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李紱是個清官,為什麼買考題的時候70兩,說出就出,不皺眉頭?

紅雨說歷史


在《雍正王朝》裡,李紱是清流,也是一個清官,但是這並不代表他是窮官。但在伯倫樓花70兩買考題,眉頭都沒皺一下,是因為考題事關考試公平,再多錢李紱也會去買。

的確在正史上,李紱少時孤貧,但是自幼比較聰穎,10歲就能作詩,12歲就能和家鄉的那些文化人結詩社了。對於李紱幼時的家貧,有個很能說明問題的故事,那就是李紱曾經在大冬天僅靠300文銅錢,從家鄉江西臨川到湖北漢陽,走了3000多里投靠家兄,一路上差點沒餓死凍死。但是這也培養了李紱堅強的意志。

因而李紱在康熙44年(1705年)曾經是江西鄉試第一(全省第一),康熙48年(1709年)的進士,隨即選庶吉士。按照文官正常的仕途進程,這也是入閣(或軍機)的正軌。

李紱後來的一切都是科舉賜予他的。因此科舉的公平性,對於他而言,幾乎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所以他才敢不惜一切代價,要捅開“雍正元年恩科舞弊案”的黑幕。

再來說錢,在《雍正王朝》裡,他曾經在胤祉府裡,參與《古今圖書集成》等書的編撰工作,這也就李紱“有錢”開了後門。

正史上李紱因為參與編撰《古今圖書集成》,曾經受到過康熙的褒獎。但李紱不是在胤祉的府裡,而是在翰林院,當時他的職務應該是編修,本來就是做這份工作的。但是劇情需要,硬是把李紱描繪成了三爺胤祉的門人。

如果李紱單單只是翰林院的一個編修,那麼他是沒有多少俸祿的。至少一口氣要他出70 兩銀子,他不會那麼痛快。畢竟年俸才百十兩銀子,加上各種書墨銀子,一年下來也就勉強生活而已。但是把編書的地點挪到了胤祉的府裡,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知道胤祉為了修書,還跟國庫借了30萬兩銀子,最後還是康熙給墊還的。

名堂也就在這裡,三爺胤祉為了編書,借了那麼大一筆外債,的確我們相信這裡有很大一部分的確用於史料的蒐集,筆墨的採買等等,但是編書不是一個人的活,聘用相關研究人員才是主要開銷。李紱在這種情況下,工資待遇不會太低。但是無論李紱拿多少銀子,這影響不到李紱的清名,因為李紱修書拿工資,靠知識賺錢,既未貪墨,也未受賄。

因此李紱實際上就被胤祉給“收買”了,胤祉因此就成了李紱的政治背景。

《雍正王朝》裡,追比戶部欠款案的時候,老四胤禛跑到胤祉府裡要錢,第一個跳出來的不是胤祉,而是李紱。

胤禛只是說了一句“借國債著韻書,恐對國計民生裨益不大。”這是一句對胤祉說的話,但是李紱立馬懟道:“照四爺這麼說,倉頡造字也是多此一舉了?”懟得胤禛一點脾氣都沒有。

但是這只是李紱中產生活的養成計劃,等到李紱放任出去為官的時候。由於編書受到了康熙的表彰,而且仕途光明,未來也是入閣(或軍機)人選,逐漸聲明日起,成為了文壇的領袖級人物,以及士紳階層在官場和在民間給李紱營造出來的這種氛圍,使得願意投資李紱的人會更多。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李紱是清流,但是清流從來都缺乏“清廉”的取財途經。

在後來李紱和田文鏡頂上之後,李紱進京去見胤祉,第一件事情就是送了一方“雞血石”給胤祉,胤祉喜歡得不得了,對於文人墨客而言,這些石頭可是比金子還珍貴的東西。但是,當胤祉問到這塊“雞血石”來源的時候。

李紱講到,“是從武昌的一個縉紳那拿來的。”胤祉臉色大變,扔還回去,要他立刻還給人家。

然而,後面李紱的解釋雖然化解了胤祉的疑惑,但實際上暴露了更多的信息。

首先,李紱原本打算拿500兩銀子去買的,結果人家高低不賣。重點是500兩銀子,李紱眼皮都沒眨一下,目的就是為了博胤祉的歡心,因為胤祉是他最大的政治靠山。對於一個外放的官員,拿500兩銀子出來買個喜歡的東西,不算過分,因為此刻他的正常收入裡多了火耗,所以500兩應該還是出得起的;

