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習慣性樂觀,你需要什麼原則?

我們終生都需要培養習慣性樂觀。因為成功者,大多數都有這樣的性格。

舉3個例子:

一個是偉人鄧小平,一個是企業家馬雲,還有一個是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


故事1:曾經有人問過偉人鄧小平,靠什麼你能夠挺過那些最困難的日子。鄧小平當時的回答就二個字:“樂觀”。


故事2:馬雲創業後曾經多次融資失敗,你可以從網上搜馬雲早期不成功的文章,能夠找出很多。但我想說一個,馬雲曾經與太太去外國出差,在找賓館時,總是想著去找下一個,因為總認為下一個會更好。這其實就是一種習慣性樂觀的表現,習慣性認為下一個會更好。


故事3:張定宇院長在2018年被診斷出了漸凍症,但是他說他在搶時間,希望還能有8-10年時間來救更多的病人。這也是一種習慣性樂觀的表現。普通人面對漸凍症,可能會以一種等死的狀態來面對今後的人生,張定宇院長選擇救更多的人,更大程度上實現他的價值。這本身就是最大的樂觀!


故事4:寫下《活出生命的意義》的維克多·弗蘭克爾。


養成樂觀的習慣需要哪些原則呢?

不畏人言+相信自我+以實現個人價值為目標+樂觀心態

養成習慣性樂觀,你需要什麼原則?

不畏人言,就是不去擔心別人說你什麼。馬雲曾經被人說是騙子,如果因此就放棄了,那就不會有後來的馬雲了。一個人,如果總是擔心別人說你什麼,或者總是活在別人的話語裡,你會發現,你做不成什麼大事。你看後來馬雲後來的支付寶事件,馬雲說:“當時董事會,大股東不同意轉移支付寶控制權,但他作為CEO必須考慮國家法律,用戶和阿里2.2萬名員工。第二天就要遞交支付寶牌照申請報告,他做出了一個不完全的決定,甚至可以說是艱難的決定,但它是正確的。” 後來馬雲被罵不遵守契約精神。但今天看來,馬雲的決定是正確的。如果馬雲太畏人言,結果也不會這麼樂觀了。

養成習慣性樂觀,你需要什麼原則?


相信自我,這個很好理解,因為總會被人曲解,偉人鄧小平,三起三落,落的時候,總會被人曲解,馬雲,被人拒絕無數次,創業失敗4次,如果他們不是絕對的相信自我,也將不會有後面的成功。


以實現自我價值為目標。有一句話,叫你要有一個超越你自己的目標。(You need to seek som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當你有這個目標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的做到以實現自我價值為目標。


最後一點,就是你要是一個樂觀的人。一個樂觀的人才可能持有樂觀的心態。你需要記住維克多·弗蘭克爾的話:

養成習慣性樂觀,你需要什麼原則?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生中最後的自由---也就是是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I have nothing more to say, mamba ou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