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對孩子有偏見,但各科任課老師不滿又不便提,我該怎麼辦?

在路上七號二單元


作為班主任,多少會帶點偏見。對一些成績好的,乖巧的肯定偏愛一些;對於調皮搗蛋的成績又差的可能會批評多一些。不過我覺得這種批評也是愛。老師經常會把差生帶到辦公室開小灶,不想讓他們拖後腿。怕就怕老師對你不聞不問。


小愛老師講數學


可能老師對你的孩子或你有誤會,主動和班主任溝通,瞭解一下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聽一下班主任對孩子的評價,再側面從別的老師和同學那裡打聽打聽。

換位思考一下,站在班主任的角度,看看自己或孩子有什麼不好的地方。

說一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暑假孩子回老家,班主任在班級群裡發提前開學通知,一看不能及時返校,趕緊給班主任打電話請假一天。可晚上新班主任來到群裡說,以後這個班級她來帶,我想咱得支持新班主任工作,得把孩子不能及時返校的事告訴她,去加微信私聊,加不了,電話號碼不知道,最後選擇在班級群裡請假。

之後又一家長給孩子請假兩天,班主任回覆那位家長說,有什麼事告訴她,她會盡力而為。對我的請假隻字未提。第二天早上,去群裡看,還是沒有任何回覆。但我確信她是看到的,就沒有再重複一遍請假的事。

後來覆盤這件事,才知道新班主任不是太想接這個班,班主任教學能力強,是學校的骨幹,在校長的勸說下,才勉強答應,人家剛到這個群做一下自我介紹,我連一句歡迎的話都沒說,就請假。換作我也不會高興的。這樣想就釋然了。

之後我和老師積極溝通,就當以前的事沒有發生過,這只是個誤會,不要把這件事告訴孩子,不要說老師的不好的地方,如果孩子對老師產生敵對情緒,他還會聽老師的話嗎?還會認真聽老師的課嗎?

所以說我們要試著站在老師的角度想問題,每家的家庭情況不一樣,如果指望老師站在家長的角度看問題,這不現實。

班主任對孩子有偏見這件事,要知道孩子才是事件的主角,以他的感受為主,如果孩子只是回家吐槽一下,第二天又高高興興的去上學,那家長也不要放在心上。如果影響到孩子上學的情緒,甚至厭學,家長就要慎重考慮了,必要時可以轉學。


家有初中生2


孩子是自家的好。

從工作經驗,我認為您或者您的孩子大概率有所隱瞞或者誤解。

我是職校老師,即是班主任,又是科任,搭班的老師對於孩子的評價基本都是中肯的,沒有什麼方便不方便說,因為大家的目的都是發現孩子的優點和不足,努力讓孩子收穫一個美好的未來。

類似您孩子的情況,作為科任老師我也曾經碰到過,一個同學家孩子在我們那裡讀書,託我關照一下,我瞭解一下孩子在校情況,發現這孩子在校除了不學習,不守紀律,其他什麼都成,我和同學說了,同學卻說自己孩子一貫優秀,一定是同桌或者壞孩子影響他了,然後四處說我不幫忙,最後我只能託辭不方便說了。

所以我倒是建議您多多瞭解情況,和班主任溝通,看看孩子是否如班主任所說,是偏見還是孩子不能正確對待批評,家校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


