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痛斬馬謖有什麼隱情?

天天開心歷史


諸葛亮痛斬馬謖因為他當時在街亭不聽王平勸告,把軍隊駐紮在山上背魏軍包圍,斷了水路,造成軍中大亂。以至於慌亂中丟了街亭,所以諸葛亮沒有辦法只有揮淚斬馬謖。

三國中其實諸葛亮是非常賞識馬謖的,平時和他關係極好,談起話來,可以從白天一直講到晚上。甚至馬謖說自己與諸葛亮情同父子,丞相待我如子,我以丞相為父。諸葛亮說與馬謖情同手足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總而言之,關係非同一般。

諸葛亮為什麼和馬謖這麼談的來呢,因為馬謖自幼熟知兵法,才氣過人。想想也是,蜀國當時兵營跟隨劉備一起輾轉各地出生入死的都是武將居多,諸葛亮也只有和這樣的人談天談地談軍事才談得來。針對南人難以馴服的特點,馬謖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攻心策略。這一策略被諸葛亮實施為“七擒孟獲”,保證了南方邊境的長治久安。

馬謖談到蜀國“兵馬疲蔽”,民怨沸騰,馬謖適時提出“只宜存恤,不宜遠征”的休養策略。北伐前夕,諸葛亮按照馬謖提出的一些優質的建議成功地離間魏國曹睿、司馬懿君臣,為北伐奠定了勝利基礎。才使得諸葛亮敗夏侯,收姜維,破羌兵,滅王郎,緊接著連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曹魏舉國震驚。

就是這樣優秀的馬謖,而且情同父子的關係,諸葛亮還是將他正法了。馬謖的驕傲自大導致街亭丟失,街亭對於蜀魏都十分重要,這樣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來換取民心。

諸葛亮這麼做意在以說明馬謖雖然重要,但卻不是唯一,蜀國雖然失了街亭,但還是照樣可以爭霸天下。馬謖被斬是必然的原因,因為,蜀國的勢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這兩點註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斬的必然性。

對於以上所說諸葛亮痛斬馬謖的隱情,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


楚漢文化


諸葛亮上表出師,北伐曹魏。應該說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形式是最好的,因為曹魏方面完全沒有任何的防備。他們完全沒有想到,蜀漢這麼弱小的國家,居然敢來主動打我。所以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邊境線上面的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集體反水,歸順蜀漢。諸葛亮也因此而信心滿滿,他認為這次北伐十全必克,有十足的把握。萬萬沒想到,接下來劇情就發生了180度的大逆轉!我們先來看一下,《三國演義》裡面是怎麼講這樣一個戲劇性轉變的。

《三國演義》上說曹魏看到諸葛亮北伐,就派出大將司馬懿率領軍隊,抵抗諸葛亮。當時在魏蜀的交界線上,有一個咽喉要道叫街亭,雙方都想爭奪這個地方,諸葛亮就派他的參軍馬謖前去把守街亭。臨出發之前,諸葛亮對於馬謖是千叮嚀萬囑咐。他說:你到了街亭以後呢,一定要在大路上面紮營,沒想到馬謖到了街亭一看,街亭的大路旁邊,這不是有座山嗎?我在山上紮營,居高臨下豈不是更好?就自作主張率領軍隊上山去了。馬謖前腳上山,司馬懿後腳就率領軍隊來了,司馬懿一看馬謖在山上紮營,樂壞了。機不可失,趕緊派人圍山,切斷水源,圍得是水洩不通,幾天以後蜀軍因為沒有水喝,徹底崩潰,街亭失手,這叫失街亭。

司馬懿奪取街亭以後,乘勝追擊,一路殺到了諸葛亮的大本營。當時諸葛亮手裡像那些軍隊,都已經派到外面去了,手下只有一群老弱病殘,不可能打得過司馬懿。諸葛亮實在沒辦法急中生智,派人把城門打開,讓幾個老兵在門口打掃衛生,他自己呢?領著兩個童子在城樓上,一邊彈琴一邊看風景,一邊彈琴一邊唱歌: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論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唱了一會,司馬懿大軍殺到!司馬懿看到諸葛亮城門大開,在城上看風景,在彈琴的唱歌,這是什麼路數啊?拿不準啊,心下十分狐疑,就在城樓底下觀望。

