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一個本土中國人說話喜歡說著冷不丁加個英文單詞?

姜胃志


要不就只說中文,要不就只說英文。你摻著說給誰聽?就是讓聽不懂英文的中國人和聽不懂中文的外國人都覺得你很厲害嗎?


當個小透明吧


“明天conference(會議)上,要對你那個report(報告)進行discuss(討論)……”聽到熱播電視劇裡這樣中外夾雜的表達,你覺得“高大上”還是有點“硌牙”?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外語詞已經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尤其是留學生等海歸群體,或外企員工等白領階層表現的更為充分。不分場合、不分層次過度使用外語詞的情況不僅在自媒體上越來越常見,甚至主流媒體、正規出版物都難以避免。

  於是有呼,不蹦幾個英文單詞就不會說話了,能不能愉快的聊天了?有人還將此現象上升到缺乏文化自信的高度。

  60多年前,錢鍾書先生在其著名小說《圍城》中曾對一箇舊時上海灘的洋買辦張先生有一段描述,充滿辛辣諷刺:“跟外國人來往慣了,說話有個特徵——喜歡中國話裡夾無謂的英文字。他並無中文難達的新意,需要借英文來講;所以他說話裡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裡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裡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用處。”

  當一種語言可以象徵使用者的身份與社會地位,再小的細節也有可能成為敵意的導火索。當說英語變成了一種可以被羨慕的時尚時,就導致有人說話時就刻意夾雜一些洋文。這就讓人反感了,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樣矯揉造作的說話方式只能顯示他們文化水平的低落?

  但是,在國外生活很久,或是受港臺同事影響,或在外企工作,平時語言大多用英文的話,日常說話帶英文詞真的挺正常的。而且,有些情況又必須用英文。因為,有些專業的詞彙都是從國外帶過來的,就是英語描述的,所以,英語更能讓周圍的人明白你講的是啥。

  比如在臺企工作的某位網友說,因為很多術語,與的叫法完全不一樣,有時候必須要用英文代替,反而不會誤會。列幾個常見的:『內存』=『記憶體』我們都叫說RAM,『硬件』=『硬體』我們都說HW(hardware),『服務器』=『伺服器』我們都說server等等等。

  所以,說話的人得看對象,碰到不懂英語的人在場,減少夾雜在中文裡不必要的英語詞彙,顯得客氣得體多了。

  翻開近日的一份報紙,隨處可見字母縮略詞的蹤影。在某版面上,兩個新聞標題尤其醒目:《央行上調逆回購和MLF操作利率》《P2P網貸成交量連續兩月下滑》。前者在行文中交代了MLF指的是“中期借貸便利”,後者則通篇都沒能對P2P(網絡借貸平臺)作出必要解釋,這讓對財經領域不熟的讀者有些摸不著頭腦。

  除了紙媒,電視也不例外。“一換到體育頻道,NBA(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CBA(中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KHL(冰球聯賽)等不絕於耳;一轉到財經臺,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等就紛至沓來。”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阮桂君認為,主流媒體使用外語詞而不加註釋,是不合乎規範的。

  與此相比,一些情況下夾雜外文則顯得“情有可原”。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生小王告訴記者:“工作或研究時,如果用‘脫氧核糖核酸’代替‘DNA’,或是用‘聚合酶鏈式反應’代替‘PCR’,既不好說,也不好寫,反而會帶來一些困擾。”

  “中外夾雜的現象,自現代以來就普遍存在,其中的原因既古老又新鮮。”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用司司長姚喜雙分析,古老,是因為凡是有語言接觸,外來詞就不可避免;新鮮,是因為現代以來,我們與國外的接觸既頻繁又快速,必然會通過新詞語反映出來。

  語言是有生命的,在對外來詞的吸收上,往往有這樣幾種方式:純音譯藉詞,如咖啡(coffee);中西合璧式的詞,如X射線、維生素C;義譯詞,如:蜜月(honeymoon)。“在全球性的信息交換爆發式增長的今天,很多時候新詞語還沒來得及翻譯,專業領域和媒體就直接將外語詞形拿來用了。”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王敏表示。

  “不少人覺得,使用中文時夾雜著外文是一種時尚。”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石定果認為,這既是文化不自信的體現,也不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對於外語詞的使用,事實上早有規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漢語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國語言文字的,應當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必要的註釋;《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規定:使用國際組織外文名稱或其縮寫形式,應當在第一次出現時註明準確的中文譯名。

