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教授們都願意搞科研,而拿不到項目的老師卻安排上很多的課,你覺得科研和教學誰重要?

踏雪賞梅


對於大學來說,科研關係到學校聲譽,影響招生的數量和質量;教學是教師的基礎工作,關係到學生的就業和學校的口碑。對於學校來說,科研與教學應並重,具體到教師個人,學校目前做法大多是分流分型,教學型教師偏重於教學,科研要求低;科研型教師偏重於科研,教學要求低;如果兩者能夠兼顧,則是教學科研型教師。有些人糾結科研和教學分工,請腳踏實地,不做牆頭草,相信在實力和能力足夠時,有才德的教師都會進步成為教學科研型教師的。


凝聚天華


在大學裡,要永遠切記,科研是第一。科研第一,科研第一,科研第一。重要的話說三遍。


為啥要說三遍?因為社會啦,學校啦,會說大學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教學比科研更重要,對教學要進行考核,而且學校對教學非常重視,有各種獎勵。如果你聽到這話,按照這話來做,那幾年之後,你就後悔了。

<strong>

我就想起,有一陣我想嘗試下股票,遇到股災。我是一個新手,遇到股災,本能地我要撤,但那時不懂,媒體上說,國家要救市了。於是,我天真地就在裡面等著,結果是越套越深,最終我徹底遠離股市,因為搞不懂各種聲音的意圖,好多還是官方的聲音。


關於教學和科研也是。一方面說重視教學,一方面對科研不好的,教學極好的人毫不留情。前幾年,清華有個新聞,挺轟動的。清華人事改革,一大堆的政策,但被清華老師總結為

非升即走,就是講師、副教授在規定年限裡沒有評上副教授、教授,那麼,對不起,請你離開清華吧。評教授、副教授靠的可是論文、科研成果,可不是教學成果。


清華一個挺轟動的新聞是:2014年,外文系一位講師,9年滿了,沒有評上副教授,要轉崗職員。學生髮起了請願,認為她是外文系最負責任的老師,但這個並沒有打動校方。除了這位老師,還有一位數學老師,在清華更為出名,稱為“大清第一助教”,講線性代數的,廣受學生喜愛。照樣為了這個原因離開了清華。


清華不會對教學好,科研不好的老師網開一面,但有可能對科研好,教學不好的老師網開一面。學校每年會對工作量進行考核,教學和科研,很多科研大牛的教學很馬馬虎虎,教學學時不夠。怎麼辦?花錢買,一學時多少錢。對於每年研究經費千萬元的大牛來說,真的是很少的錢。


現在反過來看看,據新聞報道,在2017年,清華舉行首次長聘教授聘任儀式。

校長在會上說:

“世間上百年名校無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職業還是教書。”類似的話,全國的校長們講過不少,跟真正的行為相比,是不是很可笑?如果有些青椒聽了這話跟著做,是不是很傻?

當然,功成名就之後就可以來教學生了。教學生其實另有一種樂趣,據我所知,很多教授也挺喜歡的,但只能當上教授之後再幹。現在很火的姚期智院士,他在清華親自上課,愛跟學生交流,當然,這樣的科學家需要大加宣揚。只是要注意,他已經獲過圖靈獎了,獲過圖靈獎再做教學,那是大大的加分項。

上個月中旬,姚期智獲得了首屆教學大師獎,從這個獎金額度來看,將是中國老師教學方面的最高獎了。其他還有5位老師是傑出教學獎。說句實話,姚期智在教學方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是不如其他5位老師的,他得教學大師獎,跟他是圖靈獎得主是有一定關係的。

一位普通教授,窮其一生撲在教學上,也沒人看你一眼。

<strong>

我有一位同學,他媽媽是一位院士。他介紹他媽媽對他如何關心,就是在工作空閒的時候,能陪他打羽毛球,讓他很感動。我們說,像我們這種普通媽媽,一天24小時操心、操勞小孩的事情,也不會讓小孩感動的。


所以啊,在高校的老師們,千萬不要以教學為重,雖然學生喜歡這樣的老師,但學校不喜歡。


五道口的顏學姐


說說當年自己讀研時,身邊那些教授們的情況吧。

專業:工科,比較熱門專業;

學校:排名前20的985理工類大學。

當年自己讀研究生的時候,學院裡的老師,都是名家大師,都比較有實力,不管是院士,教授還是副教授,一般有點水平的老師,每年手上科研項目都很多。包括橫向項目和縱向項目,一般縱向項目是用來發表論文,提高行業知名度的,但對於教授們來說,不怎麼賺錢。

所以,教授們更喜歡做的是和企業合作的橫向項目,金額大、留成高,教授們最後能夠拿到手的錢也多,而且有的還很容易出成果,畢竟企業的項目偏實用型,國家的縱向項目偏理論研究。

