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年味兒”


兒時的“年味兒”

又要過年了,可心裡一點兒也沒有感受到那應該有的濃濃的“年味兒”。既沒有花花綠綠的裝飾場面,也沒有大人孩子挨家串門的熱鬧,更沒有讓人抓心撓肝等待的心情。總之,好像少了小時候過年的那種憧憬感、儀式感、期盼感和幸福感。我小的時候,人們窮的像個孫子,但快樂的像個大爺!

那些年,一進臘月,人們就開始張羅過年了,這是一種甘願勞累又內心快樂的事情。在那段時間裡,家家戶戶炊煙繚繞,蒸汽騰騰,香氣瀰漫,披紅掛綠,喜氣洋洋。那是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享受勞動成果的味兒,是喜迎新年的味兒,是讓人們興奮得晚上都睡不著覺的味兒……東北有一套老話兒,很形象地表達了盼望過年時的心情和準備過年的習俗。那老話兒是:“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宰豬。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糊牆鬥;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初一上街扭一扭……”

兒時的“年味兒”


兒時的“年味兒”


兒時的“年味兒”


兒時的“年味兒”

還記得,以前到了臘月二十,就要開始趕集了。

年前的大集真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各種物品擺在地攤上,有新衣服、燈籠、糖塊、雞鴨魚肉、水果、凍梨,還有春聯、鞭炮、掛曆……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逛完了集市,臨走時,大人肯定會買回家一張大大的年畫,畫面上是一個小胖姑娘或者小胖小子抱著個大鯉魚。

為了更應景,要折一根樹枝,在上面綁上糖紙花兒,花花綠綠的特別鮮豔。還要從集市上買一些假花兒,回來放在櫃子上,以增加過年的喜慶味兒!

還記得,以前到了臘月二十,就要開始準備各種嚼果兒(好吃的)了。

殺年豬。小時候生活條件不好,對肉的渴望尤為強烈,能吃上一大碗蘸蒜泥的燉肉,這就是過年的特權,烀一大鍋肉,滿屋子都是肉香,這種等待的煎熬和吃上肉的滿足,只有小時候才有。

殺年雞。因為雞、魚、肘子、排骨是小時候過年的標準套餐,這裡面只有雞是自家養的,所以,必須殺雞。那時候都是小笨雞,這種雞最有營養,它皮薄發黃肉質緊實不疏鬆,燉出來的湯都是油黃不膩的,小雞燉蘑菇是最上講究的一道菜。

最好的食材都留到年夜飯。

蒸出一鍋又一鍋白白胖胖的大饅頭,主食備的足足的,希望明年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一年的美好願望全都寄託在食物上……

儲備餃子和粘豆包、粘火勺,也是過年前準備的年貨之一。年前要把小豆熬成稀糊狀做餡,用粘麵皮包成了粘豆包和粘火勺,凍起來。再包一些好幾種餡的餃子,(酸菜,芹菜等),也凍起來。

兒時的“年味兒”

買凍梨,做冰糖葫蘆。小時候,由於那時候的生活條件所限,吃新鮮的水果機會不多,凍梨和冰糖葫蘆就成了最好的美味。凍梨是買的,冰糖葫蘆是自己家把糖熬成糖稀,把去籽的酸楂用竹籤子穿起來,蘸上糖稀,晾涼了再吃。三十晚上,吃凍梨和冰糖葫蘆,咬一口直流甜水,還嘎嘎冰牙。

準備各種糖果。散裝的糖裝一盤子,軟糖、硬糖、酥糖、脆糖都有,那時候能嚼動硬糖,吃多少糖塊都吃不夠……

軟糖中的經典就是高粱飴和楊梅糖,糖分低。

脆糖、酥糖、大蝦糖,一咬一掉渣,吃到齁嗓子。

散裝硬糖塊,桔子瓣糖,五顏六色,舌頭都吃變色了。

準備毛磕(葵花子)和花生,有的人家還買栗子。提前用大鐵鍋把這些東西炒出來,為了使熱量均勻,炒的時候裡面還要放沙子。

還記得,臘月二十四,那場怎麼逃也逃不掉的大掃除。

年前一定要用一場大規模的全家都出動的大掃除,來迎接新的一年。要掃灰塵,洗床單、被罩、窗簾、衣服,能洗的都洗了。還要擦玻璃,掃天棚,每個角落都得清掃一遍,這絕對是過年前最難熬的一關啦!那天,我們不能出去玩,如果偷懶溜號,被父母抓住是要重重責罰的。

還記得,臘月二十七八就可以放鞭炮了。

一群小孩守著賣鞭炮的小攤兒,那裡有摔炮、大地紅、串天猴、還有一種二踢腳,威力很大。 那時候的鞭炮,要拆開來放。壞壞的小男孩總是拿鞭炮往別的孩子身上扔,捂著耳朵看著鞭炮噼裡啪啦地響,小時候圍著鞭炮歡蹦亂跳的我們,好像就在昨天……

還記得,臘月二十九就可以貼對聯了。

毛筆字寫的好的人家基本上都被包圍了,這家拿著紅紙來找他,那家也拿著紅紙在等待。一群人圍著一個“文化人”,看著一筆筆寫出來的春聯,心裡那個高興勁兒就甭提了!各家各戶的春聯內容都不一樣,有歌頌好年景的,有盼望來年好收成的,五花八門,讓人目不暇接。現在,人們都去市場上買現成的春聯,而且樣式也越來越好看,但我總感覺少了那一股子年味兒。

小時候,窗花也都是奶奶、祖奶奶或心靈手巧的小媳婦們剪的,比買的都好看!

