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大將丁奉是如何一戰幹掉了張遼的?

綠葉衣行


如果《三國演義》是歷史事實的話,那麼丁奉就是在伏擊曹丕的時候用箭幹掉張遼的,如果三國演義只做小說讀,那麼張遼就只好病死。

先看看羅貫中筆下,丁奉是如何幹掉張遼的哪?

1、先主託孤白帝城,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先主劉備於夷陵之戰,敗於陸遜之手,逃回白帝城,憂急交加,不能續命,託孤於孔明之後,撒手人寰。曹丕聞之大喜,遂用司馬懿之策,遣使往遼東鮮卑國,令國主軻比能起西羌兵十萬取西平關;又令蠻王孟獲起兵十萬,攻取益州等地;再令降將孟達起兵十萬取漢中;復遣使入吳說服吳主孫權起兵十萬攻取兩川峽口;又令大將軍曹真提兵十萬攻取陽平關,務求將蜀國滅掉。小說中的諸葛亮用兵如神,自然不會將曹丕小兒的動作放在眼裡,談笑間以馬超、魏延、李嚴、趙雲將軻比能、孟獲、孟達、曹真等四路先後退去,唯東吳方面需得出使,不得人選。

2、吳蜀聯盟,曹丕大怒伐吳

蜀主劉禪親自拜訪諸葛亮得知四路已平,遂有喜色,眾官皆不知,獨戶部尚書鄧芝仰天大笑,孔明便知其心思周密可以出使東吳。鄧芝不負重託,到東吳後,鼓動如簧巧舌,說服孫權,一洗先帝舊怨,兩國結盟,約定永為盟好。曹丕聞之大怒,發病三十萬伐吳,以張遼等為先鋒,將於此戰被射死的大將至此登場。

3、曹丕中計,張遼急救,中箭身死

曹丕既然是反面人物自然智計短淺,東吳雖然陸遜震懾荊州不能妄動,然而作者既要東吳勝利當然可以臨時賜予徐盛鬼神不測之機。於是曹丕中計,龍舟被燒,急忙上岸逃跑。正逃跑間,斜刺裡殺出一彪人馬,卻是大將丁奉依計而來,張遼拍馬急迎,被一箭射中腰間,雖得徐晃救回,到許昌後卻箭瘡迸發而死。這就是丁奉一戰幹掉張遼的經過,真是作者讓死,不得不死,作者讓勝,必有如神助。試看曹丕小兒在正史中那麼英明神武文武雙全到了小說中作者讓他失敗,他卻焉敢不敗,作者筆力高強視小說中的人物皆如插標賣首之輩耳。

哈哈,以上皆是戲說,小說家之言當不得真。

4、丁奉殺張遼,為小說之言,正史中張遼其實因病而死

《三國志張樂於張徐傳》中記載:

孫權復叛,帝遣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範。遼病篤,遂薨於江都。

所以張遼其實是帶兵參加工作,並且在病中仍然大破東吳兵將,可惜病的很厲害,沒回到許昌就病死了。

以上是作者一點看法,歡迎有共同愛好的讀者共同交流提高。


盤達說


吳國大將丁奉是如何一戰幹掉張遼的?這是羅大爺在《三國演義》小說中賦予丁奉的功績。正史中的丁奉殺不掉張遼,只有可能懼怕張遼。

張遼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創下了無數的軍事奇蹟。比如白狼山之戰,張遼大破烏桓各部,以少勝多,斬塌頓等十餘首領,俘虜降卒二十餘萬;比如天柱山之戰,張遼力排眾議,勇者得前,斬下叛軍首領陳蘭、梅成之首,盡虜其眾;再比如合肥之戰,張遼以八百之眾,大破孫權十萬大軍。並以七千之眾,將孫權趕回了孫吳老家,期間兩次差點活捉孫權。

對孫吳來說,張遼就是個傳奇,是惡魔般的存在。江東小兒夜啼哭,父母就會嚇唬孩子們“張遼來了”小孩聽到張遼的名字,立馬就不敢哭泣了。因此!“張遼止涕”也被後世傳為了佳話。

