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晚唐的皇帝沒有能力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

亙古懷念說史


中晚唐的皇帝在中國史上可以排第二慘

因為他們陷入了強大的宦官集團不能自撥,以致有能力中興的皇帝被殺,惡性循環,不能自撥

自保都不能,更沒提其它了

而且藩鎮割據軍力很厲害,更加上有些互保,沒有強人做不到

唐後的漢人各朝都牢記唐的安史之亂和宦官之禍,可惜走錯方向,打壓武將,結果北南宋明朝這些漢人皇朝都亡於異族,自從明太祖廢相不久,實在熬不住的皇帝只好用太監與文官打對臺,也是一步好棋,被祟禎廢了,沒有平衡的明朝很快滅亡,清沒用宦官參與政治,好在皇帝有軍機處


大道至簡T2


時局發展,飲鴆止渴不得已而為之。

藩鎮割據當然不好,皇帝自然想要解決,可是到了中晚唐,地方尾大不掉,搞不好就要把自己掀翻。

相反,維持表面的平穩是大家共同的追求,而且,南北方各地藩鎮情況各有不同,甚至鎮壓某些藩鎮的不臣之舉,鎮壓邊疆少數民族的侵略問題,都要各地藩鎮出兵出糧。

唐朝由盛而衰是因為安史之亂和隨後到藩鎮割據,但是唐朝中晚期維持如此長的時間,也同樣是藩鎮對中央的維持。

如此情況,那個皇帝也很難敢於去解決藩鎮問題。

我是武安君學歷史,請大家關注。


武安君學歷史


唐朝作為歷史上盛世最多的朝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因為唐朝疆域之廣,西到鹹海地區,東至高句麗。這樣舉足輕重,不僅體現在幅員遼闊上,還在於文化發展。尤其詩歌文化,但是最終卻因為一場變亂而徹底被付之一炬。這就是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拐點——安史之亂。這場變亂髮生後,唐朝雖延續144年時間,卻一直身處三大困局之中(“宦官之亂”、“藩鎮割據”、“牛李黨爭”)

今天,來說說對中晚唐危害嚴重的弊病之一“藩鎮割據”。

唐朝自從建立以來攻滅眾多隋末割據勢力後,擴張佔劇廣大疆域,還打敗了吐蕃、松外諸蠻、契丹、奚等。但在唐高宗時期,對外戰爭頻繁,至武則天、唐玄宗時期,邊將無不以開疆擴土來封官發財。為了適應戰爭一方面,唐朝廣大疆域需要在遠離中央的地方作戰;另一方面,唐玄宗時期府兵制以完全破壞,開始實行募兵制,這必然造成兵隨將走。將領傭兵自重,為藩鎮割據創造條件。


但安史之亂髮生後,經過唐肅宗、代宗的平定。卻無法徹底消滅安史餘黨,只得繼續設置藩鎮安置安史餘黨,較為典型的就是河朔三鎮:即范陽(又稱幽州或盧龍,在今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長城附近)、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地區,今河北省中部)、魏博(後稱天雄,渤海灣至黃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東省北部)


而中晚唐時期藩鎮的困局又以河朔三鎮較為代表性。

困局

藩鎮割據為什麼消滅不了呢?但凡唐朝後期出現了有作為的君主,也不是沒有辦法,再說唐朝中後期也確實出現了諸如唐憲宗(在位時期較為重要的就是派李愬雪夜入蔡州消滅拒絕聽從朝廷命令的淮西藩鎮,天下藩鎮無不從服於朝廷)、唐武宗(在其手上解決了“牛李黨爭”)、唐宣宗(又稱“小太宗”其在位時期宦官有所收斂)。

