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說現在一年級的孩子就輔導不了了,為什麼?是家長的智商下降了還是課件有問題?

碧海飛玉


有些家長輔導不了一年級的孩子,不是因為智商下降,也不是因為課件有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個人認為,術業有專攻,就目前用部編版本教材,裡面的課文大幅改動。就拿一年級語文課本來說,漢語拼音單元,aoe,大家都認識,都會讀,那不一定,我曾經在網上聽到有人把o讀錯,正確讀音,發喔,有些人發哦,再說說三個i y yi,第一個是單韻母,第二個是聲母,第三個是整體認讀音節。還有特殊韻母er ,去年的語文學拼音的時候還把它放進複韻母裡,今年就拿出來了。複韻母從9個變成8個,這個er叫特殊韻母。就算是老師,也是每年開學前要去培訓,因為教材一直在變,教參也有細微的變化,如果老師光憑經驗,不認真備課,也是可能教錯的。所以雖然一年級的知識看起來淺顯,似乎家長都會,其實真的輔導孩子做題目,很多題目家長還真的不會。

再來說說第一課秋天,這篇課文中出現了“一”字的變調,有時候是第二聲,有時候是第四聲,老師上課教過,孩子知道,許多家長不知道啊,組詞就出錯了。一天,一個。這兩個“一”,一個第四聲,一個第二聲,孩子標對了,家長覺得不對,“一”字上應該標第一聲。最後孩子做對了,生生被改成錯的。到我這兒一問,哎喲,怎麼辦呢?

所以我認為家長不會也是正常的,他也不是這專業呀,就說老師,教數學的語文考不了一百分也正常啊。

最後總結,不管怎樣,平常心對待就好。輔導不了的時候可以跟老師聯繫,現在都有班級群,可以在班級群裡問一問。一定會有熱心家長出來解答。當然,家長要是與時俱進,願意跟孩子一起再學一遍,也是可以噠,作為老師,我要給這樣的家長點個贊。





一個愛狗狗的語文老師


一年級孩子的課外作業還真不好輔導,不是家長智商下降了,也不是老師沒教好,而是孩子理解能力還相對較弱,且家長又達不到一年級老師的教學能力,儘管你費了半天勁,也給孩子講不明白。

一年級孩子家長說輔導不了孩子,說這樣話的家長,明顯是缺乏育兒經驗。等到孩子到了二年級,三年級,你再看家長,一般都能輕鬆輔導了。因為孩子自身學習能力提高了,家長給孩子輔導學習時,孩子能容易聽懂了。

一年級孩子家長應該怎樣正確輔導孩子作業呢?下面給你幾點建議:

第一,家長必須要了解老師是怎樣給孩子們講課的。由於家長不可能也沒有時間去學校課堂聽老師講課,但是你可以從網上找相關的視頻資料啊。現在網絡上這方面的資料非常豐富,很容易找到。找到後,家長需要學習的就是教學法,模仿老師的風格給孩子輔導講解。這樣才能做到教養一致性。否則,你閉門造車必然和老師講的不一樣,孩子不信服,還容易聽不懂你講的什麼。

第二,家長要保護足夠的耐心,用溫和的態度輔導孩子學習。有些家長,尤其是一些媽媽,在輔導孩子學習時特別沒有耐心,總嫌孩子笨,講一遍孩子聽不懂,再講一遍孩子還是聽不懂。其實不是孩子笨,是家長笨,是你沒有根據孩子的實際理解能力去講解,而是你帶著消極的情緒去輔導,這種態度極容易讓孩子缺乏學習的安全感而分神。

第三,家長需要清楚一年級兒童識字量小,問題大都集中在不會讀題上面。由於孩子識字量小,在寫課外作業時就容易因為讀不懂題目而依賴於家長。可是有些家長卻不知道原因,總是怪孩子不愛動腦筋。如果你一味責怪孩子必然不會查找自身原因,更不會提高自身輔導能力了。因此,家長除了正常輔導孩子作業外,還得利用課外時間陪伴孩子進行識字和閱讀興趣培養,通過提高識字量來提高孩子讀題和理解題意的能力。