其次,李紱知道人家喜歡宋版書,於是拿了兩本宋版書去換,人家依舊不換。宋版書那是喜歡物,即便放在清朝,那也是古董,對於文人而言,這些都是命根子。市價肯定要高於500兩銀子。所以此刻對於李紱而言,他家裡的錢絕對不止正常俸祿加火耗收入;

再次,過了一年,人家主動找他來替自己死去的父親寫墓誌銘,開價2000兩。這就是李紱的另外一個收入渠道,那就是幫人代筆寫墓誌銘之類的文章,但是很顯然,李紱的身價要比街頭的代筆先生要高出上萬倍。幫個普通縉紳寫個墓誌銘,人家報價就2000兩,如果加上討價還價,只會更高。問題來了,真的是因為李紱的文章寫得好,才值這麼多錢嗎?

最後,李紱一篇墓誌銘換了人家一方“雞血石”,胤祉大喊對方不虧。很顯然這“雞血石”是肯定超過2000兩的。而雞血石對於這些清流們,不過就是手中的一個把件而已。“清流”之所以能清高俯視眾生,其實都是用大把的銀子澆灌出來的。而真正能夠花大把錢澆灌出他們孤傲性格的,實際上也就是這些縉紳階層。

所以為什麼李紱後來至死反對田文鏡“侮辱斯文”?因為田文鏡推行的“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切切實實地動了他背後那個階層的奶酪。

雖然李紱少貧,而且為人不貪,正史上數得著的大清官,但是回望清朝的清流們,哪個是窮得揭不開鍋的?真的窮得揭不開鍋,他怎麼又能成為清流呢?清廉只是品行,而清流卻是一個階層。




炒米視角


在《雍正王朝》中,清流派領袖李紱是一個清官,因為彈劾田文鏡激怒雍正帝,最後差點被雍正帝殺了。

在劇中有一個細節,那就是他作為監考官的時候,為什麼一下子掏出70兩銀子買考題?

一、

要講清楚這段劇情,我們不得不把視角放到雍正帝即位之後的朝廷各派勢力上面。

雍正帝即位後就面臨著眾多勢力的挑戰,並隨著皇權的逐漸穩固,一一拔除了這些勢力。這些勢力中,就包括老十四胤禵勢力、年羹堯勢力、隆科多勢力等等。

等到了李紱彈劾田文鏡時,朝內勢力僅剩三派,一是皇權派,二是清流派,三是八爺黨。

這其中,八爺黨的勢力又是最大,最難根除的,而清流派,最早由雍正帝扶持的領袖是孫嘉誠。前期一切都好,對八爺黨也起到了一定製衡作用,但後面變得不可控,緊接著便是兩大領袖孫嘉誠跟年羹堯的火拼,最後被雍正帝設下一計,二人同歸於盡。

隨後,李紱作為清流派新任領袖上臺,併成為八爺黨拉攏的對象,這一點在李紱路過河南進京後,老九胤禟的話中有所體現:

“這可是個機會,我們可以利用他來爭取清流。”

八爺黨前來爭取清流,恰恰是雍正帝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所以,他對清流派領袖李紱的處理,必然是謹慎再謹慎。

由於李紱聯合清流派彈劾田文鏡,一度讓剛有點起色的雍正新政陷入困境。如果清流派都搞不定,不僅新政推行成為泡影,八爺黨也會趁機作亂,雍正帝的皇位都會岌岌可危。

所以,拔掉李紱,能一定程度打擊清流派,鞏固新政,鞏固皇位,也為下一步向八爺黨開炮打好基礎。

李紱也清楚,向田文鏡開炮,就等於向皇權派開戰,他不傻,必然要想一個萬全之策,於是他找到了三王爺胤祉。

二、

前面關於贈送雞血石的寒暄,我們待會會講到,先說說他來此的目的,他跟老三胤祉的對話中透露三條信息:

首先他講了前一晚跟雍正帝都談了什麼,目的就是讓老三胤祉來幫他分析雍正帝的態度,以及萬一自己做了傻事,還望三王爺能保他一保。

其次,他打算彈劾田文鏡,問問三王爺是否同意?

最後,他講出彈劾田文鏡的理由,便是他把自己的幾個好朋友整慘了,自己不能坐視不管。

但是三王爺也給了他幾條建議:

第一件事,李紱你跟雍正帝談湖北政務,談整頓旗務,都沒什麼問題,但為什麼要談田文鏡?