我記得我們學院當年的老師們,每年手上項目不斷,有的老師一年項目總額幾百萬,有的幾千萬的也有。這些教授們每年忙得不亦樂乎,手下的碩士博士們也忙得屁癲屁癲的。對於這些研究生來說,老師有項目,這樣就能學到很多實用的專業知識,可以發表高水平論文,可以順利畢業。所以,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大家都很高興。

那麼,學院的專業課怎麼辦?一般來說,專業課不上不行啊,有本科生的,也有碩士還有博士的,總不能讓外學院的老師來說,於是,一般專業基礎課都是由年輕老師去上,特別專業的專業課,在這個專業領域裡的學科帶頭人,或者安排其它教授來上,但說實話,最後落到每個教授頭上的專業課並不多。

這些教授們,個人猜測從心裡是不太願意去上課的,沒人在乎這些課時費了,完全是為了完成任務,他們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科研項目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那時候還是十幾年前了,我們學院很多教授們,住別墅開豪車的真的很多,名利雙收。

最後說回到學校的科研和教學哪個更重要?個人覺得,對於大學來說,科研要更重要一些,因為到了大學,學生應該要具備一種自我學習的能力,在一些專業基礎課上,有老師帶入門即可,教學學到的更多的是理論知識,特別對於一些理工科專業來說,動手實踐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一個大學,沒有科研能力,沒有科研項目支撐,那麼它的科研水平,專業研究都無法更進一步(個別理論研究的專業除外)。

所以,不管是本科生也好,還是研究生也罷,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才是大學裡最應該學到的東西。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討論交流。


教育有故事


領導總是和你說,教學是生命,是底線,是良心。然而評職稱拿課題的時候,命不要了,底線沒了,良心幾毛錢一斤了。其實他們自己心裡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嚴肅忠告青年教師,進了高校,啥都別管,就往死裡幹SCI,質量不好就靠數量來湊,拿SCI堆出個國基,評上副教授,再照死裡重複來一遍,評上正教授。那時你再回頭看,認認真真搞教學的,還是講師嘞。


好好說話嘿


這種現象主要與考核辦法有關係。績效考核已在學校全面推行,收入與績效考核得分相關。一個教授,副教授如果帶10幾個研究生,一年的基礎工作量就基本夠了,研究生要幹活,所謂研究成果主要就是該領域的論文,一篇一區的文章有幾百分,SCI也是一兩百分,再報幾個發明專利,一個一百多分,自己再搞個縱向課題,又是分。工作量遠超了。這種情況下,本科生的畢業設計都沒興趣帶,更別說本科的一線教學了。但是不是人人都能帶研究生,所以高校也有力氣活。


西天堂


有溫度有靈感的高校人才真經為你解答。

關於大學裡教學和科研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是爭論的焦點。兩者都是大學的基本職能,缺一不可,但誰更重要呢?我先給大家講一個例子。

真經有一個朋友,在我們學校一個“雙一流”學科當老師。能評上“雙一流”學科,足以說明這個學科的實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學科應該是國內該領域內科研做得最好的。確實,他們幾乎每個老師都拿項目拿到手軟,一些大牛,一年科研經費超過千萬。即便是年輕人,一年拿百十萬的項目也很輕鬆。此外,這個學科的實驗室條件也是國內最好的,很多老師都有國內獨一無二的實驗室,出科研成果也更加容易。

我的這個朋友,和其他大多數老師一樣,從留校起,就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科研上,教學就馬馬虎虎過去。然後一路評職稱,最後在不到40歲的年齡,評上了教授。應該說,功成名就了。這個時候他如果花時間做一些企業橫向項目,很容易年入百萬。但當他開始招收碩士的時候就發現,儘管是雙一流學科,培養的本科生水平也不怎麼樣,專業基礎不紮實,進實驗室之後,還需要大量補課。所以,他晉升教授後,非但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做科研,反而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目標是打造一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另一方面,他也開始從大二學生中遴選部分優秀的學生進實驗室,開展研究性教學。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經常交流。對於教學和科研的關係,他有這樣的體會:

第一,教學更重要,但是大多數年輕教師無法體會教學的重要性。雖然在學院的安排下,不得不去做教學工作,總感覺心有餘而力不及,一方面因為科研壓力很大,很難沉下心來去思考教學的事,更多的時候是照本宣科,另一方面是教學經驗匱乏,體會不到學生們究竟需要什麼。

第二,如果沒有科研,教學就只是一個熟練工種。隨著教學經驗慢慢豐富,甚至可以做到不備課就講課。在做科研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很多書本里沒有的內容,就會下意識地把這些內容記下來,然後作為教學內容講給學生。這些知識,也會形成與課本上不一樣的體系和邏輯關係。這就是科研反哺教學。如果沒有科研,這些新東西不可能出現在課堂上。

第三,講得好不如學得好,聽不如做。老師講得再好,知識再豐富,學生不聽或者接受不了,都沒有用。而要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只有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動手。所以,有條件一定要讓學生(本科生)自己動手做科研,做一次,比上幾節課更管用。