諸葛亮看到司馬懿來了,等的就是你,就唱歌勾引他。左右琴童人兩個,又無有埋伏,又無有兵。你休要胡思亂想,心不定你就來來,請上城樓司馬你聽我撫琴。說的全大實話,結果把司馬懿打給嚇壞了,疑心太重,心想著諸葛亮這麼胸有成竹的樣子,那肯定內中有詐呀,調轉馬頭就跑。這出叫做空城計。

諸葛亮安全撤退以後,追究起失街亭的責任,審判馬謖。京劇《斬馬謖》裡面諸葛亮痛苦萬分,見馬謖只哭得珠淚灑,我心中一好似亂刀扎,最後咬咬牙在三軍陣前揮淚斬馬謖!下面我們就從史料出發,來鑑別一下“失空斬”的真偽。首先,在失街亭裡面,曹魏方面的大將不應該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唱對手戲的,和馬謖唱對手戲的應該是曹魏的名將張郃。當時司馬懿,還正在負責防守吳國,而不在這個戰場上面。要等到三年以後,才能和諸葛亮正面交鋒!《三國演義》為了加強故事的戲劇性,所以讓諸葛亮和司馬懿提前見面了,這是一個虛構。

在《三國志》裡面沒有記載空城計,空城計是哪來的呢?也不是羅貫中亂編的,而是來自於《三國注·裴松之注》引了一個晉朝的民間傳說,真實性不可靠高估。從這個傳說裡面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一點,非常有意思。晉朝人對他們本朝的老祖宗司馬懿不是很尊重,反而更加欣賞諸葛亮。“失空斬”裡面最複雜的,還是要說斬馬謖。歷史上斬馬謖,比起小說和戲曲有著更多不為人知內幕,也更加耐人尋味,更加令人揪心!

諸葛亮為什麼斬馬謖?那當然是因為馬謖打了敗仗啊,問題沒有這麼簡單!請問打了敗仗的人就都應該斬首嗎?,你去看一本《三國》裡面那麼多人打了敗仗,都應該被斬了嗎?當然不是,所以僅僅從打敗仗這一點來看。馬謖其實可殺可不殺,既然馬謖可殺可不殺,那諸葛亮為什麼偏偏要堅持斬馬謖呢?

根據歷史學者宋傑先生的研究,從法律上來看,碼數至少犯了三宗罪。每一宗都是死罪。第一宗罪——戰敗之罪。街亭之戰是第一次北伐的最關鍵的戰役,馬謖作為主將,將一場勝仗打成了敗仗!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馬謖難辭其咎。那麼戰敗是一個什麼樣的罪過呢?曹操曾下過一道軍令,我們可以來參考一下曹操說:其令諸將出徵,敗軍這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你打了大的敗仗,那要處死。小失利小敗仗免官。所以戰敗在三國時代是一個死罪,當然了,三國時代是個亂世,打仗非常頻繁,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這種法律執行起來難免要打折扣。所以如果單單看打敗仗,馬謖不殺那也行,殺了當時也沒話說都可以。

但是他還犯下了第二宗罪——違令之罪。馬謖戰敗不是他個人能力不行,也不算運氣不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事先安排,違反了諸葛亮下了一道軍令,自作主張我要上山紮營。結果才導致了戰敗的結果,要負直接責任。違反軍令是什麼結果?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四個字“違令者斬”。不過即便如此,馬謖雖然已經犯下兩宗死罪。但他其實還有一線生機,不是說非死不可,因為諸葛亮的一貫的執法風格是“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你就算犯了再大的罪,只要你肯誠心認錯,低頭認罪,那就可以坦白從寬。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馬謖在犯下了以上兩宗罪以後,不思悔改,又犯下了第三宗——罪逃亡之罪!《三國志·向朗傳》記載,諸葛亮手底下有個官員叫向朗。向朗和馬謖的私交很好,街亭戰敗之後,“謖逃亡,郎知情不舉”馬謖臨陣脫逃,向朗知情不報。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馬謖在戰敗以後,不僅不肯低頭認罪,而且居然還臨陣脫逃!那臨陣脫逃在歷史上是什麼罪呢?毫無疑問的死罪!諸葛亮斬馬謖用的不是普通的法律,那可是軍法!用句法衡量的結果就是,馬謖犯下了三宗死罪,罪無可赦,死路一條!





