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致武漢抗疫戰場上的逆行者們

金堅範/文

天有不測風雲。神州大地突然遭遇新型冠狀病毒的侵襲,本應是閤家團圓、喜氣洋洋的庚子鼠年春節蒙上了厚重的陰影。“武漢封城”、世界衛生組織宣佈這一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形勢之嚴峻可見一斑。“品格留待三春看,精神當問霜雪知。”廟堂之上,江湖之遠,萬里情懷九州同。炎黃子孫,守望相助、眾志成城,奮起搏擊,投入到防控疫情的阻擊戰中。“武漢加油!”“湖北,我們來了!”“一起抗,一起扛!”,是億萬民眾的心聲。特別是廣大醫護工作者,衝鋒在前,無私奉獻。近20,000名白衣戰士,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的精神,從東西南北逆行而上,奔赴武漢、奔赴湖北的抗疫戰場。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致武漢抗疫戰場上的逆行者們

李文亮醫師以“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無形”的敏感吹哨預警病魔來襲,自己卻因在一線奮鬥而感染病毒不幸身亡。鍾南山先生,17年前以抗擊非典而聞名於世,不顧耄耋之年,毅然決然再次披掛出征。遠在海外的華夏兒女,也以不同的方式支持或聲援這場阻擊戰。在民族危難時刻,華夏子孫, 心相連,情相通。 可歌可泣的事蹟,層出不窮,抒發著浩然正氣,譜寫了民族精神的恢宏樂章。這一切,是因為我們都有一個愛,愛生我養我的這個國家,就像交相傳頌的艾青先生的名句所描繪的那樣:“為什麼我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艾青先生這首寫於1938 年的《我愛這土地》,以深沉而激越的感情,歌唱了中華大地的苦難,歌唱了中華民族的悲憤與抗爭,而且是即使 “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的抗爭。同時,艾青也呼喚著“無比溫柔的黎明”, 傳遞著詩人對光明的信念。這首小詩,長短不過 10 行,卻是那麼博大,深邃,厚重。她從歷史中走來,又在廣闊的大地上回響。對於正在與新冠狀病毒博鬥的中國人民,這首詩的象徵與隱喻意義,依然顯示著它強大的生命力。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致武漢抗疫戰場上的逆行者們

此外, 我還想到了美國小說家歐亨利的名篇《最後一片藤葉》。這篇構思巧妙、悽婉動人的短篇小說,描述了一個畫家依靠綠色信念 戰勝肺炎的故事。一位貧窮落寞的女畫家,外出寫生,不幸染上肺炎。病情日益加重, 心情也愈加暗談。她居所對面的牆上,一株枯老的長春藤依牆而長。為打發貧病交加的孤寂日子,她 每天望著窗外,數著日見稀少的藤葉,以此分散病痛。她認為,最後一片藤葉飄落之日, 也是她離開塵世之時。但任憑秋風淒雨吹打,最後一片葉子那麼頑強,始終不掉,依然鮮活翠綠如初。象徵著不凋生命的綠葉,鼓起了她不屈抗爭的勇氣,給了她生的希望。奇蹟終於發生, 她又活了下來。實際上,葉子早已吹掉,是另一位年老的畫家,為了安慰她,每晚不顧颳風下雨,搭上梯子,偷偷地在牆上畫了一片以假亂真的綠葉。而老畫家自己,因夜晚風雨中受涼而患肺炎去世。老畫家為了救助他人,不事聲張,默默奉獻,直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樣一種崇高的精神,值得抗擊 新冠肺炎 的中國人民學習。而洋溢著勃勃生機的綠葉,是生命的象徵,給人以信念,給人以希望,鼓舞著我們去戰勝病魔。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致武漢抗疫戰場上的逆行者們

經典畢竟是經典。優秀的文學作品,穿越時空,魅力長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