之所以消滅不了是因為藩鎮是一個新的物種 藩鎮他是一個自下而上的組織,這才是真正的底層秘密。唐代初年國家實行府兵制就是百姓平時在家有房子有地,是耕地的農民,戰時則自備裝備上戰場,打完後還是回家種地。但是安史之亂後,招募士兵,任何一個將領只要發出軍餉,招募士兵,這幫士兵則是職業士兵,他們的利益只能從戰場上或將領發出的軍餉中獲得。而此時中國人熟悉的那套邏輯已經不管用了,都講“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對於藩鎮割據士兵來說,雖然表面有將軍、節度使,但其實這些人是受表面底層士兵所脅迫的,很多事不跟著士兵幹不行。它就想一個九頭蛇一樣,砍掉一個頭又長出一個,之所以難以平定藩鎮割據原因就在於此。

我們以魏博鎮為例
這個


鎮人口多,經濟較為發達,實力強,當時流傳著一句話叫“長安的天子,魏府的牙兵”。魏府的牙兵就是指魏博的節度使親兵,這兩個都是爺一般的存在,按理說親兵應該聽節度使的,不然,這些親兵已經成為了一個集團,如果節度使不聽,直接換人,甚至宰人。

例如魏博鎮有這麼幾任節度使,如田悅朝廷說要裁兵,田悅說栽吧!前頭裁兵,後頭又召集起來,將自己的財產分給被裁士兵,來團結這一幫人,形成自己的班底。又比如唐德宗時期的李愬打下魏博鎮後被委任為魏博節度使,李愬這個英雄到了這也發傻,發覺根本沒有節度使說話的份,只能用賞賜金銀滿足這些人的要求。

再舉一個,唐憲宗以後盧龍節度使就突然降而復叛,就是因為派去不爭氣的官。大詩人王維的弟弟王縉,被派去當節度使,他一看這情況就明白了將朝廷賞賜的分給底下,將權力交給副將。他也是真聰明,因為他走後沒多久,這個副將因為搞不定手下人給殺掉了。後來朝廷又派了一個節度使叫張弘靖是一個書法家,他來的時候就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姿態,喜歡坐轎子。幽州的士兵一看坐轎子來就看不慣,而張弘靖滿腦子等級觀念,覺得天下太平了我是朝廷派的大員。有一次底層一個士兵衝撞了他的隊伍,張弘靖處置了這個士兵,底下的士兵懷著積壓已久的怒火馬上就反叛了。就這點破事,你看誰當官在藩鎮看來已經不重要了,真正掌權的是當地的士兵,只要能滿足他們的利益,局面就能穩定 如果一旦觸及他們的利益馬上就是反叛,這就是藩鎮割據難以平定的原因。



我們講了這麼多藩鎮的事,但藩鎮割據本質上又和歷史上不一樣,歷史上軍閥割據本質上是中央集權系統被打碎後變成一個個小中央集權,權力行駛是自上而下,而回到唐代藩鎮,你會發現它權力結構是自下而上組織起來,士兵可以脅迫長官。所以它社會結構就有一定的強韌性。而在長達150年的割據中為什麼就沒有一個反叛中央的,只要有一個反叛中央的強藩就可以。不是沒有而是做不到,我們來看一下唐德宗時期朱泚叛亂他攻陷長安後將德宗圍困在陝西的一個叫奉天的小城,此時德宗身邊僅有四千多人,而叛軍幾萬個圍困五個月都沒有攻打下來。為什麼,因為各處藩鎮只認唐王朝為正統,只認唐王朝合法性,各地藩鎮在得宗被圍困時跑來勤王。

