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來源於哪個時期,有何依據?

酷騰音樂旗下賬號


中國戲曲應該起源於原始歌舞。

《呂氏春秋·古樂》有“拊石擊石”“致舞百獸”之說。

原始歌舞是先民節日慶典中的內容,它再現了氏族採集、漁獵、馴養農耕、戰爭生活和男女愛悅,並表達出對天地、神靈、圖騰的敬畏,以及對生殖的崇拜。先民們創造的這種宣洩情緒、寄託祝願的歌舞,顯示出這麼幾個特點:

它是生活的再現。模擬性的舉動,屬於原始的表演藝術。

它把歌唱、舞蹈(動作)和器樂(擊石)結合到一起。

祀神的儀式性和審美娛人的觀賞性兼而有之。

由此可見,在那些如醉似狂的祭祀形態中,在那些象徵性、擬態性的動作中,就含有戲曲的因子,它們是原始的表演藝術。

  • 裝神弄鬼——巫儺歌舞,應是全民性的歌舞,後來才分化出擅歌擅舞的專門人才。屈原《九歌》描畫了由男巫或女巫分別扮演“大司命”“少司命”“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山鬼”等各種神靈,進行載歌載舞的祭神禮儀盛況。這種巫儺歌舞敘事抒情的同時,又被別人認可並觀賞著,其性質向著戲曲的萌芽走近了一步。因此,王國維先生《宋元戲曲史》中闡述曰:“歌舞之興,其始於古之巫乎?巫之興也,蓋在上古之世。”

古巫中後來分化出“優”,統稱樂人,他們能歌能舞,又能調笑滑稽。優娛人而不娛神。擅辭令調笑的稱俳優;善演奏器樂的稱伶優。以服侍國君的特殊條件,優常能在調笑戲謔、隱喻的談吐中發揮諷諫作用。

《史記·滑稽列傳》記載了有名的“優孟衣冠”的故事:楚國宰相孫叔敖為楚國爭奪霸權地位,立下過汗馬功勞。不想死後家境蕭條,兒子的生活都很困難。優孟便穿上孫叔敖的衣服,扮作他的模樣去諷諫楚莊王。楚王聽後很受感動,反省自己對故舊照顧不周的錯誤,立即給孫叔敖的兒子封贈田地奴隸。優孟把一個已死的人扮演得惟妙惟肖,去打動勸說君王,他是在以演戲的方式諷諫從政。“優孟衣冠”後來成為演劇的代稱,它雖然算不上是真正的戲劇,但已經開始裝扮模仿人物進行表演,內中蘊涵著的戲劇元素,是極其明顯的。其假戲真演的模擬表演、諧謔調笑的語言藝術,對後來的戲曲有著深遠影響。

漢代出現了“百戲”,亦稱“散樂”,是民間歌舞、雜技、武術、魔術的總稱。百戲集演中,有一種運用技藝進行戲劇化表演的角抵戲。

角抵原是兩個人角力以強弱定勝負的技藝表演,以角技為義,參有表演功能,類同後世的相撲、摔跤,有很好的觀賞性和娛樂性。藝人力圖用角抵的技藝來表現生活故事,促使了角抵表演向著戲劇進化,成為角抵戲。兩晉南北朝的樂舞伎藝與戲曲雛形

兩晉繼承了漢魏百戲而有所創新。六朝歌舞伎《上雲樂》,演老胡文康到崑崙山與王母共宴,又帶著孔雀、鳳凰、獅子來遊大梁,其形青眼白髮,高鼻垂口,具有更濃郁的表演成分,提供了戲曲的雛形。

王國維認為,北齊的《代面》、《踏搖娘》等戲,應是中國戲劇的起源,“後世戲劇之源,實自此始”。因為“此二者皆有歌有舞,以演一事;而前此雖有歌舞,未用之以演故事;雖演故事,未嘗合以歌舞:不可謂非優戲之創例也”。

唐代專設太常寺、大樂署、教坊、梨園,為音樂歌舞伎藝的管理、教習機構。

此期的歌舞樂曲和參軍戲、五代優伶戲弄等表演樣式,已將演唱、故事情節、舞蹈動作等戲劇的核心部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唐代參軍戲已有了後代戲曲的“腳色”“行當”,中國傳統戲曲的基本元素愈益成型,特別是參軍戲與歌舞戲二者間的滲透,為即將形成的中國戲曲預示了一種將歌舞、科白、表演融為一體的基本格局。


