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縱橫」根治固廢汙染,守望綠水青山

根治固廢汙染 守望綠水青山

□ 李建富


「經濟縱橫」根治固廢汙染,守望綠水青山

山西省靈石縣地下礦藏資源豐富,是全省能源基地縣之一。多年來,由於對地下資源的粗放開採和加工造成了大量的固體廢物,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靈石縣委、縣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決心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要求,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根治固廢汙染。近年來重點對全縣歷史遺留的廢棄場地、煤炭開採和洗選企業煤矸石處置及利用情況進行合理規劃,堅決遏制固體廢物亂堆亂放,積極鼓勵和引導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減少固體廢物對土地資源佔用和對環境的影響,建立固體廢物綜合治理和利用的長效機制。

一、明確目的,辯證施治

一是摸清“病灶”。據不完全統計,全縣歷史遺留的煤矸石、硫鐵礦尾渣堆存量約上億噸,而且每年產生的煤矸石仍將以600餘萬噸遞增,年綜合利用總量約為120餘萬噸,年綜合利用率為20%左右,主要用於發電、制纖維、制磚、生產水泥等,剩下的80%以填埋處置方式為主。

二是找準“癥結”。由於堆場建設於不同時期,普遍存在著建設不規範、亂堆亂放、汙染防治措施不完善、管理差、無序化、對服務期滿的堆放場缺少有效封場措施等問題。主要體現在:第一是不達標。多數年代久遠的煤矸石和硫鐵礦尾渣廢棄渣堆場,當時在場址的地質結構、防洪、防滲層要求等方面考慮不周,不符合《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汙染控制標準》(GB 18599-2001)的要求,並且缺乏相應的防護措施;已經或接近飽和的堆場,未進行環境及安全科學評估、無法做到規範封場。第二是不根治。由於時過境遷,當時的土小企業早已關停,大多數處於主體滅失狀態;部分在運行的堆場,雖採取了覆土碾壓、植草綠化、築攔截壩等防治堆場汙染的一種或者多種措施,但仍存在著揚塵、防滲、導流等汙染防治措施不到位的情況。第三是不合規。產生煤矸石的企業未能按照相關規定,制定堆場檢查維護制度和堆場管理檔案等,煤矸石堆場管理不規範問題普遍存在,對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全面規範化治理煤矸石和硫鐵礦尾渣廢棄渣就成為靈石縣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當務之急,也是亟待解決的重大社會與生態問題。

三是對症“下藥”。2016年,出臺了《靈石縣煤矸石處置及管理辦法(暫行)》,加強了煤矸石處置場所環境影響評價的審批和竣工環保驗收工作,強化了煤矸石的產生、貯存、流向、利用、處置等全過程的數據申報和管控,強化了煤矸石在分選、運輸、填埋、綜合利用過程的監管,強化了企業和鄉鎮的源頭管理,規範了煤矸石的填埋處置。2017年,通過招投標程序,委託中標的第三方中介機構山西緣起青春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編制了《靈石縣煤矸石綜合治理規劃》,對全縣140處煤矸石堆場進行了分類處置,其中,對規範治理的43處要求加強監管,對不規範治理的53處、由責任主體實施封場治理的14處、由所屬鄉鎮政府實施封場治理的30處,限期於2018年底前完成治理。2018年,又對全縣範圍內所有固廢堆場進行了進一步摸排,經縣政府研究審定,確定了55處主體滅失的煤矸石堆場於2019年底前完成治理。編制完成了《靈石縣段純鎮、梁家焉鄉硫化廠尾渣廢棄地環境綜合整治方案》,對段純鎮深井村和水泉塔村,梁家焉鄉野場村和田家山村等原硫化廠尾渣廢棄地制定了治理措施,明確了治理面積85.63hm2(段純鎮27.21hm2,梁家焉鄉58.42hm2),其中治理邊坡28500m2,治理廢渣46200m3,拆除棄爐窯9850m3,總投資3500萬元,完成時限為兩年。

二、多措並舉,綜合治理

一是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由煤矸石貯存場責任主體總投資約2000餘萬元,對不規範的53處及14處封場治理的煤矸石堆場採取覆土碾壓、植草綠化、築攔截壩、截洪等防治堆場汙染的措施,進行進一步治理。二是加大縣財政投資力度。2018年,縣政府投資800萬元,由各鄉鎮政府負責辦理前期手續並組織實施,對總面積20.3公頃的30處主體滅失的煤矸石堆場進行封場治理,現已完成治理。投資1000萬元對10.5公頃硫鐵礦尾渣進行治理。2019年,縣政府又投資1500萬元,由環保部門牽頭辦理了可研和設計並在靈石縣發改局備案,各鄉鎮負責組織實施,對總面積36.8公頃的55處主體滅失煤矸石堆場進行封場治理,目前正在進行治理。投資2500萬元對75.13公頃硫化廠尾渣進行治理。治理後的固廢堆場基本達到《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汙染控制標準》(GB 18599-2001)的要求。三是進行生態修復。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覆土碾壓後各鄉鎮、各企業與林業部門共同規劃設計,選擇側柏、紫穗槐、牧草等適宜品種進行生態治理,確保所有封場治理的固廢堆場要全部進行植綠,使當地生態得到有效修復治理,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效益,促進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

綜上所述,由於歷史原因,全縣廢棄的固廢場較多,大多露天亂堆亂放無任何防護措施,環境隱患大,急需實施封場治理。通過採取覆土碾壓、植草綠化、築攔截壩、截洪等防治堆場汙染的治理措施,治理後的固廢堆場基本達到《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汙染控制標準》(GB 18599-2001)的要求,可恢復植被189餘公頃,邊坡植綠49餘公頃,林地和植被面積將大幅度增加,既減少了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又降低了產生突發性生態環境問題的風險。新恢復的植被可有效地吸滯粉塵,淨化空氣,提高環境質量,減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地利用狀況,有利於國土資源的集約使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生態和社會方面,都有很好的效益。

在多管齊下的工作格局下,靈石縣固體廢物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下一步,靈石縣將始終堅持“標準化設計、專業化治理、規範化運營”原則,形成固體廢物治理常態化機制,徹底解決固體廢物汙染問題,為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和全面推進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系晉中市生態環境局靈石分局局長)

(原載於2020年第2期《前進》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