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用心理學解釋“你好我就好”的心態?

用戶3222852378262


先不從心理學角度,僅僅只從日前當下,新冠疫情,人人出門都需要做的一件事情開始——戴口罩。

戴口罩看起來是為了讓自己隔絕掉他人的飛沫,也讓自己更有安全感一些,比如,“我遠離了飛沫病毒傳播”;殊不知,其實戴口罩是保護讓人,讓他人不被我們自己的飛沫所沾染。戴口罩,實際上在保護他人,也反過來保護了自己。哪怕是在日常,尤其是在生病期間,口罩背後的我們極其脆弱,上呼吸道很容易被病毒細菌再次攻破,戴口罩,除了讓我們不去傳播病毒之外,更是直接地在保護我們自己。

是不是這個就是你所說的,“你好,我好,大家好”?

心理學上具體怎麼解釋呢?——利他性。

其實上,就是一種善惡舉動,沒那麼高深,就像盲人夜裡走路電燈,照亮他人,實則是為自己保護,防止路人撞到自己。

希望好運不請自來,那就從“利他”開始吧。



曼不經心的心理輸出室


心理學上講,世間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人受到七情六慾的支配,展現出喜怒哀樂四種情緒。因此我把你好我就好這種心態歸類為三種心理活動!

1.付出(愛)

這是一種偉大的愛,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指的是對某個人或某個事物好,這個過程就是愛的過程!愛是無私的,是發自內心的希望希望對方好,而同享對方的喜悅!

例如父母對待子女,老師對待學生

同時還有一種是感情的投資,

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

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

只付出不接受的人,會有一種清白感,

會覺得自己在這個關係中絕對問心無愧。

這是一種很舒服的感覺,

有這種感覺的人,會覺得自己在關係中永遠正確。有的人會沉迷於這種自我感動的付出心態!

例如:男女朋友戀愛時,一方過度付出,都是屬於這一類的情感!

2.控制慾

另一種心態源於控制慾,往往這種狀態下都是以我是為你好為前提的心理!把自己的感情思想強加到另一個個體身上,結果反而因過度付出,給對方造成困擾!

例如:家庭中親子關係,父母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越是強勢的父母越是控制力強,往往會導致孩子的反感!這也是很多家庭親親子關係處理的差的原因!

3.共同利益

其實無論何時尋求共同的利益是這種心態最本質的一種體現!人性往往是自私的,但當兩者之間產生了共同利益關係的時候,也就產生了這種心理。

例如,日常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投資者做出投資是也是繼續這種共贏的心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們必須直面我們的內心,才能更好的的理解你好我就好的心理!無論是為愛付出還是共同利益,這種關係都應該是相互的,如果一味地只懂付出不懂得接受,那麼接受的一方壓力會越來越大,就如古語云,鬥米恩升米仇!當壓力達到對方不能接受的狀態時,那麼人的心態就變了!反之只懂得接受不懂得感恩反饋也同樣!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相處,只有雙方都持續的投入付出才能長久,才會收穫美好的結果!


竹官哥哥


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裡克·布奈依據個體對自己和他人的態度,提出的四種人際交往模式:第四種:我好你也好

這是一種成熟健康的交往模式。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愛自己也愛他人。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正是現實並努力改變自己能改變的事物,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身上的優缺點,從而使自己保持一種積極、樂觀、進取、和諧的精神狀態。他們能夠根據現實的要求主動改變自己,能夠保持與時俱進的狀態。是生活中的成功者。


沙漠月亮


【智慧故事】一位商人深夜走在回家的山路上。

這時聽到有一個神秘的聲音對他說:“你如果撿起路邊的幾顆石子,那麼,明天你將因此而獲得歡樂和痛苦。”

商人很懷疑,歡樂和痛苦怎麼會同時出現呢?於是,他隨便撿了幾顆放進口袋裡。

第二天早晨,石子全變成了黃金。

商人高興萬分,但同時他卻痛苦地捶打著自己的腦袋:“唉,我當時怎麼只拿這麼少啊!”

