳步兵亦給清王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先前跟近十萬明軍廝殺,近乎屢戰屢勝的八旗軍,竟然和白杆軍、戚家軍對戰時,出現了【率吾常勝之軍,望風而走,以失銳氣】的現象,讓努爾哈赤戰後,直接處理了四五位將領。

至於這支戚家軍,為何沒有如戚繼光時期,打出無敵的戰績,原因有四點。

其一、步兵對戰騎兵,本身兵種上就不佔優勢;

其二、這支戚家軍已經不是戚繼光帶領的戚家軍,只是後來其他將領招募的新兵,按照戚繼光練兵方法,打造出的“同款”山寨版;

其三、指揮的將領水平有限,無法和戚繼光相提並論;

其四、戚家軍面對的對手數量太多,而自己並沒有明軍願意支援。

戰不勝,非戰之罪,實在是當時明朝將領畏懼敵人強大,使得秦玉良和戚家軍獨自作戰,哪怕戰力非凡,也是雙拳難敵四手,最終敗下陣來。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戰鬥力再強的軍隊,也有擅長和不擅長的領域,例如騎兵到了山地就舉步維艱。如果你把建州八旗換到浙江福建來和戚家軍打,恐怕這個問題就得換成:戰鬥力爆表的八旗軍,卻為何會在江南全軍覆沒呢?

戚家軍是為了在江南水網地帶對付倭寇而組建的,其作戰區域道路狹窄、地形複雜,近山、近水、近林,這就決定了戚家軍只是一支輕步兵,只有輕甲或者完全不披甲,作戰對象也同樣如此。

戚家軍的適用戰場是多水、多山、多林之地,為了行動方便,一般不會披甲



而在遼東,作戰地形完全不同,特別是渾河一帶,是典型的平原,利於騎兵作戰。這種地形要用步兵對抗騎兵,必須是重甲步兵結陣,擁有大量弓弩或者火器,最好有工事或者是戰車作為屏障。

渾河是建州八旗重甲騎兵的主場,可以盡情馳騁,戚家軍卻無用武之地

以上東西,戚家軍都沒有。沒有重甲,沒有弓弩,戰車、火器很少,工事是臨時挖掘的淺壕,後面加上高粱杆和泥巴糊成的牆。火器也不靠譜,持續發射很容易過熱失效,

在面對建州叛軍的重騎兵衝陣時,除了拿命去頂,還能怎麼樣?關鍵是人還少,戚家軍實行的是精兵政策,一直就只有數千之眾,和幾萬建州八旗在平原上交戰,全軍覆沒是很正常的事情。


海軍史研究會員


戚繼光被調簽到九邊應該十幾年

調遣戚繼光的時侯俺答汗因為要求的得到滿足,所以不要大規模了,就是中等規模的的入侵都相對較少

歷史上戚繼光雖然大型甚至中型戰役都少,但是小規模的衝突較多,在小規模衝突中戚繼光的軍隊和蒙古部落衝突中實際上四個字互有勝敗

中國人本身神話歷史人物,岳飛算是成功封神,戚繼光百度百科裡面什麼董狐狸光是兩個戰役殲滅蒙古八萬人,問題是這兩個部落總人口才幾千人,戰士總數才千多人

實際上我反而認為戚繼光的軍事才能確實不錯,但是恰恰透過戚繼光才可以看到明朝軍事戰鬥力在明後期的隱患

我記得戚繼光兒子和當時部下及一些文人都紀錄了戚繼光九邊時期戰績,連戚繼光這樣的軍事人才在和蒙古的多次衝突中只能做到互有勝負

實際上俺答汗還好沒有努爾哈赤的野心那麼大,否則明朝嘉靖時期的邊疆危機會更更大

另外後金的軍隊戰鬥力應該不再俺答汗之下,僅僅奢望依靠一兩個將領慫天慫地,而不是修內政,發展經濟,是沒用的


風中小草59


說起渾河之戰,那可是驚天地、泣鬼神,這場血戰,直接葬送一直以來威震八方的戚家軍。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的經典戰例,而渾河之戰,也可以列為其中之一。戰鬥力曾經強到恐怖的戚家軍,為何在“渾河之戰”中全軍覆沒?紅極一時的戚家軍,在後來為明朝衝鋒陷陣的戰役中,全軍覆沒,這就是戚家軍的結局。小雪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戚家軍為抗倭而組建,一個由農民組建的武裝力量,在武器裝備、軍隊紀律、戰役指揮等方面,可能達到了世界第一這樣一個高度

