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實行一夫一妻,那姨太太們去了哪兒?

收藏大參考


在建國後中國的婚姻制度有過兩次修改。

第一次是在1950年《婚姻法》規定了“一夫一妻”制度,當時中央是要嚴格規定施行一夫一妻制度的。


但是由於歷史遺留等問題,許多妾室都是被賣給當妾室的,而且有經歷了民國時期的戰亂,所以導致了許多妾室被迫離婚後,無親無故,有沒有收入來源,所以實際上是離了婚,但是並沒有分家,一家人仍然是住在一起。

後面隨著這項施行起來引起了社會的反彈,所以在1953年的婚姻法的司法解釋中加了一條,則是第二次。


在解放前施行的一夫多妻,如果妻子在《婚姻法》頒佈之後,未提出離婚的,他們的婚姻關係應該予以維持。

也就是說,對於一夫多妻的家庭,妻子有權利選擇自己是否要離婚。

這樣就大大的緩解了社會上的婚姻家庭問題了。

不離婚的繼續與原家庭生活在一起,而離了婚的往往就是改嫁給他人了。

但是實際上,在後來的多次政治運動中,一夫多妻的家庭都會被世家各種壓力,比如,一夫多妻的家庭一般都是比較有錢的,所以當時在施行共產的時候,一夫多妻的家庭往往會受到更多的非議。


這個歷史很正


我有個長輩是黃埔軍校的,在家鄉有個老婆,是父母包辦婚姻。有三個男孩子,後來自己跟部隊走了。

在地方上認識一個女的,就不斷給這女的寫信。女的不知道他家鄉有老婆就和他結婚了,生了兩個女兒。

生第一個女孩後,他帶著地方上的女的回了老家.回到家,兩個老婆相處的很好。

不久他要代部隊起義,就回去了。地方上的女的隨後跟去了。

解放後政府發現他有兩個老婆.讓他回到原配那裡。並分配了工作。

他沒有回去。沒有了工作他們生活很艱難。過了一段時間回去了。一直到原配去世。

原配去世留下遺言。讓他回去找那個為他生兩個孩子女人。經過努力他們終於走到一起。直到最後。


海心寧靜


解放前的有錢有地位的人取幾個老婆不希罕。解放後實行一夫一妻制,多餘的老婆到哪裡去了,略知一二。五十年代初本人上小學,直到文革,有幾個同學,有的人的母親是資本家姨太太,並沒離婚,有的離婚了再嫁人。直到八十年代,本人認識一位年齡比我大的機關幹部,少數民族,比較特殊,有兩個老婆,舊社會娶的,兩個老婆都沒離婚。


趙日金141


直接一點回答,就是大難臨頭各自飛了,不管你有幾房幾妾,最後只能留一個,躲得過建國之後的普查,也躲不過文革的糾察,我姥爺以前就是大戶人家,娶了四房老婆,最後就只帶了我姥姥離開原住地來到了我現在的家鄉,記得小時候總有個老太太帶著個小孩過來走親戚,年紀跟我姥姥差不多,但是我要叫她二姨,那小孩跟我年紀一樣,但是要叫我叔叔,那時候小不懂事,就搞的很莫名其妙,後來知道了,那個老太太是姥爺大房還是二房的老婆生下的,年齡真的跟我姥姥差不多,還有一個我要叫舅舅的,以前也隔段時間就會來走親戚,聽家裡人說外地還有很多姥爺的後代,只不過不來走動,以前姥爺總喜歡坐在大門前抽著旱菸往遠看,我相信嘴上不說,他應該也挺想這些兒女和老婆的,只不過時代造就了這個局面,萬事都有不得已,誰願意離開生養自己的老家,遠走他鄉骨肉分離呢!


多域百曉生


說是一夫一妻,但其實很多娶了姨太太的,

只要不是政府工作人員,其實管的也沒那麼嚴格,

大家也就相安無事的過下去了。

除非是女方不願意,走了或者離婚了。


我爺爺以前是教書先生,

先是和大老婆結婚後,二老婆家庭貧困,

流落到我們家這裡,陰錯陽差的被爺爺收留住了,

說是做丫鬟,後來一來二去也就成了二老婆 ,

也就是我的奶奶。

大老婆生了一個兒子,我奶奶生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


現在三位老人都已經離世了,

埋葬在一起,三個墳頭挨著的,

我們和爺爺大老婆生的那個兒子,也就是大伯關係也挺好的,

幾家之間一直在走動。跟親的一模一樣。

可能是因為爺爺的大老婆走的早 ,

我奶奶把大伯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養大了。


即便是現在也很多一夫多妻,

主要聽聞的是潮汕人居多,

汕頭人很多都兩個老婆,我就認識一個,

家裡有錢,表都幾十萬一隻。

一個領證的大老婆,一個沒領證的小老婆,

同一屋簷下生活。大老婆還幫小老婆養育孩子,

聽說其樂融融,不得不佩服潮汕女人的三從四德。


你以為現在就真的是一夫一妻制了嗎

稱呼變了,隱蔽性強了,

姨太太多俗氣,叫保姆,秘書,文員,私人助理,前臺,財務,

只要你有本事,開個公司,隨便安排職位,

工作能力有木有無所謂,但是起碼要年輕漂亮吧[捂臉]