大部分時候,曹操、曹丕都把他放在孫吳的邊境,讓他擔任防禦孫吳的第一大將。即便張遼抱病在身,面臨東吳背叛的時候,曹丕也不得不請他前往鎮壓孫吳。孫權聽說張遼到了,非常忌憚,於是對眾人說道“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可見一個病態的張遼,都可以把東吳嚇得不輕。東吳十二虎臣中,丁奉不足以與張遼相提並論。能與之媲美的,恐怕只有孫權口中的“甘興霸”了。

張遼逝世於公元222年,當時他帶病擊敗了東吳名將呂範。不久後病情加重,一病不起,享年54歲。

而東吳的丁奉,排在“十二虎臣”之末。不是因為他才能最次。是因為他是十二虎臣中最後一個加入的。丁奉的活躍時期,大多在後三國時期。

在張遼逝世的時候,丁奉只不過是東吳的一個小將,先後擔任了陳武、甘寧、潘璋、陸遜的部將。相當於副將的類型,後來因功陸續升任為偏將軍。直到公元252年,丁奉才升任為冠軍將軍,領了雜號將軍的頭銜,正式位列將軍隊列。

換句話說,當時的丁奉,壓根就不夠資格統軍與張遼對敵。所以更不可能射殺張遼。

丁奉殺張遼的故事,發生在《三國演義》中。

因為《三國演義》是小說,有時候為了增加看點,什麼張冠李戴、移花接木都是慣用的手段。比如張遼被丁奉射殺,徐晃被孟達射殺,甘寧被沙摩柯射殺,周瑜被諸葛亮氣死,王朗被諸葛亮罵死,曹真被諸葛亮氣死。等等等等……所以不足為奇!

“演義”中,張遼戰死在“泛龍舟魏主伐吳”一節。曹丕親自統軍數十萬伐吳,不料中了吳軍的計謀。吳兵事先在蘆葦處存下魚油,頓時火勢滔天,曹丕的龍舟和戰船都著火了。曹丕慌忙乘小船靠岸,打算騎馬逃撤退。被吳將丁奉領一軍殺出,情急之下,張遼驟馬出戰,被丁奉一箭射中了腰部。後被徐晃救回,不治身亡。


愛尚文史


丁奉用暗箭射中了張遼的腰部,張遼被救回到許昌以後,箭瘡崩裂而死。



據《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中記載:

【魏黃初五年秋八月,會聚大小將士,令曹真為前部,張遼、張郃、文聘、徐晃等為大將先行,許褚、呂虔為中軍護衛,曹休為合後,劉曄、蔣濟為參謀官。前後水陸軍馬三十餘萬,剋日起兵。封司馬懿為尚書僕射,留在許昌,凡國政大事,並皆聽懿決斷…………

魏主渡淮河,行不三十里,淮河中一帶蘆葦預灌魚油,盡皆火著,順風而下,風勢甚急,火焰漫空,絕住龍舟。丕大驚,急下小船傍岸時,龍舟上早已火著。丕慌忙上馬。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

張遼,字文遠,曹魏名將,與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並稱曹魏的“五子良將”。



《三國演義》中張遼的單挑戰績:

1 夏侯敦 ―― 突逢大雨,無結果

2 張郃 —— 四五十合不分勝負

3 蔣奇 —— 措手不及,被張遼斬於馬下

4 袁尚 —— 不三合,架隔遮攔不助

5 沮鵠 —— 戰不三合,鵠大敗,遼追趕,鵠應弦落馬



6 冒頓 —— 遼拍馬斬冒頓於馬下

7 黃蓋 —— 一箭射黃蓋下水

8 太史慈 —— 七八十合,不分勝負

9 淩統 —— 鬥五十合,不分勝敗

死亡原因:被丁奉一箭射中了腰部,回到許昌後,箭瘡迸裂而死。



張遼統率大軍而獨當一面,以八百破十萬,威震逍遙津,嚇得孫吳小兒都不敢夜啼,震古爍今,真乃英雄也。


饞嘴肥貓鏟史官


小說《三國演義》中,作為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被丁奉干掉也是很意外,運氣成分居多。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曾先後追隨過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最後在下邳呂布戰敗被殺後率軍投降了曹操,被封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如果單論個人戰鬥力,張遼還真不及五子良將的其他四位,但張遼能讓曹操委以重任另眼看待的真正原因是他的指揮能力。而且張遼領兵與眾不同,他擅長奇險之道,以少勝多。