陶政聰


隱情很多。主要是隊伍不好帶。自劉備入川主政以來,蜀國就形成了三個集團,荊州集團(親信),東州集團(劉章舊部),土地豪紳,其中荊州派最大。荊州失守,劉備歸天之後,三方集團力量發生變化,荊州派不再獨大,諸葛亮治理國家非常困難。所以只有依法治蜀,沒有辦法徇情。其實諸葛亮是很喜歡幼常的,這次兵敗他也有用人適當的責任。但是無奈,已大局為重,已國內各方勢力穩定為先,不得已。


NaX


筆者認為,諸葛亮斬馬謖是內部鬥爭的結果。

公元228年,諸葛亮出兵隴西五郡,曹魏舉國振動。曹睿更是親自領兵在長安坐鎮。

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不戰而降,只留下廣魏和隴西兩郡表示效忠曹魏。

其中隴西郡是最為關鍵的一個據點,因為它連接著西涼地區,而西涼自古以來就是產猛將和良馬的地方。

佔領隴西郡,就切斷了曹魏對西涼的控制,所以諸葛亮部署進攻隴西郡。

他先派趙雲在褒斜道設疑兵,成功吸引了曹真的主力,而自己則領主力部隊進攻隴西和廣魏。

這時曹魏已經派援軍,統兵的是曹操的心腹大將張郃。

張郃知道勝負的關鍵在於街亭,因為這是連接隴西和曹魏的唯一通道,所以他晝夜趕往街亭。

諸葛亮當然也知道街亭的戰略重要意義,所以他也準備派一員大將鎮守街亭。

最為合適的是魏延,不僅有戰功,而且多年鎮守漢中,對付曹魏有非常豐富的經驗。

但是,諸葛亮沒有讓魏延領兵鎮守街亭,而是要在他後方為馬謖保駕護航。

街亭之戰中,馬謖自告奮勇的立下軍令狀,但他卻犯了兵家之大忌,只會紙上談兵,不懂隨機應變。

堅持屯兵在山上,讓張郃切斷了水源,部隊斷糧而失敗。

馬謖逃回蜀軍大營後,可以說負荊請罪,只求諸葛亮嚴懲。

但諸葛亮沒有想殺馬謖,因為他一直讓馬謖在自己身邊接受教誨,用意非常明顯就是要他接班。

但這次街亭戰敗讓這個計劃泡湯,馬謖再也沒有機會繼承諸葛亮的衣缽。

按正常的邏輯,馬謖會被免職或者押回成都發落。

但是王平的一番話,讓諸葛亮出了一身冷汗,他說丞相治軍靠的是賞罰有度,如果不殺馬謖難以服眾。

這句話不僅是說馬謖的問題,同時也點出瞭如果不殺馬謖就是諸葛亮的失職,所以諸葛亮只能忍痛斬了馬謖。

而且,王平屬於益州派,和譙周,黃權等人屬於益州的本土勢力。

和馬謖所屬的荊州派矛盾不斷加重,這是諸葛亮知道但無能為力的事情。

所以,馬謖的死不僅是因為戰敗,還有內部派系鬥爭。

—End—



冷月鉤沉


諸葛亮上表出師,北伐曹魏。應該說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形式是最好的,因為曹魏方面完全沒有任何的防備。他們完全沒有想到,蜀漢這麼弱小的國家,居然敢來主動打我。所以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邊境線上面的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集體反水,歸順蜀漢。諸葛亮也因此而信心滿滿,他認為這次北伐十全必克,有十足的把握。萬萬沒想到,接下來劇情就發生了180度的大逆轉!我們先來看一下,《三國演義》裡面是怎麼講這樣一個戲劇性轉變的。