最後,我要說的是,一年級孩子是整個小學階段學習最困難的一年,希望家長有一年級孩子的父母,必須要有吃苦的精神,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去面對孩子的學習輔導。如果你既無時間陪伴孩子,又無能力去輔導孩子,只能請教,或者把孩子送到託管那裡。但無論如何不能忽視對孩子基本學習能力的培養。


寒石冷月


家長不要懷疑自己的智商,也不要懷疑課件。有些題目自己輔導不了孩子,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經常會發現,自己會做的題目,但是就是無法讓孩子明白。


但是,這不代表家長就幫助不了孩子。您提到的這個問題,明顯是把自己當成老師的角色,要求自己會做題,而且還能夠說出來讓孩子聽懂。

實際上,這一方面要求家長有這個知識基礎(幾乎大家都有)。另一方面,家長還得把握好孩子的水平,知道怎麼簡單有效地講給孩子聽。


舉個例子,昨天我寫了個補磚問題的問答,不少家長就反映剛剛跟孩子急上火了,怎麼講似乎孩子都不明白。我們來看看應該如何解決呢?

第一步,觀察牆面有不同類型的磚,發現規律。

第二步:認識兩個半塊相當於是一塊。

第三步,計算出每一層缺了幾塊磚,最後算出總數即可。

除了以上的要求,家長還得有足夠的耐心。有些時候我們用一種方法給孩子講,可是孩子就是聽不懂,那麼很多家長可能就按耐不住急躁起來。

輔導孩子,耐心是很重要的。


最後,你還得明白,孩子有時候主要的問題實際上根本不明白題意。當孩子無法做題時,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大聲地讀幾遍題目。可能很多時候你就會發現,孩子連題目都無法讀完,或者是讀了但是不知道什麼意思。此時只要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給解釋給孩子聽就能解決問題了。


最後,有些問題,家長可能只會用比較高級的方法來解決,而適合孩子的方法可能自己已經忘了,這個是非常正常的。

遇到自己感覺困難的地方,可以翻書,也可以查詢網絡。總之不要覺得一年級很簡單,看看別人是如何解決的,可能一下自己就明白過來了。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這是個好問題。輔導孩子可不是簡單的事,輔導孩子要具備幾個條件,一是瞭解人,二是知識,三是方法,四是大人的情緒管理……看看哪一個簡單的呢?沒有一個簡單的,孩子學習上出現的問題,都是有原因的,就找這個原因來說都不是簡單的。看看我們大人對知識的理解,如,“花”這個字有多少個知識點呢?“5-1=4”有多少個知識點呢?找不出,找不全,這是孩子存在的問題,家長做的就是幫孩子找出找全知識點。問題中提到“輔導”一詞,太有重量真的值得深度思考。我們在這裡思考這樣的問題,一年級的輔導對孩子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就可以找出該輔導什麼?知識怎麼輔導,智力怎麼訓練,學習品質怎麼輔導思維怎麼建立……看看一年級起步階段輔導的太多了。家長說的有一定的道理,孩子的輔導有難度的。需要認真思考……


難得糊塗李學龍


一般來說兩類家長輔導孩子有問題。

一類是自己水平高的。

這類家長講解題目容易複雜化,或者高估孩子的能力水平。結果自己越講解孩子越暈;孩子越暈他越惱火。

還有一類自己水平低的。

這類家長自己對題目理解就有可能有問題,理解不清、講解更有問題,最後也有可能崩潰收場。

另外還有一點增加了家長輔導的難度。

現在的學習內容和方式比較靈活,需要思維能力,不像我們以前學習的內容比較單一,死記硬背的東西不少。如果我們按照以前的學習方式輔導孩子,肯定會有各種問題。

所以不能說家長智商下降。

懷疑課件問題挺讓人無語的:老師、學校已經被質疑的找不到教育的方向,如果連經過無數驗證的教材也被質疑疑,那我們的教育真將徹底失去方向。

我是媽咪老師,歡迎大家關注我,共同探討教育話題。


媽咪老師


是家長的智商不如孩子!