說起戚家軍,可以比肩厲害上有名的楊家將、岳家軍,他們是一支由農民組建起來的人民武裝,雖然農民本身沒有戰鬥力,但是,它因為先進的武器裝備、嚴明的軍紀,讓所犯之敵無不聞風喪膽。

據歷史記載,當時戚家軍,配備了先進的鳥統作戰,還使用了威力巨大的火炮——虎蹲炮,此外,他們還裝備了軍刀和鐵甲,可以說,這樣的裝備在當時世界上,也是非常先進的。

除了先進的武器裝備,令人驚歎的,還有戚家軍變態的軍紀。

臨陣詐稱疾病者,斬首;臨陣拋棄軍器者,斬首;臨陣退縮者,斬首;一人退卻則一人斬首,全隊退卻則隊長斬首;隊長殉職而全隊退卻則全隊斬首;至於殺平民冒功、姦淫婦女者,更是必死無疑。

這種嚴明的軍紀,客觀上增加了戚家軍的紀律,整齊的軍紀讓他們在戰鬥中,會凝成一股繩,達到戰力最大化。

還有他們的陣型,他們創建了一種叫鴛鴦鎮的陣型,用短刀和長槍配合,不管什麼樣的地形,都可以置對手於死地。

渾河之戰,努爾哈赤用兵如神,戚家軍損失殆盡,為明朝戰至最後一兵一卒,書寫了一曲人間悲歌

公元1621年,也就是明天啟元年,瀋陽危及,努爾哈赤帶兵直逼瀋陽,而川軍女將帶領的部隊和戚家軍帶領的部隊先後馳援瀋陽。

軍情可以說瞬息萬變,在他們到達瀋陽不遠的渾河時,瀋陽已經失守,而此時,渾河之戰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打。

川軍在數次進攻中,都挫敗後金部隊,後來,他們使用火炮,向川軍進攻,川軍敗下陣來。

而就在後金部隊渡過渾河的時候,戚家軍開始戰鬥,他們使用火炮、鳥統等先進裝備,讓努爾哈赤嚐盡了苦頭,但是,前來增援戚家軍的明軍被努爾哈赤半路截殺,他們沒有軍隊馳援,終於在渾河之戰中,潰敗下來。

戰後,明朝派人來安撫他們,他們只說了一句話:把我們編入明朝軍隊。

後來,戚家軍沒有了編制,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文/小小雪說歷史,本文原創,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要說這"渾河血戰"可謂是真的慘烈至極,不僅僅是戚家軍,白杆川兵在這一戰中的體現出來的血性也是令無數人為之敬佩,清人魏源也感慨其為:"是役,明以萬餘人當我數萬眾,雖力屈而覆,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而造成這兩隻精銳部隊全軍覆沒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當時的明朝內部鬥爭,從而導致明朝軍隊孤軍奮戰,沒有增援,以至於被活活消耗死。當然,敵我兵力差距數倍,也是必須正視的現實。

提起戚家軍,任何一個熟知其歷史的人都不得不對他豎起大拇指,戚家軍是中國歷史上“唯二”的以主帥姓氏命名的著名無敵軍隊,另一個就是岳飛的岳家軍。

為什麼說"無敵軍隊"呢?

自從戚家軍組建以來,從未在任何一場戰役中敗過,因抗擊倭寇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1621年,也就是明朝天啟元年,因為明遼東經略熊廷弼去職,巡撫袁應泰舉措失當,後金主帥努爾哈赤趁此機會直逼瀋陽,很快便率軍猛攻瀋陽,而瀋陽僅僅堅守了一天,便宣告淪陷,守將戰死。

雖然瀋陽第一時間將消息傳遞出去,但是留給戚家軍和白杆川兵的時間實在是太少了,當4000白杆川兵和3000戚家軍趕到瀋陽附近的渾河時,瀋陽已經宣告淪陷,就此渾河血戰拉開序幕。

由於當時後金有著數萬人,而白杆川軍和戚家軍加起來也不足萬人,因而明軍只能死守以待援軍到來,因為戚家軍配備的是鳥銃,所以戚家軍在橋南紮營,而肉搏戰強悍的川軍則在橋北紮營,八旗騎兵屢次衝鋒都被川軍擊退。