秦腔鬚生


中國戲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會的歌舞中已經萌芽了。但它發育成長的過程卻很長,經過漢、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形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形成的。廟會和瓦舍勾欄對戲曲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

在原始社會里,人們過節日,往往以歌舞祀神,同時也娛樂自己。當時的節日,有紀念戰爭勝利的,有慶祝豐收的,有驅鬼除疫的,有祭祀祖先的,還有專為男女求愛的,等等

農村歌舞從原始社會直到12世紀的北宋,在藝術上雖然也有很大的發展,但始終沒有進一步形成為較完整的戲劇形式。到了宋室南遷,南方商品經濟發展迅速,東南沿海一帶出現了商業城市和港口,附近農村在生活上也起了很大變化,出現了職業化的藝術團體。於是,早期的戲曲形式──南戲就應運而生了


中國的說唱藝術到了13世紀的金代,出現了董解元的說唱諸宮調《西廂記》。“董西廂”的出現,表明說唱藝術無論在文學上還是音樂上都已經完全成熟;而說唱藝術的成熟,則為戲曲的產生在文學上和音樂上鋪平了道路。

秦漢以來,百戲有一種集中表演的傳統。唐代的歌舞百戲表演場所,除宮廷演出外,也設在長安幾座大的寺廟裡。到了北宋,商品經濟發達,北宋都城東京(今開封)等地成為繁華的大商業都市。東京除相國寺為遊觀之地外,還有專為各種藝術表演而設的瓦舍。

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瓦舍勾欄承襲北宋體制,但雜劇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所發展和提高。瓦舍勾欄各種伎藝集中表演,招徠觀眾,他們互相觀摩,互相競爭,也互相吸收,逐漸匯合,這就促進了戲曲的形成。起源於滑稽戲的宋雜劇就是在瓦舍勾欄中吸收了各種伎藝而形成的綜合性戲曲藝術。

宋雜劇是中國最早的戲曲形式。金院本與宋雜劇實同而名異,但藝術上有所發展,它是從宋雜劇過渡到元雜劇的重要形式。金院本是宋雜劇的發展,同時又是元雜劇的孕育者;出現了金院本,元雜劇的誕生條件也就完全成熟了。

以後有根據當地分風土人情,語言發音,形成了各地的戲曲劇種,有些流傳分佈交廣的形成了幾個較大的劇種,京,梆(各地的地方戲,如河北梆子,河南梆子也稱豫劇,山西梆子稱晉劇)評,秦腔,越劇等。地方小劇種更是舉不勝數。


開心梨園戲院


若追溯源頭,中國戲曲萌芽的非常早,從先秦時期的巫的祭祀,歷經漢代俳優、百戲,唐代歌舞戲、參軍戲等,一直停留在歌舞和滑稽戲的表演層面,沒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戲曲。直到宋、金時期,宋雜劇興盛,大型說唱藝術——諸宮調也日漸成熟,中國戲曲才真正開始形成。諸宮調將不同宮調、曲牌的音樂組合到一起,唱白相間,具備了以音樂來歌唱講述故事的功能,宋雜劇的腳色體制要比此前的滑稽戲更豐富多樣,這兩種形式慢慢融合,從說唱的第三人稱敘事體逐漸轉變成了表演的第一人稱代言體。到了元代,元雜劇形成,標誌著中國傳統戲曲成熟了。元雜劇《西廂記》便是從《西廂記諸宮調》發展而來。元雜劇體制是一本四折,只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這種體制也是受說唱藝術的影響。

事實上,元代的戲曲有南北之分。由於宋金時期,南北分治,南方的民間歌謠小調與說唱藝術結合,逐漸形成了南戲,南戲偏於俚俗,各個腳色均可演唱,不像北雜劇有嚴格規範的體制,當時雖不受文人士大夫重視,但卻頗受下層民眾喜愛,流行於東南沿海。北方的北雜劇主要是宮廷、寺廟、民間音樂結合而成,以大都為中心,發展勢頭較猛。關漢卿便是活躍在大都的雜劇家,其《竇娥冤》便是家喻戶曉的代表性作品。

元雜劇的藝術成就比較高,也有其社會因素。元代等級森嚴、民族壓迫嚴重,社會矛盾比較尖銳,加上科舉廢除,大量文人無用武之地,投身到元雜劇的創作當中,謀生的同時也一洩心中憤懣。