張遼有兩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一是斬殺單于踏頓之戰。張遼憑藉自己超人一等的軍事指揮能力,擊潰了十倍以上的敵人,而且還斬殺單于踏頓。

🛡二是威震逍遙津。張遼直接自己親率八百死士擊潰了東吳十萬大軍,還衝進了孫權的中軍,砍倒了東吳大旗。這是張遼的封神之戰。



那麼,如此用兵如神的張遼是怎麼被丁奉斬殺的呢?

其實這也是張遼運氣太差。當時張遼掩護主子曹丕逃走,混亂之中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因為射中了要害部位,回去後不治而死。書中是這麼描寫的:

“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一代名將雖然死在運氣太差,但作為將軍,死在戰場上也算是死得其所。



其實丁奉也算是東吳不可多得的良將,死在這樣的人手上,也算沒有辱沒張遼。

此外,丁奉干掉張遼是小說中的故事,正史中的張遼是病死的,並沒有人幹掉他。

(歡迎點擊關注墨魚軒書畫閱讀欣賞更多文史典故)


墨魚軒書畫


丁奉射殺張遼是演義中虛構的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86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曹丕得知蜀吳兩國和好,大怒,便起大軍親征,使張遼、徐晃、文聘等將為前部。孫權命徐盛為都督,率丁奉、孫韶等人在南徐一帶佈防。

時兩軍隔江相望,又起大霧,曹丕乘龍船夜宿江邊,未敢輕動。破曉之時,突然江上狂風大作,江浪滔天,曹丕不得站立,下令退兵。這時徐盛率軍前來突擊,曹軍大亂。張遼上前護駕,沒想到丁奉從岸上殺出,一箭射中張遼腰部。

危急之時,徐晃從斜刺殺出,救下張遼。張遼奉命回許昌養傷,不久因箭瘡迸裂而亡。

這是丁奉首次在演義中出場,沒想到頭一仗就射殺了東吳的老對手張遼,可算為逍遙津之恥報仇了。

不過歷史中張遼是病逝的,和丁奉沒有關係

張遼本是呂布將領,後歸降曹操。赤壁之戰後,張遼便在合肥一線對抗東吳。215年,張遼在合肥之戰中以800勇士大破孫權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此戰威震逍遙津,使東吳孩童一聽張遼就不敢哭泣。

曹丕稱帝后,張遼受封晉陽侯,繼續抵擋東吳。雖然此時張遼已經感染瘟疫,但還是讓孫權十分忌憚。222年,張遼抱病出兵,但仍然擊敗了呂範等人,戰後不久病逝於江都。

而此時的丁奉還只是一名非常年輕的基層軍官,默默無聞,或許連張遼的面都沒有見過。丁奉出名是在三國後期,他不僅平息了孫峻之亂,還雪中奮短兵,是東吳後期的肱骨重臣。

孫皓當政時,丁奉多次主持北伐無果,朝中怨言頗多。271年丁奉去世後,孫皓追究丁奉的責任,殺了丁奉的兒子丁溫,流放了他的家屬,遺禍子孫。


石頭說歷史


合肥會戰,張遼威震逍遙津,大破來犯的吳軍;東興之戰,丁奉雪中奮短兵,擊敗進犯的魏軍!兩人無論在正史上,還是在演義中,都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大將。看過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張遼之死與吳國大將丁奉有著重大的關係,在演義中,丁奉是怎樣擊殺張遼的呢?正史上是否又真是如此呢?下面我們便一起來探索一下張遼之死背後的真相吧。