還有一點,中央主要的對頭在於北方,東南財賦之地任然對中央忠心耿耿、源源不斷的給中央輸血。但如果要解釋藩鎮割據即不可能成功造反而朝廷又解決不了藩鎮割據的問題。

真正原因還是要從社會結構中招,因為藩鎮它是一種自下而上結構,天然不具備侵略性,但必須承認藩鎮割據是李唐王朝的腫瘤,但確實一個良性腫瘤。怎麼說呢?基層士兵是沒有什麼野心的,他唯一的訴求就是吃飽穿暖,他們作為一種地方性力量具有一種內斂性,反而會制約那些具有雄心勃勃的節度使反抗中央。有些節度使他不見得有造反的野心反而會藉助中央的權威去鎮壓這些士兵,任然要考朝廷的官爵威令以安軍心,給士兵一個封賞一個虛銜別看這是虛的但是底層老百姓也認這一套。朝廷的官爵威令對於一個節度使來控制收下的士兵也是管用的,只要我不上交賦稅,父死子繼你朝廷承認節度使為什麼要反叛中央呢?而朝廷此時也沒有能力徹底剿滅藩鎮,也樂得和藩鎮保持這個一個局面,這就是在長達150年中央和藩鎮割據能夠相處和平的原因,其實就是一種默契的共存,不是不解決而是有心無力。


塵封瞬間


一提到唐朝,很多的人想到的是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武則天的鐵腕統治,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風花雪月,想到的是大唐軍隊追亡逐北,滅突厥,徵朝鮮,揚威異域,戰功赫赫。想到的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勢恢宏的唐詩,當然也想到了價值連城的唐三彩。總之,唐朝,給我們留下無數的輝煌的記憶。以至於我們都以唐朝為我們封建社會的最為輝煌的時期。

美麗的唐三彩

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唐朝也有一大段落魄的時期。安史之亂後,唐朝內有宦官專權,黨派之爭,外有藩鎮割據,外敵入侵。大唐王朝戰爭頻繁,民不聊生。歷史上將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為中唐和晚唐時期。這個時期,特別藩鎮勢力,多次反叛唐朝中央政府,或者割據一方,不聽中央號令。為禍一方。甚至公元907年,朱溫逼迫唐哀帝禪讓,自立為帝,滅亡唐朝。

那麼,在中晚唐時期的皇帝,為什麼沒有能力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呢?

要明白這個問題。我們要先看看藩鎮的由來。

在唐朝前期,大唐軍隊所向披靡,佔領了包括西域,漠北等一系列地區。之後,唐朝在這一系列邊疆地區派兵駐守。為了對抗突擊能力極強的遊牧民族,唐朝在邊境地區派駐數量眾多的精銳的騎兵部隊。部隊的長官,稱為節度使。隨著戰爭的擴大,節度使逐漸總攬轄區內的一切軍政大權。形成力量極為強大的藩鎮勢力。

唐玄宗天寶年間,安祿山逐漸取得唐玄宗的信任。身兼幽州。范陽、盧林節度使。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叛。唐王朝傾盡全國之力鎮壓叛亂。在鎮壓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唐王朝又在內地設立一些節度使。安史之亂之後,節度使的設立遍佈全國。藩鎮割據的局面開始形成。

那麼,唐王朝政府有沒有設法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呢?

有,唐王朝試了兩次。

第一次,是在唐德宗時期。公元781年,承德節度使李寶臣去世。兒子請求承襲爵位。遭到一心想要削藩的唐德宗的拒絕。於是,聯合魏博節度使和淄青節度使,舉兵叛亂。

唐德宗命令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率領軍隊鎮壓叛亂。但是不久,李希烈又反叛朝廷。攻打襄城。

德宗派遣哥舒曜前往鎮壓。又派遣涇原兵前去幫忙。涇原兵因為賞賜不周,反叛朝廷,攻入長安。唐德宗被迫逃亡奉天。命令天下各個藩鎮全力鎮壓。

在鎮壓的過程中,唐將領李懷光也反叛唐朝,與叛軍匯合。德宗被迫再次逃亡陝西漢中。

盛極一時的唐朝

後來,在李晟、李泌等唐將的幫助下,唐朝終於鎮壓了叛亂。德宗也回到長安。削藩事件草草結束。

第二次,是在唐憲宗時期。

二帝四王叛亂事件之後,唐德宗對藩鎮的鎮壓告一段落。開始休養生息。政局平穩。到了孫子唐憲宗時期,再一次實行削藩的政策。他先派遣神策軍鎮壓了西川節度使劉闢的叛亂。後來,又派遣彰義節度使裴度,隨鄧節度使李愬共同討伐吳元濟。還派遣多路藩鎮,鎮壓了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唐憲宗的削藩,取得很大的成功。