其中固然有川軍不畏生死、組織紀律嚴明的功勞,同時川軍配備的奇特武器也是令八旗軍措手不及,《滿文老檔》記載:"明之步兵,皆系精銳兵,驍勇善戰,戰之不退。”

經過數次激戰,雙方都死傷慘重,但是由於川軍長途跋涉,加之又缺乏補給,4000川軍將士苦戰下來,已經所剩無幾,在統帥的帶領下突圍成功,進入戚家軍軍營繼續堅守,等待支援。

而此時戚家軍在不斷用遠程武器支援川軍,用銃炮擊殺數千名八旗軍,而此時已經擊潰川軍陣營的八旗軍,全力進攻戚家軍營,隨著連續不斷的高強度戰鬥,很快,戚家軍火器彈藥便消耗完了。

剩餘川軍和戚家軍一起同八旗軍展開肉搏,雙方激戰,一時勝負難分。但是此時戚家軍等人苦苦盼望的增援部隊卻還沒有到來,而後金的增援部隊卻來了,五萬多八旗騎兵數輪衝鋒,戚家軍已然潰散,大家都知道在平地上騎兵對步兵的碾壓有多麼佔優勢,更何況雙方人數和狀態差距如此之大。

隨後明軍剩餘將士皆被包圍,八旗軍萬箭齊發,戚家軍同白杆川軍七千餘名將士全部壯烈殉國。

回望整個渾河血戰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白杆川軍和戚家軍實在是盡力了,而造成他們全軍覆沒的罪魁禍首可以說就是他們所效忠的朝廷,因為朝廷的內鬥,導致增援不及時,剿倭寇,御蒙古,參與"萬曆三大徵",立下赫赫威名的戚家軍就此在歷史上落幕。


歷來現實


全軍覆滅的原因很多,第一個原因就是不願意跑。展開來聊聊。

戚繼光平息倭寇後,在張居正主政時期,從福建調往薊州,作為薊州總兵,負責對付北方的蒙古或者說北元。調任不久,因為要整備軍隊,就要求調派部分戚家軍骨幹負責訓練。由於張居正要求戚繼光對敵採取守勢,基本上除了一次蒙古俺答入侵無功而返外,基本上十五年無戰事。

戚繼光作為軍事將領,很顯然希望能夠主動進攻,也做了對應的安排,針對蒙古騎兵的衝擊力,也改造了鴛鴦陣的部署。正前方為騎兵,次後方為“殺手“10人,中間為火炮戰車,貌似今天的步兵裝甲車,多開射擊口,用佛狼機為主要進攻武器。最後方為步兵。作戰時,用騎兵和殺手延緩騎兵衝擊,火炮戰車圍成圓形方陣,射程250尺,負責殺傷馬匹,步兵以鴛鴦陣接敵。

在渾河血戰中,根據歷史的記載,最初上戰場的是四川兵,後面是浙江兵。四川兵被全面殲滅後,主將轉到浙江兵營。因此來看,當時的浙江兵營屬於中軍或者後軍的位置。帶兵的是戚繼光的後世子孫戚金(此人曾經隨劉綎參加萬曆抗日援朝)。努爾哈赤開始全力進攻浙江營。估計當時也是沿用的戚繼光的戰術,雖然經過屢次衝擊,三千浙江兵還是抵抗住了後金的進攻。此時,援軍已經緊急趕來,明總兵李秉誠、朱萬良、姜弼一路順利,後金的阻擊部隊望風而逃。明軍一直殺到努爾哈赤的附近,但是後金軍進行反擊後,援軍被擊退。困在浙江兵營內的主將陳策、童仲癸以及戚金再次向外求援,總兵袁世泰以敵人強大為由拒絕派援兵。而此時,後金援兵已經來到,激憤之下,合營決戰,120多名將官帶著殘餘部隊反向衝鋒,終於絕大部分遇難,僅有幾十個人衝出包圍圈。