演義說法,丁奉箭射張遼,張遼因箭傷而死

在《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中寫到:“

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按演義的說法其實很明確了,張遼就是在一次隨魏主進攻吳國時,為了保護魏主撤退,迎戰吳將丁奉,因急亂,被丁奉一箭射傷,後回到魏國境內,因傷勢過重而死。因箭傷為丁奉所致,也便有了張遼是被丁奉所殺的說法。

正史記載,張遼是病逝,與丁奉並無關係

合肥大戰中,張遼曾率800騎兵一路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孫權聞風喪膽,吳軍披靡潰敗!張遼也因此一戰成名,威震江東。曹丕登基後,依然將防禦孫權的重擔交給張遼,到黃初二年,張遼屯駐雍丘,在此期間染病,儘管如此,孫權依然對其非常忌憚,不敢冒進。黃初三年,張遼抱病擊破來犯的吳將呂範,但因這期間傷病一直未愈,加之徵戰勞累,身體更是每況愈下!在擊敗呂範後不久,張遼便在江都病逝。

在正史中,張遼之死可見於丁奉並無關係,也並沒有提及到張遼是否在最後一戰中受傷,當然最後一戰的敵將也主要是呂範,並沒有提及丁奉,所以與丁奉沒什麼關係。張遼確是因為染病未愈,加之勞累沒有修養,才匆匆病逝,享年五十四歲。

不可否認,張遼和丁奉都是三國時期富有傳奇性的名將,張遼被後人列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而丁奉更是被後人稱為總管菩薩,封為靖江侯王、靖天世帝君,為其建廟立像以供奉。

在你心目中,張遼和丁奉,你更欣賞誰呢?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題主的這個說法顯然是出自三國演義,劉備在夷陵兵敗,託孤諸葛亮於白帝城,曹丕在司馬懿的建議下兵出五路,其中四路被諸葛亮一一化解,只有東吳這一路,諸葛亮派了鄧芝前往東吳,與東吳和好,聯合抗曹。

鄧芝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孫劉聯盟再次成立,孫權還派張溫入蜀,拜見劉禪和諸葛亮,共修兩國之好。曹丕聽了之後,認為吳國與蜀國聯合,一定想打魏國的主意,不如魏國先出兵。

辛毗認為現在不是出兵的好時機,應該屯兵十年,到時候兵多糧足,那麼吳國與蜀國,就不成問題了。曹丕說:哪裡需要十年,吳國和蜀國早就打過來了,堅決出兵。

吳國打探到魏國要出兵的消息,孫權就召群臣過來商議,顧雍就建議,寫信通知一下諸葛亮,讓他從漢中出兵,牽制一下西線的魏軍,另外再派一員大將迎戰魏軍,孫權說:只能讓陸遜上了。

顧雍說:陸遜要鎮守荊州,不能動。孫權說:我也知道呀,可是眼見無可用之人呀。孫權說完,徐盛站出來說:我願意統領大軍迎戰魏軍,如果曹丕敢過河,我就擒拿曹丕獻給陛下,如果他不敢過河,一定能大敗魏軍,讓魏國不敢小瞧我們吳國。

徐盛做了很多準備,孫權的孫韶說:將軍為什麼不渡河,在淮南之地迎敵?徐盛說:魏軍兵多,我們不能渡江去迎敵,我已經有辦法破敵了。孫韶說:我手下有三千兵馬,對廣陵那地方也熟,我願意帶這三千兵馬渡江,與曹丕決戰。

徐盛不肯,孫韶執意要去,徐盛火大了,認為孫韶這樣一直不聽號令,會擾亂軍心的,所以要將孫韶推出去斬了,自然有人趕緊去通知孫權,救下了孫韶。可是當晚,孫韶還是帶著本部三千兵馬渡江而去。

徐盛知道,如果孫韶真的回不來,也不好跟孫權交待,就叫來了丁奉,再帶著三千兵馬渡江去接應孫韶。曹丕駕著龍舟來到江岸邊,忽然颳起了大風,江浪很大,龍舟眼看著就要翻了。

