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消滅蝙蝠?

GavinYs


確實,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奇葩,為什麼要滅掉蝙蝠?大自然造物主既然創造了這個物種,那麼它們就有存活的權力,不能因為某個人的偏好就要滅絕某個物種。

雖然沒有明確定義蝙蝠是益蟲還是害蟲,但是這個物種還是有其存在的意義。

蝙蝠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而且人類的飛行史也是受了它們的啟發。它們中的多數還具有敏銳的聽覺定向(或回聲定位)系統,這個也是超聲波系統的“始祖”受到這個啟發人類才發明了超聲波定位系統。可以說蝙蝠對於人類的發展進化還是有很大的啟發作用的。

大多數蝙蝠以昆蟲為食。因為蝙蝠捕食大量昆蟲,故在昆蟲繁殖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有助於控制害蟲。某些蝙蝠亦食果實、花粉、花蜜;對於植物的花粉傳播作用還是有好處的。

當然也有些種類是存在危害的,熱帶美洲的吸血蝙蝠以哺乳動物及大型鳥類的血液為食。這些蝙蝠有時會傳播狂犬病。蝙蝠呈世界性分佈。在熱帶地區,蝙蝠的數量極為豐富,它們會在人們的房屋和公共建築物內集成大群。蝙蝠的體型大小差異極大。最大的吸血狐蝠翼展達1.5米,而基蒂氏豬鼻蝙蝠的翼展僅有15釐米。蝙蝠的顏色、皮毛質地及臉相也千差萬別。蝙蝠的翼是進化過程中由前肢演化而來。除拇指外,前肢各指極度伸長,有一片飛膜從前臂、上臂向下與體側相連直至下肢的踝部。拇指末端有爪。多數蝙蝠於兩腿之間亦有一片兩層的膜,由深色裸露的皮膚構成。蝙蝠的吻部似齧齒類或狐狸。外耳向前突出,通常非常大,且活動靈活。許多蝙蝠也有鼻葉,由皮膚和結締組織構成,圍繞著鼻孔或在鼻孔上方拍動。據認為鼻葉影響發聲及回聲定位。蝙蝠的脖子短;胸及肩部寬大,胸肌發達;而髖及腿部細長。除翼膜外,蝙蝠全身有毛,背部呈濃淡不同的灰色、棕黃色、褐色或黑色,而腹側色調較淺。棲息於空曠地帶的蝙蝠,皮毛上常有斑點或雜色斑塊,顏色也各不相同。蝙蝠的取食習性各異,或為掠食性,或有助於傳粉和散佈果實,從而影響自然秩序。吸血蝙蝠對人類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食蟲蝙蝠的糞便一直在農業上用作肥料。


所以說,蝙蝠不說好壞也是有其存在的意義的,大千世界正是因為有了各種各種的物種才顯得多姿多彩。而因為人類已經使得許多物種消失了難道真的讓這個世界只剩人嗎?這種思想要不得,自然和諧才是平衡之道。


禁止砍伐的熊大


說起蝙蝠,最近成了明星,不過這是惡名,而不是善名。

實際上,在古代蝙蝠還是蠻好的,如果是住過那種農村老房子,房頂上會糊紙裝扮一下,很多彩紙花紋都是蝙蝠。


我小時候也曾經抓過蝙蝠玩,現在想想真是年少無知呢。在老家有個說法,老鼠吃了鹽就會變成蝙蝠。那時候對此特別好奇,就會抓老鼠來餵它們吃鹽,結果根本沒有變化。後來就抓了蝙蝠來看看,除了翅膀以為,蝙蝠跟老鼠有啥不同。如果看腦袋和身子,蝙蝠和老鼠特別像,賊溜溜的眼睛,有點讓人不舒服。

夏天的時候,蝙蝠還是相當多的。蝙蝠畢竟不是鳥類,飛行能力有限,往往飛得特別低,有時候遇到多的時候恨不能撲人臉上,所以在有些地方,不是你接觸蝙蝠,而是蝙蝠主動貼上來。