現代姨太太還是姨太太,法律規定一夫一妻,

好像沒規定幾個姨太太吧。

現代的小三就是以前的姨太太吧,

稱謂變了而已實質上沒變。

所以說,現在很多時候,並不比古代進步多少。


老徐說事999


古代有錢人講究一妻多妾制,是普遍的。但對我們這裡過去窮鄉僻壤的地方。我的一遠房姥爺來說,比別人多幾十畝地,糧食有節餘。就娶了倆個老婆,一大一小沒有妻妾之分。解放後國家實行一夫一妻制,我的姥爺是比較開明的地主,農忙時與長短工同吃同勞動,從不外待長短工,口碑不錯。本村一個很窮的小夥經常在我姥爺家打短工,人勤快老實。不能與國家政策相悖,姥爺就把小姥姥託服給小夥子,就這樣,小姥姥帶著一兒一女來到後姥爺家生活結婚,婚後又生下一兒一女,安祥渡過一生。兩家子女經常走動,不分彼此。




詩詞奴隸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最終都散夥了唄。

眾所周知,民國時期納妾現象很尋常。

有錢有勢的人,多會納妾,不會滿足於一個妻子。

當年納妾者很多,尤其諸如四川等地納妾成為時尚,是身份的象徵。

比如大軍閥楊森,一共娶了12個老婆,生下了43個子女。更誇張的是,楊森年近90歲的時候,還娶了一個17歲的小妾。

在抗戰期間,蔣介石去成都楊森家裡做客。楊森讓妻兒拜見老蔣。

結果這些婦女帶著孩子,進進出出幾十人之多。

蔣介石驚訝地問:“楊軍張,這些都是你的家眷嗎?”

楊森立即立正回答:“報告委員長,卑職身體很好!”

蔣介石雖然向來嚴肅,聞言也忍不住微微一笑,。

然而,楊森並不算什麼了不起。

傻兒師長範紹曾,據說有40個妻妾,實際上正式妻妾也有18人(他的後人自稱只有7人)。

狗肉軍閥張宗昌的妻妾更是無數,名正言順的就有23人之多,其中還包括日本人、朝鮮人、白俄甚至還有個美國大妞。

然而,解放以後,1950年《婚姻法》確定了一夫一妻。

原則上,妻妾成群就不合法,要坐牢了。

於是,很多人在之前之後,都將妻妾遣散了,只留下一人。

比如範紹增:1949年12月15日,範紹增在四川渠縣率部起義。起義後他召集家屬開了一個會,他說:“今天解放了,我們一切都要聽共產黨的,共產黨實行一夫一妻制,我這個家不符合共產黨的政策。所以要把你們遣散,把家產分了,你們帶著孩子和各自的東西,各奔前程。”一家老少抱頭大哭。

像範紹增一樣的人不少,但也有無法處理的。

民國時期尤其大戶人家,女人一般都是家庭婦女,沒有謀生能力,只是在家照顧孩子做家務。如果強行被離婚,這些婦女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基本只能回孃家或者投靠直系親屬。

其中的小妾就更困難,她們幾乎都是窮人家的女孩,一旦離婚連投親靠友都幾乎不可能。

另外,那時候人娶妾不僅僅只是為了床上那點事,更多是為了生孩子。

所以,絕大部分妻妾都是有孩子的。

現在強行讓人家一夫一妻,等於拆散了很多夫妻關係,很多孩子就此沒了父親,會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於是,1953年又頒佈了婚姻法解釋,不再強制要求離婚:

解放之前的一夫多妻,如果妻子在《婚姻法》頒佈之後,未提出離婚的,他們的婚姻關係應予以維繫。

那麼,不少妻妾就沒有離婚,所以一些家庭還是一夫多妻的生活。

只是,建國後的運動很多,這些妻妾成群的家庭最多也只是撐到文革而已,就必然散夥了。

文革時期,就算曆史上曾經有過妻妾的人,都要被當做資本家、地主批鬥,更別說現行犯。

所以,文革時期,中國大陸的一夫多妻就徹底消失了。

薩沙以前有個鄰居老太太,就是某個老闆的小妾。建國以後也沒離婚,文革前還是離婚了。

這個老太太氣質和外形都很好,到老了也是老美女,可惜一生沒有生育!