其次,李紱你作為外地官,為什麼要管田文鏡的事,這樣做不是私也變成私了。

最後,批評李紱太過書生意氣,雍正帝這個人我熟悉,小心把你打成朋黨!

也就是說,老三胤祉已經十分詳細的告知李紱,如果彈劾田文鏡,將會出現怎麼樣的後果。自古帝王就怕朋黨,一旦李紱被打成朋黨,那他也就離死不遠了。

事實上,一切都如老三胤祉所料,沒有比“朋黨”這條罪名更適合清流派了。雍正帝面對來勢洶洶的彈劾奏摺,很快就發現,這批人跟當年彈劾年羹堯的名單如此雷同。

再聯想到當年康熙帝在位的時候,舉薦新太子的情景,雍正帝必然大驚,馬上就讓老十三胤祥查一下這些人是否跟老八胤禩有關。

在得到跟八爺黨無關之後,老十三胤祥建議稍微處理一下田文鏡。但雍正帝反對,他當機立斷,立馬拍板除掉李紱,他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擔心這次百官如果勝利,那麼他們跟八爺黨一旦聯合,尾大不掉,那就再也除不掉了。

三、

那麼我們不禁要反問一句,老三胤祉明明已經警告李紱了,李紱又不傻,他為什麼還要這樣做?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田文鏡推行的新政恰恰是傷害到了李紱的利益,他雖然號稱清官,實際上他並不清貧。

在歷史上,李紱小時候確實很清貧,他曾經為投奔親友,身揣幾百銅錢,大冬天步行三千多里,歷經萬難,也算是一個有毅力的人。

他是通過科舉制度當的官,這也是為什麼他對科場舞弊案特別在意,並極力維持公平的原因所在,因為他就是靠科舉發家致富的。

在劇中,他為了揭開科場舞弊案的真相,不惜掏了七十兩銀子買考題,要知道他的俸祿也不過百兩。一方面表明他對科場舞弊的痛恨,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實他並沒有那麼清貧哦。

那麼他的銀子究竟是哪來的?

在考中進士以前,李紱清貧無可非議,但是隨著他跟老三胤祉修書,他的腰包也就逐漸鼓了起來。

當初老四胤禛追繳戶部欠款的時候,曾經質疑過老三胤祉,說借國庫銀子修書,對國計民生沒啥益處,結果老三胤祉沒說什麼,李紱頂了一句:

“照四爺這麼說,倉頡造字也是多此一舉了?”

他之所以敢頂老四胤禛,就是因為修書,修《古今圖書集成》這本書,他得到了實惠。畢竟修書朝廷會撥一批經費,這些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又向國庫借了三十萬兩。更重要的是,本應在翰林院修書的這夥人,都到了老三胤祉的府上修了……

的確,修書需要錢,畢竟需要收集書籍,需要買筆墨紙硯,需要給官員發工資。但是李紱作為老三胤祉的頂紅門人,有多少進了腰包,就不清楚了,但是畢竟是修書,靠知識賺錢,無可厚非。

四、

雍正帝即位之後,一直想把這些清流納入自己的囊中,隨著孫嘉誠的死,他也就明白了,真正的清流派領袖並不是李紱,而是李紱背後的三王爺胤祉。

李紱去找老三胤祉,特意帶了一顆雞血石,此舉有何意義?

當然有,老三胤祉拿到雞血石後,馬上就把玩起來,知道這是好東西,此舉說明,之前李紱應該也送過他禮物,不然他不會這樣的表現。

但是,他也知道,此一時彼一時,李紱的名聲必須要維護,不然雍正帝怎麼對付他倆,還不得知,所以在他聽到李紱講:

“是從武昌的一個縉紳那拿來的。”

他馬上就警覺起來,讓李紱馬上還回去,但是李紱講自己本來要用五百兩銀子買,但是人家不賣。後來對方找到自己,提出讓寫一篇墓誌銘,開價二千兩銀子,最終李紱沒要銀子,而是要了人家的雞血石。

這句話意義非凡,也就是此時的清流派李紱,掏五百兩銀子跟玩似的。更重要的是,人家求他寫個墓誌銘,竟然開價二千兩銀子,關鍵是這個價格,老三胤祉都覺得是這個縉紳賺了:

“李紱的一篇墓誌銘,換他這方雞血石,他也不虧呀!”

