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戰“疫”故事13:山旮旯裡活躍著一支民歌防疫宣傳隊

人民網成都2月16日電 16日上午9點整,川東北大巴山,巴中市南江縣楊壩鎮赤衛一社聚居點廣場裡,歌曲《歌唱祖國》的前奏渾然響起。聽到熟悉的旋律,聚居點裡的居民又站在陽臺站前。“哦,老方他們又來了!”大家議論著,今天這支在楊壩鎮活躍了近20天的民歌防疫宣傳隊又會帶來什麼內容的民歌。

“父老鄉親聽我唱,防疫政策記心上。不聽勸阻要法辦,相信政府相信黨。” “春耕生產不要懶,戴上口罩下田坎。早薅早耕早放工,屋裡燉肉稀巴爛……”言談間,老方和他的隊員手持話筒,開始吆喝起來。“你出酒來我出肉,今天晚上管個夠。扯起膛子喝一氣,歪歪斜斜往屋走。”三樓的72歲的李明發老大爺扯起嗓子應和著。“哈哈哈哈……”“帶上口罩出坡了喲”。在歡笑著聲中,大家拿起農具,做好防護措施,開始播種春的希望。

居民的口中的老方名叫方昕,是楊壩鎮的一名民歌愛好者,非物質文化項目《巴山茅山歌》傳承人。在這特殊時期,方昕和民歌愛好者組建了一支的民歌防疫隊宣傳隊。

“楊壩鎮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中國民歌之鄉’後,至今尚有千百首獨具特色的南江民歌在這方熱土上廣為傳唱。”方昕說到,“南江民歌是南江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南江人民歷經數千年風雨春秋沉澱下來的獨特文化符號,已經深入尋常百姓家。”

既然大家這樣喜歡民歌,關鍵時刻,為何不把黨的聲音、防疫知識、防控政策、疫情信息等以原生態、通俗易懂的方式唱遍大街小巷、院戶村落、田間地頭呢? 大年初一上午十點,冒出這樣想法的方昕把自己關進了書房,快速收集整理相關資料,一口氣趕寫了幾首民歌詞,配上熟悉的民歌旋律,拿著話筒忍不住哼唱起來。“咚咚咚,咚咚咚”“吃飯了,吃飯了!” 叫了幾次都不見應答,妻子趙芳怒氣衝衝的敲響書房門。“你看這樣唱合適?這個字還修改不?”這一敲不要緊,方昕打開門,猛的一把將趙芳拉了進去,摁在椅子上,當了他的第一個忠實觀眾,被方昕執著情緒所感染的趙芳,也是一位民歌愛好者,便與丈夫一同探討起來,修改,試唱,試唱,修改……當兩口子滿意走出房門時,已經是下午三點,一桌節日飯菜就這樣才吃上。

飯後,方昕便與嶽良富、張秀瓊兩名民歌愛好者聯繫,告知組建防疫宣傳隊走村入戶防疫宣講的事情。三人一說便中。第二天上午八點,民歌防疫宣傳隊出現在楊壩鎮街上!

這一唱,至今還在進行!

“接到電話,我馬上就答應了。” 56歲的民歌愛好者嶽良富,是一名楊壩人,部隊退伍後住在南江縣城,時常參加一些民歌活動。縣城到楊壩鎮有20公里路程,嶽良富每天早上騎著兩輪摩托,趕在8點前匯合,然後一同走村串戶,開始宣講演唱。幾天後,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南江縣實行“封路”管理。“他每天早上4點就起床,步行四個小時趕來參戰,下午又步行回家,從不叫一個累字。”退休老幹部嶽梓全如是說“真是一位鋼鐵型抗疫文藝志願兵。”

“白天唱,晚上寫,然後三人在微信群交流、演唱,有時候為一個關鍵詞爭論的面紅耳赤,或是為某個音符反覆到大半夜,這已成了的常態。”張秀瓊一邊說一邊指著正在忙著淘菜的丈夫魏力說到,“家務全靠他了。”“關鍵時刻咋們可不能掉鏈子啊,我在家裡也是防疫戰鬥。”魏力打趣的說。

“我原打算上街買東西,順便放鬆放鬆,聽了你們的宣傳,還是不出去安全多啦。正好有時間帶領一家人把庭院環境衛生來一次徹底大掃除。”2月14日早上,尖山村村民吳小平一大早準備上街,正要出門,方昕的宣傳隊來到他們院子裡。“他們把當前政策、抗疫方法等等編寫成淺顯易懂的民歌唱詞,非常接地氣,有親切感,讓我們容易懂,更容易記,消除恐懼心裡,平常心態面對。”聽完後吳小平說到。

“地地道道的家鄉話唱出了群眾心聲,增強了群眾自我防控意識和能力。往日裡扎堆‘嘮嗑、下棋’等習慣得到明顯改變,真正做到了用民歌築牢疫情防控宣傳的‘最後一公里’。”楊壩鎮黨委書記岳雲龍表示。

截至目前,民歌防疫宣傳隊共開展防疫知識、疫情信息、防控政策、春耕生產等宣講活動150場次,參與人員450人次,覆蓋全鎮13個村2個社區2000餘戶,受眾群眾5000人次,出動宣傳車150車次。通過活動開展,全鎮取消喪喜酒21起,關停門面46家,6個村(社區)3220人自願捐款54000元,87名村民、23名自願者、8名離退休老黨員自願參與疫情防控宣傳勸導、值班值守等。(嶽旭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