不過那時候蝙蝠雖然很多,但是從來沒人因為蝙蝠就感染染病。現在想一下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我們那邊很少吃野生動物,比如野生鳥類,主要也就吃個麻雀而已,因為麻雀曾經是四害之一,吃它們沒心理負擔。而像燕子、蝙蝠之類的,在我們那邊都被認為是益鳥,是不會吃的。除了小孩子皮一下或者偶爾撞上去,根本沒人會接觸蝙蝠。另一個原因就是蝙蝠主要在夏天出沒,夏天溫度很高,很多病毒很難傳播,就好像流感病毒,幾乎很少在夏天爆發。


不過近些年,蝙蝠的數量已經大幅度減少了。根據經驗來看,蝙蝠這東西跟燕子、麻雀什麼的差不多,只要不去吃它,不去長時間接觸,它根本不會對人類生活造成任何危害。相反的,蝙蝠可以吃掉大量害蟲,是對人類生活大有好處。

蝙蝠種類繁多,分佈廣泛,主要分為食果蝠跟食蟲蝠兩類,還有一類是吸血蝙蝠。說起來,真正對人類有害的蝙蝠也就是吸血蝙蝠。不過吸血蝙蝠種類不多,主要分佈在南美地區。吸血蝙蝠有的吸血哺乳動物,有的吸血鳥類,甚至偶爾還會吸血人類。除了吸血蝙蝠,其他蝙蝠都跟人類相安無事,甚至對人類大有益處。

這樣的蝙蝠為何要消滅它們呢,根據調查報告顯示,蝙蝠由於其特殊屬性,自身免疫系統強大,諸多病毒都能夠在蝙蝠身上存活,而且對蝙蝠身體也沒有什麼傷害。

人類對微生物的認識歷史並不久,列文虎克發明改進顯微鏡以後,人們才逐漸認識到細菌,而直到十九世紀末,人類才意識到有一種比細菌更加微小微生物。等上世紀四十年代,電子顯微鏡技術有了發展以後,人類才對病毒有了完整的認識。而蝙蝠帶有大量的病毒,也就是這些年研究才有的認識。

也就是說,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上,在以前沒有什麼細菌、病毒的概念,病毒一直都在蝙蝠身上,從來沒有消失過。儘管蝙蝠模樣不討喜,但是由於諧音福字,在古代蝙蝠一直都是吉祥物。而且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蝙蝠並沒有給我國人民帶來過任何危害。

也正是因為蝙蝠有著吉祥寓意,再加上蝙蝠的外形詭異,有點嚇人,所以蝙蝠從來沒有成為某個地區的食物。想想看,古代物資匱乏,大部分人都掙扎在溫飽線上,但是吃蝙蝠的現象並不普遍。而到了今天,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各種高級健康美味的食材數之不盡,可是偏偏就有那麼一小撮人喜歡吃野生動物,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



如果說在非典之前,有些人喜歡吃個稀奇滿足口腹之慾也就罷了。可是經歷非典之後,果子狸致病的說法已經很盛行了,依舊有些人冒著健康生命危險去吃野生動物,甚至打起了蝙蝠的主意,這就是典型的沒腦子了。

現在蝙蝠數量已經大幅度減少了,如果人們不主動招惹蝙蝠,不去把蝙蝠當作食材,那根本也不會染上蝙蝠身上的病毒,更就沒有消滅蝙蝠的必要了。

比起以前,現在物質生活已經極大豐富了,普通老百姓正規養殖的雞鴨魚肉樣樣不缺,倘若條件允許,什麼高檔牛肉海鮮也是應有盡有。為什麼一定要去吃野味呢,現在出問題了,怪罪到野味頭上,真的不應該。


一覽眾河小


嗯……好問題!就如同我一直納悶兒為什麼不消滅蒼蠅蚊子一樣的有內涵!