《三國演義》上說曹魏看到諸葛亮北伐,就派出大將司馬懿率領軍隊,抵抗諸葛亮。當時在魏蜀的交界線上,有一個咽喉要道叫街亭,雙方都想爭奪這個地方,諸葛亮就派他的參軍馬謖前去把守街亭。臨出發之前,諸葛亮對於馬謖是千叮嚀萬囑咐。他說:你到了街亭以後呢,一定要在大路上面紮營,沒想到馬謖到了街亭一看,街亭的大路旁邊,這不是有座山嗎?我在山上紮營,居高臨下豈不是更好?就自作主張率領軍隊上山去了。馬謖前腳上山,司馬懿後腳就率領軍隊來了,司馬懿一看馬謖在山上紮營,樂壞了。機不可失,趕緊派人圍山,切斷水源,圍得是水洩不通,幾天以後蜀軍因為沒有水喝,徹底崩潰,街亭失手,這叫失街亭。



司馬懿奪取街亭以後,乘勝追擊,一路殺到了諸葛亮的大本營。當時諸葛亮手裡像那些軍隊,都已經派到外面去了,手下只有一群老弱病殘,不可能打得過司馬懿。諸葛亮實在沒辦法急中生智,派人把城門打開,讓幾個老兵在門口打掃衛生,他自己呢?領著兩個童子在城樓上,一邊彈琴一邊看風景,一邊彈琴一邊唱歌: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論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唱了一會,司馬懿大軍殺到!司馬懿看到諸葛亮城門大開,在城上看風景,在彈琴的唱歌,這是什麼路數啊?拿不準啊,心下十分狐疑,就在城樓底下觀望。

諸葛亮看到司馬懿來了,等的就是你,就唱歌勾引他。左右琴童人兩個,又無有埋伏,又無有兵。你休要胡思亂想,心不定你就來來,請上城樓司馬你聽我撫琴。說的全大實話,結果把司馬懿打給嚇壞了,疑心太重,心想著諸葛亮這麼胸有成竹的樣子,那肯定內中有詐呀,調轉馬頭就跑。這出叫做空城計。



諸葛亮安全撤退以後,追究起失街亭的責任,審判馬謖。京劇《斬馬謖》裡面諸葛亮痛苦萬分,見馬謖只哭得珠淚灑,我心中一好似亂刀扎,最後咬咬牙在三軍陣前揮淚斬馬謖!下面我們就從史料出發,來鑑別一下“失空斬”的真偽。首先,在失街亭裡面,曹魏方面的大將不應該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唱對手戲的,和馬謖唱對手戲的應該是曹魏的名將張郃。當時司馬懿,還正在負責防守吳國,而不在這個戰場上面。要等到三年以後,才能和諸葛亮正面交鋒!《三國演義》為了加強故事的戲劇性,所以讓諸葛亮和司馬懿提前見面了,這是一個虛構。

在《三國志》裡面沒有記載空城計,空城計是哪來的呢?也不是羅貫中亂編的,而是來自於《三國注·裴松之注》引了一個晉朝的民間傳說,真實性不可靠高估。從這個傳說裡面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一點,非常有意思。晉朝人對他們本朝的老祖宗司馬懿不是很尊重,反而更加欣賞諸葛亮。“失空斬”裡面最複雜的,還是要說斬馬謖。歷史上斬馬謖,比起小說和戲曲有著更多不為人知內幕,也更加耐人尋味,更加令人揪心!



諸葛亮為什麼斬馬謖?那當然是因為馬謖打了敗仗啊,問題沒有這麼簡單!請問打了敗仗的人就都應該斬首嗎?,你去看一本《三國》裡面那麼多人打了敗仗,都應該被斬了嗎?當然不是,所以僅僅從打敗仗這一點來看。馬謖其實可殺可不殺,既然馬謖可殺可不殺,那諸葛亮為什麼偏偏要堅持斬馬謖呢?

根據歷史學者宋傑先生的研究,從法律上來看,碼數至少犯了三宗罪。每一宗都是死罪。第一宗罪——戰敗之罪。街亭之戰是第一次北伐的最關鍵的戰役,馬謖作為主將,將一場勝仗打成了敗仗!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馬謖難辭其咎。那麼戰敗是一個什麼樣的罪過呢?曹操曾下過一道軍令,我們可以來參考一下曹操說:其令諸將出徵,敗軍這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你打了大的敗仗,那要處死。小失利小敗仗免官。所以戰敗在三國時代是一個死罪,當然了,三國時代是個亂世,打仗非常頻繁,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這種法律執行起來難免要打折扣。所以如果單單看打敗仗,馬謖不殺那也行,殺了當時也沒話說都可以。