言外之意,就是老三胤祉十分清楚李紱寫一篇墓誌銘的市場價,除非以前經常寫,不然他不會這樣說。

由此,我們就可以分析出這條利益鏈了,老三胤祉是清流派的實際領導者,清流派要給他上供的。但是文人嘛,不可能真金白銀的來往,這方面要比八爺黨含蓄的多,但性質是一樣的。

五、

但是這層金字塔的底層是誰呢?

沒錯,就是這個花二千兩銀子買墓誌銘的縉紳一派,他們才是清流派的主要經濟來源。

但是田文鏡在推行新政,傷害的是誰的利益?

沒錯,就是這些鄉紳的利益,不要真覺得李紱寫的墓誌銘真值二千兩銀子,關鍵是這銀子背後還包含著對鄉紳特權的維護費。

收人錢財,替人消災,這就是李紱為什麼要彈劾田文鏡的主要原因,這也是他為什麼要送雞血石給老三胤祉的原因所在!

但是雍正帝不傻啊,他必然已經理順了這條暗線,但是擒賊先擒王。之所以要處死李紱,目的也是為了敲山震虎,這個“虎”就是老三胤祉,後來老三胤祉跪下來求雍正帝:

“一個親兒子,再加上我這個親阿哥,面子總算夠了吧?御前免跪的恩典我也不要了……”

雍正帝這才作罷,但是老三胤祉御前免跪的特權,相應的也沒了,此勢力就此被消滅。

為什麼老三胤祉寧可不要特權,也要保李紱?

道理一樣,因為他才是實際上的清流派領袖,李紱彈劾田文鏡的舉動,就已經宣告了對雍正帝新政開戰。不管他願意也罷,不願意也罷,他逃不掉,因為他明白,雍正帝的最終目的還是衝著自己來的。

自己不出面,從此清流派徹底被打殘,自己也失去了立身之本,自己出面,則尚有一線生機,這件事上根本沒有他的選擇。

所以,不要被清流派的外表所迷惑,他們有哪一個是真正清貧了,真正清貧的活不下來的。所謂的清流,其實就是代表著一個階層,這個階層,總是站在仁義道德的高峰,且很難抓到他們的把柄。

李紱彈劾田文鏡,算是對這個階層特權的自衛反擊戰吧!

所以回到題目,其實那時候的李紱就已經作為利益鏈的一環了,不過七十兩銀子罷了,他還是拿得出的!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雍正王朝》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楊角風發作


其實我們一直都有一種誤解,由於明清兩代官員俸祿不高,所以如果一個人是清官,那麼他的生活一定會很拮据。

比如說海瑞,傳說海瑞因為老母過壽買了兩斤肉,驚動了當時的浙江總督胡宗憲,可見海瑞為官的清廉,手頭的拮据,可是即便清廉如海瑞,他也有錢娶了兩房小妾,因為妻妾爭寵,導致兩名小妾自殺。家裡也一樣有丫鬟,長隨。“海青天”後來作為地方二品大員,他的清貧只是相對的,比一般百姓他的日子還是非常舒適的。


咱們說回李紱,他在電視劇裡的職務是內閣侍讀學士,由張廷玉推薦,出任此次主考官。內閣侍讀學士是皇帝身邊的高級幕僚,應該是三品官,是個清水衙門但是政治前途光明,外放地方任封疆大吏的可能性非常大。

三品官的年俸只有130兩,拿出半年多工資買份考題確實有點貴,考慮到事件發生的時間是雍正初年,官員還沒有養廉銀,僅憑俸祿拿出這麼大一筆錢確實應該很費勁。


但是在劇中,李紱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清流領袖,在劇中他的一篇墓誌銘就能換來一方頂級的雞血石。


想必平時找他題字,作畫,寫文章的人也不少,包括王公大臣,寫完都是要給筆敬的,估計三五十兩銀子是拿不出手的,所以七十兩銀子也就是李紱寫幾個大字的錢。


醉美木瀆


李紱(1675—1750),字巨來,號穆堂,江西人。自康熙四十八年中近士後,李紱多年為官,廉潔奉公,因而備受重用,位列封疆,經歷了康雍乾三朝。李紱是清流名士,《雍正王朝》中更被稱之為天下讀書人領袖。


