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作品中,押韻不和律,改了以後意境變了,怎麼辦?

獅行天下76588555


一首詩詞,意境優美,押韻但不和律,我個人認為可不用修改。原因如下:

有境界自成高格,意境是詩詞的骨血。曹雪芹先生也說:詩詞立意要緊,不以詞害意。

在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香菱向黛玉學詩,就疑惑所讀古詩有對仗不工或格律不合的,黛玉回答說:“寫詩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還說:“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我國近現代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他的著訴《人間詞話》裡亦有此論述,在書中,作者用了比較多的篇幅來談論詩詞的“竟境”。他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在此。”意思就是說:詞以境界為最高審美標準,有境界的詞自然就會有很高的格調,自然會產生出絕妙的句子。五代和北宋的詞之的以高明絕妙就在於此。作者還說:

“言氣質、言神韻,如不言境界。有境界,為本也。氣質、格律、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隨之矣。”作者的觀點就是:詩詞的氣質、格律、神韻都不如詩詞的意境,一首詩詞意境有了,其他的就都有了。

詩聖杜甫,平生所寫七律152首,合律的不過百來首,晚年所作的七言律詩《秋興八首》,結構嚴密、抒情深摯,悲壯蒼涼,意境深閎,可謂律詩之首。但如果要嚴格按照律詩的格律來講的話,這組詩也有不合格律的地方,隨便列舉一首,如第三首: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第三聯“匡衡抗疏功名薄”的“疏”字,應仄卻平。儘管如此,秋興八首仍然代表著七言律詩的最高水平。

有時候,一首詩或詞,只須一個字,意境就全出來了,比如張先的《天仙子》中有名句:雲破月來花弄影”,這個弄字使得境界全出。倘如你為了這個字的不和律而改動,那這首詩的意竟就全沒了,沒有意境的詩,就沒有了生命力。

所以,沒有必要為了和律而改一首有意境的詩。


俞木榆


在一首詩詞中,如果不合乎韻律或者一經改過以後,出現詞不達意的問題。

凡是賦詩作詞之人,這種情況經常會遇到,應順其自言,方方可偶。可以由以下三種方法加以解決。

一是熟練掌握意合意近詞義的訓練,這是每一個詞作者必備的一項專業功能。

二是先確立詞作者的中心思想或者詞要表達某個方面的意義,如果捏拿或者把握不準,先不要動筆。以打腹稿的方法在紙上練習一遍,可以參閱新華字典上的字,逐字細研推敲,最終確定。

三是先定韻,找出韻律中的某個字的音律和音符,依次列出。例如:同音符的同音字,書,樹,腐,度,租,粗,如,復等等,非常方便。

以上朋友可以一試。


鬱香墨


我認為一部作品給人看的是意境,意境好了人家才喜歡傳看。乾巴巴的一堆韻律沒有人喜歡。

意美形美固然是一篇優秀的作品,但是我認為這樣的優秀還是留給專業人士吧。

在現代匆忙快速的生活節奏裡,能有好的意境已是不易,如果過分強調形制只會扼殺意境。

現代人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為了生存已經是很疲憊。很難想象在各個方面都精專。再說制形畢竟只是簡單的東西,不難通過一定的學習掌握。可是意境這個東西就不好說了,恐怕很難通過學習獲得。這是一種領悟,昇華。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種天賦。

你固然可以一吟雙淚流,捻斷數莖須,二句三年得,推敲待天明。但是不可對那些形制有暇,韻律不齊而意境優美的作品過分苛刻。可能那些瑕疵使得作品更顯生動。更容易讓人喜歡和記住。

我看一篇作品首先是看意境,喜歡的就看下去,再喜歡就背下來。從來不看那些格律,形制。我也不認識它們。

不是我認為那些形制不重要,只是那些有感而發,隨意有悟從心裡流出來的東西太過雕琢就失去了那些靈動之氣。


聿遠


這個問題我感覺如果你不想改變自己想表達的意思,首先你可以考慮換韻,如果不想換韻,那就不要標稱自己的詩是格律詩,可算在古風體的現代詩,其次如果實在是佳句,不應該以詞害意,比如毛主席的詩也有個別不合律現象,不知道我的回答您是否滿意





詩書天地


這個問題在我寫詩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有時靈感一來,隨即就寫一首感覺意境很是貼切呢。可是在仔細審查發現卻不合律。怎麼辦呢?因為我是初學,境界在高也高不過哪裡。因此,首先合律,再來挖潛意境。比如我那天心情不好,因為被一個最好的青眼刪除了,就隨手寫了首心情小詩:

《落雪思君》

有酒有詩飛雪天,獨斟獨醉思無邊。

三千底事誰知我,晶瑩淚裡見君顏。

這是不合律的。首先最後一句晶瑩的瑩應該是仄,可是卻是平了,顏和邊在平水韻裡不一個韻部。因此,這是不合律的。那如何修改呢?