踮起腳尖就更接近太陽


你好,作為老師,我覺得老師對孩子有偏見,很多都是孩子的原因為主,是孩子主觀臆斷出來的,因為老師與孩子相比,老師畢竟是成年人,而且還接受過一定的專業教育,一般不會主動對孩子有什麼偏見,要是有估計也是一種自然流露,比如說老師比較喜歡乖巧,成績好的孩子,有禮貌,講道理,愛幹活的孩子。試問誰不喜歡這樣的孩子,所以說一般不是老師對孩子,老師肯定是喜歡每一個她的學生,也力求對每一位孩子公平,而且一定是對孩子都好的,但是都好的當中肯定有最好,那怕沒有最好,一樣好,在不同的心態的人看來,也不一樣,所以多找自己原因,多改變自己如果爸爸媽媽對寶寶有什麼看法,或者對老師有什麼意見,可以找個時間和地點,單獨與老師交談,一定要注意避免孩子在場。聽說和發現寶寶在幼兒園可能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先不要急於在孩子面前發洩情緒,表達觀點,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妥善解決問題上。如果有一個家庭成員在孩子面前對老師有微詞,要主動請他打住,以後再談,千萬不要在寶寶的面前說。所以不要當著寶寶的面給說老師或者他人的不好,也最好不要抱有偏見的議論事情,那會影響寶寶對其他人的看法,也會對其他人產生偏見。造成寶寶對其他人只看不好的一面,而不去看正面。

作為家長,我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的喜歡,但是作為老師,雖說對待每一個孩子都應該一視同仁,但實際上很難真正做到這一點。在老師眼中,不可避免地有“好學生”“一般學生”“調皮的學生”等等之分。

如果自家孩子因為一些負面的特徵被老師記住了,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就是一個“悲劇”,因為“負面標籤”帶來的刻板印象會讓老師在無意識中忽視或者特殊對待孩子,時間一久,只會讓孩子“破罐子破摔”,負面特徵越來越明顯。

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做,才能扭轉老師對孩子的這種印象呢?

1、讓老師看到家長對孩子的關心

有些家長由於孩子“不被老師喜歡”,心裡也對老師產生了牴觸,不願意和老師有過多的接觸。其實,這樣做只會讓老師覺得家長不關心孩子,從而生出“孩子的父母都不管孩子,我一個老師這麼上心幹什麼”的想法。

因此,家長要注意保持和老師的溝通交流,讓老師看到“這個家長對孩子真負責”,從而對教育孩子增加信心,更有動力。

當然,家長也要注意和老師交流的頻率,過於頻繁會影響老師的休息或者正常工作,反而讓老師心生反感,我的建議是一個月一至兩次即可。

2、多向老師反饋孩子的優點

老師對孩子有偏見,很有可能是因為只看到了孩子表面上的一些行為,不瞭解孩子的真正動機,而作為家長,我們對孩子的心理和動機更為了解,因此,在和老師溝通時,家長可以針對孩子的某些行為予以“解釋說明”。

同時,老師一般只能看到孩子的部分行為,對孩子的瞭解並不全面。此時,家長可以多在老師面前提一提孩子的優點,讓老師看到孩子的長處。

3、不在老師面前吐槽家庭問題

比起老師,孩子的父母和家人對孩子的影響更大,但這並不意味著家長要將家庭成員的一些負面行為全都告知老師,比如說“父母總吵架”“孩子爸爸從來不管孩子”“爺爺奶奶特別溺愛孩子”等等,這樣的吐槽只會讓老師覺得孩子的家庭問題很多,甚至使得家長的形象也變成負面的,從而使老師喪失教育好孩子的信心。

4、適度提醒老師關注孩子的心理

很多時候,老師的關注點都在教學上,忽視了孩子的心理,但其實,老師都是學習過教育心理學的,對孩子不同階段的心理特徵是有一些瞭解的。

因此,家長可以在和老師溝通時,適當地提醒一下老師,“孩子是不是處在叛逆期?”“是不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的問題”等等,引起老師對孩子心理的關注,而不是僅僅關注孩子的一些表面行為。

這樣做能夠讓老師對孩子的負面行為進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停留在感性的認知上。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家長還要明白一點:雖然說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比較大,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更大,父母在想著如何扭轉老師的印象之前,應該先做好自己的功課,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從根源上改變“孩子不受老師歡迎”的局面。


鍾彝


趕緊轉學,現在渣子老師很多,我就吃了這樣的虧,後果很嚴重!


駿馬18683


轉學,轉班,最後只有退學了。孩子行不行,責任大部分在家長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