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潑皮無賴高俅進入殿帥府,公道無私的王進卻被打只能一去不復返,為什麼會這樣?

不能走老路


王進的消失,意味著國家秩序的坍塌,意味著道德的滑坡以及社會的失衡。

王進因何而消失?原因在於高俅。在《水滸傳》裡,高俅是一名不學無術之人,是一個波皮無賴,是“東京城裡城外的幫閒”。高俅帶壞了王員外的兒子,因此吃到了官司,發配在外,後又在開賭坊的柳大郎家住了三年,如魚得水。如果不是遇到大赦,高俅可能一輩子就在柳大郎的賭坊裡過生活。

大赦之後,高俅的進階之路,很是傳奇。先是董將士不要,轉薦給小蘇學士;小蘇學士不要,轉薦給駙馬王晉卿。後又因送禮到端王府,偶露腳法,被端王留在府中。端王繼位後,便是宋徽宗。宋徽宗抬舉他,就讓他做了太尉,管理國事。

一個在正經人家無立足之地的幫閒、無賴,竟然在朝廷裡身居高位。這說明了什麼?說明朝廷從根子裡爛掉了,說明宋朝的秩序在坍塌,道德在淪喪。因此,王進有道德、有能力的忠臣孝子,在朝廷裡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高俅從駙馬府中送禮給端王,是一次路途短、花費小的生辰綱。見微知著,高俅當上太尉後,送“生辰綱”便成為花費巨大的活動,進而搞得民不聊生。將門之後楊志,本應該在戰場上殺敵的,卻被用作來送生辰綱。國事、家事一塌糊塗,國家還會好嗎?

金聖嘆在評點王進時講,不墜父業,贍養母志,蓋孝子也。忠臣孝子遠離廟堂,遁入江湖,乃是亂自上作。高俅來,王進去,後有一百零八漢,進而有天下大亂。

因此,王進落腳處或去了哪兒,其實並不重要。我們得讀出施耐奄寫他的目的,以及他身上的隱喻。王進,亦可理解為君主的進取心,或追求王道的決心。他一去,不久意味著君主與國家的墮落嗎?


輝城啊


這可以說是長久以來、從古至今存在的問題,好人不長命禍害一千年,歪門斜道的人卻可以靠旁門左道高情商加官進爵,一生榮華富貴不說,又可以掌控正道的事非人情,甚至是生死大權。

高俅原是市井潑皮汙賴,整日遊手好閒,吃喝玩樂,欺壓良善,對官府卻是認祖歸宗。其實,這一切也只有高情商可以解釋得清,憑著一腳好球混進官府行列,平步青雲,扶搖直上。這可以說是一種社會現象。似乎成為一種不可改變的情況。

是人都需要吃喝玩樂,需要有工作之外的娛樂活動!因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既是休息又是一項活躍的項目。那麼,扮演這一重要的角色的人自然成為了香餑餑,令人喜愛。那麼高俅自然而然充當了這一重要角色了。同時,王進身為正直無私的下層官員,在朝局慵懶的情況下,越正直越嚴厲,便會成為同仇敵愾、眾矢之的。莫說王進,就是宋江,楊志,或身為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林沖,其政治生命則更顯得尷尬萬分,前景的可怕。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些問題並不難回答,王進,宋江,楊志林沖與高俅秦檜之流同屬於有一技之長者,但不同的是高俅秦檜懂得收斂,審時度勢,韜光養晦,因而能收發自如。而宋江,王進,楊志,林沖則是恃才自重,雖未目空一切,也可以說是對政治世道略有悖逆,特別是情商則略顯低。故爾阻礙了自己的仕途官運,甚至因其極微小的疏忽或放蕩,招致殺身亡禍。






小夜曲的時光


《水滸傳》中,作者由高俅發跡引出王進這個人物,又由王進引出史進這個後來的梁山好漢,從而展開眾多精彩的故事和人物。

奸臣當道,英雄報國無門,這是封建集權社會的常態!故事雖然是虛構,但卻形象反映了社會現實,問題的根源在於皇帝這個角色的存在。

反貪官、罵昏君、盼明君,這是封建社會人民的樸素訴求,也是民智未開的表現!

從故事角度而言,王進不僅武藝高強,而且遇事冷靜,足智多謀,可惜戲份太少,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實在令讀者遺憾!

大家覺得呢?


海綿山


自古以來社會制度的侷限導致,吹毛求疵、溜鬚拍馬之徒往往仕途坦蕩、一帆風順,他們這些人將剛直不阿、忠貞奮進之士極力打壓,以彰顯自己與眾不同之處,而有些昏庸之主見慣並受用他們的阿諛奉承之言,導致中正之士受排擠迫害、鬱鬱而終~~


佛陀蓮花


為什麼這樣?

其實就是一句話:小人得志顯威嚴。

因為高俅沒有真本領,就得在殿帥府眾目睽睽之下顯示一下他的權威!不然,以後很難服眾。

打王進就是他殺雞給猴看,樹立自己威嚴而已。


解惑者王鵬睿


以前高球憑跌球得寵,現在就是得了金牌樣,當時宋朝皇帝提前重視體育,愛上球,喜歡高球罷了


糊塗雅人


一方太方正。一方太投機取巧,投其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