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中國家長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這樣活著不累嗎?

華子獵農YOUJI


這個話題一出,準會出現一大片的傳統統說詞!什麼望子成龍啦成風啦,傳宗接代啦等等。

其實很簡單,天性,人性,自然!如不這樣定是另類!沒天性,沒人性!它也就沒未來了!後代兒孫,是希望,是未來,也是人類奮鬥的力量源泉!儘管人們說不出太據體原因!不用教不用學,除去混蛋例外都自然而然的這麼作!


和平2018


我覺得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的家長,不能一刀切地就認為做對還是做錯了,每個家庭的環境和條件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就好像這段疫情期間,我是一個上班的,最擔心的是蔬菜水果漲價,而我的一名同事,卻擔心價格下跌,因為鄉下親戚今年的蘋果賣價,已經低於種植成本而積壓了,再低就更賣不出去了。我的同事說我考慮事情太自私,只看到了自己的壓力大,其實還有很多比我壓力更大的。我有損失,但還能解決,大不了不吃了唄,但是有的人壓力卻是要改變生存條件的。漲價本是民生大事,可也不能就認為是果農錯了。就像家長把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也不能輕易地認為是錯還是對了。

不同的家庭經濟條件,就會對孩子充滿不同的希望,條件充裕的,大都希望孩子輕鬆的享受生活,因為當錢多到一定程度,以後的收入就會變得簡單輕鬆。而生活壓力較大的,作為未來家庭主要生產力的孩子,自然希望他能學一些過人的本領,不但自己要生活好一些,還要擔負起贍養老人的責任。尤其是在資產積累的初始階段,沒有巨大的能力和毅力,是很難辦到的。

中國人目前的情況,百分之九十不是富人,又處於和平高速發展的時期,當代的年輕父母又都是享受了高考福利的一代,所以舉國上下,大都在拼孩子的成長,就更是見怪不怪了。

對於不富裕的家庭來說,教育更是一項巨大燒錢的事業投入,孩子作為這場大戲的主角,也可能喜歡,也可能不喜歡,但是都得接受。而最受累的,就是父母了,不但得掙錢餬口,還得填教育這個大坑,遇到不理解的孩子,還要費盡腦汁解決思想問題。孩子們覺得讀書累,而家長總覺得坐在教室裡,肯定要比在車間裡汗流夾背的舒服,學習這點累又算得了什麼。在這樣的一個思想拉鋸戰中,中國的父母也就更累了。

對於孩子來說,一切希望寄託於他們身上,實在是有了點苦,可是面對家長們這樣的累,我們也實在不應過於指責。人類從原始社會的食不果腹,發展到現在的小康溫飽,經歷了五千多年,而想實現共產,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所以吃苦還是我們這幾代人的常態。

但是我們卻不能一味的只吃苦,即便是我們能想出辦法,把幾代人的苦都吃盡了,也不能保證就讓他們完全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他們也還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孩子和父母最應該做的,是要做好當下,樂觀的生活,助力成長,而不是逼著成長。

有人常說,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潛力。

我覺得這句話放在已經成功的人身上,怎麼證明都是有道理,哪怕是趕上了時代的風口,一夜爆發,甚至是碰巧買了一張彩票中了頭獎都適用。

但是不適用的就是違背了生物的生活規律。就像是馬戲團裡的動物,它學會了走鋼絲,學會了鑽火圈,賺來了大量的財富,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但這是他們想要的生活嗎?

去海洋館看白鯨和海豚表演,第一次去看是好奇,第二次再想看,我情願是在電視裡看到它們什麼表演也不會的自由,我可不想看人和動物的和諧。

如果我們真心的喜歡動物,就應該積極為他們創造更良好的生活環境,不是逼著他們成長,而是助力成長。

關於孩子,也是這樣。我們也許看到了眼下哪個行業賺錢,於是我們拼盡全力,逼孩子以最快的速度符合那個崗位的標準和聽話的要求,但是誰又能保證這是永遠賺錢的行業呢?

所以說成長的路上,總是會遇到很到變化的事情,孩子能否成功越過,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父母。能管得了一時,卻管不了一世,這是當今做父母的常態。而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助力他們的成長。


男孩強則國強


如果你常和有孩子的朋友聊天你會發現他們總喜歡說一句話“我這輩子就這樣了,很多夢想只能靠下一代來實現了”。作為父母把自己的夢想強壓在孩子身上是對他們最大的不公平。

首先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期望,也沒有對與錯,只是不能極端化,那樣的話往往適得其反。有時候我們沒有達成的目標就會寄希望於自己的孩子,比如有些人自己曾經吃過不讀書的虧,所以有了孩子以後就會非常嚴格的要求他去讀書,給大家分享一個我作為老師看到的一個故事吧:

三年前的一個上午,我上完課去街上取快遞,回來的時候恰好趕上學校放學,為了不影響學生出校門我覺得在門口等一會兒,這時候門口已經聚集了很多等著接孩子的家長,孩子們也都有說有笑的向門口走去,在眾多的孩子中有個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大概七八歲的樣子,看起來最多也就是個二年級的孩子。他本來和其他孩子一樣邊聊天邊向門口走去,但看到家長的一瞬間他臉上的笑容的笑容消失了,轉而低下頭慢慢的向門口挪去。循著他的目光我看到了一個穿著睡衣的女子面無表情的騎坐在電動車上,看年齡應該是小男孩的媽媽。她似乎也察覺到了什麼。

“考試多少分?”等小男孩走到身邊時她厲聲問到

“92”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不錯的分數,我以為媽媽會給孩子一個鼓勵的微笑或者一個擁抱,然而不但沒有她反而更生氣了。

“上車,看我回家怎麼收拾你,我對你的要求是每次考試都不能低於98分”。

小男孩看起來有些發抖,顫顫巍巍的爬上電動車後座,孩子媽媽迅速的騎車離開了。看著他們消失在視線裡我陷入了沉思。看剛才的情形這種情況一定不是第一次發生了。我不明白她為何對自己的孩子如此苛刻,為什麼在她眼裡差的那四分那麼重要呢?孩子才七八歲啊!或許他的媽媽曾經因為分數錯失過什麼所以把希望寄託在了孩子身上吧。也可能是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吧!

所以家長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沒有錯,但一定要注意方法,方法得當孩子自然可以成龍成鳳,方法不對就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你們認為呢?


80教書匠



我主沉浮scf


我沒有做過家長,但我就是這樣的孩子。不知道家長累不累,我很累。

我可能在人生的某些時候確實活成了他們想要的樣子,過上了一段所謂的美好生活,但這些背後都是我的忍耐,退讓和不甘心,甚至抑鬱。

我曾經一睜眼就開始哭,沒有理由,也許想到工作不是我喜歡的,但為了對得起父母的希望,我不能辭職,不能抱怨,我只能每天每天的哭。

我現在活的,正是我父母最不希望的樣子,但是我很滿足,開心,至少我已經放下了抹去自己生命的想法。這已然是一種進步。


奧姐看報


  •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都有個美好的未來,這是正常現象。至於題主說的“有的家長把希望都寄託孩子身上,這樣活著不累嗎”?可能是家長把這些看成是自己的責任了,累也不覺累,“心甘情願”。

筆者覺得中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優良傳統。孩子小時候,家長嚴格要求,希望孩子長大成人對社會做貢獻,這是中國人的美德。

(一)、父母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努力學習,將來學有所成。

不說光宗耀祖,只要孩子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就滿足了。

(二)、父母的希望多數寄託在孩子的學習上。

作為平民階層,只有通過讀書考取一個好大學改變命運。故此,在孩子的學習上,家長的執著也可以理解。因為高考是寒門子弟唯一的公平競爭,家長不會輕易放棄。“可憐天下父母心”,中國的父母可謂用心良苦。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他們雖然付出艱辛,但是孩子成功也倍感欣慰。

(三)、也有的父母看孩子不是讀書的料,也盡最大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未來。

有些家長滿頭白髮為了子女生活幸福還在到處找工作。家長的辛勤有時造成青年一代“啃老”,這件事上,父母也有一定的責任。沒有培養下一代自強自立,到頭來孩子不知道感恩。認為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應該的”,過分的“溺愛”父母自食其果。

父母愛孩子,就讓他(她)們儘快成長起來。筆者覺得父母不能一味地付出,把希望寄託孩子身上。恐怕孩子“難持其重”。愛孩子本沒有錯,但是一定教會孩子做人。“父慈子孝”,讓孩子為理想而努力。


星辰燦爛


為什麼在中國大多數的家長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呢,不同的家長持有不同的理由,或是因為傳統的觀念,或是因為愛,或是因為自私。

首先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世界上家庭觀念最強的國家,“望子成龍”“光宗耀祖”“榮歸故里”這些中國曆代歷朝這方面的故事彼彼皆是。國學《三字經》中“夕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教子的故事,影響了多少代中國人。孟子三歲父親去世,母親一個人撫養長大,孟子從小就很聰明學什麼象什麼,如果孟母對孟子期望值不高的話,肯定沒有了後世流傳的“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們完全可以認為是孟母望子成龍,把希望孟子長大後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這是戰國時期的故事,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在華夏的土地上並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成了傳統的觀念。

如今年輕的父母們對於“光宗耀祖”的觀念淡了些,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擁有更多的技能”,因為愛,類似“孟母三遷”的事也到處有,就從房地產開發商銷售房子打的廣告我們就可以看出,如今房價最貴的是學區房,不管是小縣城還是一二三線的城市都一樣。家庭開支最多的是孩子的教育經費,各種興趣班的學費,各地旅遊的經費,這一切是家長們希望孩子的一生活得更精彩些。