曹真趕緊讓文聘駕著小船過來接應,可是這時候孫韶的兵馬追到,被諸將奮力救下了,曹丕逃到了岸邊,丁奉的兵馬又到了,正在這個危急的時候,張遼騎馬過來救駕,被丁奉一箭射中了腰部。

徐晃趕緊救下了張遼,保著曹丕撤退了,張遼回到了許昌,箭傷復發而死。不過正史上張遼是病死的,跟丁奉無關,只是在時間點比較接近,就被羅貫中設計成被丁奉殺死的了。


歷史簡單說


這檔子事出自《三國演義》的描寫。



  • 小說八十六回。劉備駕崩託孤諸葛亮,諸葛亮先穩穩破掉司馬懿五路伐蜀之策,然後派鄧芝入吳,成功再次和東吳建立聯盟關係。曹丕聞知此事後大怒,決定御駕親征大舉伐吳,孫權起用徐盛為主將抗擊曹丕。徐盛火攻大破曹丕水軍,盡燒曹丕船隻。


  • 危急之下,曹丕棄船登岸。岸上丁奉率伏兵殺出,曹丕身邊護駕的大將張遼緊急出馬欲上前迎戰。不想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部,幸得徐晃在旁及時救護。然後一起保著曹丕撤退。張遼回到許昌後,箭瘡迸裂而亡。

  • 所以按演義所寫,就是丁奉趁魏兵潰敗之際殺出,混亂之中用弓箭重傷了急於保護曹丕的張遼。按生辰計算,張遼此時也是五十歲左右的人了,受此重創最終不治身亡。


而事實上按正史記載,張遼是因病逝世的,並非死於丁奉的箭傷。

  • 張遼完全可以說是東吳的剋星,他生平光輝戰績幾乎主要來自於對東吳的作戰,在東吳有“止小兒夜啼”的威名,深為東吳之主孫權所忌憚。


  • 《三國志》記載,赤壁之戰後,曹操撤軍回許都。孫權率十萬之眾進圍合肥。留守的主將張遼決心主動出擊,連夜募集了八百壯士。清晨時分,張遼身先士卒率軍全力突擊,高喊自己名號直衝到孫權麾下,擋者披靡!孫權驚慌之下,僅能退到高地上自守。張遼高聲大喝,挑釁孫權下山戰鬥。孫權不敢動,後見張遼兵少,派大軍重重包圍。張遼奮起突圍而出,又回頭救出被圍的部下。往來衝突,從早上殺到中午,殺得吳軍一點脾氣沒有。孫權知難而退兵,張遼不依不饒率軍追擊,甚至差點捉住了孫權。這就是合肥之戰張遼八百人破孫十萬的事蹟。


  • 此節在演義中就是逍遙津之戰,孫權更慘,全靠了劉備一樣的寶馬救了小命。我覺得《三國志》記載的史料反而比演義更加精彩,動人心魄。張遼的悍勇無敵躍然紙上。


名將之隕

  • 曹丕待張遼比他老子曹操更加優厚,增邑晉爵,厚賜張遼家人以示尊崇。張遼得病,曹丕親身探視,賜衣服賜飲食,可以說無微不至。孫權再次叛變之後,張遼仍然被派到前線駐防以擋孫權。孫權知道張遼來了,下令給諸將說不可輕視,張遼雖病卻仍是勇不可當。可見張遼給孫權留下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 同年,張遼和諸將打敗了吳將呂範之後,病情轉重,最終在江都病逝。曹丕為之痛哭流涕,追諡為剛侯。張遼後得配享從祀於魏武帝曹操廟庭。


