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有中山路,潮州有牌坊街,多了這20幾座牌坊那就是歷史底蘊


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是離不開當地名人留下的痕跡。有大貢獻者或對歷史有重要影響,往往舉國皆知,甚至被神化,以至於到了今天各地都搶著某地是某名人的故鄉。文獻名邦,文化古城,狀元之鄉,那可都是地方無上的榮耀,這便是叫歷史底蘊,否則再強的GDP,再現代化的都市,也被人不屑一笑:暴發戶。

牌坊街,便是潮州海外人士最為自豪的歷史底蘊象徵。這條歷史文化名街位於廣東潮州老城區,是一條與廈門中山路兩排騎樓建築相仿的商業街,但兩者區別最大的便是橫跨在街上的數十座牌坊,而這些牌坊便是我們前面提到的歷史。

歷史上的潮州是廣東一帶的核心城市,今天發達的深圳在古代還是一個窮鄉僻壤的小漁村。因其為經濟、文化中心,自古就是廣東名人輩出的城市。考試、做官、打戰、做生意,各個領域都有著不少的成就。而古代地方都有把大功德者、名人立牌坊表示紀念的習慣,於是便有了這麼一條牌坊街。


因潮州人才太多,這立牌坊的標準就要比其它地方高出不少標準。尋常的科舉進士,沒有為潮州做過大貢獻者,還不一定有資格立牌坊。要知道能上牌坊的大人物,不是狀元就是官場大員,地位要有,功績少不了,還得公認是個有品德的人。

據說潮州歷史上有90多座牌坊,分佈在不同縣城地區,是廣東乃至中國牌坊最多的一座城市。而這一座座牌坊,每座牌坊背後的人物,究其一生的歷史都可以寫滿一本厚厚的書籍。他們的過往,能夠為地方歷史文化的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這樣的底蘊,是深圳羨慕不來的。

但近代因為戰爭破壞,年久失修導致安全隱患,以及對文化的保護意識不強等緣故,潮州的牌坊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直到八九十年代,潮州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人們才忽然意識到那些被拆除的牌坊的重要性。但歷史不可能再重來,人們只能把倖存下來的牌坊重點保護,重新修繕。


如今遺存下來的牌坊街只剩下20多座,原牌坊因木質結構大都已被換去,你看到的牌坊皆為十幾年前重新用石製材料替換而成。要想看到原版牌坊,你只能在潮州相關博物館裡尋見,並且還是以老照片為主。

因歷史和構建材料關係,我國絕大部分文化古蹟,都是後來重建而成,所以大可不必抱怨“太假”。當然今天遊客湧入牌坊街,對其背後的歷史也並沒有太多的耐心去了解,吸引遊客的是這條商業街的繁華。

而與大多數旅遊名街一樣,沿途的店鋪都是國內常見的商品,來來去去也就那麼一回事。牌坊是牌坊街的歷史,但歷史在商業化的今天,似乎總是成為一個噱頭,並未得到人們的關心。想到這,唯有一聲輕嘆!【圖片為老AO授權去驢行,未經允許,禁止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