也有的家長是因為為現實自己沒有現實的願望而將希望寄託在下一代,出發點有些自私。剛在頭條上看到的被稱“中國最年輕的女畫家”90後畫家西茜的故事,她就是她父親為了完成他未能完成的畫家夢讓她一年級就掇學在家學畫。如今她成了畫家也實現了她父親的夢想,但我不知道對她自己來說是好是壞了。其實有這種想法的家長很多,比如我家老爺子,五十年代的師範生,一直有個大學夢,開始是寄託在他幾個兒女身上,但七、八十年代在小縣城能高上大學談何容易,所以他的幾個兒女也未能替他圓夢,言語之中也聽得出他的不甘,特別是每當聽到老家誰誰家的孩子、誰誰家的孫子上了大學他便羨慕不已。等他有了孫子,他又把大學夢寄託在孫子的身上,他年過七十的時候就常說這句話:“我不知道能不能等到你們上大學的那天,圓我的大學夢。”,去年終於圓夢,他的兩個孫子雙雙考上大學,而且要求他兒子宴請了老家的親朋好友,這就是典型中國的老式家長,他樂在其中。

不過現在早已與國際接軌中國在不斷地強大,中國家長的觀念也在悄悄地改變,多元化的社會在給予孩子良好教育的同時更注重自身的提高和發展,更願意把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給予孩子的希望是希望孩與本身的幸福,而不是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下一代。



蟬之羽


很高興能為你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有的中國家長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這樣活著不累嗎?

首先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其一光宗耀祖,把孩子培養成才,狀元及第,身披大紅花,配高頭大馬,嗩吶鑼鼓鞭炮齊鳴,遊走鄉間,感覺臉上有光(五光十色)其二養兒防老,只有孩子功成名就,才有能力贍養父母。父母辛辛苦苦的付出才會有所回報!放在當下社會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的觀念還沒改變!

其次就是父母年輕時候的理想,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不論是社會原因,還是自身原因,總之沒有實現。有了孩子以後,把所有的希望都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幫助自己去完成那已逝去的理想,子成父業(不是子承父業,是兒子實現父母的事業)

再次就是父母辛辛苦苦一輩子,吃過的苦,受過的累,不想讓孩子再重複一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從此改變家族命運!

最後就是不管父母出於什麼心態,記住天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我不想說把希望強加在孩子身上是自私的表現,我只想說的是,天下父母太累了,為兒為女操碎了心,請你善待自己父母!





招財小憶


自己因時代和個人因素沒成大器,來生又不可知,確定性就寄託在孩子身上了。

網上有篇文章曾介紹,首長二代往往回憶父母對他沒啥大期望;大學者後代也往往回憶父母沒逼自己努力學習;土豪後代反正光憑父母捐款也能實現進名校自由……這些家長為啥不指望孩子,因為知道不論孩子努力與否,基本在自己這條道上不大可能超越自己。所以這些二代不成器的就成了紈絝子弟,成器的則往往是另選賽道,證明自己不在父親蔭庇之下。

題目裡的家長其實不辛苦,辛苦的是他們的子女。你若想斬斷這個期望鏈,就得更辛苦下,為了未來你孩子的幸福,努力成長為二代的爹媽吧![靈光一閃]





中文寫作入門心法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也正因為這種傳統,所以讓中國的親子關係是全世界親子關係中最講究孝道的一種。1.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有幾千年的文明,主要經歷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國的農民在舊社會受夠了地主的壓榨。所以對於大部分人而言,讓自己的孩子光宗耀祖,去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離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特別重要。這不僅僅是對孩子的期望,也是對自己延續性生命的一種期待

1. 對於現代人而言,大部分的家長不能完全從傳統中脫離,所以,這種望子成龍的思想仍然深深地給家長們打上烙印。

2、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對家長產生了很大的反作用,現代的家長,不僅僅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要面對高房貸,高壓力,高醫療,高教育的壓力,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樣承擔這麼大的壓力,所以會把美好的希望能寄託到孩子身上,總體還是大多數家長一種不能實現財富自由的表現。

3.當然了,對於很多實現財富自由的人,他麼希望階層固化,希望孩子能夠繼續停留在精英階層,所以也會加大對孩子的壓力,進而更好地保護自己階層的名聲,地位,財富。

4.中國的父母講究孝道,所以親子時間特別漫長,有大家長意識的家長大有人在,所以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

5.中國的孩子不像國外的孩子18歲以上獨立而居,獨立意識弱,獨立能力也弱,包括社會上強調孩子獨立的風氣也不強,進而導致父母不得不為孩子所“操心”,既然“要操心”,那麼他就會把自己理想的樣子附加到孩子的身上。

對於孩子們而言,

首先,我們要尊重家長,愛護家長,畢竟,沒有任何人的父母不是為了孩子好,

其次,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帶領他們看世界,瞭解世界,尤其瞭解新世界,新事物,與家長共同探討,到底什麼樣的生活和未來以及什麼樣的職業才值得期待?

再次,孩子不應該一味的反感來自父母的期望和壓力,而是應該儘快地證明自己的強大,已經不需要父母的"操心“要知道父母對子女的操心不是拿你所在的年齡去界定的,而是以你能不能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而界定的。

最後,我認為,有能力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的孩子在這個社會上處理起其他關係來才更遊刃有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