還有一個故事。

一位智者把一個旅行者領到了一座金庫門前,對他說:“裡面的財寶你可以隨便拿取。但有一個條件:你必須在路上永遠帶著它們。”

於是,旅行者拿了三塊黃金,他遺憾地想:唉,真倒黴,我的行囊怎麼這麼小?

第二天早晨,他卻發現行囊裡的黃金全變成了石頭,然而,他卻無法把它們再拿出來了。於是,他只好揹負著這些毫無用處的石頭在痛苦中前行。

這時,他又在為自己的小行囊而感到慶幸:還好,我只拿了三塊啊!

人生際遇中所有的懊悔與慶幸,其實都是你自己的選擇。就如選擇丈夫或妻子,對方有很多的缺點,但一定也有很多的優點。

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如果你能發揮他的優點,幫助他去除缺點,他會給你帶來無限的幸福和快樂。

你平時的所作所為,會幻化成你將來手中的石頭或黃金,這就是人生的因果報應。曾帶給你的快樂,是你的選擇,後悔的事發生了,也是你種下的因,不要去怪別人。

其實快樂和痛苦都會失去,而我們卻在現實生活中感知,想留住快樂、忘記痛苦。佛法說,決定我們一切行動的是我們的思維,懂無常、知因果,才能駕馭生活,延續你的生命。




一念之間2019001


共生關係。

這話一般出現在父母對成年的子女的日常囑咐中!我也深有體驗,這話讓人感覺很是壓力山大!就如同成年人的責任般!活著的使命一樣!很是沉重!

父母之所以對孩子這般,是因為他們與自己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沒有走向分離,所以他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離開自己!在農村和城鎮很多地方,年輕的女孩嫁的基本都是附近的人!男孩子娶的也基本是附近的人!所以很多人終其一生是和自己的父母子女生活的是這麼麼“近”!

說到共生關係,那就要從生命早期說起了!媽媽們十月懷胎到分娩,再到寶寶一兩歲的時候,這時寶寶會認為它和媽媽是一體的!媽媽就是它!這就是共生!這個階段的寶寶因為能力太弱需要撫養人精心照顧!這種照顧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但是其實有很多家庭並不能好好照顧這時的寶寶!所以肯定會有隱藏的問題的!

正常的親子關係是走向分離的!後來的共生關係就是沒有走向正常分離的親子關係!共生時,寶寶哭了,媽媽或者撫養人就要來哄,就要積極響應!可以看到共生時,就是完全地依賴!再看看生活中生活的很幸福的夫妻,孩子孫子在遠方,兩人也有彼此的興趣愛好!總能找到自己獨自打發時間的樂趣!這就是親子關係走向了正常分離的現象,同時也可以看到在這樣的關係里人人都是獨立自主的!

那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這句話,“你好我就好”。細細品味,是不是就是:我好依賴你,只要你不好了,我會很可憐的!我以後的人生就靠你了!這就是心理學講的“退型”。其中的“我”就像嬰兒時期不能獨自雙腳站地,不能雙手拿東西的小寶寶一樣,而“你”就是“我”以後要完全依賴的“媽媽”。

以上就是我對說“你好我不好”的心態的詮釋!希望對你有幫助!



赤腳小仙8040


早期母嬰依戀嚴重未滿足,心理發育水平容易固結在共生期,常見表達:你好我就好了;你聽話我就不生氣了;你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媽媽不高興肯定是我做錯了;你是我活著的希望;沒有你我活著也沒意思了。如果父母硬要與孩子共生,孩子的一生基本毀掉,除非孩子有強大意願脫離出去。 ​


Kingking678


說明你與我的相互關係緊切,處於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同一陣容的境地。


謝刀


你好我好是同體大悲絕對,心理學沒位置也沒能力面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