但是他還犯下了第二宗罪——違令之罪。馬謖戰敗不是他個人能力不行,也不算運氣不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事先安排,違反了諸葛亮下了一道軍令,自作主張我要上山紮營。結果才導致了戰敗的結果,要負直接責任。違反軍令是什麼結果?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四個字“違令者斬”。不過即便如此,馬謖雖然已經犯下兩宗死罪。但他其實還有一線生機,不是說非死不可,因為諸葛亮的一貫的執法風格是“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你就算犯了再大的罪,只要你肯誠心認錯,低頭認罪,那就可以坦白從寬。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馬謖在犯下了以上兩宗罪以後,不思悔改,又犯下了第三宗——罪逃亡之罪!《三國志·向朗傳》記載,諸葛亮手底下有個官員叫向朗。向朗和馬謖的私交很好,街亭戰敗之後,“謖逃亡,郎知情不舉”馬謖臨陣脫逃,向朗知情不報。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馬謖在戰敗以後,不僅不肯低頭認罪,而且居然還臨陣脫逃!那臨陣脫逃在歷史上是什麼罪呢?毫無疑問的死罪!諸葛亮斬馬謖用的不是普通的法律,那可是軍法!用句法衡量的結果就是,馬謖犯下了三宗死罪,罪無可赦,死路一條!


歷史阿Q


很多人心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而後人只知道是剛愎的馬謖未聽諸葛亮的囑託而致兵敗,不過其實就算當時馬謖聽進了諸葛亮的話乖乖紮營打攻堅戰,恐怕也不是張郃的對手。因為這場仗蜀軍必敗,被諸葛亮痛斬的馬謖其實最後只是權力之爭的犧牲品。

而諸葛亮五伐曹魏其實都並非單純為了光復漢室,因為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蜀州基本就失去爭奪天下的重要條件了。我們也知道,劉備奪取益州後,集團內最主要的力量是諸葛亮、黃忠這些荊州派。而本土的益州派則實權較少。久而久之自然會引起益州派的爭權行動。而荊州丟失後,這群荊州人便像了離了泉眼的水,難以久持。諸葛亮也是知道這個道理的,而為了鞏固蜀漢的主要實力派也是諸葛亮自己的執政基礎,他必須為荊州派攬權。

而最好的做法便是北伐,當然這也是有證據的。首先,諸葛亮初次北伐時,突然後主召令諸葛亮回朝,就是因為國家內部有權力之爭導致後方不穩。其次,諸葛亮未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以當時蜀國的兵力想勝利就需要做一定的軍事冒險,諸葛亮當然知道,但是也知道蜀國的實力只能險勝一時,而難真正打敗曹魏。第三個證據,諸葛亮五次北伐,沒有成功,但也沒有打敗過。難道是諸葛亮用兵高超?倒不如說是諸葛亮早就知道北伐難勝,所以都設計好了退兵之路。而每次北伐,均有荊州派及後代被封官授職,諸葛亮伐魏其實更多是為了協調朝堂權力分配格局。

諸葛亮既是賢相更是權相,他要獲得更多權力那就得從益州派拿取,也要拿一點荊州派的,當然想兩方不得罪,最好的辦法是利用兩派的矛盾進行制衡。既不能過於削弱一方,也不能太捧一方,而殺馬謖不是簡單的為了懲其敗兵之罪,而是要緩和兩派的矛盾、協調兩派的勢力。而諸葛亮北伐時被劉禪叫回,就說明當時兩派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了,劉禪鎮不住了。而諸葛亮如果就此不再北伐,那麼內部兩派之爭必定愈演愈烈,因為大多數人認為諸葛亮也是荊州派的,但是荊州已失,蜀漢必然要用大量的益州人協助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如果不以北伐為契機,協調兩派的力量對比,荊州派必然衰敗。一旦益州派一家獨大,而益州派偏安思想嚴重,最終必將導致蜀漢因為軍事力量衰敗而被滅。所以諸葛亮北伐也是為了以蜀漢和曹魏的國家矛盾來替代蜀漢內部荊州和益州的內部矛盾。