但是唐憲宗晚期,沉迷於求仙問佛,信奉宦官,最終被宦官殺死。一些已經歸降的藩鎮又一次叛亂。削藩之事功敗垂成。

其後,藩鎮勢力的反叛與唐王朝的鎮壓反反覆覆,直到唐朝滅亡。唐王朝再也沒有能力徹底鎮壓藩鎮割據了。

通過這兩次鎮壓藩鎮的嘗試,我們來看看,唐王朝政府為什麼不能徹底鎮壓藩鎮的勢力。填哥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唐朝政府沒有力量徹底鎮壓藩鎮。最多隻能使得他們服從統治。

這就要說說唐朝的兵役制度和稅收制度了。

唐憲宗李純

在稅收方面,唐朝初年實行租庸調製度。由政府授田,農民耕田。兵役方面,則是實行府兵制度。但是,隨著社會穩定,經濟的繁榮,唐朝沒有多餘的土地分配給農民。土地又再一次集中到地主手中。大量的無地流民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租庸調製度形同虛設。唐朝政府被迫把這些流民招進軍隊。這促使府兵制的瓦解。唐政府開始實行募兵制。

但是招募軍隊,軍隊的指揮權,都控制在地方軍政大員,也就是藩鎮的手中。因為這些招募的軍隊,基本上等同於現在的僱傭兵。不會聽從中央政府的號令。

唐朝中央政府沒有能力重新組建一支強大的軍隊。因為很多的地方形同割據,不向中央政府繳納賦稅,加上戰爭頻繁,依靠江淮的那一點賦稅,勉強支撐唐朝的半壁江山已經很不容易了。

所以,我們看到,唐朝中後期的很多戰爭都有藩鎮的參與,甚至鎮壓反叛的藩鎮也必須一些藩鎮的勢力參與,就是這個原因。

二、藩鎮勢力也拱衛了唐朝中央政府。他們大多數並沒有威脅中央政府的實力和決心。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在內地設立節度使,形成藩鎮,就是為了拱衛中央政府的。

夫使祿山之亂,兩河、汝、雛、淮、楚之閒,有大臣屯重旅,拊其入關之背,而迫之以前卻兩難之勢,賊其敢輕窺函谷哉!——《讀通鑑論》

加上唐朝政府還是有一定的實力,在中唐時期,其實很多藩鎮還是效忠唐朝政府的。

之後,無論鎮壓二帝四王事件,唐憲宗的削藩,還是防禦外族入侵,都有藩鎮勢力參與其中。特別是江南諸藩鎮,一直保衛著唐朝的賦稅來源,江南地區,極少參與反叛。

且在中唐時期,其實很多藩鎮沒有威脅唐朝中央政府的野心和實力。

“ 小太宗”唐宣宗

別看二帝四王事件、唐憲宗時期的藩鎮鬧得轟轟烈烈,其實只不過是眾多藩鎮中的少數。大多數藩鎮還是服從唐朝中央政府的。即使少數不服從,他們大多數也是因為唐朝中央政府要削藩,他們才出來反抗的。只要中央政府承認他們的統治,他們其實並沒有威脅中央政府的野心。

三、相對於藩鎮割據,中晚唐皇帝更需要解決的是宦官專權的問題。

藩鎮割據。會造成唐朝中央政府的權威的減弱。而宦官專權,則會威脅皇帝的性命。所以,相對藩鎮割據,中晚唐的皇帝更要解決的是宦官專權的問題。

不同於明朝的宦官,就是皇帝隨便拿捏的一隻螞蟻。中晚唐宦官,能夠操控皇帝的廢立和生死。

區區十多個帝王,兩個死於宦官之手,一個被官宦廢掉,一個幾乎被官宦軟禁,大部分由宦官擁立,這在中國的朝代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事情。宦官之橫,可見一斑。