發展到明清時期,北雜劇衰落,南戲發展起來,中國戲曲又逐漸打破了元雜劇這種一本四折只由一人主唱的體制,發展成了更為自由的傳奇戲。傳奇戲不受一本四折的限制,可長可短,且劇中不再是一人主唱,各個腳色均可演唱。最初的南戲流行在南方的不同地區,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不同聲腔,主要有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餘姚腔等。後來,明代魏良輔改良崑山腔,將南北音樂加以融合,創造出了格調新穎、字正腔圓、流利悠揚、細膩婉轉的“水磨調”——崑曲,並加入了更豐富多樣的伴奏樂器,使之更具有感染力。自此,崑曲便迅速流傳開來,受到了上層的喜愛和重視,漸漸發展成了“官腔”、“雅部”,其他聲腔被貶為“花部”遭到壓制,於是,明清大量的傳奇戲劇本都是崑曲劇本,比如《牡丹亭》、《桃花扇》、《長生殿》等。

清代中後期,在民間發展的地方戲再次勃興,地方諸腔又與崑曲再較短長。直到康熙末年四大徽班進京,南腔北調彙集一城,各大聲腔之間相互競爭和學習。以唱吹腔、二黃為主的徽班,集各家所長,吸收秦腔、漢調、崑曲等聲腔最終催生了京劇這一新的大劇種,其他地方戲也仍在各自基礎上發展


Jaime姚


中國古典戲曲理論從萌芽到形成、發展、終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綜觀中

國古典戲曲理論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八個時期:

萌芽時期--先秦至唐代

雛形時期--宋金時期

成熟時期--元代至明初

發展時期--明代嘉、隆年間

繁榮時期--明代萬曆年間

集成時期--清初

轉折時期--清代中葉

終結時期--近代

  萌芽時期--先秦至唐代戲曲理論的發展是與戲曲藝術本身的發展過程相表裡的,先

秦至唐代是古代戲曲的萌芽時期。在這一時期裡,組成戲曲的各種藝術因素在自身發展的

同時,又相互融合,逐步發展成為綜合性的戲曲藝術。同樣,在這一時期裡,藝術評論家

們對各種戲曲藝術因素的記載與評論,便是古典戲曲理論的萌芽,對後世戲曲理論的形式

具有一定的影響。

  雛形時期--宋金時期在宋金時期,各種表演藝術經過發展融合後,形成了中國古代

戲曲的雛形,即宋雜劇和金院本。伴隨著雜劇和院本這一新的藝術形式的出現,藝術評論

家們也對它們的淵源、形式原因、藝術特徵及發展情況等加以了探討與論述,這些論述,

便構成了古典理論的雛形。

  成熟時期--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國古代戲曲正式形成後的第一個黃金時期,無論是

南戲還是北曲雜劇,都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戲曲作家與作品。同時,在民間,戲曲演出

活動十分活躍。戲曲的正式形成與繁榮,也促進了戲曲理論奠定了基礎。

  發展時期--明代嘉隆年間古代戲曲經過明初的沉寂後,到了明代嘉靖、隆慶年間,

又趨於活躍,而這也使得元代開始成熟的戲曲理論有了新的發展,不僅戲曲論著的數量增

多,而且理論成分大為增強。

  繁榮時期--明代萬曆年間明代萬曆年間是古代戲曲史上繼元代雜劇繁榮以後的又一

個黃金時期。戲曲創作與戲曲演出的繁榮,也促進了戲曲理論的發展與繁榮。在這一時期

裡,出現了一大批戲曲論著,而且曲論家們的思想活躍,就某些戲曲創作中的問題展開了

討論。同時,曲論家們的研究範圍比前人有了較大的開拓。在這一時期裡,出現了戲曲理

論史上第一部較系統完善專著--《曲律》。

  集成時期--清初古典戲曲論經過成熟、發展、繁榮、深入等發展階段後,到清代初

年已積累了豐厚的理論與材料。清初曲論家們便對前人的理論作了全面在總結與完善如這

一時期所產生的李漁的《閒情偶寄》與金聖嘆的《西廂記》評點,皆具有系統、精深的特

徵。

  轉折時期--清代中葉清代中葉,隨著整個曲壇上所出現的兩轉移,即由劇本創作為

中心轉移到以舞臺表演為中心、由雅部為中心轉移到花部為中心,戲曲理論也隨之出現了

重大的轉折。一是舞臺表演問題成為這一時期戲曲理論家們研究的重點,出現了一大批戲

曲表演論著。二是出現了眾多的有關花部的論著。

  終結時期--近代近代是新舊文化交替的時代,同樣,在這一時期的戲曲理論中,也

體現出這一特點,一方面是對傳統戲曲理論加以總結,另一方面是開創和建立新的戲曲理

論與研究方法。


檸檬它不酸


中國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漢代,在民間出現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郁的表演成份,如《拔頭》、《代面》、《踏搖娘》等。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粵劇、川劇、秦腔、評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1、萌芽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並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 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2、繁榮 12世紀中葉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宋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臺的繁榮時期。 3、延展 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崑腔,湧出了《十五貫》、《佔花魁》等戲曲劇目。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於安徽、江西的弋陽腔,崑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 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誌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京劇向全國發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希望能幫到你.