我曾經親眼目睹沙甜爽脆的西瓜被綠眼大頭蒼蠅落上去吧啦手手的畫面。然後忍痛扔掉了那大半個西瓜。也曾經被蚊子叮得我好幾次後,動了跟它們同歸於盡的念頭。

我問我媽說:除四害除四害!咋蒼蠅蚊子就不能死絕呢?

我媽語重心長的說:小點聲,別讓蒼蠅蚊子聽見!或許它們沒想到,你還提醒了它們想辦法殺絕咱們人類呢。

這段話,在我的童年烙上了深刻的記憶。也讓我放棄了這個夢想。

而慢慢長大後,不再單純的我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蒼蠅蚊子一日不滅,花露水蚊香風油精千年不倒。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食物鏈,也養活了很多日化店。

言歸正傳!蝙蝠體內大量的病毒咋也不咋。咱們人類只被它身體裡一種病毒就鬧得不可開交。在哺乳動物的世界裡,人類並不站在頂端。而且中國有句古話:你不犯我,我不犯你。蝙蝠都退到黑呼呼的山洞裡了,某些人類還窮追不捨。非要嚐嚐味道!到最後被反噬了,還好意思問為什麼不消滅蝙蝠。

用我媽的話:你快悄悄的吧!別讓蝙蝠聽見!或許它們沒想到,你還提醒了它們想辦法殺絕咱們人類呢。你還是先管好自己的嘴吧!不要看見什麼野味都要吃倆口!病從口入 禍從口出!你媽沒教過你?[酷拽]



貓三爺777


這個問題問的讓人感覺有點不可思議,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蝙蝠也是一個物種呀,它們和我們人類一樣,都是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生物而已。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要消滅它呀。

難道就是因為它們身上藏有各種病毒,我們就要消滅它們呢?

很顯然這樣的說法是很令人費解的,畢竟蝙蝠身上帶著的病毒,並不能直接傳播到人的身上。

只有人去殺了蝙蝠,然後食用了蝙蝠的肉,這個時候病毒才有可能從蝙蝠的身上,傳染到人的身上。

說實話即使是發生了這樣的事,也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和蝙蝠沒有關係,本來蝙蝠它就不是人們食用的東西。

可是,有一些人偏偏喜歡重口味,他們愛吃野味嘗試地球上各種能吃的東西。

因此,蝙蝠也開始遭殃了。它們成為了人們盤中的菜,然後在人們食用他們的時候,就遭受到了傳染病。

只要有傳染病,就會導致很多人的死亡。這個時候,很多人就記恨蝙蝠了,要把蝙蝠給殺光。

但是,這些人有沒有想過,之所以會發生這種事情,全部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呢?

所以說即使有傳染病來自於蝙蝠,這個也不是我們要殺害蝙蝠的原因。

況且蝙蝠也不是我們說殺就能殺的掉的?

要知道蝙蝠在歷史上,至少存活了有5000萬年了,它們的種類大概有960多種。關鍵是它們都是生活在荒無人煙的山洞裡面。

可以說有人的地方,沒有人的地方,都是有蝙蝠的身影的。

它們遍佈世界各地,繁育能力又十分的強大,想要殺掉它們談何容易,畢竟它們都是有翅膀的,而且是唯一一種可以飛的哺乳動物。

我們沒有理由要殺掉它們,也不可能殺掉它們。這就是我們不消滅蝙蝠的原因。


漢史趣聞


蝙蝠在全世界的種類有960多種,其中中國就有18種,它們早在5000萬年之前,就已經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了。

可以說它們也是這個地球上的一份子,就像我們人類一樣。它們也是經過多次演化,才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一種可以飛行的哺乳動物的。

我們之所以不能消滅它們,是因為它們的存在,並沒有給人們造成任何的損失,畢竟我們都知道,蝙蝠是晝伏夜出的動物。

我們睡覺的時候,蝙蝠出來捉蟲子吃。我們白天活動的時候,它們躲在山洞裡睡覺,似乎我們和蝙蝠是沒有交集的。

所以,我們沒有消滅蝙蝠的理由呀。

況且蝙蝠的存在,還有利於花粉的傳播,農作物的繁殖。

可能有的人會說,蝙蝠是這個世界上最毒的東西,很多傳染病都是和它們有關。若是消滅了它們,我們不就安全了嗎?