老太太生活還是很慘的,無兒無女,自己又沒有技能,最終被街道安排去做裁縫,就這樣一直做到退休。

薩沙小時候,記得總是看到她坐在家門口小樓前發呆,很寂寞的樣子。其實,如果不是離婚了,就算沒孩子,最低程度也有個老伴吧。

這個老太太活到90歲才去世,後面60多年都是自己一個人過的(因不能生育,沒有再婚)。


薩沙


我是吾盂,我來回答。

建國初期,有錢人還是跟姨太太生活在一起。



中國勞動人民,八路軍是不會也養不起姨太太的。至於國民黨高官,當時跟隨蔣介石撤離中國大陸的時候,也帶走了一部分姨太太。但是畢竟能夠撤離的人數是很有限的。正室妻子肯定都跟著自己的丈夫走了,得寵的姨太太肯定也帶走了。

那麼剩下的姨太太都怎麼了?

無非就以下幾種情況:

①嫁人。



其實姨太太中有一部分也不是心甘情願做人家小老婆的。所以恢復自由身之後,帶著做姨太太時候存下的錢,找一個老實人踏踏實實過日子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②重操舊業。



姨太太中有文化人,有戲子。她們被拋棄後,沒有經濟來源。就做回以前的舊本行,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再謀後路。

③窮困潦倒。



並不是所有的姨太太都有文化,都有手藝,更有甚者在養尊處優期間染上了一些壞習慣,比如賭博,吸大煙。出來之後又沒有謀生手段,又不願意嫁人過普通的日子,沿街乞討,或者賣身都是有可能的。



從1980年新婚姻法出臺之後,一個人只能有一個妻子。跟小老婆們自然是離婚了。

至於離婚後是給一筆錢遣散或者是繼續生活在一起,全憑自願,反正是結婚證上只能有一個名字。


吾盂


建國以後實現一夫一妻制,有好多舊社會過來的人,有姨太太這些人去哪裡了。

聽老一輩的人說,其中只選正房之多數,其餘多各自自找出路,離開原主改嫁他人為妻,有些年長者就獨守空房到終老。

我地有一位老者,曾有九位除正房外有8位姨太太,其中8位都生了孩子,僅9姨太沒生,建國後有些已離世,老者只和最年輕的9姨太生活,哪老人生了一大幫兒女及孫輩,連自己也弄不清,要問兒女是第幾房所生,對孫兒孫女更是搞不清了。如今老者們都先後離世了,但同父異母的兒女們,互相關係較好的,還是互相有所來往。





靠山4


趣談答案:絕大多數的姨太太都是自願離婚的,只不過即便自願離婚,他們之間的感情或許沒有砍斷。

一夫一妻的重要性

大家在中學的時候曾經學過一門課程,這門課程叫做生物學,生物學當中的內容非常的繁雜,我們只拿出一點來講。

如果大家知道x染色體和y染色體的話,就非常容易能夠理解,其實大家在生孩子的時候,生男孩和生女孩他們的比例是一樣的,都是50%。

無論是天作之合還是有意為之,這樣的一種生育比例就足以保障男女之間的數量均等。

好的,接下來的問題非常的有趣,我們不妨假想一下:

如果准許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的話,那就意味著每一個人都會有其餘的更多的配偶,如果是達官顯貴或者社會的上層人士,他們可能擁有10個20個甚至成百上千個配偶對不對?

這樣的配偶數量這樣的配偶質量就足以讓一些人根本沒有配偶對不對?

畢竟在開題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講到過了,男女之間的比例都是1:1的,一個人他們擁有很多老婆或者有很多老公,就必然而然導致一部分人他們壓根就沒有老婆或者沒有老公。

而一夫一妻制度的提出就足以保障,讓絕大多數人都能夠有老婆娶,有丈夫嫁。

為什麼古代允許一夫多妻?

接下來的這個問題更加有趣,既然一夫一妻有了很大的重要性,為什麼古代允許一夫多妻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古代行軍作戰,因為古代發生重大情況,因為古代在徭役的時候,很多情況下都是衝著男丁入手。

儘管男女的比例是相同的,可是男女他們的生存環境不同,有很多情況之下,男兵他們一出生就會經歷戰爭,就會有很大的折損。

可即便如此,夫妻制度在封建帝國時期也是有著嚴格把關的,普通人家如果想要娶第2個媳婦,有那心也沒有那個力氣。

而達官顯貴他們想要娶很多的媳婦,沒有一定的後門也不可行。

整體來看的話,建國之後實行了一夫一妻,而這個一夫一妻制度落實之後,第2個妻子或者第2個妾就直接與原配偶脫離關係了。

但這種脫離關係很多都是明面上的脫離,他們之間或許也存在著某些曖昧聯繫,畢竟在一起的日子長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情。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