代宗即位,輔國與程元振有定策功,愈恣橫。私奏曰:“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唐代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等多代皇帝試圖解決宦官問題,但收效不大,直到唐亡。

四、宗教的問題牽扯唐朝皇帝多數精力,甚至使之喪命。

雖然,古代皇帝大多迷信,但是唐朝皇帝無疑是最為迷信的。大多數唐朝皇帝迷信佛教和道教。傳說唐太宗就是吃仙丹而死的。

到了唐朝的中晚期,朝政混亂。使得唐朝皇帝更加的迷信。

比如削藩得力的唐憲宗,晚年追求長生不老,減緩對藩鎮的打擊,服用仙丹,導致性情暴躁,最終被宦官殺死。

唐武宗時期,又醉心於滅佛運動。轟轟烈烈的滅佛,使得國家財政增加了,但是滅佛之後,唐武宗也開始服用仙丹了。

有著“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也不例外,這是唐朝晚期唯一的賢明的皇帝了。到了晚年也服用仙丹。終於一命嗚呼了。

大唐服飾

唐懿宗時期,驕奢淫慾的皇帝唐懿宗還親自奉迎佛骨前往法門寺。但是“佛”最終也沒能保佑他,四個月後,他就駕鶴歸西了。

佛骨才入於應門,龍輴已泣於蒼野。——《舊唐書.唐懿宗》

總之,在中晚唐時期,對於自己一手養大的藩鎮問題,中晚唐的皇帝是沒有兵力解決,也沒有心思去解決了。

可惜了,讓人懷念的大唐王朝,在與藩鎮鬥了一百多年後,終於壽終正寢。朱溫的一杯毒酒,徹底滅亡了這個曾經輝煌的王朝。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遐思與感慨!


填哥講史


因為本來軍政大權都在皇帝手上時,國家相當於只有老闆,底下全是員工。為了抵抗番邦防範少數民族部落,中央下放權力給到地方,節度使制度成立。國家變成股份制的了,節度使全都是股東,慢慢的,董事長越來越弱,股東兵強馬壯,當然就得併購重組,董事長皇帝當然也沒有能力阻止。忠君愛國都是屁話,人心所向和實力才是一切。


竹杖芒鞋怕打滑


大家好,我是歷史領域創作者,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有三大原因以致藩鎮尾大不掉:其一:唐朝初期姑息養“藩”,特別是唐玄宗對安祿山寵愛有加,委以其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讓藩鎮勢力乘機坐大。其二:以藩打藩,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朝廷主要依靠藩鎮勢力去平叛,勝利之後一大批功臣還有一部分投降的悍將需要安置、安撫,不得已又委任了一批節度使,至此以後藩鎮勢力得到進一步恢復既發展,以致後期各自為政朝廷後期根本無法節制、調動甚至於一些藩鎮勢力世襲罔替。其三:無英明君主,唐朝中後期君王大多都沉溺於酒色無心理政,另外處於對將領的不信任寵信宦官,漸漸讓宦官集團也形成了一股新勢力,以致皇權進一步削弱,甚至於後期有些宦官利用掌握的禁軍可以廢立皇帝,如此內憂外患確實無法解決藩鎮問題。

以上自己的一點小見解希望可以幫到大家!謝謝!


紅塵有你173676104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解決藩鎮問題,需要幾個條件,一,錢、二軍隊,唐朝後期皇帝好像哪一個都沒有吧?沒有錢,也沒用如臂指使的軍隊,這樣條件,想削藩也不可能了


南朝居士


很簡單,兵權外放,尾大不掉,各個藩鎮成為國中之國,陽奉陰違,中央政府無錢無兵,哪怕秦始皇重生都解決不了。


平頭哥vvip


因為外界國家已經徹底失去了對藩鎮的掌控能力,皇權又被宦官和文臣架空,內憂外患導致唐朝的皇族始終沒有解決藩鎮格局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