要知道的是,蝙蝠確實是這個世界上最毒的生物,但是,若是我們不去吃它們,它們身上的病毒,根本就傳染不到我們身上。

所以,原因還是在我們人類的身上。

事實上即使人類想要消滅蝙蝠,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知道這個地球上蝙蝠的數量是最多的,可以說它的數量佔據了全世界所有動物的五分之一。每一次活動的時候,它們都是幾十萬到幾百萬一起出沒的。它們居住的地方,都是懸崖峭壁之間,都是人跡罕至的山洞當中。

人類想要去消滅這麼大的一個物種,當然是不可能的了。畢竟它們是分佈在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裡。

再說了它們連病毒都不懼怕,就不要說人們要消滅它們了,說白了人類想要消滅它們,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史學達人


曾被視為祥瑞的蝙蝠,為何成了疫病根源?到底改殺絕還是保護?

千百年來,蝙蝠都是中國人心目中的祥瑞之物。原因很簡單,蝙蝠的名字暗含"遍福",遍地都是福氣!這樣吉祥如意的寓意,怎能讓人不喜歡。

蝙蝠,因為自己有個好名字,成了中國人喜愛的意象。絲毫不比蟬、烏龜、鳳凰受到的禮遇小。

比如,這樣的五福捧壽:

比如這樣教五福和合:

再比如這樣叫"納福迎祥"

這樣叫多福多壽:

蝙蝠和錢幣到一起,變成了"福在眼前":

蝙蝠也萬萬沒想到,從2020年開始,中國人一夜之間特別討厭他,甚至要對他趕盡殺絕!

蝙蝠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何要消滅蝙蝠?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蝙蝠最大的錯,就在於太醜了。

西方傳說中,蝙蝠喜歡黑暗,是邪惡的象徵,是吸血鬼的化身。

封建迷信真的不可信,蝙蝠本來是捕捉小蟲子的天使寶貝,結果卻被人說成是魔鬼化身。真是比竇娥還要冤呢!

在中國傳統故事中,蝙蝠是夾在鳥類和獸類中間的可憐蟲。

在鳥類和獸類的戰爭中,蝙蝠左右逢源,鳥類佔據上風,蝙蝠就加入鳥類;獸類勝利,他又加入獸類。戰爭結束後,大家都知道了蝙蝠的兩面派作為,既不承認他是鳥類,也不承認他是獸類。最終,蝙蝠只能躲在陰暗的洞穴中,夜幕降臨後才敢出來活動。

人類歷史上引起的重大疫情的病毒源頭,如流感、埃博拉、薩斯、馬爾堡、尼帕、狂犬病毒等,都無一例外來自於蝙蝠。似乎事實已經向我們表明——蝙蝠就是飛行的病毒的攜帶者,是死神的使者。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雖然蝙蝠隨身攜帶了上萬種病毒,但這些病毒似乎並沒有傷害蝙蝠,反而和病毒友好相處。這說明,蝙蝠有異乎尋常的免疫力。研究表示,蝙蝠因為飛行消耗大量體力,進化出與病毒共生共存的技能。這一點,在哺乳動物中是蠍子的尾巴——獨一份。

蝙蝠攜帶大量病毒還能生存,到底有什麼秘訣?這一點特別值得科學家研究。

但是,因為蝙蝠攜帶大量病毒就殺絕蝙蝠,恐怕不僅無利可圖,反而會承擔可怕的後果。主要原因如下:

1.,蝙蝠在動物界有重要地位。

蝙蝠,是翼手目哺乳動物的統稱,這是僅次於齧齒類動物的第二大類群。蝙蝠分為19科185屬961種,除了極地和大洋的惡劣環境中,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都有蝙蝠。蝙蝠從數量上,遠超過人類數量,想要對蝙蝠乾淨殺絕,人類暫時沒有這樣的能力。蝙蝠來到地球遠早於人類,人類也自然沒有資格殺絕蝙蝠。

