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攻略之第二章,碑帖法,字法,第三節,楷書篇


書法攻略之第二章,碑帖法,字法,第三節,楷書篇


第三節 楷書的碑帖法,字法

下面看看楷書的碑帖法和字法問題即楷書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問題。

楷書如何練?這是近年來常為人們爭議的問題。有的人主張還是從傳統的楷書四大家入手;有的人則認為可以先練魏碑;有的人覺得也可以從小楷練起;還有的人則要求捨棄唐楷,可以把隋(包括隋)以前的筆法即比較簡約的那種楷書為“切入點”,然後再結合別的碑帖往下進行。其實,說到底,還是“切入點”和“結合點”的問題。對於這些觀點,我們暫不論誰是誰非,可能每種都有他的道理。筆者小時也從唐楷入手練字,到現在,這些記憶已經模糊了。筆者只是近幾年對小楷下的功夫比較多,所以想談談小楷的“切入點”和“結合點”。

一個人想把小楷練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像歐陽修曾經說過小楷是諸體中最不好寫的。當然,由於在古代書法要經常被用來寫文章記事及科舉考試用,人們的小楷寫的肯定是比今天的人們好得多。要想寫好小楷,可能得處理好兩個問題。其一,要有功力。小楷的筆法還是有其獨到之處的,你總不能全用中鋒或其他的單一筆法去寫。筆者曾見一書家,小楷寫的貌似不錯,但橫畫的入筆全是尖鋒,這樣的小楷我覺得是在騙外行的,因為尖鋒入筆一般人都能做到。但若參用其他筆法,寫出多變的入筆狀態,由於寫小楷是指腕等運動幅度極小,缺乏功力的人是往往把握不好的。可以說,寫小楷是那一橫畫的入筆出是整個小小楷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而這位書家沒有做到。我們常見一些人在寫小楷時手發抖,所以,這對寫小楷的書家來說考驗不小。但也不能光有功力就說小楷寫好了。想想那些年紀比較大的人,他們一生孜孜以求,花了不少的工夫,算是有功力了吧?然而等看他們寫的小楷後你肯定會說“俗”甚至還談不上書法。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了就是其二:小楷要寫的有靈氣,比較活,否則呆板僵硬,像古代科舉考試用的館閣體那樣,這樣的小楷也並不見佳。當然,一個書家小楷寫到底如何,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技法及要到一定的悟化程度之外,把握好適合自己的“切入點”和“結合點”也是每個書法學習者必須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小楷的“切入點”問題,當今時代,書家往往從魏晉時入手即以鍾繇和二王的小楷為典範,再與別的小楷書體結合。時下普遍認為這樣的選擇格調較高,或謂取法乎上。當然,還有人以唐人鍾紹京的《靈飛經》為切入點。這也沒什麼不可,但最好還是能找到能與之相結合練習的其他的小楷經典碑帖。不管怎樣,我們的小楷一定要寫得有古趣,格調要高,而不是簡單地用毛筆來抄寫《毛選》那樣去寫小楷,否則,花了一輩子的功夫又是枉然矣。筆者就是以《黃庭經》為切入點,以鍾繇《宣示表》為結合點來學習小楷的以圖擺脫那種俗不可耐匠氣。 最後要說的是筆墨當隨時代。這話似乎與前面提到的高古有衝突。實際上,書法本身就表現出多方面的矛盾。既要繼承古代的書法藝術成果,又要不泥於古,別開新面。這話是什麼意思呢?眾所周知,當今時代,各種所謂的“國展”一潮熱過一潮。我們為了能讓自己的作品衝刺入展,單靠一種形式是搞不定的,可能要窮盡花樣。為此,筆者在小楷方面也下了不少的功夫。有時都想寫出兩種風格的小楷。但考慮到學書法如果過分地迎合當代的流行書風,則有可能失去書法學習或追求的本來意義。所以,還是堅持朝一種方向發展吧。

總之,關於小楷的切入點和結合點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小楷的字勢。我們一定要取法乎上。明清人雖多有人善寫小楷,但與其說以他們的作品為切入點的話,倒不如直接從魏晉人的小楷入手。明清人的小楷可以作為結合點來練習。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明清人的小楷只是相當於當今的“寫字”效果。當然,在一些人的腦海中,“寫字”與“書法”的概念是混淆不清的。

事實上,一個人如果把小楷寫好了,對其今後的行草提升也是很有幫助的,因為如果小楷裡面的細微的筆觸變化能在行草裡面表現出來的話,那麼我們的行草也就顯得飄逸婀娜,靈動飛舞;我們寫行草時總不能都中鋒用筆吧?筆者曾見到一電視臺報道一位“書法家”的展覽,那播音員說道:“……筆筆中鋒……”。明明那裡有的是很多的行草書作品,且有的也不完全是中鋒用筆,卻為什麼說“筆筆中鋒”?“筆筆中鋒”用於篆隸字體的書寫中尚可理解,用於行草書字體中就不太合適了。如果一個人寫行草書書全用中鋒的話,想想那樣的字有多笨拙?尤其是行書字體,不能筆筆中鋒。當然,這樣的報道可能不是那為播音員寫的,而是記者或編輯。不管是誰寫的,這種說法無疑是一種誤導。而事實上,社會上有很多半懂不懂的“書法家”或書法愛好者或根本就是個外行的人在無意識起到誤導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