白開水的獨白


中國戲劇是經過漫長的發展,才有了現在的規模。歷經千年,所以它才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提現。不過不同的戲劇發展也是不同的。比如說滑稽戲流行在宋時,姚劇就流行在20世紀30年代。當時在慈溪,餘姚這邊盛行等等……所以說呢,戲曲是一個大的曲目,還要看具體沒個劇種之間的關係和歷程的。



小寶姚劇群


戲曲來源於唐朝,中唐以後,中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唐代文學藝術的繁榮,是經濟高度發展的結果,促進了戲曲藝術的自立門戶,並給戲曲藝術以豐富的營養、

詩歌的聲律和敘事詩的成熟給了戲曲決定性影響。音樂舞蹈的昌盛,為戲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礎。

教坊梨園的專業性研究,正規化訓練,提高了藝人們的藝術水平,使歌舞戲劇化歷程加快,產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戲曲劇目。


豫曲皖調


萌芽時期--先秦至唐代

雛形時期--宋金時期

成熟時期--元代至明初

發展時期--明代嘉、隆年間

繁榮時期--明代萬曆年間

集成時期--清初

轉折時期--清代中葉

終結時期--近代


胡茗棟


中國古典戲曲大概分為八個時期,1:萌牙時期秦至唐代,2:雛形時期宋金3:成熟時期元代至明初4:發展時期明代嘉隆年間5:繁榮時期明代6集成時期清朝7:轉折時期清朝未年8:終結時期近代。

依據:1,萌牙時期-在這一時期裡,組成戲曲藝術因素的自身發展,對戲曲理論與記載的綜合性的戲曲藝術。

2,雛形時期——宋金時期藝術經過發展融合後,形成了古代戲曲古典理論的雛形。

3,成熟期元代——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戲劇,戲劇經過漫長孕育和遲緩的流程,厚實的積累,內部結構和外表上達到了成熟。

4發展時期——元代開始成熟的戲曲理論有新的發展,戲曲著作開始劇增,理論成分大為增強。

5繁榮時期——雜劇的繁榮,出現一大批戲曲著作,作曲和詞作者也開始多起來,第一部系統完善著作《曲律》開始誕生。

6集成時期——古典戲曲經過成熟,發展,繁榮,深入,清初曲論家們便對前人的著作全面總結與完善《西廂記》的評點。

7轉折時期——曲壇出現兩大轉折,劇本創作為中心轉移到舞臺表演為中心,戲曲理論也出現重大轉折,一是舞臺表演問題成為這一時期戲曲理論家研究的重點,出現一大批戲曲表演論,二是出現了眾多有關樂隊的伴奏,創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的水磨調,講究宇清,板正,腔純。

8近代《革新期》現代《爭輝期》——辛亥革命前後,一批有造詣戲曲藝術家從事戲曲藝術改良活動,梅蘭芳在五四前夕演出《鄧粗姑》《一縷麻》在中國戲曲率先形成了融合編,導,舞,音,美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機制。

現代爭輝期——湧現了一批優秀劇目《將相如》《白毛女》《紅燈記》《春草闖堂》戲曲界提出的“現代代”與“戲曲化”的問題,己成為新的歷史時期積極探討和積極實踐的問題。對傳統戲曲理論加以總結,另一方面開創和建立新的戲曲理論與研究方法。










冷月寒星588


你好?

我認為中國古代起源於黃河流域,開封,洛陽,山西,

從理論來講,從萌芽到初步形成經歷漫長的演變,大概分為八個時期,

萌芽時期,秦朝時期到宋唐朝時期。

雛形時期,宋代金代時期。

成熟期,元朝到明朝。

其實春秋戰國就已經有戲曲存在,比如皇帝作樂請戲班,不過那時候戲非常簡單,就是跳跳舞,有樂器伴奏,有短劇表演,還有戲曲壁畫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