2,消滅蝙蝠並不意味著消滅病毒。

蝙蝠是病毒的宿主,這並不是蝙蝠的錯。即便是殺光了所有的蝙蝠,病毒作為地球上最頑強的生物,也一定會找到新的宿主,比如老鼠、比如蚊子、比如跳蚤等。人類不可能消滅所有與自己不同的物種,到那時,人類也無法生存了。

3,每一種生物存在都有其意義。

地球生物界有這樣的規律,一種動物越高級越容易滅絕,尤其是人類出現後。大象、犀牛、烏龜這些動物都面臨滅絕困境,人們要花大力氣拯救他們。很大程度上說,地球基因庫的保持,這是人類發展基因工程的重要條件。物種廣泛種群豐富的蝙蝠,對基因工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資源。

對蝙蝠,我們該如何做呢?

我們不僅不能殺蝙蝠,反而要儘量保護蝙蝠的棲息地免受破壞,給蝙蝠留足棲息地,給蝙蝠丟下冬眠區。儘量不要打擾這些生活在陰暗角落的小精靈。我們還應該少用殺蟲劑,避免毒死太多蝙蝠。某些地區捕殺蝙蝠為了食用,應該受到譴責。

蝙蝠的病毒會通過中間宿主傳染給人類,錯不在蝙蝠,也不在果子狸這些野生動物上,而在人類身上。人類擠壓蝙蝠生存空間,蝙蝠自然更容易把病毒傳染出來,最終受害的卻是人類。

善待野生動物,這才是避免疫病傳播的爭取方式。


歷史知事


這個問題有點奇葩哈,為什麼不消滅蝙蝠?那麼,為什麼要消滅蝙蝠呢?筆者想了一下,問這個問題的朋友應該是對蝙蝠這種動物本能的感到恐懼才有此疑問。本著有問必答的原則,我們來從多方面來看一下為什麼不消滅蝙蝠?

(巨型蝙蝠)

蝙蝠

蝙蝠是一種會飛的動物,雖然它會飛,但是它並不屬於鳥類。因為鳥類是鳥綱下動物的總稱,麼人蝙蝠則是哺乳綱真獸亞綱翼手目下的物種。也就是說,蝙蝠是一種會飛的獸,而且是唯一一種會飛的獸。

現存的蝙蝠種類多達961種,它們分佈於地球上除兩極外的大部分地區。其實,蝙蝠一直不太受人“待見”,原因有三點。

• 長相。蝙蝠的頭部與老鼠非常的相似,而且作為一種會飛的動物,竟然沒有像鳥類那樣的羽毛,再加上它的通體以灰色、黑色為主。所以,蝙蝠的長相併不討喜。

• 習性。蝙蝠是一種晝伏夜出的動物,白天它們通常會躲在山洞、背陰的崖壁等地方。就像貓頭鷹一樣,晝伏夜出的飛行動物總是不容易被人接受。

• 嗜血。說起蝙蝠,大家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吸血蝙蝠,吸血蝙蝠屬於翼手目下的小蝙蝠亞目,是翼手目下的第二大亞目。在許多影視作品中,經常能看到吸血蝙蝠的身影,甚至在西方的影視作品中,吸血鬼伯爵就能化身為蝙蝠。這讓原本就不討喜的蝙蝠,變得更加讓人厭惡了。其實,吸血蝙蝠確實是存在的,大多數的吸血蝙蝠的體長都在10公分一下,它們有著異化的上犬齒,上犬齒呈刀片狀能夠輕鬆的切開動物的皮。通常,吸血蝙蝠主要以牲畜的血液為生。據研究,一隻吸血蝙蝠一生可以吸100L左右的血。這還不是最讓人厭惡的,最讓人厭惡的是吸血蝙蝠有攻擊人的習性,而且它們還攜帶狂犬病毒。

小結:蝙蝠以其不討喜的長相和習性,再加上許多蝙蝠有著吸血的特性,讓許多人對這種動物非常的厭惡。

(小蝙蝠亞目下的吸血蝙蝠)

既然蝙蝠會吸血,為什麼不消滅它們?