修改《落雪思君》

有酒有詩飛雪天,獨斟獨醉思無邊。

三千底事誰知我,清淚晶瑩夜不眠。

這樣合律了,就是和思君有點聯繫不緊密了,那怎麼辦呢?是要哪一首呢?我知道意境是個意會的深度,需要更高的知識閱歷和生活閱歷才能達到。而我初學,先從格律合格,再慢慢累積意境。因此,我選擇了合律。

當然,對於一些大家詩人來說,不應該侷限於格律中,而是要靈活自有運用格律,首選意境至上。如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在我們看來不太合律,但是朗朗上口,意境優美,絕對一首好詩。


秋心安然


個人認為,作品合律是作品形式上完美,但其意境有時因押韻換字而有所損失。律詩講究陰陽平和,都用水平韻作尾句。這猶如拳發一樣,開始是出拳,最後是收拳平衡呼吸。其精彩全在上下聯上。

詩的韻腳就是一個合拍,給人一規律,萬變不離其拍,拳頭打的再遠,最後總要收回來。所以律詩要押一個韻的道理。

人生欣賞詩主要是意境,創造美的意境,詩才具有鮮活性,才引人入目,才受人歡迎。韻腳人們也會看,韻腳能看出人作品的穩定性,即和諧度。如果詩光有韻而無引人之意境,就不是好詩。

如果詩韻稍差,而意境優美新奇。在讚揚時有一分惋惜,反而更容易記住這首詩。

這就是有的詩不合韻卻能火的原因。也說明人們欣賞的不是詩的形式之美。主要還是意境。

當然好的詩是意境與詩律的完美統一。如果統一不了,還是首選意境為主。

曹雪芹曾言,若果得佳句,詩詞平仄等猶可不顧。可見意境才是文章靈魂。


新浪陽春白雪


問題:在自己的作品中,押韻不和律,改了以後意境變了,怎麼辦?


前言

題主所說的這些問題,在詩詞創作中很常見。

只不過有人解決得快,有人解決得慢一些。 當然, 有人差不多就行,有人則精益求精。

一、古人吟詩之苦

李白曾經寫過一首詩說: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戲贈杜甫》

詩仙笑話詩聖,為什麼你最近這麼瘦呀,是不是以前作詩太傷神呢?

中唐詩人賈島寫給堂弟一首詩:

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送無可上人》

其中有句: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在這兩句後面,賈島又寫了一首詩表示這兩句得來不易: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題詩後》

三年寫成兩句,雖有誇張,但是可見佳句不易得。

盧延讓更有一首《苦吟》說到:
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險覓天應悶,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賦易,為著者之乎。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可見,古人作詩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二、不要相信古人個個出口成章

上面幾個故事說明,並不是所有的詩人都能七步成詩。古人那麼多的即席成詩、揮筆立成的故事,未必都是真的。

我估計有不少故事是後人杜撰,或者是以訛傳訛,還有不少是提前就準備好了腹稿。就如同《滕王閣序》的故事中,主人早就讓其婿吳子章準備好了文章,沒想到被王勃搶了風頭。

唐朝進士科開始考試賦,傳世了那麼多的試貼詩,能夠稱為佳作的卻很少,大多數人只知道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

在科舉中,時間是有嚴格限制的 , 這是證明詩人能力和速度最可信的證據。雖然試貼詩大多寫五言排律這種詩體,但是詩體並不是佳作太少的原因。

唐朝大詩人李商隱作詩的時候,喜歡把書堆在桌子上,以方便查閱。宋·吳炯 《五總志》記載說:"

唐李商隱為文,多檢閱書史,鱗次堆集左右,時謂為獺祭魚。

唐朝人笑話李商隱作詩的時候像水獺,把捉來的魚一條條放在眼前。為什麼呢,就是用來查書以湊詩料。

江西詩派的領袖之一陳師道作詩,要把家裡人全部攆出去,自己一個人在家裡“作詩”。做好以後,家人才能回來。因此被黃庭堅開玩笑說 :

閉門覓句陳無己。

三、押韻不和律,改了以後意境變了,怎麼辦?

回到題主的這個問題,押韻不和律也好,和律不押韻也好,還是和律又押韻但是意境變了,都是創作過程中必經的問題。

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呢?