從此戰雙方陣亡的人數來看,後金記載的將領就有九人,兵士數千。由於戚繼光最初的部署,這批浙軍只有火器,沒有弓箭也是全軍覆滅的另外一個次要因素。

大家如果想有對這場戰鬥有直觀的感受,可以參看美國的西部片,最初墾荒的白人在野外遇到印第安人進攻的場景。

補記:此戰雙方投入兵力,明朝是兩萬三千人,後金是六萬人。戰役結束後,明朝預估為兩萬人,後金為三萬人。資料來源為維基。


江琯


我是扎心君,我來嗶嗶幾點。

1封候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戚繼光的詩。文武雙全啊!戚家軍是中國最精銳的部隊之一。當時,天下承平日久,明軍腐化墮落,不堪一擊。甚至出現,龍山之戰,上萬人被幾百個倭寇追得雞飛狗跳,抱頭鼠竄,剩下戚繼光一個光桿司令的奇景。平時搶劫百姓十分兇惡,戰時跑得比兔子還要快。老百姓“寧可遇倭賊,毋遇官軍;遇倭可逃,遇兵難逃”。痛苦迷茫中,戚繼光突然發現一絲曙光。就是偶然找到了視民間械鬥是家常便飯的浙江義烏人,那個真叫悍不畏死,老子打死了,兒子接著上。咱家啥都缺,唯獨不缺倔犟。咱家啥都有,唯獨木有孬種。為了爭礦產,義烏礦工和永康礦工合計3萬人,一次打了4個月,鋤頭釘耙,槍炮齊鳴,死傷2500人左右。官府只敢在旁邊看看。這種視死如歸,一往無前的勇敢精神,連戚繼光也是大為驚訝。“如義烏人之彪勇橫霸,善戰無畏,實為前所未見,讓人聞風喪膽”。於是想盡辦法,從零開始,從民風彪悍的浙江義烏地方,招募樸實憨厚的礦工,農民。經過三年的刻苦訓練。以重金打造成能徵貫戰之師。戚家軍軍紀嚴明,武器精良,陣法巧妙。曾國藩編練湘軍,學的就是戚繼光。捧著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天天琢磨。戚家軍軍紀到了變態的地步,臨陣詐稱疾病者,斬;臨陣拋棄軍器者,斬;臨陣退縮者,斬;一人退卻,則一人斬首,全隊退卻,則隊長斬首,隊長犧牲而全隊退卻,則全隊斬首;至於殺平民冒功、姦淫婦女者,更是軍法無情,必死無疑。三大紀律,八項規定。戚家軍也有軍歌的哦。



武器上,戚家軍普遍配備了先進的鳥銃,還使用了威力巨大的“虎蹲炮”重型火炮,因其射擊時像猛虎蹲坐的樣子而得名。戚家軍還裝備了特別打造的狼筅,軍刀和棉鐵甲。有人評論,戚家軍的武器裝備,在當時絕對是東亞第一、世界前列。


在陣型上,戚繼光改進了天才唐順之發明的鴛鴦陣。這種陣型以12人(原來5人)為一個作戰基本單位。戰鬥時,長短兵器互助結合,可隨地形和戰鬥需要而不斷變化。有鴛鴦陣,三才陣,二才陣各種變化。在北方發明了步兵,騎兵,車兵,炮兵混合大陣。三萬人的大軍中,有火統手,弓箭手,火炮手,盾牌手,狼先手等等各種兵種。

戚家軍,作戰流程,在相隔百步時,以火炮轟擊;五十步時,以鳥銃射擊;隨後長槍手每人射箭九支,鏜鈀手每人放火箭一支;隨後刀盾手投標槍。敵人在與鴛鴦陣短兵相接之前,要捱上一次火炮齊射、一次鳥銃齊射、108支箭、6支火箭、6支標槍。只會玩武士刀的倭寇哪裡吃得消啊。

2,1559年吸收浙江義烏、金華等地的農民、礦工組建起來的戚家軍,最初只有3000人左右,在北方,最多時期也不過3萬人,(花費了朝廷7800萬兩白銀,佔朝廷4年的財政收入)。兵在於精,不在於多。在浙江的抗倭戰鬥中戚家軍曾多次創造了己方個位數陣亡而倭寇陣亡數百甚至上千的經典戰例,戚家軍抗倭的十餘年裡殺敵總數超過十萬,一路征戰下來殺敵和被殺比例通常高達50比1,而自身卻一直保持著精兵模式,(畢竟是用錢砸出來的)戚家軍其實是戚繼光的家丁部隊,不屬於明軍正式編制。成為了當時亞洲最能打的部隊。朝中有人好做官,戚繼光的後臺支持是一代名相,首輔張居正,1582年,(萬曆十三年)張居正死後被清算,1585年(萬曆十五年)56歲的戚繼光也被迫解甲歸田。1588年,59歲戚繼光病死,英雄末路,臨死前,連買藥的錢💰都沒有了。真讓人寒心,手腳冰涼,一直寒到腳後跟!