貼春聯就少不了請財神。不管那一張薄薄的、劣質的紙印出的財神爺值多少錢,都得買,財神都送到家了,哪能拒之門外?

兒時的“年味兒”

還記得,年三十那一頓年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大餐。

那一整天,家裡主婦都是圍著廚房在轉,烀肉,炒菜,燉魚,醬肘子,大鍋裡煮著整雞,整個房間都飄著肉味。幾乎所有肉類都齊聚了,而且每樣的份量都很大,記得小時候每道菜上來我都要聞了又聞,嗓子快伸出個小巴掌了,急得團團轉。

兒時的“年味兒”

開始吃飯了,程序是長輩先開始講話,然後,按照大小輩分和長幼尊卑輪流發言。喝酒的規矩是第一杯酒必須先敬桌上的長輩,接著互相敬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酒量大的就開始拼酒了。在過年這個場合裡,一般誰也不會留後手,都敞開了肚皮可勁造,直喝得天旋地轉,方才作罷。

看著這一桌滿滿的幸福,那時的我以為每一次過年都會非常地快樂吧!可沒想到,長大後的過年竟是越來越冷清,越來越沒有滋味兒。也許真正享受過年快樂的永遠是那些孩子們吧!

還記得,三十晚上包餃子的氣氛。

兒時的“年味兒”


兒時的“年味兒”

吃過了年飯,就是包年夜餃子了。至今,全家人坐在一起,其樂融融包餃子的那個場面讓我終生難忘!那是最美滿的幾代人聚會的場面;那是最親情流露的場面;那是最溫馨的場面;那是最和諧的場面;那是最團圓的場面。

包餃子聊的話題一般的有這麼幾個。一是比一比誰包的餃子模樣好,誰能包出多少種花樣來?二是家裡老人把老年間過年的趣事和傳統習俗講給我們聽;三是小輩人彙報自己工作學習上的成績;四是大家聊一聊各自家裡大人孩子的生活狀況;五是聊一聊生活中的一些奇人怪事,再嘮一嘮家常磕。

還記得,八十年代的大年三十晚上痴痴地盼著春節聯歡晚會。

那時候,春節聯歡晚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可老高了。吃完年夜飯,一大家子人早早就拿好瓜子水果,守在電視機前,等著趙忠祥、倪萍、趙本山的出現。那時候全家圍坐在一起看春晚,到了12點開始煮餃子,吃著餃子,聽著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那才叫過年啊!

還記得,過年可以穿盼了好久的新衣服。

除了年夜飯、壓歲錢之外,穿新衣服是小時候過年最大的盼頭了。那時候,只有過年媽媽才能做新衣服,三十那天,媽媽就拿出來給我們試穿,然後,疊的闆闆整整的壓在枕頭下。那天晚上的覺啊,根本就睡不著,心裡總想著明天穿上新衣服時的開心,睡夢中都是甜甜的微笑!

過年要穿新襪子。為了圖個吉利,要穿能踩小人的紅襪子,因為有的襪子質量不好,第二天穿上後腳丫子都被染紅了。

還記得,新年不許說粗話,不許剪頭,不許掃地,不許哭。

新年的第一天,爸爸媽媽一改往日的嚴肅,都笑呵呵地說話。這時候,你可以調皮、可以放縱,甚至淘氣都不會被一頓胖揍,因為是過年嘛!但是不能犯忌,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說“死了”等晦氣的字眼。

還記得,拜年串門一定要穿大口袋的衣服。

過年嘴一定要甜,因為不僅能得到好吃的,還能得到平時不敢想的壓歲錢。

那時候最大的紅包只有幾塊錢,但對我們來說那也是筆鉅款啊!放在兜裡怕掉了,放在其他地方怕被偷了。當然,到了第二天媽媽一定會說:“你把紅包拿來,我先替你保管著。”可這錢到媽媽手以後,就石沉大海,沒有下文了。如今,在夢境裡,我曾不止一次跟媽媽說:“媽媽,我小時候接的那些紅包,你什麼時候還給我呀?”可老人家早已不在人世了,憋在心裡的這些話,現在誰來回應呢?

正月裡去親戚的長輩家拜年,不但能得到壓歲錢,大人們還總會抓一大把零食塞進你的口袋裡,揣著一大兜的好吃的,心情比吃了蜜還甜!

小時候過年,是爸爸買回來的年貨;是媽媽給我們做的新衣裳;是兜里舍不得花的壓歲錢;是那噼裡啪啦金花四濺的小鞭兒。那時候過年,更多的是期盼,是憧憬,是心裡的甜蜜……

長大了過年,是大家在超市裡的擁擠;是主婦們忙活了半天做好的飯菜最後誰都吃不下;是人們天南地北的奔波勞碌;是好些人把黑夜當做白天的混亂。

雖然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可從前過年的那股快樂勁兒卻離我們越來越遠了,那些難以磨滅的痕跡只能留在溫馨的記憶裡。小時候過年是哭著哭著就笑了,現在過年是笑著笑著就哭了!

兒時的“年味兒”


兒時的“年味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