李紱之所以去買考題,乃是出於公心。《雍正王朝》中就任內閣侍讀學士的李紱,經上書房大臣張廷玉推薦,成為了雍正元年恩科副主考。

這次恩科是雍正朝第一次開科取士,雍正自然十分重視,考題是皇帝親自出的,密封也是經過雍正精心處理的。

可惜的是,考題還是洩露了,因為雍正的後院起火了。三阿哥弘時與會試主考官張廷璐串謀,企圖通過賣考題撈取政治資本,實現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天子腳下,朗朗乾坤,竟有人公然販賣考題,價格也是不低,一百兩一份,多人買的話還給打折,只要七十兩。李紱作為副主考,平生廉潔奉公的他自然不會袖手旁觀,李紱親自來到伯倫樓,一番討價還價後,毫不皺眉的掏出了事先準備好的七十兩,買走了考題。李紱真的這麼有錢嗎?


一、七十兩真不多。查看李紱的履歷,康熙年間做過侍讀學士,當過主考官,左都御史,還做過河工。這些官職,歲俸都不下百兩,做了十幾年官,難道連個七十兩的存銀都沒有嗎。

二、很明顯,李紱也是經過事先準備的。李紱此行的目的就是買考題,就算他真的一貧如洗,也會盡力湊夠七十兩。李紱在京城做官多年,認識很多達官貴人,湊足七十兩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事實上,李紱捲入科場案是在康熙年間,康熙六十年,李紱擔任會試副考,李紱因落榜生鬧事,遭人彈劾而被貶為了河工。《雍正王朝》的描述也只是借雞生蛋罷了。歷史上的李紱,仕途並不是一帆風順,甚至在雍正年間遭受了牢獄之災,兩次被綁赴西市,幾乎丟掉性命。

雍正五年,李紱因彈劾田文鏡,反被誣為“庇護私黨,犯罪21款”,被革職下獄,差點就拖到西市問斬了。只因李紱確實清廉有加,家中無薄財,雍正才最終赦免了他。



乾隆十五年,李紱去世。李紱以飽學清廉聞名於世。家鄉人民為了紀念他,將撫州一條繁華的街道取名為“穆堂路”。金榜題名,青史留名,李紱做到了。封建時代文人的極致,這就是李紱。


風雪夢不逝


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名就是利,利就是名。大家都知道有了利就能出名,而出了名就能換利益,而在講究儒家文化,君子喻於義的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有了利換名難,有了名換利簡直太容易。


比如宋江同學,本來可以佔山為王,喝酒吃肉,就算不稱王稱霸,也可以衣食無憂偏安一隅,但是他一輩子不忘招安,犧牲那麼多兄弟,最後自己也不得善終,求的就是一個名。畢竟百年之後,不想別人介紹——我是土匪二代。


再比如曾國藩,對清王朝有再造之功,手握重兵但是依然任由朝廷宰割忽悠,忍氣吞聲,逆來順受,最後解甲歸田,他要的就是一個名。


再比如沈萬三,胡雪巖,富可敵國,賺了錢首先想的還是紅頂子。可見在中國古代,這個名器之重。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李紱作為清流的代表,名滿天下,是大家都想拉攏的對象。


第四集,李紱出場,是在三王爺府上,四爺去找三爺要錢,三爺正帶著一幫讀書人在編書,其中為首的李紱對四爺就是超級不尊敬,直接懟得四爺沒話說。



四爺的表情也只是悻悻惹不起——





可見早在康熙朝,文人們在這些王公貴胄面前就是拽上天的——你不尊重文化就是不進步,不尊重文化就是不孝,不孝就可以不忠,不忠王朝就要滅亡,王朝滅亡了就對不起列祖列宗......

巴拉巴拉一堆說法上來,能把皇帝說死。



就連康熙爺本人,對文人也是尊敬有佳,比如說對王師傅, 不僅僅因為他是太子的老師,更重要的是他是文人,文人主張孝順,忠君,愛國,反對文人就是反對孝順,忠君,愛國,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到了雍正繼位以後,起碼有兩派人要爭奪李紱,首先是雍正爺那一邊。