3,萬曆朝鮮抗日戰爭,戚家軍將領吳惟忠率帶領3000名戚家軍參戰。平壤戰役攻佔了平壤城外的制高點。按照作戰之前的動員,明軍首個登城者有300兩的賞金,出國作戰者有43兩的年俸,可是戚家軍在朝鮮血戰鬼子,回國之後卻被拖欠餉銀,公元1595年,戚家軍3200人被當時的薊鎮總兵王保,誘騙到演武場之後,赤手空拳,全部殺害。卸磨殺驢,過河拆橋,忘恩負義,山河變色,天地不容。這幫下水要命,上岸要錢,顧頭不顧腚的衣冠禽獸,不,禽獸不如。可憐我大明血性的悍勇將士,木有戰死在沙場,切成了自己人的刀下冤魂。從此,正宗的戚家軍,已經名存實亡了。一個國家連當兵刀口舔血的錢都要貪,亡國不遠了。



4公元1621年後金對大城市瀋陽發動了進攻,秦邦屏率領的4000川兵和戚繼光侄子戚金率領的3000浙兵前往瀋陽支援,結果瀋陽守軍幾乎不戰而降。總兵陳策下令還師。遊擊周敦吉等一再請戰,諸將激動地說:“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估計打心裡還沒有瞧得起後金。什麼八旗,野豬皮,木有放在眼裡。真正當兵的都有血性傲氣的。

川兵和浙兵在無奈之下,只能在渾河附近,對抗數萬的後金騎兵,大戰強敵之前,川軍和浙江兵還互相看不順眼,瞧不起,分開列陣。這時候,戚家軍除了是義烏人,和推著戚繼光發明的戰車,偏廂車,其他和戚家軍已經八杆子打不著了(戚家軍本來是步兵,騎兵,車兵,炮兵,弓箭手,火槍手,炮手混合編隊的,因為,朝廷捨不得花錢,就剩下步兵,車兵了,木有弓箭手,彈藥也不足)。開始後金騎兵也沒能佔到便宜,打頭的精銳紅巴甲喇軍經惡戰被擊敗,當即退卻下來,八旗軍上下震驚!但是漢奸李開芳以千金,重賞瀋陽城剛剛投降的明軍炮手,用紅衣大炮轟擊明軍陣地,蝟集的步兵方陣,被炸得血肉橫飛。史書記載,發炮無不立碎者。後金箭雨鋪天而降,鐵騎往來衝殺。下馬的重甲步兵,推著盾車緩緩而進。我軍前仆後繼,死戰不退,傲然挺立,蔚然不動。苦苦鏖戰多時的川浙兵與八旗兵打得勝負難分。明朝萬餘人的支援部隊在幾公里遠的白塔埔,先按兵不動,後一觸即潰。

形勢十萬火急。總兵陳策、童仲癸再派使者向總督袁應泰泣血叩首求援,死道友不死貧道,袁書呆子,竟以後金強大,派兵也扭轉不了戰局為由,拒不答應。雙 方血戰到天色將晚,明軍傷亡殆盡,歷史總是在重演,彷彿抗戰時常德保衛戰的餘程萬虎賁軍,彈盡,糧絕,援無。八旗援兵源源不斷的趕到戰場!最後的時刻終於到了。“大丈夫報國,就在今日。”戚金一聲吶喊。童仲癸見已方援兵遲遲不至,遂與剩下的將士,不願苟且偷生,抱取義成仁之志,決死回馬,殺向數倍於已的後金八旗軍陣中,最終除極少官兵突圍倖免回遼陽外,總兵陳策、童仲癸與副將戚金、將領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張大斗等大小將校共120多人全部義無反顧、視死如歸,悲壯殉國。明軍全軍覆沒。後來清朝人魏源也感慨其為:"是役,明以萬餘人當我數萬眾,雖力屈而覆,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為了穩定軍心士氣,禱唸在此役眾多的陣亡者,努爾哈赤不得不在十六日,專門舉行了祭奠亡靈的大會。戰後,明廷派人來撫慰勞軍,問剩餘的浙軍有何請求。這些最後的戚家軍流淚說:“我們不要賞賜,請把我們編入其他部隊,與八旗軍決一死戰!”後來,他們被編入其他部隊,參加了瀋陽之戰,全部戰死沙場。曾經馳騁疆場數十年、所向無敵的戚家軍,終成絕唱。瓦罐不離井邊破,做大將難免陣前亡!文天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啊!

