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一口氣,佛為一柱香。

聽評書的朋友,經常能聽到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廟裡供奉的佛祖就是為了那一柱香。其實這句話很多人的理解有點片面,佛為一柱香咱就不討論了,今天只說前半句。

《情滿四合院》裡的何雨柱和許大茂是一對冤家,他們倆可以說是從頭鬥到尾。無論什麼事,他倆總是擰著來,從而也給我們一種年代喜劇的感覺。何雨柱給人一種有仇必報真君子的感覺,許大茂給我們一種特別讓人討厭的感覺,不過還有一點說不出的喜歡。總之許大茂這個人物形象挺豐滿的。

他們之間可以說是在鬥氣,爭來爭去一輩子,說白了就是在爭一口氣。其實讓我說,這個一口氣可分為幾種:骨氣,志氣,還有他倆爭得那口氣,就是面子問題。

人為一口氣,佛為一柱香。

當然,這也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不過很多人爭來爭去,其實就是爭得面子。面子其實就是人的虛榮心在作怪,世間那麼多事沒必要事事都得爭個高低。如果你整日的為了面子而爭來爭去的話,會弄得自己很累!

面子就是別人給我們的一張臉,也是一個面具。你如果把面子看得非常重要,時刻把它放在心上,戴在臉上的話。時間一長,這個面具會把我們的眼睛擋住,從而迷惑我們的心。這樣的話我們就被隔絕了,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慢慢的會搞得自己很累!

這個面子,別人給的就是不行,外來的東西永遠融不進我們自己的身上。得需要自己爭取,但不能事事和別人分高下,虛榮心作怪爭來的,而是靠自己掙來的。

這就引出我們所要討論的,人為一口氣裡面的另外兩個含義了:骨氣和志氣。

人為一口氣,佛為一柱香。

先說骨氣,往大了說,對一個國家就是民族氣節的問題;往小了說,對於個人來講就是一個氣節問題。我們今天說一個出自:《禮記·檀弓下》的故事“不食嗟來之食”,發生在戰國時候的齊國。

當時齊國發生了嚴重的饑荒。有個叫黔敖的大善人,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的窮人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抬起頭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別人施捨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終因為不吃而餓死了。

中國的傳統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氣,用通俗的話來說,人活的是一口氣,即使受苦受難,也不能少了這口氣。還有一些類似的說法,比如人窮志不短,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人要臉,樹要皮……都表示了對氣節的看重,對人尊嚴的強調,對人精神的重視。 即使是在今天,這一傳統觀念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合理性。在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在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之間,在人的尊嚴和卑躬屈膝之間,前者高於、重於後者。在二者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寧可捨棄後者,犧牲後者,不使自己成為行屍走肉,衣冠禽獸。人之所以為人,而非行屍走肉,區別大概正在這裡。

當然,骨氣固然重要,但有的時候是可以變通的。故事中那個窮人的做法可以理解,但不提倡。因此當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就可以去吃。”

人為一口氣,佛為一柱香。

再說志氣,這個問題可不能打折。你像上面的骨氣可以通過變通來爭取,但志氣容不得半點的馬虎。

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他28歲的時候到比利時去留學,跟一位很有名的教授學習,由於舊中國貧窮落後在世界上沒有地位,外國學生瞧不起留學生,當時教授一直在做一項實驗,把青蛙卵的外膜剝掉,這種手術非常難做,要有熟練的技術,還要有耐心和細心。教授做了幾年也沒成功,童第周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為中國人爭氣,從此他不生不響的刻苦鑽研,一遍又一遍,失敗了從頭再來。終於把這項實驗做成功了,教授激動地說:“童第周你真行!中國人真行!”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所說的都是一個道理。人必須要有志氣,才能活的從容。

因此,通過上面這些一通解說,朋友們可以理解“人為一口氣”這句話了吧!也就是說,人只要有了志氣,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才能為自己爭來骨氣,爭來面子。這樣的面子才能被人理解,被人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