在翼手目下一共有兩個亞目-大蝙蝠亞目和小蝙蝠亞目。前者主要以水果和昆蟲為食,而後者則主要以血和肉為食。所以,並不是所有的蝙蝠都吸血,相反的,大蝙蝠亞目下的蝙蝠還能吃昆蟲,是一種益獸。那麼,為什麼不消滅吸血蝙蝠呢?原因有三。

01 數量和分佈

吸血蝙蝠並不像大蝙蝠亞目下的蝙蝠一樣分佈那麼廣,它們僅分佈於中、南美洲。而且吸血蝙蝠的棲息地非常的隱蔽,主要以隱蔽的山洞為主。並且它們有著群居的習性,數量也非常的多。

因此,隱蔽的山洞本身就不利於人類的發現,更不用說要將它們滅絕了。

02 能力

大部分的蝙蝠行走能力都很差,它們主要是以飛行為主,但是吸血蝙蝠則不同,它們有著強而有力的後肢,這除了能夠支撐它們行走外,還讓它們有了極強的跳躍能力。通常,一隻成年的吸血蝙蝠能從地面一下跳到牛的背上。也就是說,吸血蝙蝠的靈活性很強,再配合上它們強大的飛行能力以及回聲定位能力。所以,要想抓住它們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03 生態鏈

蝙蝠是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存在控制了昆蟲以及被吸血的野生動物的數量,同時,它的存在又給蛇、蜥蜴、猛禽等提供了食物來源。

總結

蝙蝠確實不太招人待見,但是它也是生態鏈中的一部分,如果將它滅絕,生態鏈會有負面的連鎖反應。再加上這些傢伙非常的警惕和靈活,是很難將它們滅絕的。

因此,從可行性和生態的角度上看,都不能將它們滅絕。


獵奇動物社


看蝙蝠的模樣,大家肯定會認為這是害蟲,而且,我們都知道蝙蝠身上攜帶著一百多種病毒,比如狂犬病毒、馬爾堡病毒、埃博拉病毒等。2014年爆發於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共造成7373人死亡,疫情過後,相關的調查顯示疫情的源頭是一位男孩,他生前曾被蝙蝠叮咬過,這名男孩感染埃博拉病毒僅四天就去世了,然後他的姐姐、他的祖母相繼出現感染症狀,不久便離開了人世,來參加葬禮的人將病毒傳播開來。

既然蝙蝠攜帶病毒且有可能會感染到人群中,那何不將蝙蝠從這個世界上清除呢?我們為什麼不將蝙蝠消滅?

既然談到消滅一個物種,那就不得不說說可行性以及消滅之後產生的後果。先不討論可行性,先來說說蝙蝠在這個生態圈中到底有哪些作用,或者簡單明瞭的說對人類社會發展有何作用。

蝙蝠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主要有這些:

果蝠是一些果樹理想的種子傳播者,一些植物想要繁衍生息,離不開為它播散種子的小動物,果蝠這種蝙蝠就非常喜歡吃果實,在吃果實的同時也幫了果樹一個大忙,將種子帶到了遠方。有人會問,經過果蝠消化後的種子還能發芽嗎?這裡告訴大家,不僅發芽,而且發芽率甚至高達100%,有人做過實驗,他將果實種子直接取出來進行培植,發芽率只有10%,而從蝙蝠糞便中取出的種子都100%發了芽。果蝠不僅可以傳播種子,還能傳授花粉,據瞭解,在野生熱帶水果中,約有70%是依靠蝙蝠來作為傳粉媒介以及種子傳播者。