1、相同題材,看看古人詩詞作品

雖然古人不想我們被數理化佔去了太多腦細胞,但是要想寫出佳句,很多古人的腦細胞也未必夠用。

空海和尚《文鏡秘府論》中說唐朝詩人的有個好習慣,隨身著有前人詩歌的手抄本,自己做不出詩來就看看古人怎麼做的:

凡作詩之人,皆自抄古人,詩語精妙之處,名為隨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興若不來,即須看隨身卷子,以發興也。”

黃庭堅評價杜甫、韓愈,有無一字無來處之說,詩詞內容要厚重豐富,往往有出處,每一個出處都有一段擴展出來的內容。所以要所看古人的作品,學習古人詩中體現出來的的手段。

2、查類書

詞窮的時候,怎麼辦,除了看古人的作品,還要注意古人還有一個辦法,查類書。

您覺得李商隱“獺祭魚”是為了什麼呢?“檢閱書史”,其實主要是查類書,

這些書大多分類安排,也有按韻、按字來分次編排的。例如唐代的《藝文類聚》《初學記》,宋代《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

這些類書方便詩人校勘典籍、檢索詩詞文句、查檢典故成語出處 。有點像今天的百度,但是更專業,方便詩人查詢。

例如作詩的時候,某處用到“船”,假如偏偏在韻腳處,修改時改為了“尤”韻,那麼可以用“舟”,假如在白腳處必須仄聲,可以用“舸”。

3、典故的使用

前面兩個辦法,都是利用查詢解決遣詞造句的問題,不過,很多人詞彙量太少,甚至不知道從何查起。這就需要多多讀書,多讀古人作品。

填中長調的詞,或者作五七律,往往要用典,典故需要用不同的詞語表達出來以符合平仄和押韻的要求。

但是您腦子裡根本就沒有這個典故,當然也無從查起。例如七律 《讀韓愈生平有感》:

宦海生涯雨後天,修成功德滿三千。平淮路險時飛雪,諫佛文成肯惜年。
更尚崛奇桃李下,還迎郊島酒樽前。最為得意經年後,從祀先師孔聖邊。

平淮、諫佛都是韓愈所經歷的幾件大事,從祀孔聖,是指宋神宗時期,准許韓愈從祀孔廟。這首詩因為撰寫韓愈,所以必須瞭解韓愈的生平故事。

又如杜甫的《秋興八首》: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匡衡抗疏、劉向傳經,都是詩中的典故,用以自喻,假如腦子裡根本沒有適合的典故,自然也無從查起。

4、詩家語

詩家語包括不少內容,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句法結構的變化

日暮鄉關何處是, 中仄中平平仄仄。

假如這首詩的句式,必須是“中平中仄仄平平”怎麼辦?

日斜何處是鄉關。中平中仄仄平平。

必須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呢?按照不同的韻腳:

何處鄉關落日邊、何處鄉關怕倚樓、何處鄉關日暮雲、何處鄉關雲水中、何處鄉關一夢間,何處鄉關客夢迷、何處鄉關塞煙來。

假如是中平仄仄中平仄呢?

鄉關何處白雲外、鄉關何處青山外、鄉關遙望黃昏裡,鄉關一眺斜陽外,鄉關不見秋風裡。

關於詩家語可以看看《只背唐詩宋詞寫不出好詩 先花10分鐘學學詩家語》,熟悉詩家語,更加方便騰挪變化。

結束語

今天已經是互聯網時代,查詢典故、詩詞已經非常方便了。做不出來,就多看看古人同類型的詩詞。

先寫什麼後寫什麼,景物用的什麼,典故用的什麼。不熟悉的字詞,或者說,同一個意象的不同平仄的詞語表達都有幾種。

作詩其實也簡單,和做菜一樣,先定好做什麼菜(立意);然後找詩料(主菜、輔菜):景物、人物、典故等;再找油鹽醬醋:動詞、副詞、連詞等。然後字組合成句,句組合成章。

不過這也僅僅是入門而已,佳作還需要再細細打磨 。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不要糾結!蘭亭序劃劃擦擦的不還是成了歷史孤本


靈雎


一:如果你在作詩的過程中出現了你上述所說的情況,請你暫時不要作詩,繼續學習基礎知識,用心體會古人詩作。中華詞語浩如煙海,你因為押韻和合律而改變意境,說明你駕馭詞語,理解詞義的能力差,同時你對詩韻,詩律掌握的差,李白遊黃鶴樓因崔顥的題詩太美而不敢題詩,偉人毛澤東遊黃鶴樓不題詩而寫詞同樣名垂千古。

二:只要意境好,五絕不行寫七絕,五律不行寫七律,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古風,古詩哪一個格式合韻、合律寫哪一個,有多少意境不能體現?

三:包涵🙏


劉豫州998


你所說的"押韻不合律",我理解是押韻符合要求,只是"不合律"。所謂不合律,就是不合律詩的平仄要求了。你現在不是寫成了一首古詩了嗎?你還說你的詩有意境,豈不是一首好古詩了嗎?好好的詩你改什麼?想改成律詩嗎?我們想想,李白一輩子寫了多少古詩,寫了多少律詩?那不是詩仙嗎?有的人寫了很多律詩,最後啥也不是。古人說,"寧可以意害文,不可以文害意"。我看你就別改了。以後還愁沒時間寫首律詩嗎?供你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