家長對待自己的孩子,重點是關注孩子的習慣成長,關注孩子的專注學習,關注孩子的獨立自主學習。

而孩子的任務是什麼?是完成好自己的學業任務,提升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把學校的課堂學習通過作業來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與能力。

但是,在家裡,我們的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角色是孩子,而不是學生,因此,在面對家長的時候,他從來不以自己是學生的身份來對待,而是孩子。

孩子可以幹什麼?孩子可是隨時讓家長幫自己做事,孩子可以向家長撒嬌,孩子可以在家裡很隨意,……

而學生的角色,就不同了,按時上下課,得認真聽講,得獨立面對課堂的問題,得隨時能夠起立應答,得學會課堂上的知識點,得完成好作業,……

因此,家長在要家裡輔導孩子的作業,那孩子得立即感覺到自己是學生的角色,而不是以一個孩子的感覺,在這裡可以不聽,可以撒嬌!

當家長開始講題了,孩子就會說聽不懂,再講一遍,希望家長感覺到自己是很需要幫助的,讓家長感覺到自己的讀書是很累的,讓家長要理解自己,也希望家長能夠多陪在自己的身邊,因為家長不輔導,家長就會出去,或是玩自己的手機,因此,他得想辦法讓家長陪在自己的身邊,那就是採取拖延的策略,或是讓家長重複地講,或是經常向家長求助,例如這題怎麼做?例如這個字怎麼寫?這個字怎麼讀呀?……

可見,家長完全被孩子給綁架了!

當然,也有真實情況,孩子的學力確實弱的,那也真得讓家長動動腦子,好好地思考,怎麼輔導會更好了。


六和麥田


話不多說直接列舉我認為的可能原因吧:

孩子的問題

實際上孩子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是父母的問題,但是畢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我還是要單獨拿出來說說的。

孩子的問題主要存在兩個最大的問題:一個是智力發育的問題另一個是剛上學還不適應的問題。

前者的問題存在“相對”和“絕對”的區別。

所謂“絕對”那就是孩子生理上存在智力缺陷,而家長要麼沒有意識到要麼不肯面對現實,所以孩子在接受能力上存在的先天不足會讓家長感到“輔導不了”;

所謂“相對”則是其他孩子貌似智力水平更高!實際上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其他的孩子可能是“搶跑”了,這個現象現在非常的普遍,“搶跑”已經不是新鮮事兒,沒上學之前啥都沒學的反而是比較新鮮的了……因此在這個對比中,自己的孩子出現所謂的“劣勢”就會比較扎眼——問題是那些搶跑的會在很多年裡都在不停的跑,這也就給那些起步晚點的造成了一種“不如他們聰明”的錯覺。這種情況極可能會存在很多年,知道知識結構不再過度依賴“記憶”的時候才會好起來。

至於還不適應小學生活的情況實際上也是很普遍的,有些孩子上學了都不知道這是來幹嘛了,還把上學當成是上幼兒園,進入角色進入的慢自然會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學習方面適應的更加遲緩一些。

這都問題不大,找到問題針對性解決即可,這兩點我認為都需要點耐心。

家長的問題

很多人在平常都會知道“情緒控制”對於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但是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發現父母對外人和對孩子(或者家人)是兩種脾氣的!

尤其是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如果是別的孩子,他們可能會表現出極大的“寬容”、“耐心”,但是當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就會截然相反——大多數的父母總是會錯誤的認為孩子“聽”了、“看”了、“學”了,就是等於“會”了!實際上對於絕大多數非天才的孩子而言,聽、看、學不過就是個接受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很可能孩子們只是“照貓畫虎”的強記而已!所以很難談得上已經“理解”了。

但是家長往往並不會這麼想,實際上一些老師也不會怎麼想,他們會認為“這個問題都講過了,你怎麼還出問題?”“這都強調多少遍了,怎麼還錯?”……

實際上沒消化好、沒走心,遍數在增加點效果也未必會好多少。

因此家長不要心急,不要只解決問題,而是應該去解決導致問題發生的那些原因!