  “我們應該以科學態度對待外語詞,既要敢於交流、不斷吸納,又要將其本土化,而不是盲目堆砌、無條件吸收。”姚喜雙表示,要貫徹落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區分不同情況加以積極引導和規範。

  當前,常態化的管理正在發揮作用。我國外語中文譯寫規範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以來,夾雜使用外語詞的現象正在逐漸減少;即便使用,括注中文譯名的方式也正逐漸增多;在政府公文等正式文本中,中外夾雜的現象也在減少。





堪輿之道


莪個人不習慣,不適應,不喜歡。

索性滿口英語什麼的也就罷了。或者是那個單詞還沒有準確的中文翻譯,沒法替代?總有種裝腔作勢,故弄玄虛,假洋鬼子的味道。

其實,漢語的博大精深,三生三世也難以窮盡。據說我們平時常用著的,也僅三千左右。怎麼一個舶來品就翻不過來?先生木心豐富,所著中詞語眾多,讀著讀著就要翻詞典。

說話中尤其是文章中冷不丁夾雜個英文,並且也沒有在括號裡做個解釋說明,我們在閱讀中時常碰到,一是突兀,二是莫名其妙,三是要去弄清這詞究竟是啥意思,翻詞典什麼的,就影響了閱讀的連貫性,就打亂了思維或者情緒。有時查來查去,不得真解,就乾脆丟棄一邊,不讀了。

你玩你的深沉,怕了你,換本書,總好了吧?




高紫駿


海歸剛回來時由於在國外這是習慣說法,冒幾句外語可以理解,屬於下意識的,如果是本土人士在外企或合資企業內部工作,這也是語言一種常態,但是如果到了這個圈子外,就要注意了,如果習慣性的冒出幾個英語單詞,容易讓人覺得你裝,裝的人有,但覺得還是少數,多數還是習慣性下意識,自己沒想到會讓人討厭,有點像掏出煙就抽[呲牙]


y皓月當空


我經常這樣😄。我自己的原因是常年工作在外資公司的環境中,和老外接觸較多。工作時一大半的時間是講英語的。所以可以說有時候講英語成了某種本能,我相信在不同語言裡,某些表達一種語言比另一種語言更簡潔,這種簡潔有些體現在文字上,有些體現在口語中。這就導致我有時候在用中文交流的時候不自覺的會用那種更簡潔的方式來表達,說不定就忽視了對方不一定聽的懂英文這一事實,所以說更像是條件反射。當然也會出現某種時候突然卡住了,就是反應不過來這個字中文怎麼說,為了不中斷表達就用英文了。很多人會覺得這是裝B,我想在英語普及如此廣泛的今天,說話中出現這種情況,裝B的可能性應該不大。不過如果在文字中出現的話,我覺得裝B的可能性更大些,畢竟寫字不存在那種為了不中斷表達或條件發射使用英文的情況。


與世無爭25827626


這個問題是個大問題。我46歲,是人民的一部分,有發言權。其實我特反感,媒體上熱火朝天老百姓暈頭轉相,媒體服務對象是老百姓聽明白不理解。白宣傳,達不到目的。


手機用戶50962368419


這種情況我是看不慣,也不是說不好,就是你願意聽就聽,不願聽不聽。他之所以這麼說話有幾種原因,一個是他正在學習外語,一個是他英語很棒,時不時的想炫耀一下。但是這也沒什麼不好,你也可以跟隨他複習一下英語單詞。


史太截武者


那是老輩人說的話:驢屁股掛席片,(耍紋呢!)顯自己有學問?假裝半洋鬼子呢!有學問就全用外文說!關中話:修先人呢!


高小411


如果是海龜我覺得正常,這是表達習慣的問題,不過我認識的海龜不會這樣;有些刻意的冒出一兩個英文單詞,這種我不確定他是想表現什麼,要麼崇洋媚外,加幾句英文自認為有文化,要麼覺得這樣時髦,要麼愛現高傲不尊重人覺得你土等等……


鄭斯卷


我個人經驗是,工作中經常我用到英文,同中國同事交流都是中英夾雜的,外面跟朋友聊天同行的根本沒感覺用什麼,完全脫口而出,經常夾雜著說,但是完全沒有裝的意思,只是一種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