第22集,張廷玉知道了自己的弟弟張廷璐被八爺拉下水了,成了恩科主考,馬上就推舉了清流李紱,因為知道這個人誰的邊都不站,只為真理說話,是讀書人的典範。





所以張廷玉舉薦他的時候,雍正並沒有記恨舊仇,而是唯賢是用。



第二派,則是雍正反對派,也想拉攏文壇領袖。第22集,李紱進京,遇到了八爺,八爺趕緊巴結——



當然八爺是撞了一鼻子灰——


八爺是最在乎文人的,一天就養著一幫文人騷客,像納大爺那樣的,到處散佈謠言。


這麼炙手可熱的一個紅人代表的就是話語權,輿論,天下吃瓜群眾的看法。所以雖然說做不到斂財,但是走哪去吃飯基本上都是要打折的,除了朝廷俸祿,自己作為王爺士紳們爭相巴結的貴客,天天吃席自己都不用開火。


在此我們還要考慮第三派,三王爺和李老師關係還很好,一起編書,國家的科研會議津貼也是隨便用的。


那麼當李老師知道了有人在博倫樓賣考題的時候,自己已經是副主考了,這個事情本來就和自己的頂子息息相關,自己這裡工作上出了簍子,不是掉名,還要掉頂子,掉腦袋,情急之下,為了抓住證據,拿出70兩銀子買考題,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70兩在當時相當於2-3萬人民幣,一個平時不用開火做飯的四品官拿出自己個把月的工資買自己的頂子和腦袋,不為過。


當然這個只是電視劇演繹,在真實的歷史上,李紱沒有做什麼主考,而是官至直隸總督,還和雍正愛臣田文鏡撕B,最後被雍正下了大獄問斬。但是沒辦法文人實在是太拽,再加上他本身清廉正直沒有確鑿的汙點,雍正也不敢殺他,最後到了乾隆朝還做到了內閣學士。


所以,名這個東西,用不好就是小丑,用好了,就是無敵。


HannibalLecter


有這麼一個情節,說李紱因為與田文鏡產生了糾紛,回到京城去找三爺胤祉。為了能讓胤祉幫他說句話,他送給胤祉一方雞血石,說是武昌一個縉紳送的,胤祉不要,說你一個清官還幹巧取豪奪的事?李紱連忙說,他想拿500兩銀子買,但人家不賣,後來給人家寫了篇墓誌銘,才把雞血石換來。



可見,對李紱來說,別說區區70兩,500兩銀子都不在話下。

因為在清朝的體制下,即便是如李紱一樣的清官,都不會清貧到一文不值。首先,作為有科舉功名的人,他們是可以免稅的,於是會有很多人無償把土地獻給他們。也就是說,他們本身即便不當官,都是社會上有經濟特權的一類人。而且清朝官員的俸祿雖然不高,但有很多歸入合法領域的灰色收入,比如火耗銀、養廉銀之類。所以,在清朝即便是清官,幾十兩銀子對他們來說,都是毛毛雨。



更何況,在《雍正王朝》中李紱在伯倫樓買考題時,他的真實身份可是會試副主考啊。會試考題要是洩露了,他自己也有責任,更何況事關國家綸才大典,以李紱對國家對朝廷的責任感,他肯定不能睜一眼閉一眼,誓要把這件事搞清楚搞明白。



比起這些,70兩銀子根本不算什麼。


達摩說


李紱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雍正繼位前已經進入仕途十多年,並且因為參與《古今圖書集成》的編撰工作受到康熙的特別褒獎,在職位上,收入上應該都是有不錯的平臺的,而能在雍正初年就擔任副主考、主考這樣級別的官吏,在完成任務後隨即升任湖北巡撫,說明此時李紱的職務應該是在從三品以上,況且還有三阿哥的全力支持,所以70兩紋銀,拿出來還是不成問題的。

李紱是清流,對於這樣有違聖人禮法和教化的行為是非常痛斥的,並且從他本身的職責上,就是要維護考場的公平公正,為國家謀求人才,從李紱的為人和性格上來說,這種行為是他非常厭惡的,是他必須要管,也一定會管的,所以不管是70兩,還是700兩,李紱一定會查辦清楚。另一方面來看,這個錢也是為了公事而開銷,也是會有財務的報銷的,所以李紱才會如此的去做。


雍親王府


很簡單,清官不等於窮官啊。清朝的官員其實收入還過得去,當然說的是正規收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養廉銀製度的存在。

由於儒家的義利觀的存在,除了宋朝,歷朝歷代的薪俸都不高,有些朝代甚至非常之低,低到沒有。比如北魏早期,官員是無俸的。由於北魏是鮮卑政權,保留著一些漁獵民族的習俗,所有官員和貴族的收入靠戰場搶掠和剝削擄掠得來的奴隸而獲得。