舉個例子:孩子備課本背了半天沒背過,你越是批評孩子孩子更不可能背的好了,這時候你寬慰孩子一下,然後告訴孩子“來,我告訴你個好辦法”,然後帶著孩子把課文重新梳理一遍,畫一個思維導圖或者寫個大綱什麼的,讓孩子從結構、順序、描寫、分段等等去更好的理解課文,然後你會發現孩子效率一定會提高的!別嫌麻煩,堅持帶著孩子做幾次之後孩子就會“照貓畫虎”了,在不斷的實踐中孩子就會越來越有辦法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一直靠強記來解決問題。

請相信孩子們的教材是符合絕大多數孩子們的智力水平的啊,因此在輔導孩子的時候當我們馬上要暴走、激動的時候,深呼吸,耐心分析一下問題到底出在了哪,找到問題之後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去解決,可以多次嘗試一下——記住,輔導孩子的本身如果僅僅是輔導知識點是不夠的,我們更應該“輔導”的是孩子們如何培養、提高、完善屬於他們自己的學習方法!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經常聽到有些家長說輔導不了一年級的小學生了,其實不是家長輔導不了學生,也不是教學課件的問題,而是家長想不想用心輔導的問題。

家長們不是不會小學一年級的題目,而是無法給孩子講清楚這些題目,家長不太瞭解孩子的思維狀態,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家長們通常忙於工作與生活,很難靜下心來,去關注孩子的課程進度,也不大清楚老師平常教的解題方法,於是等孩子有不懂的問題的時候,家長就會用自己經常用的解題方式去給孩子講解,這種解題方法可能對於孩子來說是很費解的。於是就有家長髮出輔導不了小學生的感嘆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這麼多年過去了,教材確實也有不小的變化,比如一些字的筆順還有讀音,都在不斷地改革與調整,在家長的認知範圍內基本上還保留著以前的寫法和讀法,所以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如果不提前做功課,就有可能出現失誤。比如“暈車”的“暈”是讀這個“yùn”發音的,我想很多家長都不知道“暈車”是這個讀音吧。我也是最近剛剛從孩子那裡學到的。

所以,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最好提前做下功課,以防把孩子教“跑偏”了。如果家長能經常關注孩子的學習進度,空閒的時候翻翻孩子的課本,那麼輔導小學生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應該還是很輕鬆的。


春風化雨花草香


遇到問題,就開始懷疑人生,大概是課件出了問題吧!可是那可是專家審核,根據孩子發展開設計的哦!那到底是誰出了問題?

其實家長輔導不了一年級的孩子是很正常的哦,原因如下:

一: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的增加,我們的思維繫統總是要升級的。所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和孩子絕對是有差異的。當你用成人的系統去教孩子,孩子沒辦法理解,自然是處於崩潰狀態的。

二:家長教的方法是孩子沒有辦法理解的。

記得朋友之前和我講過一個經歷:朋友是大學數學老師,有一天孩子遇到一個題不會。一個晚上,沒有講懂,她很崩潰,問了周圍一圈家長還是沒辦法,最終只能打電話給女兒的老師求助,老師告訴她怎麼教孩子。

她突然明白:教一年級的方法原來是和大人不一樣的,原來自己沒有用對方法,因為孩子理解力的侷限。


三:是耐心的問題。許多時候家長太高估自己孩子的能力,會顯得對孩子沒有耐心。“我都跟你講第三遍了,你為何還這樣啊!”於是情緒來了,就開始衝突,自然是沒有辦法輔導的。

四:家長對孩子過於嚴了,不瞭解孩子的身體,心裡發展規律,要求過高,期待太多,最後是傷痕累累。

當然:有時候孩子也有問題,過於放縱,對父母沒有敬畏心,甚至會牴觸家長,不接受家長的教育,也導致無法繼續。


總之:輔導一年級孩子作業是門藝術,同時也是項技術活。為孃的要把孩子當孩子看,用孩子的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切記“不要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要求孩子,也不要用成人的標準去看待孩子!”


教大育小


這個問題有些片面,如果所有的家長都給孩子當輔導,還要老師做什麼,落得身輕自在拿工資,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反倒推給家長說沒有當好孩子的輔導。現在教學模式比之過去是升級進步了的,家長也當不好鋪導,況且,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精力定下心來當學生輔導。有句話怎麼說呢,習慣成自然,輔導慣了就有一種依賴,一不輔導學習成績下滑。家長不幹別的了,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當不好輔導別怪老師教不好學生。

家長把孩子交給了學校,責任在老師施教,家長配合老師起督促作用,讓學生跟老師的思路走,不要太貪玩,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並經常檢查孩子的作業,把打X號做錯的地方講一下。這在小學文化還能做到,到中學是無能為力的,學生還是要靠他們自己學習進步,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