蝙蝠是害蟲的剋星,說到這裡其實應該給蝙蝠正名,蝙蝠不是害蟲,它是益蟲,它吃害蟲的本領比殺蟲劑還好用。在蝙蝠的大家族中,食蟲蝙蝠是吃害蟲的一把好手。我們知道,像蛾類、蚊類、有些甲殼蟲、蒼蠅、金龜子等動物對人類農業、生活都是一大危害,食蟲蝙蝠專吃它們,食蟲蝙蝠捕食它們的方法主要是葉上捕食、空中捕食以及地面捕食,一隻蝙蝠在一個小時之內可以吃掉600只以上的蚊子,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個巨大洞穴裡生存著約2000萬隻蝙蝠,它們一個晚上就可以吃掉約200噸害蟲,附近的農場區基本上不受害蟲侵擾。一隻體重僅為20g的蝙蝠在一個晚上裡可以吃掉200只以上比蚊子大一點的害蟲。由此可以看到,蝙蝠對防治害蟲是有突出貢獻的。

蝙蝠是傳統中藥材夜明砂的來源,夜明砂並不是什麼神奇的藥材,它並不是像我們從字面意思上看到的那樣是在夜裡發光的砂子,其實啊,夜明砂就是蝙蝠的糞便。

從以上可以知道,蝙蝠是有大用處的,它是益蟲,對人類生產生活有益。那麼再來說一說可行性吧,消滅蝙蝠有沒有可行性,難度有多大呢?蝙蝠在全世界除南北兩極以及海洋中個別的島嶼沒有分佈以外,其它地方皆有分佈,主要分佈在熱帶地區,蝙蝠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消滅它談何容易。

所以,無論是從可行性上考慮,還是從蝙蝠在生態環境中所處的地位以及作用來考慮,都不能消滅蝙蝠,反而還要保護它們。


科學船塢


說起蝙蝠想必大家都是比較熟,尤其是今年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讓我們得知原來蝙蝠就是宿主。既然蝙蝠在今年熱了這麼大的禍,為什麼人類不直接消滅了蝙蝠呢?難道它還有益處?

蝙蝠一般都出現在夏天,跟其他的飛行動物並不太相同。蝙蝠能飛的高度很低,一般在夏天傍晚的時候,我們便能看到空中有不少的蝙蝠。

那蝙蝠為什麼會在傍晚出現呢?

因為傍晚昆蟲正是處於最多的時候,而蝙蝠也正是在這個時間出來捕食昆蟲的。所以說蝙蝠對於我們人類而言也是有益的。

除上述以外,蝙蝠晚上出來還要有一個原因。則是因為有部分熱帶植物的花是在晚上開的,而蝙蝠還要幫助他們傳播花粉。

比如說葫蘆樹,在晚上開花將會吸引大量的昆蟲,這時就可以利用蝙蝠這種動物,不僅吃掉了昆蟲,還幫助自身進行了花粉傳播。

另外蝙蝠不但可以捕食昆蟲,同時它還有替植物傳播種子的作用。在熱帶地區,植物長的都比較高大,而幼樹在大樹之下根本難以生長,更有部分會產生毒素,更加不利於幼樹的生長。

而當時的蝙蝠便可以幫助他們傳播種子,蝙蝠利用自己的飛行技能把種子帶到很遠的地方,然後以排洩物的形式把果子種子傳播。同時蝙蝠自身還是蛇、浣熊等其他動物的食物,所以蝙蝠還在食物鏈扮演著屬於他自己的重要角色。

如果蝙蝠被滅絕之後,那麼整個食物鏈中相互約束的情況便會被打破,使整個生態系統也會受到影響吧!

在後來,隨著人類醫療水平的進步,人們通過科學研究發現,蝙蝠本身就攜帶著大量的細菌以及病毒,並且這些病毒和病菌都可以在蝙蝠身上寄生。

那麼蝙蝠身上在擁有這麼多的病毒之後,又是如何保證自身不受侵害的呢?