諸葛亮控制集團內矛盾,防止內部分化是諸葛亮攬權的充分條件。諸葛亮作為一個蜀漢朝堂兩派的協調者和利用者,一旦掌握不好政治的藝術,必將成為荊州派或者益州派的火力目標。而諸葛亮在初次北伐之前面臨的就是荊州派的不信任,可以表現為魏延的屢次公開抱怨,以及諸葛亮需要魏延表態支持的街亭問題上,魏延退步了(諸葛亮、魏延都知道街亭難受,可魏延守的話機會也有的);益州派對權力的暗中覬覦,導致了諸葛亮北伐時的後方朝堂的不穩。


當馬謖戰敗獨自逃回蜀漢後,諸葛亮必將面臨一個如何處理的難題。一方面馬謖是荊州派的重要成員,另外一方面馬謖如果不能遭受處罰,那麼諸葛亮必將遭受益州派的攻擊,所以再三權衡,諸葛亮還是決定要斬馬謖,也正因為馬謖是荊州派的重要成員,殺了馬謖也是打壓了荊州派的氣焰,以讓荊州派更好的依附諸葛亮,而益州派也沒話說,更難有把柄反對諸葛亮的後面幾次北伐,因為罪責都在馬謖嘛。若不殺,蜀漢的朝政必將失控不為諸葛亮掌握,而六年後,諸葛亮黯然星逝於五丈原,他的許多故事卻任然被人們說著、記著,當然也包括這斷“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諸葛亮也許確實流淚了,畢竟馬謖是諸葛亮少有的知己,多少次徹夜長談諸葛亮也許記不住了,但是為了蜀漢的那顆心兩人卻是一樣的炙熱。


志華L


一、馬謖是諸葛亮破格提拔的人物,這點可以從後來馬謖對諸葛亮的話( “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 )中看出來。蜀漢軍隊裡當時諸葛新軍和劉備的舊部衝突還是比較明顯的。諸葛亮為此承受的壓力很大。

二、但馬謖依然是可以不死的,諸葛亮當時的地位,他可以贏得朝堂主要力量的支持。把馬謖流放到偏遠地區而留下性命依然是可以操作的,到必要的時候再重新啟用。諸葛亮操作過很多這樣的人,比如廖立 “吾終為左衽矣!” 。

三、諸葛亮和馬謖很親近。而且“馬氏五子,白眉最良”的馬家家族實力相當強大。

四、諸葛亮這一殺的一層意義在於是殺將以謝戰死的士兵。說明為將的職責。諸葛亮較很多歷史人物不同,他始終抱有天下蒼生的悲憫。這個從“准許老兵退役”一事看得很明白,他對底層人民的愛憐。所以他不能忍受這樣的將領。 “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三個字,以謝眾。

五、另一層意義在於,表達懲戒,以正軍法。這一點在後來建設了令行禁止的蜀軍,最後一次北伐在渭南屯田。“ 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

六、最後說一下馬謖, “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而劉備的看法是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屬於看了一些兵書,卻不能清楚擔負軍隊責任的人。馬謖是最需要到底層磨練的人,也許他經歷了很多事情之後,才能把自己的學識和做事融匯起來。可惜,歷史沒有給他機會


哆哆放映廳


馬謖失街亭,為什麼諸葛亮一定要斬了馬謖呢?請聽下面好好分析:

第一,勝敗乃兵家常事。馬謖作為諸葛亮崇信的帶兵主將,如果僅僅是戰敗或者未聽王平勸諫而“違亮節度”的話,未必會被處死。但如果是戰場脫逃,那怕是士兵也要嚴懲:何況是領兵主將棄軍逃跑,更是罪該萬死。馬謖在戰敗以後,不僅不肯低頭認罪,而且居然還臨陣脫逃!

第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方面幾乎沒什麼準備,被打個措手不及,邊境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集體歸順蜀漢。諸葛亮認為這次北伐成功有十足把握。而街亭為魏蜀爭奪的重要咽喉之地,馬謖自認為自己熟讀兵書,違反諸葛亮軍令,擅自做主在山上紮營導致失掉街亭,蜀軍大敗!