所以按正史記載,曹丕大舉伐吳是取得了不少戰果的,並非演義中所寫敗得慘不堪言。而張遼奉命駐紮在海陵臨江前線,他的死跟丁奉並沒有關係。

如切如磨


丁奉干掉張遼,只是小說三國演義的杜撰,並沒有歷史真實性。小說只能當小說看,不能當歷史看。

第一,徵吳之前,張遼已是重病纏身

張遼的經歷比較複雜,先後跟隨過丁原、董卓、呂布,最後歸順曹操。他是一員悍將,特別是威震逍遙關一戰,以八百人衝擊孫權十萬大軍的兵營,更是三國時代的經典戰例。

那麼張遼是怎麼死的呢?很顯然是病死的。

在徵吳之前,張遼已是重病纏身。

據《張遼傳》所載,在公元222年,“遼還屯雍丘,得疾。帝遣侍中劉曄將太醫視疾。”這裡寫得很清楚,張遼病了,而且病得不輕,皇帝還派太醫前去給他治病。不僅如此,魏文帝曹丕還不斷派人往返彙報張遼的病情,史書上這樣寫:“虎賁問消息,道路相屬。”就是說,派去的打探病情的虎賁衛士,老是在路上相遇。

由於張遼的病情遲遲未有好轉,魏文帝乾脆把他接到自己的行營,“車駕親臨,執其手,賜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在領導的關心下,張遼的病略有好轉,便回到自己的駐地。

這一年正是夷陵之戰爆發。孫權先是假裝投降曹魏,等到打敗劉備後,就把投降的事拋之腦後了。曹丕非常生氣,決定南征。由於張遼名震江東,儘管重病在身,曹丕還是讓他上前線,以鎮懾吳師。

第二,張遼帶病作戰,最終病死

當時魏軍兵分三路,其中一路是以徵東大將軍曹休為統帥,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為副將,兵出洞口(安徽歷陽)。針對魏軍的進攻,孫權派建威將軍呂範率領五個軍的兵力,水面艦隊遊弋於長江,抗拒曹休兵團。

由於張遼親臨前線,孫權心裡是很發毛的,他告誡諸將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張遼雖是重病纏身,還是很厲害的,大家要多注意。吳軍出師不利,自己送上門了,呂範的水師遭遇暴風,很多船的纜繩被強風颳斷,船隻失控,漂到曹軍的營壘處。曹休、張遼乘勢出擊,斬殺吳軍官兵數千人,大獲全勝。

然而,本來需要好好休息養病的張遼,由於軍務繁重,加重病情。史書稱“遼病篤,遂薨於江都。”

張遼從得病到病死的整個過程,史書都有完整的敘述。按道理說,小說家即便是編故事,也不能竄改太多的史實。但是張遼比較倒黴,遇到了“曹魏黑”羅貫中,反正有機會黑就黑一把吧。於是張遼就這樣被小說作者給殺掉了,被戰死了。

羅貫中要黑張遼,可能是對他先後投靠過丁原、董卓、呂布、曹操的做法有所微辭,對他頗為反感,所以以“春秋筆法”來給他設計一個悲慘的結局。


君山話史


《三國演義》中,張遼為保護曹丕撤退,被丁奉用箭射中。張遼回營後,舊傷迸發,不治身亡。

事件的背景是曹丕伐吳。

劉備伐吳時,孫權向曹魏稱臣,原本寄希望於曹魏能在吳蜀衝突中起相助,卻事與願違。

夷陵之戰東吳獲勝後,東吳內部開始脫離與曹魏附屬的關係,並且諸葛亮主動修復吳蜀關係,吳蜀重新結盟。

隨著魏吳關係的不斷惡化,曹丕最終攻伐吳國。

公元222-223年,224年和225年,曹丕三次伐吳。

其中公元224年,張遼為保護曹丕撤退,被丁奉用箭射中腰部,回營後舊傷迸發,不治身亡。

關於“張遼被丁奉射中不幸而亡”屬於《三國演義》杜撰。

歷史上的張遼,病逝於公元222年。

即便在重病時期,依然威震東吳(張遼在逍遙津之戰,令東吳膽寒)。

重病期間,抱病擊破東吳名將呂範。

最後,丁奉能力應該與張遼旗鼓相當,堪稱三國名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