5浙江金華、義烏等地也因為戚家軍連年徵招而男丁銳減,家家舉番,戶戶掛孝,處處悲涼之景,時時慘淡之像。再也無力組建起一支像樣的部隊了。杜甫詩。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陳陶詩,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每當讀到這裡,悵然若失,悲憤莫名。歷史是紛繁複雜的,有飛黃騰達,就有苦難深重。佛家八苦,人生無常。唯先輩拳拳報國之心不敢忘。這世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 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罷了。兄弟們,戰場上見了!

先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無能的扎心君


因為這隻軍隊就不是戚家軍啊。

所謂戚家軍血戰渾河,根本就是現代網文編出來的熱血詐騙網文。

《明實錄》中,對於渾河之戰的記錄是這樣的:

川浙總兵陳策等率師援瀋陽,及奴賊戰於渾河。死之時,策等提兵至渾河橋南,聞瀋陽失守下令還師。禆將周敦吉等固請進戰,石柱土司副總兵秦邦屏引兵先渡河,與諸將營橋北。浙兵三千與陳策等營橋南。邦屏等營未就,奴四面攻之,將卒殊死戰,殺奴二三千人,賊卻而復前。如是者三奴益生兵至,諸軍飢疲不支,周敦吉、秦邦屏、吳文傑、雷安民皆戰死。他將走橋南入浙營,奴圍之數重。副將朱萬良姜弼擁兵去渾河數里觀望不前,及賊圍,浙兵始領而前,與賊遇即披靡不支,賊乃萃力於浙營。初用火器擊之,殺傷相枕,火藥已盡,短兵接戰,遂大敗。陳策先死,童仲揆騎而逸,副將戚金止之曰:“公何往?”遂下馬語其屬曰:“吾二人得死所矣。"與諸將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皆死。

從上面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通篇的記述只有浙營二字,而這個浙營,恰好就成了所謂戚家軍的代言詞。

只能說,這是一個邏輯錯誤。即戚繼光的戚家軍是浙江人,所以浙軍都是戚家軍。


如果大夥仔細看過戚繼光的一生就會發現,他最早親手打起來的那支特種浙兵,在戚繼光調任薊州總兵時,就已經作為親兵部隊一統前往大明國門了。可以說後來的浙兵,真的是跟戚繼光半點關係都沒有。

另外這支軍隊的士兵,按照《神宗實錄》的記述,那都是新招募的步兵,原來的浙軍老兵大部分已經在薩爾滸之戰中被八旗軍全殲,剩餘有八千殘兵退守在遼陽城內,而新招募的步兵也不是隻有這一支,另外還有兩支,後金圍攻瀋陽時奉命前去支援,不過一直到渾河之戰,也只是行進到天津和京師。



再就是這支浙兵的指揮將領,主將陳策,是廣東東莞人,一直以來都在四川任職;副將童仲揆是南京人,卻一直在江西任職;周敦吉是四川永寧參將;最後唯一和戚繼光有關係的,就是戚繼光的族侄戚金,卻也是被革職了十一年,最後去援遼的時候,所帶領的也只有300真定親兵。


現在很清楚了,這支浙兵,和戚繼光將軍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所以像什麼鴛鴦陣之類的都很扯淡。真實的戰鬥場景中,浙兵只是用了車營的戰鬥方式來防守作戰,而且這個車營戰術還是不完善的,整場戰鬥浙兵只是在用火器可敵,根本就沒有戚繼光將軍設計的掩護戰車的殺手隊和騎兵營,這樣一來,車營的實用性就被大打折扣,在廣闊的遼河平原上,沒有機動性的掩護,只是靠戰車把自己圍成鐵烏龜的戰鬥方式是遲早要吃大虧的。

不過我們還是要稱讚這些勇士,即使是新兵,即使他們近戰很垃圾,他們還是戰鬥到了最後一刻,沒有投降,沒有一鬨而散,3000人從上到下,逃生者寥寥無幾,可以說,他們不是什麼強大的軍隊,但他們絕對是優秀的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