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華:疫情促進出版多元化發展

【百道編按】受當下疫情影響,“宅”在家成為大部分人的選擇。與之相應,國人的文娛活動也從線下轉向線上,數字產業流量大增,“宅經濟”走紅。期間,數字文化產業的優異表現是否會進一步加快出版業務多元化發展?百道網採訪了上海辭書出版社社長秦志華。

秦志华:疫情促进出版多元化发展

上海辭書出版社社長 秦志華

疫情給出版業帶來啟示

此次疫情對中國出版業的衝擊顯而易見,短期內勢必會造成一定影響。在出版產業鏈中,實體書店目前看來遭到了最大重創。上海辭書出版社社長秦志華則表示困難都是暫時的,“就像當年的非典時期,我們都經歷過實體書店的困難。此次疫情下當然也會有困難,因為租金以及客流、現金流等問題,可能會讓實體書店面臨更大生存壓力,但並不會使實體書店從此一蹶不振。因為總體來說,目前實體書店對於閱讀空間、文化客廳的打造,與十幾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書店購書和網上購書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讀者都跑到書店去,但也不可能所有讀者都到網上去,書店只要把自己的細分領域抓好,把自己擅長的部分做好,用心體會讀者的需求,做好線上線下的服務,始終是會有機會的。”

出版社雖不是疫情重災區,但影響和衝擊也在所難免。“我們也同樣遇到了暫時的困難,整個上半年的圖書出版節奏可能都會有被動的調整。如此一來,年度出版計劃完成進度肯定會受到影響。今年排版印刷廠的復工都很晚,很多工人回不來,紙張材料物流跟不上,本打算節後抓住排版印刷淡季的檔期趕製一批圖書,現在看來只好延期了。當前全國上下齊心協力,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或許抗擊疫情的戰役就勝利了,我們還是要對未來有信心,不慌不亂,始終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在防控疫情的同時,為下階段的工作做好各種準備。疫情也給我們帶來不少啟示,敦促我們總結經驗教訓,未雨綢繆謀轉型,加快內容出版形式和整個生產流程的多元化,以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秦志華表現出樂觀積極的心態。

他進一步說:“在這次疫情防控階段,我們將加強線上辦公,或者說線上協同工作。或許因此能推動線上編輯、校對以及智能審校、自動排版等流程,不僅能進一步提高出版效率,還可以實現電子書、數據庫與紙質書同步生成。當然電子書完全可以先於紙質書出版,今後我們會嘗試這方面的工作。”

責不旁貸,以自己的方式抗疫

這段時間來,各出版社都在發揮出版與閱讀的社會服務功能與公共文化價值,爭先恐後為抗擊疫情做各種各樣的努力。不少科技專業出版社反應迅速、工作高效,為讀者提供了許多防控抗擊疫情的權威讀本。

上海辭書出版社是一家以工具書出版為主的綜合性出版社,它的前身是成立於1958年8月的中華書局辭海編輯所,主要出版各類綜合性辭典、語文辭典、專科辭典、方誌、年鑑等,以及各類學術與大眾讀物。

此次,該社從疫情根源出發,聯合萬達信息,在短時間內開發了“守護100”微信小程序,選取《辭海》(第七版)中部分珍稀野生動物詞條,通過圖片、文字、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形式,向讀者展示珍稀野生動物以及人與自然的故事,讓人們認識野生動物,守護自然,關愛生命。

秦志华:疫情促进出版多元化发展

“雖然我們的行動與在一線抗擊疫情的同行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我社結合自身特點開發的小程序,希望對讀者產生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在公眾號上還進行了一些公眾科學防疫信息的整合,比如公佈了人民衛生出版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和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版資訊,助力公眾有效防控新冠病毒。”秦志華說。

疫情促進出版業務多元化發展

當下, 中國數字文化產業持續發展, 以知識服務、移動閱讀、網絡視頻為代表的數字文化產業熱度不斷上升,用戶活躍度走高。數字技術與文化內容不斷融合, 保障了國人在居家防控疫情期間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選擇。這期間數字文化產業的優異表現,凸顯了中國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潛力,消費升級趨勢仍在繼續,也給被疫情衝擊的文化產業, 乃至中國經濟帶來了生機。

上海辭書出版社同樣在佈局電子書、數據庫、網絡版工具書以及知識服務類產品,並將進一步豐富產品形式和產品內容。秦志華介紹:“之前,我社一直兼顧紙質書和電子書的平衡發展。下一步,我們會結合讀者的閱讀習慣,研究讓知識內容更快捷更有效傳遞給讀者的方式。”

數字化本身就處於一個加速發展的過程,他說:“這並不是我們一家社的感受,據我們所知,很多出版社都在準備,憋著一口氣想做出些像樣的數字化產品出來。傳統出版發展到現在,數字化是行業轉型升級必須要攻克的一個突破口。根據之前一些數字化產品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我們自己開發APP遇到的問題,不斷摸索數字化轉型的方式。”

但這不像製作電子書、開發數據庫這麼簡單。“疫情啟示我們要努力讓產品更貼近讀者需求,因此每個產品必須有每個產品的特點,可能並不存在行業內普遍都能成功的所謂數字化一般盈利模式,而會是各有不同的路徑。有些出版社電子書銷售不錯,有些出版社數據庫能盈利,有些出版社走向了知識服務。”

秦志華進一步闡釋,“出版的數字化可能還要更放得開些,並不斷向互聯網企業學習借鑑。在這個關口上,大家都會逐漸產生一些共識,我認為2020年由出版社主導的數字化產品,包括知識服務類產品會集中出現,而這並非僅僅是因為此次疫情才帶來的改變,就像’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肯定是經過前期大量的積累,甚至是經歷一些挫折和失敗,我們才能慢慢摸索出適合自身的一種發展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