這點到了明代臻於極致。明太祖朱元璋由於出身的問題,對官員存有天然的不信任,反貪是非常殘酷的,並且訂了極其苛刻的薪酬制度。由於明官員的薪俸極低,導致明的貪腐極其嚴重。鑑於明代官吏薪水太低而導致貪腐橫行,最終導致崇禎丟國喪身吊死煤山的慘劇,清廷其實一直是試圖尋找解決辦法的。

這個難題最終是由雍正解決的,雖然不能去根,但還算行之有效。雍正推出的這項制度就是養廉銀,本身就是雍正改革的三大國政之一: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和養廉銀。

在雍正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兩項政策後,清政府將所有稅收(包括酒醋稅等地方稅)改歸朝廷所有,導致地方官少了一條財路。火耗,指的是地方官徵收錢稅時,會以耗損為由,多徵的錢銀。這項收入被剝奪以後,官員薪奉進一步降低,如果沒有有效應對的方法,那將是重蹈明之覆轍,貪賄之風將毀掉清廷的一切。所以雍正就推出了養廉銀製度。

所謂養廉銀製度,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轉移支付制度,即將稅收收歸中央以後,將原本的火耗中的一部分發還給官吏,作為養廉銀,取高薪養廉之意。

這項制度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事實上清末的貪腐一點不比明末差,因為人的貪慾是無窮無盡的。但是養廉銀製度的存在,對於李紱這樣的清官而言,卻是一項非常有利的制度。因為養廉銀還是頗為豐厚的,一般為官員薪水的10倍到100倍,據光緒朝《清全典事例》記載:總督為13,000至20,000兩/年,巡撫為10,000至15,000兩/年,布政使為5,000至9,000兩/年,按察使為3,000至8,444兩/年。

李紱當時的職位我沒具體查過,似乎還沒出任直隸總督,但肯定不會低於巡撫一級,一年一萬多兩的養廉銀,拿出區區七十兩還是很容易的。

而且當時面對那樣的局面,這錢拿不出來也得拿出來。要知道,歷代王朝對於科舉都是非常重視的,如果發生科場弊案,處置是非常之重的。李紱作為當科的副主考,既然沒有貪汙受賄的情事,那肯定不可能自己跳到這個坑裡去。而且《雍正王朝》裡,李紱的人設是大清官,他更不可能放任這樣的醜聞發生。如此情況下,拿出七十兩銀子又有何奇怪的呢?


江上一峰青


李紱掏出70兩銀子買考題在電視劇《雍正王朝》是個重要情節,很多觀眾被李紱的舉動吸引了……首先,李紱買了考題會對後續科考產生怎樣的影響?其次,李紱是清官,拿出70兩銀子買考題,出手確實“闊綽”。



李紱是清官不假,但也並不意味著李紱沒有錢。可以肯定的是,李紱沒有大錢,但平日勤儉節約,70兩“存款”應該還是有的。而且,以李紱的官職,俸祿應該不算少,再加上跟三爺一起編撰圖書賺的稿費,他的日子還算不上清苦,拿出70兩不會影響生活質量。



關鍵問題在於,李紱拿出這70兩是“好鋼用在刀刃上”,他這70兩能夠糾正朝廷科舉考試的舞弊之風,對副考官李紱而言,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所以,花上70兩白銀,他連眼都不眨。



其實李紱買考題的情節,也進一步夯實了李紱的角色特性,他就是這樣一個敢作敢為的清官。


南瓜報告


雖說科舉制度給了寒門一個機會,但是真的出身寒門的不多。朝為田舍郎,幕為天子臣基本上就是神話。古代社會,基本上小孩七歲就算小勞力。過十六就是壯勞力。窮人家的孩子從事勞力,就無法讀書。耕讀基本上是個美好的謊言。能讓孩子專心讀書的,基本上都是中產以上家庭。這樣家庭的孩子才能做到專心讀書,不事生產。就雍正朝而言,大清官田文鏡和李衛根本不是小說電視劇裡描繪的那樣窮。都出身殷實的鄉紳人家。而李祓的出身自然也不錯。最主要的是李祓看重的只是士族的利益,科舉不公平,影響士族的利益。而士族的特權一樣不能少。士族不當差不納糧。保留特權只會讓階級更固化,最終讓科舉變成少數權貴的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