據研究發現,蝙蝠在飛行的時候需要快速的煽動翅膀,這會加快蝙蝠的新陳代謝,從而使自身的溫度升高,而高溫正好可以抑制病毒入侵。

再加上蝙蝠自身的DNA,自我修復能力很強,這使得蝙蝠在擁有眾多病毒的同時還可以繼續的生存下去。

雖然說蝙蝠身上的病毒有很多,但只要我們不去觸碰它就沒有事了,並且蝙蝠一般況下都是會遠離人類的。

但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開始對野生的動物產生了興趣,有的更甚至用吃野味來炫耀自己的與眾不同。

依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餐桌上的葷素菜品可謂是應有盡有,難道非要去以身試險吃那滿身病毒的蝙蝠?可有些人卻是真的拿性命開玩笑去吃了......

另外蝙蝠在很早的時候便已經存在了,並且憑藉著自己獨特的外貌和複雜的大耳朵存活至今。

甚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還象徵著福氣,再則後來人們還利用蝙蝠的超聲波回聲這一特點製造出了雷達。

由此可看蝙蝠存在必有其意義。

所以說我們只要遠離蝙蝠,不去主動的招惹它就行了,也談不上消滅一個物種那麼殘忍。


夏目歷史君


幹嘛要消滅蝙蝠?

雖說蝙蝠攜帶了百餘種病毒,但大部分是不會直接傳給人的,它需要通過中間宿主(比如果子狸、狐、野兔、野豬等等)變異後才會傳給人類。這些中間宿主,有的接觸了蝙蝠的排洩物,有的遭到了蝙蝠的叮咬,這才被蝙蝠身上攜帶的某種病毒所感染。

而人類只有接觸了(主要是食用)這些中間宿主後才感染了病毒。也就是說,如果人類不去吃蝙蝠、不去吃野味,蝙蝠身上攜帶的百餘種病毒對人類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再者說,消滅蝙蝠也是不現實的事情。

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蝙蝠的壽命長,數量眾多,而且生存能力極強,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消滅。

目前,除了南北極和大洋中某些過於偏遠的荒島外,全球絕大部分陸地都有蝙蝠,而蝙蝠的集群活動,一次可能超過百萬之數。

例如,在一些洞穴中,就能看到數量眾多的蝙蝠,再加上蝙蝠有極強的生命力,所以消滅蝙蝠的難度和成本都是比較高的。


第二,消滅蝙蝠將影響生態系統。

任何一種生物的存在都有合理性。小學課本上有一篇課文,叫《鹿和狼的故事》,課文的大意是: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北部的凱巴伯森林中,鹿的數量只有四千只,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認為,鹿數量少的原因是狼所導致的,於是羅斯福就下令捕殺狼群。

結果呢?狼的數量急劇下降,而鹿的數量也越來越多,最後鹿的總數超過了十萬,大量的鹿在森林東啃西咬,導致了森林的綠色植被一天天減少,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自然災害,幾年後,原本的十萬只鹿,也只剩下了不到八千隻鹿在苟延殘喘。

消滅蝙蝠也是同樣的道理,原因很簡單:蝙蝠是全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蝙蝠可以吃掉大量的害蟲。

蝙蝠屬於夜行動物,它們能捕食一些同樣在夜間活動的害蟲,比如夜蛾、蚊子等等。研究發現,一隻蝙蝠可以在一個夜晚吃掉相當於三分之一自身質量的害蟲,即:一隻20克的蝙蝠一夜之間能吃掉近1000只害蟲。

還有,蝙蝠也是大自然中重要的傳粉者。事實上,有一些植物是依靠蝙蝠傳粉的,比如葫蘆樹、仙人掌和中南美洲的藤蔓植物。

另外,蝙蝠本身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比如人類曾利用蝙蝠的回聲定位發明了雷達,而隱身飛機實際上也是對蝙蝠的拷貝,還有蝙蝠身上攜帶了大量的病毒,為何蝙蝠卻不受這些病毒的影響,這些都很值得研究。

總的來說,之所以不消滅蝙蝠,第一,做不到;第二,消滅蝙蝠將對生態系統造成重大影響,而且可能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