第三,戰敗之後,馬謖不但沒有低頭認罪,反而棄軍逃跑,臨陣脫逃,導致軍心大亂,更加劇了蜀軍人人不戰自危的心理。給了司馬懿及魏軍有力的局面,違反了軍令不但戰敗還逃跑,更是罪加一等,所以諸葛亮不得不斬馬謖!

第四,馬謖是諸葛亮最得意的學生,即使失掉街亭兵家常事,但馬謖領軍是被破格錄用的。如果不嚴懲,諸葛亮以後難以服眾,而且在蜀漢內部利益集團錯綜複雜,以劉禪諸葛亮為荊州處於統治地位,以劉璋舊部為首東洲舊部處於中間位置,而在益州本土的勢力則是處於最底部,各方面利益分配不均勻。諸葛亮出征前的背景是,先主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而歸,損失慘重,導致蜀漢內部已經時局動盪,此事諸葛亮為了讓各方臣服只能安律法治理蜀漢。而剛剛北伐就遭此大敗,還是破格錄用的諸葛亮的心腹,諸多勢力都在看著你是否重罰。

所以馬謖的死只是成為了穩定時局的犧牲品,不殺不足以穩民心!



芝士談


這個主要是因為馬謖跟諸葛亮那麼多年,兩個人形影不離,諸葛亮凡有大事小情都會跟他商量,幾年都在一起還是很有感情的,再說了幾年來他說的話諸葛亮都覺得很有道理,所以才讓他守街亭,結果到了地方意見相左導致街亭丟失,失去了最佳的戰略要地,不殺他不行因為損失實在太大對劉備沒有交代,殺他不捨得,因為在諸葛看來他還是很有才的,只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太可惜。所以最後為了給劉備一個交代,最後忍痛把他殺了。


莫江柏


諸葛亮痛斬馬謖有什麼隱情?

諸葛亮為什麼斬馬謖?那當然是因為馬謖打了敗仗啊,問題沒有這麼簡單!請問打了敗仗的人就都應該斬首嗎?,你去看一本《三國》裡面那麼多人打了敗仗,都應該被斬了嗎?當然不是,所以僅僅從打敗仗這一點來看。馬謖其實可殺可不殺,既然馬謖可殺可不殺,那諸葛亮為什麼偏偏要堅持斬馬謖呢?

根據歷史學者宋傑先生的研究,從法律上來看,碼數至少犯了三宗罪。每一宗都是死罪。第一宗罪——戰敗之罪。街亭之戰是第一次北伐的最關鍵的戰役,馬謖作為主將,將一場勝仗打成了敗仗!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馬謖難辭其咎。那麼戰敗是一個什麼樣的罪過呢?曹操曾下過一道軍令,我們可以來參考一下曹操說:其令諸將出徵,敗軍這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你打了大的敗仗,那要處死。小失利小敗仗免官。所以戰敗在三國時代是一個死罪,當然了,三國時代是個亂世,打仗非常頻繁,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這種法律執行起來難免要打折扣。所以如果單單看打敗仗,馬謖不殺那也行,殺了當時也沒話說都可以。

但是他還犯下了第二宗罪——違令之罪。馬謖戰敗不是他個人能力不行,也不算運氣不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事先安排,違反了諸葛亮下了一道軍令,自作主張我要上山紮營。結果才導致了戰敗的結果,要負直接責任。違反軍令是什麼結果?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四個字“違令者斬”。不過即便如此,馬謖雖然已經犯下兩宗死罪。但他其實還有一線生機,不是說非死不可,因為諸葛亮的一貫的執法風格是“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你就算犯了再大的罪,只要你肯誠心認錯,低頭認罪,那就可以坦白從寬。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馬謖在犯下了以上兩宗罪以後,不思悔改,又犯下了第三宗——罪逃亡之罪!《三國志·向朗傳》記載,諸葛亮手底下有個官員叫向朗。向朗和馬謖的私交很好,街亭戰敗之後,“謖逃亡,郎知情不舉”馬謖臨陣脫逃,向朗知情不報。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馬謖在戰敗以後,不僅不肯低頭認罪,而且居然還臨陣脫逃!那臨陣脫逃在歷史上是什麼罪呢?毫無疑問的死罪!諸葛亮斬馬謖用的不是普通的法律,那可是軍法!用句法衡量的結果就是,馬謖犯下了三宗死罪,罪無可赦,死路一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