第四,在科研和教學兩者間選擇,考驗的是教師良知。教學的重要性其實大家都知道,從來不會有哪個老師認為,教學就是隨便教教就可以了。但是,面對科研工作產生的巨大效應,很少有人能夠抗拒,特別是對一些來說,科研甚至意味著生存。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有豐富科研經驗且沒有職稱壓力的教授、副教授們是最應該去做教學的人。而年輕人,應該更多地做科研,待科研有所成之後再來從事教學。

只可惜,現在國內大多數大學的情況是相反的。也許,我們要討論的,不是教學科研誰輕誰重的問題,而是如何平衡兩者的關係。


高校人才真經


有些老師偏重教學、有些老師偏重科研,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只是不要扯到教學與科研哪個重要上去,這是偷換話題,混淆是非。我們總在講,人盡其材,物盡其用,為什麼老師們教學科研各得其所就招來議論?喜歡或擅長教學的,自然多花點功夫上課,並不會覺得多累,也不會計較項目論文獎得失;喜歡科研或創新創業的,需要整塊時間去琢磨去試驗,課必須少上一點。大學教學與科研關係,無須再多論,大學之所以不同於中小學,就是因為有科研,能發現新知識,研發新技術,服務新產業。




大米84353893


問題中的前兩句話表述都是不準確的,教授們不是願意搞科研,拿不到項目的老師也並沒有被刻意安排上很多課,但教學和科研確實都很重要,是高校發展的兩架馬車,短了一個都不行。傳統上高校一般都重科研輕教學,但從最近的政策來看,高校的教學也應被更加重視才行。

教授做科研並非全都是他願意

現在對高校老師的管理制度越來越嚴格,給老師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除了個人意願外,至少還有三個原因驅使教授們搞科研。

  • 第一、在高校的績效考核體系中,高校老師不僅要被安排上很多課,還必須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不同職稱的老師考核的指標工作量不同。
  • 第二、高校對科研成果都有配套獎勵,一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就可能獎勵他基本工資的數倍,這對老師來講是很誘人的。
  • 第三、學校對各學院每年的科研任務也有目標要求,若完不成目標,會影響整個學院的績效考核。所以,學院為了完成年度科研任務目標,必須動員全院所有人申請課題和完成定量的科研成果,所以教授有時候也會被動員搞科研。
當然學校之間的政策也有不同,有的學校可能對教授級別的可能寬容一些,要求沒那麼嚴格,搞不搞科研也就更多地看他們的意願了。

拿不到項目的老師並不會被刻意安排很多課

  • 相反的,很多高校會設置一定的科研崗,這個崗位招聘的人員不安排教學任務,只讓他們專職做科研,一般都是年輕人,而且他們也不一定就能拿到科研項目或者出科研成果;還有的學校對待新進的年輕老師,會讓他進來學校的前幾年專職做科研,而不安排教學任務,這都是為了學校在國家級項目和高水平成果上能有所突破。

  • 一個老師上課多少還與學科性質和院系老師數量有很大關係,每個學校的情況也不太一樣。有的學校的重要學科小到講師大到教授的授課任務量都很大,而有的學科則相反,這是在每個學校都存在的不平衡現象,與拿沒拿項目沒有多大關係。有的教授拿了很多項目,如果實在沒有老師可以安排授課,他也必須被安排教學任務。有的教授的課比年輕老師還多,因為他們還有碩博士研究生的課要上。

教學和科研誰重要

這是無法比較的兩個方面,它們都是高校的重要職能,少了一個都不行。只不過,現在我國高校的這兩種職能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以前往往重高校科研而輕高校教學,造成了我國很多大學的畢業生質量不高的問題。但政府也正意識到這一點,最近很多高校已經響應政策要求,清退了很多不合格的學生,這對大學教學的發展來說,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Pleeza


高校“教學”和“科研”,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沒有科研,只是從事教學,這種教師也就是一個普通的操作工、“教書匠”,教出來的學生也沒有“深度”、沒有發展“後勁”;反之,只從事科研,沒有教學,就不能稱為嚴格意義上的“講師”或“教授”,稱為“研究員”則更合適。一個高校教師,不做科研,別說帶碩士生或博士生,就是帶本科生,也是不合格的。科研,包括項目的申請和完成,以及論文的寫作等等。試想,老師自己論文都不會寫,如何指導本科生完成畢業論文?如果老師沒有任何課題、項目,如何指導學生研究、創新?再說,一個教師,哪怕他上課再好,如果沒有科研,他授課的許多知識點就沒有深度,就只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因此,科研可以促進教師授課質量的提高;授課過程中可以發現一些科研課題(尤其是教改課題)。二者不可偏廢。


芙蘭人


高校要求教師既要教學又要搞科研,是因為兩者並不矛盾,是相輔相成的,把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深入研究,就會有所發現,成為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反過來又會提高教學水平。不可否認不同教師在這兩方面能力有所不同,有的教師在其中一方面能力更強,實行在一定範圍內教學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可以相互衝抵,這樣不但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也可以發揮每個教師的長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